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茹,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美國普渡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社會兼職有,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百科知識融合創新出版工程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文化與旅游部人才中心國家動漫游職業標準專家組成員,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專委會委員,ChinaVis 2019-2021形象設計主席,ACM國際計算機學會會員,美國HULU(Beijing office)、印度HOTSTAR(Beijing office) UI/UX設計人,HCII國際人機交互會議論文審稿人等;科研獲獎方面,主持省部級課題、校企合作各類課題30余項,發表中英學術論文20余篇,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藝術類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北京市優秀人才資助項目資助,榮獲第三屆北京市屬高校多媒體教育軟件大獎賽一等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網絡出版物提名獎,藝術設計作品入選廈門國際奔牛節、PacificVis Visual Data Storytelling Contest,「意外·上行」國際青年藝術設計展等活動。
《設計》:信息設計在國內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目前是一個怎樣的水平?
呂燕茹:國內從上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有了“信息設計”的相關研究,最早集中在平面設計領域,即信息圖表設計(Infographic Design),包括地圖、產品說明、公共標識等,是我們所熟知的設計形態,強調的是進行信息的視覺呈現和有吸引力的表達。2000年以后,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以及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出現了越來越多與“信息設計”相關的研究點,如交互設計、人機界面等,共同形成了龐大的研究網絡;其跨學科的特性,已深入到藝術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新聞傳播學等諸多學科,并衍生出了眾多的交叉學科主題(如圖1所示);同時,隨著信息體量的爆炸式增長,以及信息類型的多樣化差異,又產生了很多新的概念,例如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針對大規模非數值型信息的創意呈現,而數據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則是處理大規模數值型信息的視覺轉換。
得益于近些年中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信息設計已被廣泛應用于包括產品界面、新聞傳媒、在線教育、科學研究、安全監控等在內的諸多領域;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設計人、藝術家、工程師們紛紛助力疫情信息的視覺傳播,通過病毒致病的原理圖解、傳染路徑的動態演示、感染人數的實時監測、互動式情景敘事等多種方式,讓民眾了解了真相從而緩解了焦慮,進而遵守防控政策和約束自身行為,凸顯了信息設計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用價值。
圖1 “信息設計”的學科滲透(改編自百度學術生成圖)
《設計》: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有怎樣的教學特色?在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您感受到怎樣的發展變化?
呂燕茹:北京工商大學是國內首批開辦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之一,本專業前身為2005年設立的數字娛樂專業,2009年根據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更名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迄今已有16年的辦學歷史。本專業以北京市新服務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依托北京工商大學商科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辦學優勢,將“數字傳播設計”作為特色方向,打造新文科視閾下具有鮮明北工商特色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如圖2所示)。
圖2 北京工商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特色與課程模塊
與其他綜合性院校的設計類專業相同的是,本專業是將信息設計作為專業課程進行設置,目前我院設計學的三個本科專業(視覺傳達/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藝術碩士的三個方向(品牌設計/服務設計/數字媒體設計),以及新聞與傳播專碩均增開了信息設計相關的課程,以滿足信息化時代對人才信息素養的需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聚焦于運用數字化的感知媒體實現信息的創意傳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信息素養(Creative Info Literacy)”,教學中采用相關課程的聯動模式?!缎畔⒖梢暬O計》課程側重訓練學生對不同類型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創意轉換能力;《用戶界面設計》則注重認知原理和比較實驗法的運用,提升數字屏幕中所承載信息的傳播效果;《交互設計》、《動態視覺設計》等課程則進一步豐富設計的表達語言,從不同角度提升體驗感。每門課程均會導入不同的設計項目,由于每個項目都會涉及多種變量,因此需要學生在相關項目的執行中靈活運用各種知識和解決不同的問題,通過不斷的歷練塑造新的能力與素養。
在本人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也體會到了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樂趣,通過課程體系的不斷迭代,來不斷滿足社會發展對設計人才的新需求和新挑戰;尤其面對新媒體技術的快速更迭,更加強調教育理念從“工具化”向“方法化”的轉變,在“知識-能力-素養”的轉換中快步前行;同時,堅守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創新理念,通過社會服務、課題合作,以及會議交流等方式,保持與學界和業界的緊密聯系,實時掌握行業前沿動態,完成了從被動適應到主動探究的狀態轉變,以更從容的姿態應對新時期對教育者的挑戰。
《設計》:信息設計交叉融合了哪些學科的知識?對設計人在知識儲備、技術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要求?
呂燕茹:信息設計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交叉學科,其設計過程大致分為信息組織和視覺呈現兩個階段,融合了設計學、統計學、符號學、人因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知識。
第一個階段,提升系統思維和數據分析,設計與用戶需求要適應匹配。在延續產品設計思路的基礎上,借鑒統計學、信息科學的知識,以提升對海量信息背后邏輯的理解;該階段需要設計人能夠運用系統性思維,精準洞察應用場景、傳播媒介、信息特征、用戶需求等信息,依據設計目標提出最佳解決路徑,從而構建適合的信息架構;對于數據信息的收集和過濾,可以借助易上手的工具和方法簡化流程,通過運用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來探討不同數據變量之間的關聯,將有助于激發新的敘事邏輯思考;另外,對于用戶需求和偏好的研究,學會使用觀察法、深度訪談和因子實驗,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必備技能。
第二個階段,強化研究方法和學理分析,實踐與研究能力應并行提升。在遵循視覺設計的基本法則以外,通過運用符號傳播模式、用戶認知心理的考量等研究方法,對于信息傳播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均具有很好的強化作用;該階段首先需要借助鮮明且獨特的視覺符號吸引用戶的關注,考慮設計適合的閱讀模式、視覺層次、動線引導等,以提升信息的可讀性和易讀性,并依據傳播媒介的特征匹配相應的呈現方式,最終實現信息傳播的效能;其次,較之常規的AB實驗,單一變量的比較試驗,對于設計人在進行視覺元素的取舍、排版方案的選擇、動效添加與否等一些列問題的決策時,能夠產生更重要的影響;另外,除了掌握基本的平面設計工具外,學習掌握C4D、AE、Processing、D3.js也可進一步豐富數據信息的映射效果。
《設計》:目前世界前沿的信息設計在關注哪些問題?
呂燕茹:放眼全球,信息設計的通用性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更多的設計人將焦點轉向特殊群體、服務升級和新興領域。面向特殊群體,如低視力人群,在有限的數字屏幕中如何顯示文本信息以提升他們的閱讀體驗;在醫療服務行業的優化升級中,如何幫助醫療機構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通過提供人們可以使用、理解和應用的信息,如何幫助患者參與自己的護理過程;在新興領域也顯現出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如何借助數據驅動的視覺反饋,提升用戶對自動駕駛的信任度,如何利用大數據和推薦模型解決網絡時代的信息過載。通過對以上這些問題的關注,體現出信息設計在社會發展中已經開始扮演著重要角色。
《設計》:信息設計在工業設計4.0時代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給設計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呂燕茹:工業設計4.0是建立在信息物理融合的網絡化生產模式之上,其核心是智能化的對生產銷售各環節數據信息進行實時加工處理,實現產業鏈的智能升級。新的社會需求引導設計走向新的發展方向,設計行業與智能化的結合將會更加緊密,在思維廣度、專業深度、創造力等方面對設計人也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企業的智能生產需要進行內部信息化的升級與改造,作為數據采集的產品終端和萬物互聯之下的體驗服務也不可避免的走向智能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的發展依然需要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個性化定制需要滿足用戶的心理、情感和審美訴求,因此情感化設計在智能制造中依然可以被有效應用。
《設計》:您認為中國的信息設計有哪些特點?應該著重解決什么問題?
呂燕茹:得益于中國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領先發展,促使傳統產業快速完成了轉型升級,并催生出大量的新業態、新模式,為信息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呈現出與數字化的高度融合。
在新媒體領域,屏幕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在即將到來的“萬屏時代”,屏幕無處不在,形態、技術、場景更加多元,也對信息的設計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在醫療健康領域,新興的互聯網醫療對接整合了多方信息和資源,信息設計需要著重解決醫療場景中的信息傳遞問題,醫患問題的根源在于溝通不暢,院內服務向線上轉移,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新模式也需要信息設計的深度介入。
對于信息設計相關議題的研究,不應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的探討和經驗層面的論述,要運用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信息在設計編碼和認知解碼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并提出經得起推敲的解決思路。目前實證研究在設計學領域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采用科學嚴謹的的設計研究方法,有利于提升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可信度。
《設計》:您認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信息設計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呂燕茹: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目前正處于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繼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產業領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教育行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迅猛發展,信息設計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充滿機遇,也存在挑戰,應該將目標放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助力重大新興產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例如,信息設計可幫助解決國家在外部和內部環境中面對的各種新問題,尤其在面對境外輿論的各種污名化攻擊,應該切實加強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樹立中國對外形象,為國家穩定發展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信息設計在這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其在敘事上的優勢,用數據信息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另外,國內科技進步也伴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海量信息沖擊下的輿情視角、傳統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后疫情時代的焦慮等一些列社會問題,信息設計也可以充分發揮其功效,運用話語維度提出啟發性和引導性的方案和措施。
《設計》:具備信息設計能力的畢業生都在哪些領域發展?請分享幾個您和學生融入信息設計構思的作品。
呂燕茹: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學生會依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需求選擇就業領域,通常信息設計能力突出的學生其邏輯思維更強,做事更有條理,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職業規劃。就近幾年而言,進入互聯網教育、軟件、影視、廣告領域的學生較多,主要從事的崗位涉及用戶研究、界面設計、視頻創意等,在不同的領域貢獻優質的信息內容,優化信息傳播效能。
在校企合作的眾多課題中,從最初的網絡廣告,到軟件設計,再到數字出版,都離不開信息設計維度的思考。例如,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的數字出版項目《認識中國·兒童趣味地圖》中,如何將嚴肅的文字信息轉換成生動的圖形、動畫與互動游戲,是該項目重點思考的內容,通過整合了信息設計中的同形圖、圖解流程等方式,有助于提升兒童讀者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圖3所示)。
圖3 數字出版物《認識中國·兒童趣味地圖》 設計者:呂燕茹/畢昊冉/鄧穎哲/楊紀文等
在國家藝術基金《大數據可視化藝術人才培養項目》中的團隊作品《江山如畫:自然生態數據可視化》是由10萬條生態數據(空氣、水質、綠化率、溫度)映射出的一幅青綠山水長卷,不同流域的上中下游、南北方城市的生態差異盡收眼底,對于谷底數據做了原因描述。運用故事情境法講述了2013-2019年中國生態數據的故事,喚起人們對“綠水青山”的期盼,進而引導人們的行為(如圖4所示)。
圖4 可視化作品《江山如畫:自然生態數據可視化》 創作者:呂燕茹/龍娟娟/倪娟/王凝/王雙燕/王瑞
《設計》:請分享幾個您認為精彩的“信息設計”案例。
呂燕茹:中國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大會(ChinaVis)是國內可視化與可視分析研究與應用交流的年度盛會,其中「藝術項目」(ChinaVISAP)通過藝術展覽旨在推動藝術家、設計人、技術專家、可視化科學家以及相關從業者之間的思維碰撞與創新合作。本人有幸受邀參與今年「橋·連接」主題作品的評審工作,借此機會分享幾個優秀的可視化作品。
作品一:本作品是基于Unity開發的交互程序,通過采集快手平臺扶貧計劃中活躍賬戶的視頻數據,提煉描述性文本輸入Deep-Zee中生成影像,描繪了機器視角下的數據敘事景觀。
圖5 ChinaVISAP’21 藝術展覽作品 《Invisible Pixel》作者:朱鈞霖 / 趙文軒 / 段瀅靜 / 龍娟娟
作品二:該作品以疫情期間武漢封城事件為背景,構建了一個關于應急物流打通武漢城市命脈的可視化互動敘事網頁。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瞿行》旨在傳播武漢封城不孤城背后的數據故事。
圖6 ChinaVISAP’21 藝術學生競賽一等作品 《瞿行——應急物流·連接武漢疫情物資生命線》
作者:汪琳琪 / 粱豐洲 / 寧斌 學校:湖南大學 / 中山大學
作品三:醫患糾紛每年都成正增長模式,但在后疫情時期,關系似乎被重新連接起來。我們有醫護人員逆行出征,也有幾百萬志愿者敬業堅守,更有群眾的眾志成城。14 億中國人民與醫護工作者之間的“橋”變得更加堅實可靠。
圖7 ChinaVISAP’21 藝術學生競賽一等作品 《基于疫情下的醫患關系檢查報告》
作者:李嘉薇 / 孟慶亞 / 宋明東 學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