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孫捷
? 供圖: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受訪人物

孫捷,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外特聘專家、福布斯全球華人精英、教育部人事司高層次人才評審專家。主張秉承“設計驅動式”社會創新,專注于時尚的研究、實踐和策劃,整合科技、商業與生活、文化藝術等要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與產業升級。主要研究方向為時尚產品創新與系統戰略設計、可持續時尚研究。
觀點提純
“東華設計,專注于面向未來社會生活的智慧化產業轉型與可持續時尚設計,致力于培養引領新時代設計創新的卓越人才,以暢通‘全球時尚勝任力’的新紀元。”
《設計》:據了解,東華大學年初在“十五五”重點學科建設布局以及急需專業領域布局方面做出了相應部署,請您介紹一下學院的同步規劃。
孫捷:東華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211”“雙一流”重點高校,歷經40余年的發展,其設計學科已然成為中國設計領域的重要標桿。這里匯聚了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他們對中國設計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東華大學也培養和孵化了眾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師、藝術家、名模及一線品牌,為全球創意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感。
在國內藝術與設計高等教育領域,東華大學始終屹立于第一梯隊,尤其是在時尚與服裝設計方面,更是享譽全球。我院不僅是國際時裝院校聯盟(IFFTI)的執委會成員及發起單位,同時也是國際設計藝術與媒體院校聯盟(CUMULUS)的重要成員。此外,我院還肩負著教育部高校設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藝術專業及全國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委員單位職責,并承擔上海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的職能。
學院坐落于上海內環之內,地處這座城市最為繁華的中心地帶。無論是武康路那百年建筑所散發出的優雅氣息,還是梧桐大道下咖啡香氛的悠然,都與我院僅一街之隔。東華大學的設計理念,與“魔都”上海和“東方巴黎”的城市基因相得益彰,體現出時尚、多元、海派以及創新精神的特色。盡管我院名為“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College of Fashion and Design),但其實其學科設置極為完備且交叉多樣,涵蓋了包括設計、工程、戲劇影視表演、美術及藝術理論等多個領域。 在近期發布的“2025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本科專業再創輝煌,其中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飾品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以及視覺傳達5個本科專業均榮獲A+評級。當然,在面對復雜而多元化的未來,我們深知學科交叉已成為共識,而設計教育則日益成為連接科技、人文和社會變革創新的重要樞紐。東華也正在積極探索全新的嘗試,以更優雅、更具前瞻性的方向不斷邁進。

面向卒中后失語癥人群的遠程音樂治療產品與服務設計/設計者:熊夢圓/指導老師:余繼宏
《設計》:“智衍·共生”作為2025屆產品本科畢業設計展覽的主題,是否強調 “智能演進”與“文化衍生”的雙向融合?如何實現技術邏輯與文化基因的共生?
孫捷:是的,產品設計系2025屆畢業設計作品展以“智衍·共生”為主題,強調探索設計與科技、傳統與未來交匯所孕育出的無限可能性。在此語境下,“產品”不僅涵蓋了物質層面的實體,更延伸至非物質的概念。基于這一視角,我們拓展出具有時尚特色的未來設計,旨在響應“創新驅動”“中國智造”“健康中國”和“擴大內需”等重大戰略。 本次展覽分為三大板塊:智衍·時尚——解碼文化基因的數字重生;智衍·生活——書寫日常器物進化論;以及智衍·交互——構建虛實相生的療愈場域。 在技術迅猛迭代的當今時代,對“設計何為”的思考顯得尤為迫切。令人欣慰的是,在產品專業教師們悉心指導下,我們的畢業生通過扎實而深入的探索給出了答案:當佤族織錦邂逅參數化設計,當藝術療愈融入產品創作,當適老化家具承載隱性智能,這些作品共同詮釋了設計之本質,即在技術演進中守護人文溫度,并在文化傳承中激發創新活力。
從東華大學未來急需學科的發展以及上海城市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學院將更加專注于智慧化(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的產業轉型,以及對未來社會生活可持續時尚設計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在這一過程中,智慧化產業轉型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背景。 時尚作為我們的獨特特色,并不僅僅局限于服裝與紡織所代表的“小時尚”,我們更為深刻地理解其為“大時尚”。這是一種以人為本,對未來社會生活方式及內容進行深入探究的理念,涵蓋了眾多場景和領域的思考。這正是今年畢業設計題目所要重點強調之處。
談及技術邏輯與文化基因的共生,文化始終是我們極為重視的核心內容。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著重強調3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可理解為人文厚度的問題,即如何在當代設計中融入中國深厚的人文底蘊;第二個維度則探討如何在技術領域中挖掘工具與潛能。第三個維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洞察世界變遷及其對我們的影響。這三大維度共同構成了這一主題,并有力支撐著我們的人才培養方向。
《設計》: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為學生創作的重要輔助?它們如何改變設計流程與思維模式?
孫捷:人工智能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回避的趨勢,它已經在深切改變這個世界,所以我們的教育也在大力推進整體的綜合改革,當中不僅包括人工智能,還涉及其他平臺技術數字化等的演進。在對教育內容進行改良的過程中,我們會強調智慧化的時尚,可持續的時尚,包括智慧人居、智慧產品等,這些都跟技術有關,所以技術在這個程度上會成為我們推進下一步學科建設,乃至學院整體科研戰略規劃的一個很重要的支點,但我們不會為技術服務。
任何一種新事物的出現,簡單地壓抑和限制其實是沒有好處的,我覺得正確的引導和支持更重要。我們實踐中很大程度是在引導學生如何應用人工智能工具,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而不是當成實現目的的手段。我們也在圍繞創新時尚設計智造方法、智能可穿戴與先進紡織制造系統、智慧可持續社區、可持續時尚設計和健康產品服務等幾大領域開展跨/交叉學科研究,開啟設計學與東華其他相關優勢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交叉學科新篇章,推動在國際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形成標志性成果,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整體戰略。


依戀理論下的生活舊物數字化再設計/設計者:談浦嘉蕙/指導老師:吳春茂
《設計》:在工業設計范疇內重新定義“時尚”,是否意味著從“穿戴時尚”轉向“行為時尚”或“交互時尚”?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在未來的教學發展規劃中有哪些相應舉措?
孫捷:在新技術、新議題與新方法的推動下,面對復雜多元的未來,學科交叉已成為廣泛共識。設計教育正逐漸演變為連接科技、人文與社會變革創新的重要樞紐。圍繞學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三年行動計劃”,結合東華大學謀劃“十五五”重點學科建設布局以及急需專業領域布局,學院堅持以服務和引領新趨勢、新經濟及新生活為導向,數智化、可持續化與融合化將作為轉型策略。本科階段將推進實現“大類培養+專業方向培養+交叉融合培養”新模式;研究生階段將以“全面交叉融合”為目標,依托原有學位類型凝練重點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方向。在交叉學科背景下的新方向將引領發展趨勢。未來,學院還將圍繞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創新、“分層分類”培養模式創新以及“本研貫通”培養機制創新,不斷推進專業優化與重塑,努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時尚特色設計學院。
作為 “國際時裝院校聯盟(IFFTI)”創始單位和 “國際設計藝術與媒體類院校聯盟(CUMULUS)”成員單位,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已與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42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并開展29個不同類型的學生交流交換項目。今年6月,我率領團隊赴意大利、比利時和英國進行訪問,深入開展交流,以推動與10所歐洲合作院校在多維度領域的深度合作。同時,與國際一線時尚品牌Loro Piana米蘭總部展開產學研人才互聯的探索,為學院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注入了強勁動力。此行通過與10 所院校及國際品牌的深度互動,形成“高質量教育合作-國際產業對接-學術科研聯動”的國際化發展框架,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明確以共同教育價值、共生設計理念、全局時尚發展為導向的新全球化構想,為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進一步構建“全球時尚勝任力”奠定積極的基礎,持續提升東華大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力與國際競爭力。
未來,學院致力于進一步突出國際化特色,根據育人環節合理配置資源,持續構建開放多元的一流師資團隊,推動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的高質量發展。鼓勵項目制引領的國際聯合科研和本研貫通多樣化人才培養,并系統地將國際優質設計教育模式融入東華人才培養體系,以增強國際化跨學科的創新生態。同時,加強全英文研究課程建設和“雙語”教學,與世界一流高校的科研方法相結合;推動國際合作院校在學科交流與交叉合作方面取得成果。
《設計》:本屆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亮點引起您的關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設計青年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設計倫理等議題的關注在近年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
孫捷:希望在本屆畢業設計作品中,最令我矚目的亮點是學生們所展現出的設計作為交叉學科的獨特魅力。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不僅深刻考慮了工業發展的需求,更對人文社會中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努力借助技術為社會中的實際問題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如今,對產品的理解已然從單一的物質層面拓展至非物質領域,產品設計教學也隨之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因此,現在的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物質產品的設計,而是廣泛涉獵應用程序、交互平臺等更為廣泛和前沿的泛產品設計。這無疑使得許多學生獲得了諸如紅點獎、iF獎等國際知名設計大獎。
《設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您希望本屆畢業生以何種姿態進入行業?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是否呈現出代際差異?對堅持“硬核創新”的畢業生,您會推薦他們關注哪些新興賽道?
孫捷:“志存高遠,開拓創新”,我期望東華產品學子的未來能夠不斷超越自我,積極應對社會發展與產業變革所帶來的新挑戰,把握嶄新的機遇。時尚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他們在設計驅動的創新探索中不斷擴展視野,以國家和上海的發展目標為指引,追隨內心深處的向往,踐行設計實踐,用青春之筆繪就“新時代東華答卷”的輝煌篇章!
畢業設計作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