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張犁
? 供圖:西安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
受訪人物

張犁,西安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聚焦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活化,通過文化符號視覺創新設計探索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作為學科帶頭人,主持多項省級課題并參與國家級藝術基金項目,研究成果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十余項榮譽。自2023年起擔任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帶領團隊完成中國-中亞峰會會標、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視覺設計等重要國家級設計任務。2024年獲“陜西省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致力推動高校僑務工作與藝術教育創新發展。
觀點提純
“在設計理念上,他們(本屆畢業生)更加關注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用戶體驗等多元價值,不再僅僅局限于產品的功能性和美觀性。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更加寬泛和多元,將設計視為解決復雜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或商業手段。”
《設計》:“無界西美”作為2025年畢業展主題,如何體現學院“在地性”與“國際化”的雙重追求,以及“藝科融合”“跨學科協同”的辦學理念?在學科交叉日益深入的背景下,這一主題如何引導學生突破傳統設計范疇?為踐行“無界”理念,學院在課程體系上做了哪些創新調整?
張犁:“無界西美”作為我們2025年畢業展的主題,非常精準地概括了西安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當下的探索方向和育人目標。這個“無界”,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也直接回應了我們“在地性”與“國際化”并重,以及“藝科融合”“跨學科協同”的理念。
“在地性”一方面體現在本屆畢設延續了西美“文化傳統·設計未來”理念,通過本土文化符號(如陜西歷史遺產、民俗藝術)的解構與再創造,使作品扎根地域文化土壤(如文創設計案例)。另一方面體現在積極響應國家“新型工業化”及西部制造業升級需求,作品聚焦三航(航空、航天、航海)、智能制造等西工大優勢領域,解決本土產業痛點(如智能工具設計)。“國際化”聚焦在引入AI、大數據、沉浸式交互等全球技術語言,使作品與國際設計趨勢同步(如AI出行工具、航天概念裝置),以及關注人類共同命題(如可持續發展、智慧醫療),通過設計輸出中國方案,實現文化“走出去”(如健康醫療產品的普適性關懷設計),積極響應跨文化議題。
“藝科融合”是我們人才培養的核心。藝術賦予設計靈魂、美感和人文溫度,科技(尤其是像AI、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則提供了強大的實現手段和創新可能。 我們增設了像“智能產品設計”“互動媒體設計”“CMF設計”等課程,讓藝術背景的學生能理解并運用科技知識、材料工具。同時,在傳統設計課程(如“傳統文化創新設計”“人文寫生與考察”課程)中,也融入對新技術的思考和運用場景。同時,今年我們學院產品設計專業與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工業設計專業聯合舉辦了“形智新語,向度共生”跨校畢業設計專項展,兩校學生打破學科壁壘,將藝術生的感性思維與工科生的理性思維在碰撞中融合,通過思維碰撞引導學生突破傳統設計方法及范疇,進而產生1+1>2的效果。
為踐行“無界”理念,我們在課程體系上進行了創新調整。首先,打通基礎平臺,在低年級強化設計通識教育,弱化過早的專業細分,讓學生打好造型、色彩、設計思維等共同基礎,并初步接觸科技和人文社科知識;其次,設立交叉模塊課程,開設如“智能產品系統設計”“社會服務·系統設計”“公共場域與數字敘事”等主題性課程模塊。這些模塊由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聯合授課,或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圍繞一個綜合性課題展開。同時,強化項目制學習,在高年級課程中引入具有跨學科、商業化、前沿性質的課題項目,鼓勵學生結合興趣和項目需求,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最后,構建開放性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工作室、二級實驗室(如虛擬仿真實驗室、沉浸式交互實驗室、CMF實驗室、人機功效實驗室等)的建設,并積極拓展校外實踐基地,與企業、研究機構、文化單位合作,提供真實的“無界”實踐場域。



微干預式深海考古潛水器內飾設計
《設計》:AI工具(如 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為學生創作的重要輔助?它們如何改變設計流程與思維模式?學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動探討設計倫理(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學院如何通過“人類意圖強化訓練”避免創意同質化?學院如何落實“腦手并用”教育傳統?畢設是否要求“實體原型+數字孿生”雙軌驗證?是否設立AI倫理審查機制?面對AI工具普及,學院如何培養學生 “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張犁:AI工具確實已經成為學生創作的主要輔助,AI工具的加持可以助力設計流程重構,例如在前期調研階段可以使用ChatGPT快速生成用戶畫像、精品分析,概念發散階段使用Midjourney快速產出上百個方案草圖,在方案深化階段可以使用Stable Diffusion優化產品細節表現。當然也推動學生的創作思維從“線性創作”轉向“人機協作”,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引導學生設計倫理意識的覺醒,例如在方案的呈現上需要主動標注AI參與度等。
在避免創意同質化問題上,我們會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使用AI生成前提交大量概念手稿,以夯實“手腦并用”的傳統,同時結合陜西豐富的在地文化資源,例如在周秦漢唐等歷史文化調研上更加注重實地考察,以挖掘文化深度。在高年級課程的作業產出時(例如畢業設計)會要求完成實體原型及數字場景的同步制作。比如產品設計專業,學生不僅要制作出產品的實體原型,以檢驗產品的外觀、結構、人機交互等實際效果,還要通過數字建模等技術構建數字孿生模型,進行虛擬測試和優化,從不同維度完善設計。通過教學手段、教學要求以及思維引導,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審美能力、系統思維能力、批判性設計思維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等AI工具不可替代的能力的培養。
學院設立了AI倫理審查機制。在涉及AI技術應用的設計項目中,要求學生提交AI倫理審查報告,從數據來源的合法性、算法的公正性、對用戶權益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自我審查。同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也會對學生作品進行AI倫理審核,確保學生作品符合倫理規范。

春風垂直起降飛行器
《設計》:中央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設計如何從“美學賦能”轉向“技術攻關伙伴”?設計藝術學院與計算機科學、考古學等學科的協作機制有何創新?如何通過設計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或西部科技創新?
張犁: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設計要從“美學賦能”轉向“技術攻關伙伴”,需深度參與到科技創新的全流程中。一方面,設計專業學生要深入學習科技知識,了解新技術的原理、應用場景和發展趨勢,從而在設計中更好地結合技術進行創新。例如在智能產品設計中,不僅關注產品外觀美感,更要參與到產品的交互技術、材料技術等研發環節,通過設計優化技術應用,提升產品的整體性能和用戶體驗。
設計藝術學院與計算機科學、考古學等學科在協作機制上有諸多創新。與計算機科學的合作,通過共建實驗室,如影視動畫系與廈門速相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三維數字化重建與高精度全彩3D打印實驗室”,實現“藝術設計+數字技術+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雙方教師共同授課,計算機科學專業教師教授算法、編程等技術知識,設計專業教師引導學生將技術應用于設計創作,實現知識的交叉融合。與考古學的合作,則通過開展聯合研究項目,讓設計專業學生參與到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設計中。學生運用數字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對考古文物進行數字化呈現,同時從設計角度開發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將考古成果進行創意轉化。
通過設計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可從多方面入手。在文化產品設計上,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元素,將其融入產品設計中,如以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文化符號為靈感,設計具有紀念意義的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等,促進文化傳播。在文化展示設計方面,利用數字多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的“一帶一路”文化展示空間,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沿線國家的文化魅力,增進文化理解與交流。在推動西部科技創新方面,設計可與西部的產業發展相結合,針對當地特色產業,如能源產業、特色農業等,運用設計思維和創新方法,優化產品設計、服務設計和產業流程設計,提升產業競爭力。例如,為西部的能源企業設計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界面,提高操作便捷性和管理效率,以設計助力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

Wheel talk 老年人智能輪椅
《設計》:本屆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亮點引起您的關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設計青年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設計倫理等議題的關注在近年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
張犁:本次畢業設計作品中的亮點作品很多,最吸引人的亮點在于“跨學科融合”的深度實踐以及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度回應。例如,產品設計專業與西工大工業設計專業共研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內外飾設計、面向銀發族的智能輪椅設計等方案,都通過精妙的人機優化、外觀重塑,并注入智能交互技術,既是對當下國家戰略和民生熱點的響應,又在人與科技間建立了情感連接。
結合近幾年的實踐教學,我觀察到設計青年的關注點呈現出幾個明顯的趨勢變化:首先,從“形式追隨功能”到“科技賦能人文”的變化。不再滿足于解決基礎功能或追求純視覺美感,更強調如何利用前沿科技(如AI、大數據、沉浸式交互)來傳遞人文關懷、解決社會問題、增強情感體驗;其次,從單一學科到跨界融合的變化。設計青年越來越意識到復雜問題需要多學科視角,例如產品設計主動擁抱工程技術,藝術與科技專業本身就是融合的代表,視覺傳達設計也在探索數字媒介與傳統符號的結合;再次,對“設計倫理”和社會責任的意識顯著增強。視覺傳達專業關注“技術倫理的視覺思辨”,藝術與科技強調“技術向善”,這表明設計青年高度關注技術發展帶來的倫理挑戰,并思考如何通過設計引導技術向積極、負責任的方向發展;從此,文化自信驅動的創新實踐。對“中華文明基因”“傳統文化符號”的“當代轉譯”“創新展示”成為重要主題。我們從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設計青年不再簡單模仿西方,而是扎根本土文化,尋找其當代價值和創新表達方式;最后,對社會“痛點”的深度介入。作品選題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如三航、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民生需求(如健康醫療、智慧出行、情緒健康)、文化傳承(非遺創新)等現實“痛點”。設計不再只是錦上添花,更追求雪中送炭,解決實際問題。
學院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主要通過強化田野調查能力、真實項目驅動、痛點拆解訓練以及邀請跨界導師團共同指導來完成上述能力的鍛煉。在實踐項目中,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區服務設計、社會創新設計等項目。例如組織學生參與老舊小區改造設計項目,學生通過與居民溝通交流、實地觀察,了解到老舊小區存在的基礎設施老化、公共空間不足等問題,進而從中提煉出具體的設計命題,如設計智能垃圾分類設施改善小區環境、重新規劃公共空間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等。學院還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如公益組織代表、社區工作者等,來校分享社會問題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發現設計機會的敏銳洞察力。



本屆畢業設計作品展覽現場
《設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您希望本屆畢業生以何種姿態進入行業?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是否呈現出代際差異?
張犁: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可以概括為:在“無界西美”理念引領下,以創新為驅動,融合多元文化與前沿科技,關注社會民生與設計倫理,展現出青年設計師對時代責任的擔當和對未來設計的探索。
我希望本屆畢業生以積極進取、開放包容、勇于創新且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姿態進入行業。積極進取意味著要保持對設計的熱情和追求,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開放包容是要接納不同的設計理念、文化和技術,善于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交流;勇于創新就是敢于突破傳統設計思維和方法,創造出具有獨特價值的設計作品;富有社會責任感則要求畢業生在設計中始終關注社會問題,以設計為手段改善人們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
從觀察來看,本屆畢業生對“設計”的理解呈現出一定代際差異。相較于上一代設計師,他們成長于數字化、全球化時代,對科技的接受度更高,更注重設計與科技的融合,善于運用新技術創造新的設計體驗。在設計理念上,他們更加關注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用戶體驗等多元價值,不再僅僅局限于產品的功能性和美觀性。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更加寬泛和多元,將設計視為解決復雜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或商業手段。
畢業設計作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