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宋立民:“融廣域 致精微 兼虛實” 環境設計專業的當代定位與格局

        0


        宋立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委員會委員、英國景觀設計研究會會員。

        宋立民教授認為,如何面對當代的新挑戰,給出新時期的戰略部署與應對方案,才是擺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藝人面前的當代大考。環境設計專業應依據時代新要求為自己重新定位,如同20世紀50年代、80年代、90年代時老一代學者敏銳地將建筑裝飾(50年代)、室內設計(80年代)、景觀設計(90年代)作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的學術戰略定位一樣,今天我們也應該從全局視角對環境設計專業有新思考、新定位、新方案。由于其自身歷史因素,以及對于當代與未來戰略節點的洞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應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探究環境設計專業未來方向“使命人”的責任。

        《設計》:作為現任系主任,請您談一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設計系的歷史沿革、學科特色與當代思考等幾個問題。

        宋立民:我從三個方面談。第一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創始者。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它的建院宗旨是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當時社會上還沒有“設計”的稱謂,但這所學院事實上就是中國最早的設計學院。建院之初,聚焦“衣、食”的染織服裝系和陶瓷藝術系等成立。1957年,聚焦于“住”的室內裝飾系成立,這個系最初的師資由美術學、建筑學與家具工程背景的跨學科教師組成。當時全國其他學科建設講究“專而深”,“跨學科”理念在世界范圍內也只是萌芽,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是在中國教育領域內最早進行“跨學科”實踐的教學機構。跨學科實踐在美術學與建筑學之間展開,并以新中國“十大建筑”建設為實踐藍本,這一嘗試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功。追溯當時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成立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學者如龐薰琹、梁思成、奚小彭、潘昌侯、羅無逸等的受教育經歷,可以看到美術、建筑、工程、工業制造的多學科背景。從世界宏觀視角,巴黎美術學院建筑與美術相結合、包豪斯學校多學科交叉的因素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成立與運行也有深刻的隱性影響。無論當時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跨學科,環境設計專業在之后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都始終享受著初創時期的跨學科“進步紅利”。

        第二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是三次歷史機遇的“共舞者”。學科專業的發展離不開學術水平與社會需求兩個重要因素。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到后來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在教學與實踐中抓住三個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機遇期是其成功的關鍵。第一個機遇期是20世紀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建設期,將“中國風格、民族特色”的鮮明符號融入建筑裝飾、室內設計中,使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的第一次亮相贏得喝彩與聲譽;第二個機遇期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大興土木建設的高潮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師生再一次扮演了“領軍者”角色。在這一機遇期中,室內設計專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長足發展,專業共同體隊伍(專業設計師與相關從業者)由20世紀50年代的千余人發展到2000年代的近兩千萬人,是中國同期發展最快的學術與從業者實體之一;第三個機遇期是在1987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果斷將室內設計專業拓展至環境藝術設計,使之在隨后而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擔當了城市景觀設計的新任務。三個機遇期都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牢牢把握并發揮,歷史上三次成功地與時代“共舞”。

        第三點,肩負未來方向的“使命人”。凡為過往皆為歷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雖然有著令人驕傲的光輝歷史,但如何面對當代的新挑戰,給出新時期的戰略部署與應對方案,才是擺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藝人面前的當代大考。我個人認為,環境設計專業應依據時代新要求為自己重新定位,如同20世紀50年代、80年代、90年代時老一代學者敏銳地將建筑裝飾(50年代)、室內設計(80年代)、景觀設計(90年代)作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的學術戰略定位一樣,今天我們也應該從全局視角對環境設計專業有新思考、新定位、新方案。由于其自身歷史因素,以及對于當代與未來戰略節點的洞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應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探究環境設計專業未來方向“使命人”的責任。今年,借《設計》雜志平臺進行的四期“環境設計教育與教學研討”的論文撰寫與匯編,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教師與研究生、業內專家等對環境設計專業今后發展方向的一次梳理與討論。

        2017年11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慶祝建系60周年

         2017年11月,出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慶祝建系60周年的老教師、系友等

        《設計》:請從宏觀視角梳理一下設計學科的發展脈絡以及與環境設計專業的關系。

        宋立民:中國目前的教育管理機構對學科體系的劃分由高到低分為三級,最高為門類,其次為學科,之下是專業。哲學、工學、藝術學等13個學科門類下轄近百個學科,學科下再設500個左右的專業。設計學科是藝術學門類下的5個類學科之一(其余4個分別是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戲劇與影視、美術學)。設計是科學、藝術與生活方式之間的橋梁,科學與藝術高深晦澀的專業語匯通過設計“轉譯”為日常生產生活通俗明晰的形式。其實,把設計學科劃歸在藝術學門類下應該是短期的權宜之計,從設計學科的本質與其今后發展來看,設計學的真實位置應該成為在科學門類與藝術門類之外的獨立新門類,或早或晚地,它終會跳出藝術門類的束縛,成為科學與藝術之間的新興大門類。這一判斷源自以下思考:首先,作為大設計概念(也被稱為泛設計、廣義設計等),設計無處不在,不僅僅指與藝術相關的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等),還有工程設計、建筑設計、機械設計、交通設計這類工科類設計,也包括法律設計、制度設計、政治設計、國家“發展路線設計”等宏觀類設計,更有發型設計、美食設計這類生活微觀小設計。設計對人類的重要性已經滲透浸染于全球生活的各個角落與方方面面,所以設計學科絕不會只局限于與藝術相關;其二,目前歐美各國的設計學科院校很少依附于美術院校或藝術類院校,而是獨立設置,已經類似于上述狀態。當然,在一所院校中將所有設計類型全部容納的學校或學科仍在探討中,但將藝術設計與工程設計合而為一應是大勢所趨。

        基于以上,再來探討設計學與環境設計專業的關系。環境設計專業是設計學科下轄專業。“環境設計”是2012年教育部學科目錄公布的新名稱,與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確認的“環境藝術設計”名稱相比較,名稱中去除了“藝術”一詞(可以理解為設計學科‘去藝術化’的一個舉措)。1957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成立后,系名稱曾數次更改,先后為“室內裝飾”,“建筑裝飾”,“建筑美術”,“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系名的更替,一方面反映出專業隨國家需求騰挪轉身的靈活姿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環境設計專業歷史與理論根基不深不牢,尚沒有以不變應萬變的定力。前文所述,環境設計專業曾有三次抓住歷史機遇期,“與時代共舞”,借力國家發展之機壯大自身專業學科,取得驕人成就。特別是其跨學科發展,在原本是工科建筑設計領域的室內設計領域長足建樹,成為藝術設計學科內跨學科“最遠”的專業。在20世紀末,環境設計專業曾經多年位居設計學科各專業快速發展的翹楚。

        探究環境設計的本質,其實它是設計學科中負責“空間設計”的一個分支(還有平面類設計分支、產品類設計分支等),其本質是對各類型空間進行物理實體或虛擬空間的設計。它雖然曾經有多個名稱,可以把這些名稱看為其作為空間設計屬性的不同時期的“別名”或“曾用名”,我個人認為它的正式名稱應為“空間設計”。這一“空間設計”應容納目前在工科學科領域的諸如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風景園林設計等,包括目前在藝術學科下的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家具設計、虛擬空間設計等,也包括目前在戲曲影視學科的舞臺美術設計、虛擬場景設計。當然,我說的這一理想狀態在目前看只是一種趨勢,這一趨勢可能要經過漫長的逐步調整(依賴于人們觀念的更新和科學與藝術的不斷變革)才能完成。駕馭這一新范疇“空間設計”的學科定位、學科體系,甚至師資結構、學生知識儲備與先修課程等都將面臨深刻的調整與變化,其學科地位也將隨著設計學科的上升而躋身一級學科目錄中。也就是說,設計上升為門類,而“空間設計”上升為一級學科。我確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也希望快一些到來。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新生見面會

        《設計》:信息時代的環境設計專業會有哪些變化或新格局?

        宋立民:回答這一問題可以接續第一個問題中的第三方面,也就是我們作為肩負探索環境設計專業未來方向的“使命人”,應該思考與規劃當代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方向。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發展,“環境設計專業共同體”已經是一個很大體量的系統與格局,首先,保持其穩定性與持續性是必要和必需的;其次,探討其在信息時代的新定位是學科專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融廣域、致精微、兼虛實”是我對環境設計專業在當代定位與格局的一個概括。“融廣域”是說作為曾經中國最早實踐跨學科的專業,在今天應該保持開放、更加開放,在“跨”的基礎上“融”:更多的學科與專業交叉并深層次地融合為新的學科形態。在1957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的成立是將美術學與建筑學進行了跨學科交叉,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當代,如果還在這一點上吃“祖宗飯”,裹足不前是沒有出路的。當代環境設計專業的跨學科應該涵蓋更多的學科進來,包括但不限于哲學的社會學、美學;工學的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測繪學、計算機學、土木工程學、環境工程學等;理學的物理學、心理學等;農學的園藝學、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學;文學;藝術學的其他專業;管理學、經濟學等。以上這些學科或專業,將成為環境設計專業新的跨學科內涵或學科交融的目標。應該看到,跨學科與學科交融是兩個程度不同的狀態,跨學科是在自己學科的基礎上“跨出”或“跨入”其他學科的過程,跨學科是“有我”狀態,而學科交融是幾個學科專業混合交融出現的新學科狀態,是“無我”狀態,如設計學科下的信息藝術設計專業就是平面設計+計算機+工業設計+N學科,融會貫通而出的新學科。這樣的學科交融下的新學科是今后教學領域改革創新的主要方向。在這一融合的形態面前,相關學者應保持整體視域和寬廣胸懷,敞開雙臂迎接不斷的變革是學者與研究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法國新冠疫情期間在塞納河邊開設的河上電影院

        “致精微”有兩層概念。一是環境設計專業是空間設計全過程序列中的末端專業,如果把國土規劃稱為宏觀、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稱為中觀,環境設計則為微觀。環境設計是起始于宏觀、中觀,落地于微觀的專業,這一微觀視角聚焦于人類生活方式中與生理、心理、日常行為、美學相關的種種細微之處,是人類的“貼身設計”專業。所以對它的研究應落實于精微之處,不只是對空間尺度的精微研究,也是對心理尺度、時間尺度、感官尺度(五感與身體)的精微研究;“致精微”的第二層意義是“精準設計”的概念。實現當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精準設計,依據生態原則,引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從宏觀整體審視空間設計方方面面與所有細節,通過“精準設計”減少和杜絕環境空間與能源、材料等方面的浪費,把好終端設計的關卡。

        “兼虛實”是指環境設計專業在設計學科中是負責空間設計領域的專屬專業。以往的空間設計是物理空間的設計,最終設計成果要落實到物理空間設計實體中。而在互聯網時代,虛擬空間是一個嶄新的空間領域,目前涉及影視虛擬場景、游戲虛擬場景、AI虛擬場景等,今后會有更多的發展路徑。雖然是虛擬,但仍然是空間屬性。“兼虛實”也就是說,環境設計專業要承擔起虛擬空間設計這一時代新任務,且責無旁貸。如同環境設計專業歷史上在建筑裝飾(20世紀50年代)、室內設計(20世紀80年代)、景觀設計(20世紀90年代)領域開疆拓土一樣,當代環藝人應該肩負起虛擬空間設計這一新添的“半壁江山”新使命。其實,對于虛擬空間,環境設計專業并不陌生,以往物理空間實體設計過程中的“前半場”其實就是虛擬空間設計,用效果圖、平立面圖搭建起的虛擬物理空間,經過施工工程轉譯為物理實體空間。如果把虛擬空間設計用計算機編程完成“施工搭建”則就是虛擬空間設計了。由于環境設計專業在學科教育中對其學生在藝術創造力與想象力方面的塑造與強調,也由于減少了在物理空間設計中諸如建筑規范等的束縛,使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與研究者一定能在未來虛擬空間設計領域中有更精彩、意想不到、令人拍案叫絕的出色發揮。

        環境藝術設計系在討論國際合作事宜

        環境藝術設計系師生在日本參觀學習

        《設計》:當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設計如何發揮學科與專業能力,在可持續設計等領域有所建樹?

        宋立民:的確,當代生態環境危機已經是人類社會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教育界各個學科專業面臨的緊迫課題。與科學、藝術,以及人類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設計學也需要有自身學科特征的回答與應對。面對環境問題,各個大門類的學科專業必須共同站在整體宏觀的視角或平臺討論社會與環境最急迫的問題,共同協商應對方案。從這個角度看學科交叉與學科交融,可能是在環境大問題前的必須且被迫之舉。對于設計學科來講,可持續設計理念、對生態環境最小干預原則、適度設計、設計產品或作品的全生命周期理念,以及基于生態而非商業經濟的財務與預算計算方法等新知識與新理念,都應該是貫穿設計學科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最重要內容。有一種觀點,如果是不加節制與任由商業訴求綁架的設計,有可能成為生態環境危機的助推手,這一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設計不一定都是必要和正向的,不好的設計可能事與愿違,或是成就了小環境,損害了大環境。

        作為學科專業的“環境設計”,其名稱中的“環境”一詞雖與生態環境的“環境”一詞有不同的界定范圍與定位解釋,但都屬于整體生態環境或人居環境這一整體“環境”范疇之中。環境設計專業在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其室內裝飾、城市景觀、家居用品、家具等行業已經成為擁有近千萬專業共同體從業人員、每年近萬億GDP產值(根據相關行業協會統計)的大行業,這一行業也是自然資源、能源消耗“大戶”,據一些統計報道,與全球建筑室內外空間相關的能源消耗占到全球能源總消耗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如何在環境設計相關領域建立可持續設計、可持續生產、可持續消費等健康生活理念,將追求奢華、過度設計與過度消費的理念轉變為適度生活、以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為榮的理念。在設計與生產中,仔細計算材料與能源消耗,最大化地保護自然資源,最小化干預生態環境。要知道,觀念的調整將對行業產生重要積極影響,節約的材料、能源與資源會造福于人類未來生活。與上述理念轉變相關,環境設計專業教育與教學系統中,應將生態學,特別是深生態學納入其專業理論體系中并使其成為學科專業實踐的重要理論依托。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建筑設計方案。設計人:王寬、宋立民、李鵬、趙星云

        《設計》:面對疫情的延續,環境設計專業應有哪些應對或作為?

        宋立民:我認為,2020年新冠疫情正以其“看不見的手”在顛覆人類對文明進步的驕傲心態,并“鉗緊”人類的種種欲望行為。套用一個大家常用的概念:危機,是危難同時也是機會。從空間設計專業視角,新冠疫情止住了世界近百年“高歌猛進”的建設步伐,并將人們認為代表著文明進步與美好生活的種種空間建設成果變為“危機之地”。總結這些危機之地都有一個特征:“高大密”。大城市或超大城市是新冠疫情的“鐘愛之地”,這些城市高樓林立,建筑層數高、社區密度高,大型封閉空間多,如交通港、商業空間、教育空間、體育空間、宗教空間;或是密閉空間與設施,如影劇院、郵輪、飛行器、火車高鐵、軍艦等。這些曾是人類最值得驕傲的文明成果在疫情下悉數陷落為“危機之地”,危機之態比比皆是,至今仍然沒有結束跡象。從技術角度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高大密”空間不能很好地解決自然空氣的流通交換,也就為病毒的傳播與復制提供了“溫床”。

        關于危難之后的機會,我認為,新冠疫情將對包括環境設計專業在內的涉及空間設計的學科(城市規劃、社區規劃、建筑設計、風景園林設計等)產生深遠影響并帶來深刻變革。首先,人們應該在思想理念上對生態環境有更全面深刻的關注、敬畏與尊重。人類應該明白一個既深刻又淺顯的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生態環境既能養育人類,也能懲罰人類。我們已經體驗過來自生態環境中水、土、森林、礦產等的警告,這一次疫情,可以理解為來自生態環境中空氣的警告。針對這樣一次“來自空氣”的警告,空間設計要有所回應:國土規劃的是否應減少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設置,讓更多人口向中小型、分散型城市轉移?高樓大廈、高密度社區所體現的現代性與高效率是否可以被對環境友好型的低層、低密度社區替代?城市中的密閉空間如電影院、劇院可否重新回到以室外劇場、影院為主,如同古代城市中露天戲院,或者我們小的時候看戶外電影一樣?2020年7月,法國巴黎開啟了塞納河上電影院,電影屏幕設置在河岸上,人們坐在小船上看電影,既浪漫又預防了密閉空間帶來的危險。這次疫情下,住宅成為人們躲避風險的最后一道屏障,在疫情防控期間,人們對住宅設計的種種思考也指向設計的問題與弊端。住宅設計能否不要像“居住機器”一樣,而是能有更多陽光、更多流動的清新空氣、更多可以居家鍛煉與活動的空間,并有可以短期家庭隔離的空間與設施,以及應對較長期隔離的食品等戰備物資儲藏空間和設施?那些以密閉空間為主的郵輪、飛行器、高速列車、賭場、夜總會等則需要從技術層面更新和解決通風換氣或空氣調節系統對類似新冠病毒的防范措施。總之,出于新冠疫情常態化和預防下一個類似疫情的考慮,環境設計專業應與其他空間設計相關學科專業一道,探究應對與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這也可能是環境設計專業另一次“與時代共舞”、為社會服務的重大機遇期。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建筑設計方案。設計人:王寬、宋立民、李鵬、趙星云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室內設計方案。設計人:宋立民、王寬、李鵬、趙星云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室內設計方案。設計人:宋立民、王寬、李鵬、趙星云

        《設計》:您是一位在環境設計教育領域工作30余年的老教師,您認為在校年輕學子和青年教師們應該著重哪些方面素養與能力提升以應對未來的變化?

        宋立民:2017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60年系慶時,我們曾經梳理在環境藝術設計系幾十年發展中學生、系友畢業后的工作狀態與成就,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很多在工作崗位上做出出色貢獻的成功人士在學校學習期間并不是當時表現最優秀的那一批同學。老師們回想起這些同學時會戲稱他們當年在校學習時是“溜邊走路”的人:既不愛說話,也不喜歡出頭露面,學習也是平常一般。但這些人身上都會有一個特征:做事情的恒心,持久性。所以,我想對年輕在校生或青年教師們說出的兩個希望或鼓勵是:要始終具有“恒心與愛心”。聽上去有些俗氣,但也的確如此。恒心是指在學習與設計實踐上要有恒長性、耐心,為做好一件事不斷努力持之以恒的態度與習慣。在學校,你總能看到一些過分聰穎的學生,他們做事有方法、效率高,總能拿到好成績,他們信奉“與其埋頭苦干,不如花點時間研究用最快的方法把事情做到點子上”,這話聽上去沒有什么不對,也的確有效,他們也總能拿到榮譽與利益,但究其十年、二十年或更長久的時間下的表現,這些同學就像參加長跑卻沒有后勁,在后半程便不再有他們的身影。當今時代與之前相比,有太多層出不窮又名正言順的誘惑或利益,反倒是有些不走運難以獲取這些誘惑或利益的人會堅持做自己的事情。“愛心”是指對世界永遠的好奇心,對學習持續不間斷的熱情,對他人的愛心和寬容。具備以上兩個要素的年輕人,他們通常會走到更遠的地方,也會是更快樂的人。

        關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科知識體系能力的構建,我認為在當代學科交叉與學科交融背景下,年輕學子和青年教師應該將自己的學科視野放到盡量開闊的地帶,在學習設計學科基本課程基礎后,如海綿吸水一樣從其他學科中汲取更多成長養分:哲學的社會學、美學;工學的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計算機學、環境工程學;理學的物理學、心理學;農學的園藝學、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學;文學、藝術學的其他專業;管理學、經濟學等。這些學科知識,將是構成新時代環境設計人必不可少的知識架構組成部分,也是新的學科課題與實踐項目生發與成長的土壤。在保持寬廣的學科視野同時,環境設計人也應該繼承和發揚老一代前輩以設計實踐帶動理論研究的優良傳統。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黑人|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9久热这里只有精品|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国产精品黄网站|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页|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精选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久久久精品2019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白嫩精品 | 在线成人精品国产区免费|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 色先锋先锋影音在线资源站|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另类精品第一页 |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精品高清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91热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午夜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熟妇人妻VA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