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君毅(Joey Lyu),Yi's Design Studio創始人,在江南大學進行工業設計本科學習并在瑞典隆德大學獲得工業設計碩士學位。目前在瑞典工作和生活。呂君毅曾在IKEA瑞典總部進行設計實習,早前曾作為硬件產品經理在OPPO工作1.5年。呂君毅的設計以功能為基礎,并受到北歐設計風格的影響,非常重視設計中對于情感的細膩表達。同時,呂君毅探索在簡約的設計中尋找東方特有的幽默感和韻味,以簡單的趣味性撬動設計的美感。
Yi's design studio致力于在功能(function)中尋找樂趣(fun),并為更多人提供可生產的美好回憶。本次衛星展Yi's design studio 帶來了名為“Color,Material,and Fun (CMF)”的展覽。展覽展示了充滿當下北歐風格的趣味性色彩感受,主張在簡約的造型下尋找趣味性,并以舒適的撞色搭配緩解當下緊張而快節奏的時代氛圍。
觀點提純
“我近年來觀察到的一種趨勢:我們年輕一代的設計師開始更多地關注自身內在,而非急于解決宏大的問題或繼承某種完整的文化遺產。”
《設計》:作品在SaloneSatellite中脫穎而出,能否分享其背后的靈感火花?你如何理解此次展會的主題?是特定文化符號、個人經歷,還是全球趨勢激發了你的創作?
呂君毅:在本次米蘭展中,我以整體化的思路對整個展位進行了設計。展位設計的核心概念是“色彩、材料與趣味(Color, Material and Fun)”,這也是對設計領域常用術語“CMF”的一種巧妙文字游戲。我力圖通過不同產品之間色彩與材料的協調搭配,以及它們在形態上的相互呼應,來展現我設計中蘊含的柔和趣味性。其中,wrong line椅和Arch系列的創作靈感源于對結構進行的試驗性探索,而tiling臺燈與溢料置物臺的組合則源自對材料及制作工藝的深入思考與嘗試。我的大多數作品都源于非常明確的使用場景或自我設定的限制,例如必須使用某種特定材料,或者必須實現某種特定功能。
我選擇趣味性作為設計方向,是因為這是我希望未來能夠深入探索的特征。我認為在這一方面,中國人相較于西方人更具優勢。我們更善于捕捉隱喻和幽默感,就像傳統紋樣中蝙蝠與“福”的關聯。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讓我們能夠創造出別樣的韻味和氛圍,而這些特質無法僅通過形式直接傳達。我希望這種韻味不僅僅局限于表達傳統的“神秘感”或“禪意”,而是更多地朝著充滿生機、令人放松的方向發展。這也將是我未來一段時間的創作目標。

“Wrong line”椅
“Wrong line”椅體現了設計師對于材料和設計壽命的思考。這把椅子的布料部分非常簡單地通過圓管上的切槽插入。借由此結構特征,壽命長久的鋼管與相對易損的布料進行分離,使得使用者可以更簡便地清潔、更換布料部分,并快速改變色彩和材料搭配,從而延長這個椅子的總體使用壽命。
這把椅子的靈感起源于呂君毅讀碩士期間的畢業項目。當時他在探索如何將布料固定在鋁型材上,后來將這個想法進一步發展,并運用到了彎管結構上——這是一種他在學習過程中一直非常喜歡的造型形式。椅子的名字源于呂君毅總是將“round”讀得像“wrong”,于是,這把椅子就被他命名為“wrong line椅”。
《設計》:你的設計如何體現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在設計過程中,你如何平衡美學追求與實用性,以確保作品既美觀又實用?
呂君毅:我的設計實踐始于后疫情時代,當時我感受到國內外的生活環境都經歷著不同程度的陣痛。在這一時代節點,我深切體會到世界彌漫的緊張感和消極氛圍。在北歐的學習經歷為我提供了一些啟示,我開始嘗試運用明快而舒適的顏色搭配,以及更具親和力的設計語言,來創作能夠舒緩人們緊繃心靈的作品。這也是我此次在衛星展中選擇使用較為跳躍的色彩組合和趣味性功能載體的原因。
實用性始終是我設計的核心出發點。我總是力求以柔和的方式呈現功能,以提升用戶體驗。在這個層面上,我的美學理念與對實用功能的表達是高度一致的。我的設計哲學強調減少侵略性和攻擊性,傳遞更多的輕松、明快和詼諧。除了實用性之外,功能還通過提供情感價值的方式得以體現。設計的形式作為功能的載體,我對它的要求僅僅是視覺上的和諧與趣味。因此,我的設計或許看似在美學上有所妥協,以確保功能能夠以柔和的方式展現,這實際上也是形式追隨功能的一種體現。最終目標就是讓產品用起來舒適,看起來愉悅,這正是我不斷追求的方向。

“Wrong line”椅,攝影:Lisa Wagner
《設計》:在創作過程中,你如何挑選材料以平衡美學、功能與可持續性?能否分享材料選擇背后的考量?是否探索了新型材料或傳統材料的創新應用?這些選擇如何影響作品的最終呈 現?
呂君毅:材料始終是我設計創作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我看來,優秀的設計創意必然是通過合理且巧妙地運用材料及其組合來實現的。就個人而言,我尤為鐘情于金屬材料。在我眼中,金屬材料象征著誠實、可靠與持久。圓管所展現出的秩序美感令我著迷,我常常將其融入設計中。盡管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相對廉價的材料,但我卻視之為一種民主的材料,因為它能夠使優秀的設計以更親民的價格服務于大眾。在設計wrong line椅時,我特意選擇了噴粉圓管與絨面布料相搭配,旨在平衡不同材料的個性。它們完美地詮釋了“溫和”的特質,從觸感至視覺感受皆是如此。
在Tiling臺燈的設計過程中,我深入思考了陶瓷這一材料的實際應用。在臺燈和燈具設計領域,陶瓷的應用十分廣泛,但開發一款優質的陶瓷燈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此外,由于燒制過程存在不可控因素,產品的不良率相對較高。因此,我決定將目光轉向瓷磚——一種已被長期證明可靠且可控的陶瓷形態,并運用瓷磚來完成臺燈的設計。最終,這款臺燈不僅展現了陶瓷釉面的獨特質感與燈光美學的完美結合,還在生產過程中大幅提升了產品的可控性。

“Tilling”臺燈,“Heavy mirror”掛墻鏡
《設計》:AIGC技術正改變設計領域,你的作品是否融入了此類新技術?具體如何應用,又帶來了哪些創意或效率提升?你如何看待AIGC技術與傳統設計思維的結合?在未來設計中,你期待怎樣的技術突破?
呂君毅:盡管此次創作未借助AIGC的輔助,但我對其在提升設計師工作流程效率方面的潛力充滿期待。我正在嘗試運用AIGC完成從前期草圖到草圖渲染的任務,這無疑能夠大幅節省設計初期在視覺把握和方案展示上所耗費的時間。當然,最終的設計仍需付諸實踐,我亦十分享受動手制作原型和草模的過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可靠的AIGC工具確實能夠減少許多探索階段的時間成本。
在未來,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將能夠替代設計師完成許多簡單且重復性高的工作。目前,這類工作大多由實習生承擔。未來,新一代設計師可能會擁有更高效的工作流程,從而能夠專注于設計中最核心的部分——對概念和真正創新點的深入鉆研與探索。建模等任務或許將逐漸交由智能機器來完成。

“Arch”系列矮邊桌,溢料置物盒
《設計》:作為新銳設計師,你的職業路徑中有哪些關鍵節點塑造了今天的創作風格?能否分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經歷?
呂君毅:我最近發現,含蓄的趣味性是我設計中隱藏的特質,這與我個人的經歷背景密切相關。我年少時曾以國畫作為興趣進行學習,其中對“寫意”的理解對我后來的學習和設計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總是試圖探尋表象背后的象征意義,或嘗試以抽象的方式概括周圍的事物。這使我傾向于在設計中避免使用過于具象的元素。在瑞典的學習經歷以及為IKEA設計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將這種對象征性的追求與設計的趣味性相結合。我非常享受創造那些能夠讓人“玩味”的設計,這正是我創作激情的源泉。在此次的許多項目中,這種趣味性體現在造型、色彩搭配以及功能性的各個方面。
另一方面,本科畢業后的工作經歷讓我對消費主義主導的現代科技產品開發感到厭倦。我逐漸意識到,過度依賴科技產品可能會促使人們重新追求生活中那些質樸的本質。這是我幾年前選擇辭職并投身于家具與家居用品設計的原因之一。在那之后,我開始進一步結合自身優勢與成長背景,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設計風格。

“Arch”系列高腳椅,攝影:Lisa Wagner
《設計》:你認為中國設計在國際舞臺上的獨特優勢是什么?又如何通過作品展現這種優勢?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理解本土文化與設計創新的關系?是否嘗試通過設計講述中國故事?
呂君毅:回溯歷史,中國設計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憑借數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設計和中國設計師提供了肥沃的創作土壤;放眼當下,中國擁有極為完備的生產體系,涵蓋了各類工藝和材料。這兩者的結合為中國設計師帶來了獨一無二的優勢:我們擁有豐富的資源來培育設計概念,無論是基于材料創新還是傳統工藝,并且能夠高效地進行實踐和迭代。目前,我仍在國外進行設計理念的積累和實踐訓練,但我始終希望能夠在國內投入時間,深入研究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并將其轉化為設計成果。
在國際上,人們往往將中國的設計與傳統材料和其紋樣、工藝相聯系,我認為這種觀點有些片面。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希望探索中國文化對我自身認知的影響,去捕捉那些微妙的、屬于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偏好,并將其轉化為設計的語言。這也是我近年來觀察到的一種趨勢:我們年輕一代的設計師開始更多地關注自身內在,而非急于解決宏大的問題或繼承某種完整的文化遺產。在新生代中國設計師的實踐中,我們將定義中國的設計,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我們就是中國的設計師,由我們講述的便是中國的設計故事。這不一定只關乎過去或傳統,也可能是非常個人化、非常當代的表達。

“Arch”系列置物架,溢料置物盒
《設計》:可持續性是當前設計的熱點,你的作品如何體現這一理念?是否從材料、生產到使用全生命周期考慮環保問題?
呂君毅:可持續性理念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以“wrong line”椅為例,在該設計中,我著重考慮了不同材料的耐用性問題,并通過優化結構設計來延長產品的整體使用壽命。鋼管是一種持久性強的材料,而布料則相對容易磨損和折舊。因此,在“wrong line”椅上,我采用在鋼管上開槽并夾住布料的方式,使座面和靠背的布料更易于清洗和維護,從而有效延長整個產品的使用壽命。
在“Arch”系列中,這一設計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板材的特性,給原本僅用于固定兩個支撐板的橫向板材也賦予了收納功能,從而使整個設計能夠實現扁平化運輸。扁平化運輸不僅是一種降低成本的途徑,更是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減少產品碳足跡的重要設計考量。此外,“Arch”系列在原材料選擇上,還可以采用由木屑或秸稈制成的環保板材。
我更傾向于從設計的生命周期和生產方式等與材料本身的環保屬性無關的角度去思考設計的可持續性。因為我相信,未來環保材料會日益增多,現有材料的清潔程度也會不斷提升。因此,我們設計師能夠做的,不僅僅是選擇一種優質的環保材料。
《設計》:你如何看待當前設計行業的生態變化?新技術、新材料對設計師提出了哪些挑戰與機遇?
呂君毅:近年來,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對設計行業產生了顯著影響。盡管市場上優秀的設計師比比皆是,但優質項目卻相對稀缺。這無疑為新銳設計師們帶來了諸多挑戰,使得脫穎而出的難度與成本大幅增加。我們必須深入思考自身的獨特之處,以明確自身的定位。當前,許多先進的技術和優質材料仍存在較高的接觸門檻,獨立設計師往往難以觸及這些資源。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許多公司依然愿意并希望與設計師展開更深入的合作。我認為,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設計師們將迎來更多施展才華的機遇與舞臺。
《設計》:對有志成為設計師的年輕人,你有何建議?在設計旅程中,你認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
呂君毅: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是很寶貴的過程,甚至比學習一些實用的技術優先級更高。正如之前說的,AI等技術的出現已經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實現設計的方式,所以搞清楚做什么樣的設計以及為什么這么做就變得更加重要了。設計師是一個需要有耐心的職業,要對過程有耐心,也要對自己的成長有耐心,這是我覺得最寶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