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軍,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南大學博士;湖南大學與廣東工業設計城聯合培養博士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理事;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湖南科技大學教學名師。近五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省部級科研教改項目10項;方太、美的等企業的合作項目7項;出版專著2部,主編教材1部;主持完成的項目“產業需求牽引的產品設計類綜合性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2019年獲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指導學生獲德國紅點獎、“互聯網+”等國際國內競賽獎40余項。
面對“后疫情時代”新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的深入推進所帶來的挑戰,吳志軍教授認為,設計人才在專業能力方面,應該具備趨勢判斷和機會洞察能力,系統定義問題和解構問題、結構化問題解決過程的能力,變量分析、相關性分析與因果關系分析的能力,數據統計生成與理解轉化的能力,整合創新與協同創新的能力。在專業基本素質方面,我認為應該具備跨學科的終身學習習慣、強烈的社會與產業責任感、擁抱變革與不確定性的勇氣和自信、樂觀包容的生活與工作態度、系統性與批判性思維、分享與創業精神。
《設計》: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設計專業有哪些教學特色?
吳志軍: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現有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等6個本科招生專業,設計學、建筑學和藝術碩士(藝術設計領域)等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涉及設計類(藝術學)與建筑類(工學)的兩大學科類專業。
在教學方面,立足湖南區域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構建了以融合創新為特征、以產業價值創造為輸出的設計教育能力范式。基于學院工藝融合的大設計平臺,強調各專業之間的跨界合作,通過設計載體的協同融合、設計價值鏈的延伸整合,各個專業以人的需求層次為核心,構建以本專業核心載體設計為中心,通過與其他載體設計不同深度的交叉融合,形成自身的設計教育體系。
具體而言:在教學內容方面,①橫向延伸產業價值鏈,圍繞價值鏈構建設計創新鏈(設計創意→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營銷創新→服務創新),圍繞創新鏈構建設計知識鏈與設計主干課體系,培養滿足企業對產業鏈全流程整合創新和價值創造的人才需求。②縱向融合設計載體,整合設計知識,構建跨專業設計基礎課程群,支持跨領域設計的打包服務和整合創新,滿足消費升級后用戶對整合體驗的需求。③與產業和區域社會發展結合,跨專業協同設計復雜課題,開發跨專業課程模塊。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基于共同的主題研究和場景創造,從不同視角開展多領域協同設計。模塊課程既有助于學生根據興趣、特長和職業發展規劃選擇學習內容,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形成領域比較優勢和整合創新優勢,如圖1所示。
圖1 縱向融合、橫向延伸的專業設計教育體系示意圖
在設計教學模式方面,樹立廣義的課程觀,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范式。以設計任務為依托,“課程—項目—競賽—展覽—活動”五位一體,協同課內與課外,組織教學活動,在“做—學—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知識與體驗”融合,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跨專業設計團隊的協同創新、師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廣度和深度,以及對學習活動本身的評價(如圖2所示)。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對產業活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度,將設計下鄉、精準扶貧等復雜社會問題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以真實社會、生活和產業問題為導向,突出社會責任與產業責任養成,以及團隊協同解決復雜設計問題的系統性思維和溝通、協調、管理能力。2019年以來,我院師生團隊先后完成設計下鄉和精準扶貧設計服務項目40余項,涵蓋貧困家庭廚房改造、農產品包裝、農村人居環境規劃、鄉村形象推介等多個領域。
圖2 綜合性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方式
《設計》:疫情給學院的教與學帶來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吳志軍:疫情對我院教與學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部分課堂教學改成了網絡教學,面對面的設計指導和交流有所減少;
(2)企業實習實訓的教學環節影響較大,在2020年上半年的實習實訓教學,部分通過網絡替代完成,學生的現場參與度和體驗感有影響;
(3)校地融合設計和現場學術交流活動有所減少。
《設計》:學院采取了哪些措施進行應對?效果如何?
吳志軍:學院采取的應對措施主要有:
(1)大力發展在線教學,結合老師自主建課和共享優質在線課程,開展在線教學;并趁機培養學生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
(2)共享企業和社會資源開展設計實踐教學。結合在線教學不受空間限制、時間靈活的特點,將企業一線設計師、企業課題、企業設計項目管理平臺引入到設計教學活動中。如產品設計專業2020年畢業設計引入了thinkine項目管理平臺,與設計產業園區合作開展企業課題的設計。在產品設計專業的《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課程教學中,邀請了北京、廣東等地的6家設計公司和制造業企業一線設計師走進網絡課堂,開展校企深度結合的設計課程教學。課程按照設計任務驅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范式組織教學,6家企業為課程提供了11項用于設計實踐實訓的課題和相關資料,企業設計師和授課教師按照項目進度開展課程教學、設計師在線講座、設計答疑,企業設計師在線參與設計流程的指導和成果的評價。在疫情防控期間,與我校駐永順縣龍潭居委會幫扶工作隊在線合作,為精準扶貧地完成了紅薯粉類產品的品牌策劃和包裝設計。
在采取的措施中,“在線共享、開放式教學”是最重要的特征,通過在線共享優質教學資源、企業資源和地方社會資源的,整體教學效果較好,在遠程溝通交流能力、多維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規劃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
《設計》:疫情給您帶來的最大感悟是什么?
吳志軍:疫情給我最大的感悟是對問題本質的思考。面對大量從未遇到過的不確定性的現象和問題,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深度思考,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就設計教育而言,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定義,社會和用戶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社會和生活方式變革的真正驅動力是什么?設計的本質是協調關系?創造價值?還是促進或引導消費?而教育,或者說設計教育的本質又是什么?過去我們認為學校專業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的環節,比如課堂授課、模型室中的訓練,都在受到重大沖擊,都需要思考和重新定義它的功能和范式。
《設計》:在“后疫情時代”,設計教育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吳志軍:疫情加速了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百年未遇之大變革,在“后疫情時代”,設計教育面臨的最大機遇和挑戰就是變革。疫情影響和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推進,先進的多學科知識爆炸式增長和傳播,不僅加速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也加速了設計教育的質量革命,要求設計教育響應新發展需要,從量的增長向內涵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轉型。從理論上講,疫情和新科技革命對產業、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設計教育理念、設計基礎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的組織模式與學習范式、設計實踐平臺與師資隊伍、設計教育的治理等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都需要重新定義和重構。同時,對高校設計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的綜合創新能力,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設計人才的綜合性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產業、社會經濟和人們美好生活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我們設計教育變革的根本動力。我們國家擁有全球最完備的供應鏈體系,最大規模的消費人群和設計教育群體,產業發展正在從過去對西方國家的模仿,向并跑、引領型發展轉型,這些為我們設計教育的變革從需求和供給兩端都提供了百年未遇的機遇。湖南科技大學的設計教育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為目標,以瞄準區域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和產業發展中矛盾的特殊性,正在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產教、校地深度融合為抓手,沿著“創新教育范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校企協同建設實踐平臺和師資”的邏輯路徑,持續系統開展。
《設計》:如果將“后疫情時代”看作設計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您認為專業設計人才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哪些素質和能力凸顯出重要性?
吳志軍:在“后疫情時代”,隨著新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的深入推進,我認為專業設計人才面臨的挑戰主要有:
(1)需要解決的設計問題更加復雜。主要體現在設計問題的不確定性、跨界性和開放性。很多新的設計問題涉及大量新的技術、文化、消費群體和產業領域(如大健康領域等),在引領型發展階段,前面沒有成功案例參照,充滿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可能性和陷阱,對設計師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需要具備更加綜合性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從關注產品創新到聚焦產業創新、社會創新和多維價值創造。單獨的形態或功能創新難以形成持續的競爭力,設計師需要關注需求定義、機會洞察、技術與功能原型創新、場景構建、供應鏈整合、商業模式與服務規劃等全產業鏈創新。從聚焦創新點轉向聚焦創新鏈和創新生態系統,對專業設計人才的系統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設計組織與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3)需要具備更加專業化的領域知識。每個設計的產業領域都有其矛盾的特殊性,任何領域的原始創新都需要長期專注和學習,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如何在了解普遍化知識的同時選擇和專注于領域知識,是設計師面臨的決策。
面對新的挑戰,我認為設計人才在專業能力方面,應該具備趨勢判斷和機會洞察能力,系統定義問題和解構問題、結構化問題解決過程的能力,變量分析、相關性分析與因果關系分析的能力,數據統計生成與理解轉化的能力,整合創新與協同創新的能力。在專業基本素質方面,我認為應該具備跨學科的終身學習習慣、強烈的社會與產業責任感、擁抱變革與不確定性的勇氣和自信、樂觀包容的生活與工作態度、系統性與批判性思維、分享與創業精神。
《設計》:請給“后疫情時代”的設計學子提一些建議。
吳志軍:在“后疫情時代”,新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催生了一個百年未遇的最好的設計新時代,我國完備的產業和供應鏈體系、正在升級的龐大消費群體、正在興起的大健康、綠色環保等跨界產業,為設計學子創造了最好的機緣際遇,鋪上了最厚實的創新土壤。設計學子們應該肩負起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責任,按照專業設計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要求,打好扎實的專業基礎;滿懷熱情和信心,深入生活、社會和產業,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綜合性設計創新能力、價值創造能力和創新創業的韌性。
《設計》:請分享幾件學生的優秀“抗疫”設計作品。
作品名稱:《眾志成城》
作者姓名:黃湘露/湖南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林軍
獲獎情況:2020年中國包裝創意設計大賽一等獎
作品名稱:《秩序重構——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智慧活動中心》
作者姓名:李岱彬、廖建奇、鞏芳芳、廖鑫/湖南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王頂、李丹
獲獎情況:2020年湖南省大學生可持續建筑設計競賽一等獎
作品名稱:《醫用消毒清潔機器人》
作者姓名:朱威、周志文、張磊、郭晟、陳佩/湖南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吳寒、那成愛
獲獎情況:2020年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銅獎
作品名稱:《基于疫情防控—社區志愿服務平臺》
作者姓名:周鈺姝、黎世進、林婉婷、謝思琳、張琰婷/湖南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王玥
獲獎情況:2020年湖南省大學生工業設計競賽二等獎
作品名稱:《院感醫生輔助機器人》
作者姓名:周欣、魏世澤、張磊、邢銘楓、郭晟/湖南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吳寒
獲獎情況:2020年湖南省大學生工業設計競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