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李葉
受訪者:倪旻卿 同濟大學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實驗室執行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倪旻卿,博士,同濟大學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實驗室執行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和米蘭理工大學訪問學者。她的研究和實踐致力于探索社會創新以及如何運用設計干預策略應對空間、系統和社會變革。近期她還關注協同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外生驅動和內生機制研究。她是Open Your Space(OYS) 研究實踐項目創始人,旨在探究設計作用于都市社區建成環境的公共空間在社會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復雜情境。由她領銜的四平空間創生行動已作為上海城市更新品牌項目。聯合編著《主動設計》叢書首本出版物《開放營造:為彈性城市而設計》。她是2018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總視覺設計師,曾任2013第五屆深港建筑/城市雙城雙年展聯合策展人,參與策劃倫敦國際建筑節、2016米蘭設計周、2014上海雙年展、2016蘇州陽澄湖國際大地藝術節、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2018新加坡設計周等諸多文化創意主題活動。她一直致力于社會創新設計研究,探索場所社會化營造的城市空間運用對策,作品獲得美國體驗環境圖形協會設計獎,帶領團隊榮獲“2019年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近期她榮獲上海決策咨詢委員會省部級課題,英國藝術與人文研究理事會(AHRC)資助的中英國際聯合研究項目。
《設計》:如果請您言簡意賅地描述社會設計,您會如何概括?
倪旻卿:我認為,社會設計是應用設計思維和方法去解決或修補復雜的人類面臨的社會問題。社會設計一直關注設計師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以及運用“設計”帶來社會變革的過程。
《設計》:社會設計的基本元素都有哪些?價值如何體現?
倪旻卿:回答這個問題要提到兩個重要的人物: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和維克多·馬格林(Victor Margolin)。設計理論家、設計教育家維克多·帕帕奈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最早提出“社會設計”這一定義。他的著作《為真實世界而設計》批判美國六七十年代的設計亂象,不考慮人的需求及環境需求的都將是錯誤設計,設計師應具備更多社會責任感。
另一位為社會設計理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是設計史論家維克多·馬格林(Victor Margolin)。他在2002年出版的《人造世界的策略》(The Politics of the Artificial: Essays on Design and Design Studies)一書中提出,“設計師有能力設想物質和非物質產品并賦予其形式,這些產品可以廣泛解決人類問題并為社會福祉做出貢獻。”這種意識形態是社會設計的基礎。在這種觀點下,社會設計是一種活動,不應被賦予慈善、援助、捐贈、幫助等內涵。它不是志愿工作,而應被視為對當地經濟發展或民生發揮作用的專業貢獻。同時,社會設計也挑戰了傳統的市場模式,社會設計設想了一種更具分配性的盈余概念的可能性,讓服務、行動和系統設計更好地惠及廣泛的用戶群體,這些用戶群體通常可能是在傳統市場體系之外的。
《設計》:您從何時開始關注或實踐社會設計的?能否用一句話概括您進行社會設計實踐的原則/方法?
倪旻卿:回朔到英國留學期間,我的專業是環境敘事(narrative environment),我認為不單單是創造故事性空間,更是需要社會創新式的場所營造,這些場所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在個人或社區,還有業界和政府的多方資助下,經過設想、討論、辯證和設計的過程而產生形成的。設計不再僅僅是造物,還通過可見與不可見的“系統戰略”建構“場所”和“環境”,交叉運用綜合設計語言,創造城市新的敘事方式和系統。它們例證了設計師作為研究者、合作者,作為故事的聽眾和講述者,作為空間和互動的創造者,也作為系統的設計者。后來我在社區的設計實踐,也印證了這些思考。用一句話來概括應該是,把設計視為主動的介入方式去關注社會問題,原型設計和用心觀察人們的需求比五年計劃更有效。
《設計》:社會創新設計和社會設計是怎樣的關系?
倪旻卿:社會創新設計,是指創造新的社會形態,一種重新構建社會角色與關系的方式,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對社會負責的設計。現在兩者的關系越來越模糊,都是在轉向解決“抗解問題”(wicked problem)。
《設計》:作為專業方向,社會設計可以提供什么知識?同濟大學設立社會設計方向的契機和初衷是什么?課程設置有什么特點?有哪些實踐成果?
倪旻卿: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沒有把社會設計作為一個專業方向,更多是把社會設計作為一個設計使命和設計的社會維度,重點關注運用設計思維和原型設計框架回應社會創新的目標,并通過設計研究、實驗和反思性實踐探索去嘗試解決社會的問題。
我們認為設計需要一種新的、更積極主動的方法來應對經濟和社會變革。設計師如何嘗試將他們的專業技能結合到社會變革中?設計學院如何在其所在的環境中成為有效的變革推動者?社會設計如何影響設計教育?這些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許多問題涉及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因素,設計面臨的問題不再只是審美問題,環境、城市體系、教育、醫療、養老、消費、社交、休閑、出行、安全等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通過多方面的解決方案來應對,設計可以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起點之一。
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行動能力,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主動打破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隔閡,將社區打造成一個全新的“做中學”的環境。社區作為“生活實驗室”融入教學、研究、共同創造的過程。我們在同濟大學所在的上海市楊浦區探究一個綜合問題:如何促成城市社區從創新的消費端轉變成為創新的策源地?我們認為,“社區支持的創新”模式為“環同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自2015年至今,學院師生主動發起“四平空間創生行動”并已連續舉辦七年,項目探討公共空間在社會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復雜情境下的作用,用設計干預的手段形成“在地、開放、小而互聯”的分布式社會創新空間體系。通過本地化小規模以及漸進式的公共空間改造,解決當下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品質亟待提升等問題,用富有活力的品質空間環境傳遞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為未來生活方式的原型測試持久互動打下基礎。
《設計》:在中國做社會設計經常面臨哪些真實客觀的挑戰?
倪旻卿:社會設計形成的過程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且受國情及社會結構制約,只有通過具體本地化的實踐和探索才能迭代和優化。我認為,使用“通過設計的研究”方式深入參與和分析項目發展過程,是最大化地理論結合實踐的有效方式。社會設計作為強有力的變革催化劑出現在社會技術體系中,在中國的社會情境中是如何平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設計》:從最初投入到現在,您認為社會設計教育的內涵、外延、實踐對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倪旻卿:社會設計可以被認為是社會創新的一種特殊方法。不管專業是不是叫社會設計,現在設計教育確實是往設計的社會影響方向去的。我們還需要考慮,設計教育要擺脫師徒教學模式和主觀主義認識論的依賴,多采用以用戶為中心和基于佐證的方法,做更多踏實的社會設計。
我認為,國內外的社會設計教育基本趨勢可以總結為四個方面:
1. 運用設計的專業技能來理解社會需求,并為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狀況提供可視化的成果參考;
2. 面向社會設計的課程架構強調采用協作的、面向系統的方法來引導設計的研究和實踐,運用設計方法如參與式設計以及協同設計、民族志設計研等,這些通過人們的集體創造力產生的社會價值方法去觀察社會、了解需求和問題;
3. 通過課程或工作坊的形式讓學生與更多的社會機構和社區進行交流和合作,嘗試不同的方法,接觸不同的社會議題;
4. 積極地回應重要的社會議題,主動創建原型項目,并為相關的商業、社會和文化環境制定戰略。
我們面臨的氣候變化、產業轉型、可持續生活等諸多重大挑戰和問題,已經遠遠超越了單一學科的能力。社會設計與其他學科更廣泛的合作也有巨大潛力,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可以利用其自身學科優勢,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同濟大學嘗試建立創新設計和智能制造學科群,設計思維在解決復雜社會技術系統問題中的獨特作用,將為培養跨學科創新人才提供新的動能。
《設計》:對剛剛開始從事或者準備投身社會設計的人,您會給出怎樣的建議助其順利開展社會設計實踐?
倪旻卿:社會設計作為一種推動社會變革的方式,需要更多的自下而上以及行動者的共同參與,作為設計師和研究者,我們都有義務讓“事情發生”和讓“事情改變”,設計師和研究者則要平衡“行動研究(research on action)”, “研究行動(action in research)”以及“通過行動進行研究(research through and by action)”的方式。社會設計需要依賴特定情境中的知識、能力和資源,個體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最主要的行動者。專業設計師需要承擔起更大的作用,促進共同創造,成為社會關系的賦能者,在社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擁有完全的創造性自主權的“自己動手”才是真正的設計參與。
人的行為無法被設計,但可以創造一些有利于特定行為發生的條件。如何創造出這樣的條件和環境,讓人們愿意積極參與,為社會創新而設計的一些設計干預手段可以在這個復雜系統里面為各種相互獨立且有關聯的項目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