?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余劍峰
? 供圖: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受訪人物

余劍峰,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景德鎮陶瓷大學城市與鄉村藝術研究院院長、現代設計產業學院院長。系景德鎮創意設計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景德鎮市創意設計協會副會長、江西省贛鄱俊才文化領軍人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陶瓷分會理事、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文化創意產業分會秘書長,中國藝術人類學會設計人類學專委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委員。在裝飾、美術與設計、藝術評論等藝術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5本學術專著,作品獲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中國陶瓷藝術大展、紅點獎、德國iF獎等國內外獎項。
觀點提純
“我們認為‘新工匠精神’是一種融合技術洞察與人文反思的現代創造力,它并非與高科技相對立,而是指向在高度參數化與自動化環境中仍保持材料意識、感知力與創造力。”
《設計》:“形生無界”作為2025屆產品設計系畢業設計主題,如何體現景德鎮陶瓷大學“傳統材料+現代設計”的學科特色,以及呼應您提出的“陶瓷藝術需完成戰略性當代轉換”理念?
余劍峰:在全球化與智能化浪潮交織的時代語境中,設計藝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構人類的審美經驗與生活方式。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2025屆畢業展以“形生無界”為主題,既是對設計本體語言的深刻回溯,也是對未來設計邊界的積極拓展。
“形”不僅關乎視覺與結構,更承載著文化記憶與形式邏輯;“生”不僅指生命的律動與創造的活力,更象征思維的生長與觀念的更新;“無界”則代表了新一代設計者對固有范式的超越,對跨領域、跨媒介、跨文化實踐的主動擁抱。在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公共藝術、陶瓷藝術設計、動畫、數字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等多元專業語境中,2025屆畢業生以多樣的材料語言與實驗性手法,回應當下社會的復雜命題,探索形式與意義、物質與精神、個體與公共之間的動態關系。本次畢業展不僅呈現了學子們在專業學習中積淀的知識與技能,更展現了其在藝術與設計思維中逐步形成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在“形”中生發,于“生”中破界,以“無界”之姿,走向未來的廣闊空間。
本次“形生無界”畢業展延續著我校設計學“傳統材料+現代設計”的學科特色,這一融合路徑不僅是對材料文化根源的回溯,更是對當代表達可能性的探索。在陶瓷、竹木、紙漿等傳統媒介的基礎上,畢業生們通過數字建模、參數化設計、3D打印、互動媒體等新技術手段,拓展了傳統材料的語言邊界。這種跨媒介、跨語境的創作方式不僅延續了中華美學傳統的物質基礎,也體現了青年設計者將“文化記憶”轉譯為“未來語言”的主動姿態與方法探索。
在“形生無界”畢業展中,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尤為突出地展現了“陶瓷藝術需完成戰略性當代轉換”的理念,不僅對景德鎮千年陶瓷傳統進行文化回應,更把陶瓷作為當代媒介,在藝術設計與社會語境中開展重塑價值的深度實踐。通過引入系統設計思維與當代性表達,將陶瓷從靜態陳設物轉化為動態敘事載體與交互體驗媒介。學生們的這種創新轉換,不是對傳統的消解,而是基于理解開展的重構與創新。




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2025屆畢業展
《設計》: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為學生創作的重要輔助?它們如何改變設計流程與思維模式?學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動探討設計倫理(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學院是否設立倫理審查機制避免文化誤讀面對技術濫用風險?學院如何定義“新工匠精神”?使用參數化設計工具時,如何保持對材料特性的敏感度?
余劍峰:從StableDiffsion到DeepSeek,這些工具不僅拓展了視覺生成與文本構思的邊界,更重要的是,它們正重塑設計流程——從“人設工具”到“人機共創”,人工智能時代下,學生必須逐漸從單一執行者轉變為思維的策劃者與協作者。這種變化也激發了新的思維范式:更快的迭代速度、更復雜的系統構建,以及對跨領域知識的敏銳整合能力。
我們鼓勵學生在實踐中主動探討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問題。部分畢業作品已將算法偏見、數據透明性、文化挪用等問題納入創作主題之中,提出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是價值判斷與社會參與的方式。學院也要求各系部建立基礎的設計倫理審查機制,特別是在涉及地域文化、價值觀念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時,要求學生在方案中明確其文化定位與AI使用情況,力求避免誤讀與濫用。
至于“新工匠精神”,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融合技術洞察與人文反思的現代創造力,它并非與高科技相對立,而是指向在高度參數化與自動化環境中仍保持材料意識、感知力與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們強調工具的可逆性與批判性訓練,例如在使用參數化設計工具時,我們引導學生回歸材料的物理邏輯與觸覺反饋,將材料性能與形態邏輯作為生成算法的參數輸入,而不是事后的裝飾手段。
總之,我們希望學生在快速發展的設計生態中,既能駕馭技術、拓展邊界,也始終保有一份對人、社會與文化的深度體認。這正是“形生無界”所期望展現的未來設計者形象。

環境設計專業畢業作品《第五立面手冊:基于屋頂激活計劃所作的未來社區設計》
《設計》:您強調“大國形象,陶藝先行”,青年設計師如何在技術狂潮中堅守文化根性?“形生無界”是否警示“無界之界”?
余劍峰:“大國形象,陶藝先行”不僅是我們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鎮的地緣優勢所凝練的辦學特色,更是我們對中國設計,尤其是以陶瓷為重要載體的東方設計走向世界舞臺核心的深切期許。它強調的是,在構建新時代國家文化形象的過程中,承載著深厚歷史文脈與獨特東方美學的藝術設計,應當也必然扮演先鋒角色。面對洶涌澎湃的技術狂潮——無論是人工智能生成、數字孿生、虛擬現實,還是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青年設計師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空前巨大。如何在擁抱技術浪潮的同時,堅守文化根性?我認為關鍵在于處理好以下3組關系。
第一,“器”與“道”的關系:技術為“器”,文化為“道”。青年設計師必須成為駕馭新工具的“巧匠”,更要成為深諳文化之“道”的“哲匠”。技術是手段,是表達的媒介,其終極價值在于服務于設計的思想內核與文化表達。我們要鼓勵學生深入研習中國傳統的造物哲學、美學理念(如“天人合一”“器以載道”“格物致知”“材美工巧”),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內涵,并將這種理解內化為設計的底層邏輯,以當代最新的設計根據與技術方法進行全新表達。
第二,“破”與“立”的關系:擁抱“無界”的“破”,更要實現文化主體性的“立”。“形生無界”鼓勵打破藩籬、跨界融合,這是創新的必然要求。但“破界”不等于“失根”,更不等于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青年設計師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這種“堅守”并非故步自封,而是以我為主、兼容并蓄,是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轉化與創新性地發展。讓新技術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東方智慧、傳遞當代價值的新語言和新載體,而非被技術裹挾,喪失設計的文化主體性。
第三,“技”與“藝”的關系:技術賦能“藝”,人文精神升華“技”。技術的冰冷需要人文精神的溫度來融化。青年設計師在掌握前沿技術的同時,更要涵養人文情懷、關注社會現實、關懷人類命運、體察生活細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仁愛、和諧、誠信、生態智慧等“普世價值”,是設計永恒的靈魂。當技術用于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提升生活品質、傳遞正向情感、表達深邃哲思時,它才能真正與我們的文化根性相融合,創造出既具時代感又有持久生命力的設計。
關于“形生無界”是否警示“無界之界”,這個解讀非常深刻。“無界”絕非意味著絕對的、無原則的消解。它所倡導的“打破界限”,其深層含義是突破思維定式、超越固有范疇、探索融合創新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恰恰需要警惕兩種潛在的“界”:首先,迷失之“界”:警惕在無邊界的探索中,因缺乏文化定力與核心價值而迷失方向,陷入純粹形式主義的炫技或對西方潮流的盲目追隨,最終喪失設計的文化身份與精神內核。無界探索的終點,應是文化主體性的清晰確立與價值表達的升華。其次,浮躁之“界”:警惕技術便利帶來的淺嘗輒止與浮躁心態。真正的“無界”創新,需要建立在扎實的傳統功底、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對技術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它要求青年設計師沉下心來,像傳統匠人一樣“格物”,精研技藝,深挖文化,方能實現技術、藝術與人文的有機統一,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
因此,“形生無界”的“無界”,其內在要求是在開放包容中堅守文化根脈,在融合創新中彰顯主體價值。它鼓勵青年設計師以景德鎮這片沃土所賦予的陶瓷文化基因為原點,以“大國形象,陶藝先行”的使命感為驅動,勇敢地運用新技術去探索設計的無限疆域,但每一步探索的坐標,都應清晰地指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指向對時代命題的回應,指向對人類美好生活的貢獻。
在本屆畢業設計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院的陶瓷藝術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動畫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公共藝術等各專業的學子們,正以“形生無界”為指引,進行著大膽而深入的嘗試。他們或從傳統陶瓷工藝中汲取靈感融入現代產品,或用數字技術演繹東方美學意境,或在環境空間中探索陶瓷材料的敘事性表達,或在動畫與媒體藝術中構建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這些作品,正是青年設計師在技術浪潮中扎根文化、勇于創新的生動實踐,也是他們對“大國形象,陶藝先行”理念的當代詮釋。我們期待通過“形生無界”的展示,向社會呈現新一代設計力量如何在“破界”與“立界”的辯證中成長,如何在技術的星辰大海里,牢牢錨定文化的燈塔,駛向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設計未來。

江西景德鎮北安村主題系列包裝設計《山水北安》
《設計》:本屆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亮點引起您的關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設計青年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設計倫理等議題的關注在近年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在虛擬技術主導下,作品如何守護“手作溫度”?
余劍峰:在我看來,本屆“形生無界”畢業設計既是一場創新實驗,更是一次文化宣言。以下結合您的提問,分享我的幾點觀察與思考。本次畢業設計亮點體現在跨界融合中的文化根性與創新突破,作品在三大維度展現出顯著亮點。
首先是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文化基因的再設計體現了當代設計藝術的文化傳播使命,關于這一點在我們學院很多畢業設計中有明顯的展現,例如視覺傳達設計作品《山水北安》,設計的出發點是圍繞江西省景德鎮市北安村開展的主題設計,小組成員實地考察調研,以當代設計話語與視覺范式完成了傳統視覺文化的當代表達,將地域文化場景、傳統非遺工藝、風土人情以圖像化的方式進行設計再現,這種“接地氣”“暖人心”的視覺設計體現了當代年輕學子的文化自覺性與家國情懷。
其次是材料創新的可持續實踐。如陶瓷藝術設計產業陶瓷方向的畢業作品《海沫陶瓷藝術背景墻設計》通過探索不同質感的陶瓷釉料與坯體的結合,對產品肌理、色彩、觸感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并注入了環境保護的主題與理念。重新思考了產業陶瓷的內涵及外延,同時為建筑陶瓷藝術表達的可能性進行了創新化、可持續性的探索。作者以“海洋泡沫”作為靈感核心,通過對材質、形態與光影的有機結合運用,把海洋泡沫靈動的線條形態進行凝練、抽象與疊加,從而構成獨具特色的陶瓷藝術背景墻,以陶瓷材質與自然意象的融合嘗試消解工業化產品的機械感,為現代人居空間注入人文溫度與生態哲思。這體現了學生觀察到當下社會群體與都市生活存在的現實問題,試圖通過設計思維與創新理念來解決當下的設計問題。
最后是科技倫理的批判性思考。面對工業化時代以來人們的內心焦慮與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同學們逐漸開始反思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中設計倫理的現實性問題。如何用新的設計方式與技術來應對與改變當代社會人群的生活方式,這些觀念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同學們的設計主題中。如環境設計方向的畢業作品《第五立面手冊:基于屋頂激活計劃所作的未來社區設計》的社區規劃設計跳出了傳統住宅小區機械式堆疊的思維桎梏,提出“屋頂激活計劃”,把零散的屋頂轉變為未來社區的一部分,通過建筑空間的立體化組織,試圖締造一種新的空間生活方式,實現居住品質與社區活力的雙重提升,在環境設計中試圖提出對于當代設計倫理的再思考。
近年來,我院青年設計教師及學生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及設計倫理的關注呈現出顯著的趨勢轉向。在社會文化議題層面,學生已從宏觀文化符號的抽象解讀轉向對本土現實痛點的深耕實踐。例如環境設計與公共藝術專業持續3年介入景德鎮人文環境改造及鄉村振興課題;而產品設計則聚焦產品安全與社會生活痛點改造等問題,這反映出設計正成為解決社會肌理問題的行動工具。面對前沿技術的狂潮,學生們展現出清醒的辯證思維,這種對藝術與技術的反思意識,折射出青年一代的理性成熟。在設計倫理維度,學院推動其從隱性約束升格為顯性框架。我們將“倫理象限評估法”植入畢設全流程,要求學生從文化尊重、生態可持續、技術公平、代際責任等維度預判設計影響。這些理念同樣貫穿我們各個方向的畢業設計作品之中。
此外,在虛擬技術席卷設計領域的當下,我院始終將“以手傳心,以技載道”作為根本準則,守護設計藝術不可替代的“手作溫度”。這些實踐印證著“形生無界”的深層哲學:真正的無界創新,從不是用虛擬消解實體,而是讓技術成為延伸手作精神的媒介。當青年的指尖同時沾染瓷泥與代碼,他們正在虛擬洪流中重建一種新的平衡——用景德鎮匠人世代傳承的“手溫”去馴服技術的冰冷,讓每一次數字突破都扎根于文化的厚土。

陶瓷藝術設計產業陶瓷方向畢業作品《海沫陶瓷藝術背景墻設計》
《設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您希望本屆畢業生以何種姿態進入行業?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是否呈現出代際差異?
余劍峰: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凝練為“在無界探索中錨定文化根性,以破界之姿守護創造之本”——青年學子們以設計藝術為母語,將千年瓷都景德鎮的工匠精神轉化為應對技術狂潮的定力,在虛擬與現實、傳統與先鋒的碰撞中,讓每一次邊界突破都成為文化基因的當代生長。
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的設計師對“設計”的理解已呈現代際躍遷:他們不再視設計為純粹的形式創造或商業服務工具,而是“倫理驅動的社會介入過程”。相較于前輩對功能美學的側重,這代人更強調設計責任的實現,在解構社會痛點的同時,重建人文與技術、個體與文明的共生契約。
畢業設計作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