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藝術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主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系中央聯系的高級專家、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國文化名家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在潘魯生教授看來,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們現有的生存狀態,服務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人民而設計”,在于明確:為誰設計?設計何為?“為人民而設計”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辦學的方向,也使其在發展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升,不斷積聚來自生產生活一線的創意創新靈感和服務國家人民的深沉情感、堅實力量。在教學、科研和創作中倡導“為人民而設計”,鼓勵民生設計,鼓勵以藝術設計傳承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培養和提升師生的文化使命感和設計責任感,做到有文化情懷,有民生關切,有人文追求,有設計使命。只有這樣,所有設計能力的培養才有意義,這是設計教育的責任。
《設計》:請您介紹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科專業特色?
潘魯生:當前,設計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如何在經濟、社會、文化轉型期,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設計專門化人才、復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提升設計人才的培養質量,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特別是2012年“設計學”提升為藝術學門類下一級學科后,全國不同類型的高校持續增設設計學科,專業與課程的“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提高質量、強化特色是辦學發展的重中之重。
作為藝術設計專業院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一直堅持“以特色求發展”的辦學理念,涉及藝術學、文學、工學、管理學4個學科門類、11個一級學科,形成了“以設計學為主導、美術學為基礎、藝術學理論及相關學科為支撐,工藝美術為特色”的學科專業布局。作為應用型定位的單科藝術類大學,培養創新型應用設計人才并突出人才培養特色,是我們的發展重點。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校園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工藝傳承與體驗中心
就此,我們一方面夯實傳統基礎學科,一方面著力推進“新設計學”和“大設計學”建設,結合“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的建設思路和經驗,從設計學科融合藝術與科學的特點出發,把握與哲學、社會學、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及工程等學科的關系,全面構建新型設計學學科建設體系。在落地實施過程中,做到立足社會需求,結合區位特點,對接產業發展。比如,從校區功能劃分著手,學校的濟南校區,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為一體,重點發展設計學類、美術學類、藝術學理論類、建筑類、輕工類、新聞傳播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同時發展特色優勢專業,形成學術研究中心、社區藝術教育和社會服務中心。淄博基地重點發展陶瓷與琉璃、染織與絲綢、產品與家具等專業和方向,服務推動陶瓷產業發展;立足青島產業集群優勢,加強新工科建設,突出船舶工業設計、服飾與表演、首飾與妝扮、電影與電視、書籍與插畫設計等專業方向。整體上實現人才培養、科研創作、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區域建設的深層對接,建設有基礎、有需求、有前景、有引領性的學科及專業。在此基礎上,發揮區位優勢,學校的學科專業與產業緊密對接,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促進制造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服務帶動“精品旅游”、“醫養健康”、“海洋產業”,并服務“鄉村振興”、“工業4.0”、“振興傳統工藝”等戰略。就此建成了國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和智能制造設計創新創業共同體、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中心等功能強大的服務產業發展的平臺,形成行業和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服務和創意基地。
工藝美術+創意產業集群產業鏈對接示意圖
《設計》:在教學中您重視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培養?
潘魯生:教育教學,立德樹人是根本。設計人才培養,既要有創意能力,也要有動手實踐的能力;既要有專業本領,更要有家國情懷、人文素養。所以,我提出了構建設計教育的“創新與實踐教學體系”,倡導培養設計人才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藝術創新、技術能力”,我們也提出了“天工開物,匠心獨運”校訓精神。可以說,好品格、高素養、真本領缺一不可。
西雅特CUPRR外觀設計,李培新
從專業素養的層面來看,設計教育的“創新與實踐教學體系”就在于解決設計人才專業素質的全面性問題。我們認為,創新能力是引領,實踐能力是基礎。如果不能創新,設計就難以真正在變化發展的社會中發揮解決問題、服務民生的作用;如果不能實踐,設計就是紙上談兵,再好的創意也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我希望大學培養的設計人才腳踏實地,能從具體問題出發去研究探索、創意創作,切實發揮設計優化方案、提升品質、改善生活的作用,也希望這些設計是充滿創造力的,能在變化發展的潮流中發揮積極作用,甚至提出更美好的創意與方案。對應到教育理念、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以及配套的評價機制、硬件設施等方面,就需要一個系統的體系。早在十幾年前我們提出“假期課堂”計劃,并聯合建立了一系列企業實習基地,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從具體環節入手,都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在,信息技術發展,眾創、眾享成為熱潮,學生們有更多機會在學習的同時開展實踐,因此,我們進一步加強體系化的培養和引導,包括將培養目標前置化提升學生建構自我的能力,引導學生建構自我,找到設計能力的生長點;同時,建立多元化的課堂配置,提供更多優質的課程和教師資源,構建多元化的成材路徑;并常態化構建社會需求、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內容與教學資源配置的匹配關系,確保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一致性,實現專產對接、產教融合,實現學生與社會行業的無縫連接,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全國美展銀獎“千荷瀉露北關大道跨北運河橋梁設計”,王國彬
2010上海世博會山東館設計運營
從品格教育、人文精神的角度看,以文化人,藝術養心,藝術與設計人才必須做到立德樹人。就此,我們堅守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養成教育”,不斷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包括開始“中華傳統造物體系”、“中華傳統造型體系”專業課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開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創作活動,在教學、科研和創作中倡導“為人民而設計”,鼓勵民生設計,鼓勵以藝術設計傳承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培養和提升師生的文化使命感和設計責任感,做到有文化情懷,有民生關切,有人文追求,有設計使命。只有這樣,所有設計能力的培養才有意義,這是設計教育的責任。
深圳大疆無人機設計,王震
《設計》:如何闡釋“為人民而設計”的辦學理念在當下的時代意義?
潘魯生: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們現有的生存狀態,服務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人民而設計”,在于明確:為誰設計?設計何為?
設計是有使命的,國家培養的設計人才要有社會民生的視野。學校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具體的舉措培養學生的設計責任感和使命感。比如,我們以主題創作為抓手,從專業出發服務社會,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主題創作活動:2008年,舉辦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主題宣傳畫展覽創作活動;2017年,舉辦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創作”活動及相關展覽;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學校于2018年舉辦了“為人民而設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與設計作品展”;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中,開展了“生命重于泰山——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主題創作活動。都在于發揮設計的力量和優勢,服務社會、服務民生。就是在這樣一系列主題創作中,使學生深刻理解設計的價值,使藝術創作與設計更加貼近生活,洞悉把握社會需求,用藝術與設計去傳遞關愛、傳遞力量、服務社會所需,凝聚善與美的力量,從而以專業素養服務社會。這是設計本質的體現,是設計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維度。
2018年學校主辦“為人民而設計”成果匯報展
同時,設計需要對接產業發展,實實在在發揮提質增效的服務作用。我們致力推進產教融合,從辦學特色和學科專業集群出發,精準對接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相關需求,積極構建以專產對接為主線的組團式“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平臺,全力推動“專業群+企業群+產業群”協同創新的專產對接實踐模式。比如,學校專業教研室、教研團隊與數百家“老字號”品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聯合政府、行業、企業、高校,全面開啟以“發展軸-決策帽-任務錨-問題解”為工作界面的“設計傘”模式,在產教融合質量、優勢專業打造以及服務社會成效上蓄力突破,讓更多教師生長教研課題,讓更多課堂沉淀產業項目,讓更多成果回應產業需要,全方位開展實題實做,實現專產融合緊密對接、校企合作互惠共贏。
在此基礎上,設計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展現國家形象。近年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對接“鄉村振興戰略”,在“手藝農村”特色產業扶貧計劃、“城鎮化進程中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調研”、“鄉村文化振興‘齊魯樣板’研究”的基礎上,致力以設計助推“產業興旺”,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以設計助推“生態宜居”,提高鄉村建設的文化質量,以設計服務“鄉風文明”建設,挖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設計促進就業創業,服務農民增收致富,助力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學校加強中華傳統藝術研究,推進中華傳統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完成了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總體藝術創意設計、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覽設計和專題設計,承辦了十三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區工作,相關設計凝練形象語言,轉化應用傳統工藝,詮釋表達了國家的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
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視覺形象、國禮、服裝設計、藝術品陳設、國宴用瓷等設計
可以說,“為人民而設計”是我們辦學的方向,也使我們在發展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升,不斷積聚來自生產生活一線的創意創新靈感和服務國家人民的深沉情感、堅實力量。
《設計》:設計藝術學科如何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做出更符合未來發展的變革?
潘魯生: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對設計藝術學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體來看,我們需要不斷研究并有效更新關于設計人才的培養理念和培養機制。比如,在網絡信息技術支持下,共創、共享形式的設計機制興起,打破了傳統產業流程中設計明星制的機制,設計參與者的多元化、設計數據分析的智能化、設計更新的迭代化等,都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定位專業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把握專業設計人才在當下以及未來發展中的職業定位、設計能力構成,把握技術更新背景下設計的本質、設計的價值以及設計的方法,將之落實到教育實踐中,才能真正發揮好專業人才的培養作用。
畢業生參與的項目
我們需要常態化更新和優化專業課程結構和內容構成,對接信息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比如,在“融媒體”與創意設計領域,品牌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出版設計、包裝工程及交互設計等專業要相互銜接,培養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從而適應甚至對未來技術和相關產業的后續發展發揮引領作用。比如,在產品設計領域,不僅要強化傳統領域的設計優勢,還要關注新工科發展,保持對新經濟、新產業的開放度,及時融入與互聯網、工業智能等有關的技術要素,完善設計培養內容。
2011年手藝農村——潘魯生主持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成果展
我們也需要深入把握技術迭代進步過程中最持久、穩固的文化藝術存在及其規律。在保持活躍發展狀態的同時,要有文化的、思想的、精神等層面的守護與傳承,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造物文化、工匠精神成為我們藝術與設計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維度。比如,加強傳統工藝振興等課題研究,持續開展“手藝農村”等傳統手工藝的藝術人類學研究,持續推進“中華傳統造物體系”、“中華傳統造型體系”進課堂計劃,在教學、科研、創作、社會服務中努力做到創新轉化,使中華傳統文脈為社會進步發展提供文化養分與發展動力,使發展中有歷史的傳承和基礎。
2016年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活動
《設計》: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
潘魯生: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切實加強瀕危傳統工藝的搶救與保護,續存母本,豐富存量,做好文化生態基礎研究,制定保護與傳承措施,保持傳統工藝的多樣性;也要做好傳統工藝的活化與發展,特別是對于具有較好的傳承與生產基礎,并有望拓寬發展空間的傳統工藝,要進一步豐富題材和品種,提升設計與轉化水平,發揮對城鄉創業就業的促進作用,促進傳統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要處理好保護、傳承與創新、衍生的內在關系,在保護上,突出原汁原味,續存文化根脈,突現創新轉換;在傳承上,兼顧個體與集體,全面構建傳承體系;在創新上,扎根當代生活,重塑傳統工藝活力;在衍生上,積極探索跨界融合的多元發展路徑。可以說保護是基礎,續存基因母本,傳承是關鍵,傳統工藝作為習得性知識,重實踐、重經驗,傳承是保護與發展的關鍵。創新是必然,扎根當代生活,重塑工藝文脈,傳統工藝要創新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創新是聯結傳統工藝文化、工藝生活、工藝業態的橋梁。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師生參與設計的作品
以傳統工藝資源為重點,根植現代生活,開展戰略性、生態性、生產性創意設計研發,是實現傳統工藝生活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根本。其創造性轉化路徑主要包括:其一,以當代設計觀念創新轉化傳統工藝樣式。由于新的生產關系和生活方式變化,生產、文化等價值坐標發生改變,創新的關注點要從物質生產向文化建構深化,從產品功能向人文情感拓展;其二,以當代設計語言創新轉化傳統工藝文化內容。我國傳統工藝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知識、符號語言、藝術形態、工藝技法、生態材料和文化思想,要加強設計轉換,豐富集人文、精工和生態特性為一體的“中國設計”內涵,厚植“中國設計”的文化基礎;其三,以當代設計創意產業創新轉化傳統工藝產業。通過設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將工藝資源優勢轉化為設計發展強勢;其四,以品牌設計創新轉化傳統工藝代工。從產業鏈布局看,改變我國勞動密集型貼牌代工生產模式,加強設計創新與品牌構建是夯實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利器,勢在必行。
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 新型經濟作物農機設計《農用大蒜收獲機》
目前,我們結合學校實際,加強中華傳統藝術研究,開展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并在具體社會服務項目中運用和體現傳統造物文化的價值,也是多措并舉構建傳統工藝“保護、傳承、創新、衍生”四項全面發展的產學研協作機制,希望將學校建設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研發與信息中心”、“文化創意產業和工藝美術設計服務業實踐基地”、“傳統工藝振興文化服務站”。應該說,文化藝術既是宏觀的精神文化存在,在設計領域、工藝造物領域,又是有形的、具體的,我們希望在“四項”的宏觀機制和理念中,做好具體的落實,以優秀的設計作品來表達和詮釋,在設計實踐、教育實踐中發揮扎實的作用。
《設計》:如何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要素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再生能力?
潘魯生: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如果不自信,美而不知其美,將失去自我發展的能力。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經歷了從農耕到工業生產、產品市場化流通乃至文化全球化交流的轉變過程,在物質方面,接納新的,淘汰舊的,往往不僅淘汰了有形之物,還使其蘊含的傳統工藝和情感記憶都走向了邊緣化,所以,文化的傳承,需要自信,需要認識和發現其中的意義和價值。而且這樣的再認識、再發現、再欣賞,不是少部分人的事,不能僅靠專家學者或藝術家等專業人士,而要有廣泛的共識、共鳴和廣泛的基礎,只有我們大家都深切感受到、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與美,才能做好傳承和創新。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金獎 《鑄夢》工藝美術 徐強
進而要做好美育。要通過學校的專業教育、通識教育以及社會更廣泛意義上的美育,來提高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認知能力和欣賞水平。歷史上,民藝的理解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發的經驗傳承,甚至日用而不覺,今天,面對文化的轉型變遷,我們需要一個文化再播種的過程,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美的歷程,就傳統藝術樣式、題材、語言、意蘊等進行普及和體驗,理解中華美學精神,從而有更多的傳承與欣賞需求、傳承與創作動力以及交流過程中新的發展。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銅獎 《合禮之器》 工藝美術 常瑞紅 李曉梅
在具體的創作等實踐層面,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神,而不只停留于符號、要素的取用;要融入今天的時代氣息、時代精神,觀照今天的生活和人們的精神情感需求;要有創造性的活力,在汲取傳統精華的同時,有推陳出新的視野和創造力;要有當代生活的出發點,以藝術補給心靈,提升生活的品質。
總之,文化藝術的發展,是一種內生動力,需要創作、實踐、研究、普及、應用等多方面配合。“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傳承和發展的正是這樣一種永恒的力量。
《設計》:疫情會給設計學科和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潘魯生:疫情給設計學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題和維度,包括如何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發揮設計傳播信息、優化產品、實現人文關懷,如何在藝術設計中傳遞生態和諧的價值觀,如何通過設計詮釋更深層的生命、生活理念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盲目、焦慮和恐慌等,這不僅涉及具體的設計內容和語言,更關乎我們對于設計本質和設計價值的理解;這也不僅涉及具體的設計實踐領域,更與設計教育、設計文化的傳播與接受有關。
2020年2月1日指導“生命重于泰山——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打贏防控抗疫阻擊戰”主題創作
比如在產品設計領域,需加強防疫信息產品設計、防疫工業產品設計以及防疫服務方式設計,從而提高防疫產業自主率,提高服務業抗疫情能力,發展生產促進就業。比如防疫工業產品設計方面,可以通過設計研發提高關鍵救治器材的設計生產自主率,加大核心芯片、控制模塊的設計研發,提高產業自主率;通過自主設計提高防疫產品的本土適應性,包括防疫用品與我國人口生理特點等的適應性、防疫用品原材料與我國物產資源的適應性等,從而更符合中國人體工學,以本土原材料替換進口材料,以設計提高防疫產能;通過自主設計提高防疫產品的環境友好性,設計應用生態環保、可降解材料制作口罩等易耗防護品,避免對環境造成過大沖擊。通過設計提高防疫產品的復用性,包括可替換濾芯、可復用防護品等,提高重復使用率,降低能耗和污染。加強設計研發將更有力地應對疫情挑戰。
生命重于泰山——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打贏防控抗疫阻擊戰”主題創作作品
《致敬人民科學家——鐘南山》(宣傳畫),潘魯生 ,2020年2月15日(雕塑作品:商長虹)
比如在設計教育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學科、專業交流,推進集成創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使餐飲、文化娛樂、旅游、住宿、交通運輸等服務業受到影響。就此不僅要實施和加快相關服務模式的數字化轉型,還要在現有消費習慣、服務方式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加強防疫服務方式設計,優化和提升相關服務模式,在保障就業用工、促進消費的同時,切實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促進服務業健康、生態、可持續發展。這要求設計人才培養加強與信息技術等學科領域的結合,從而通過設計服務釋放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相關的消費潛力。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對實體經濟服務模式的設計,針對餐飲、零售、影院等受疫情影響較重的服務業開展有關服務空間和模式設計,根據“社交距離”、“消毒通風”等要求,設計公共空間結構、服務模式、人群流線、空氣控制系統等,這要求我們的設計教育加強與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結合,在產業發展、行為模式等基礎上設計創新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未雨綢繆為“后疫情”時期生活方式優化與轉變提高產品引領和支持。
設計的本質在于提供更優化的解決方案,疫情帶來挑戰和影響,也使我們更切近設計的本質,追尋生命、生活、生態的意義,不僅涉及設計的實踐層面,也關系到我們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
《設計》:請您分享一個目前關注的行業話題或正在從事的項目。
潘魯生: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從事與民藝相關的教育教學、田野考察、理論研究和保護實踐。一個深刻的感受是,“民藝”依托于社會,不僅是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還是社會學的命題。我們必須立足社會變遷發展的實際觀察民藝、傳承民藝、發展民藝,既要守護好祖輩留給我們的民藝瑰寶,也要想辦法把它傳下去,讓它更有生命力。所以,我們需要做研究,需要做收藏,也需要展示和傳播。
中國東方民藝博物館
在研究方面,我們近年來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城鎮化進程中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現狀與發展研究》,根據我國城鎮化發展程度的不同,項目組按照東部發達地區、中部地區以及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三類地區,選取了山東、廣東、浙江、陜西、河南、貴州、甘肅、云南、內蒙古自治區近二十多個省份集中進行工藝美術生存現狀普查,并在全國普查基礎上進一步就傳統美術分布較為集中的城市進行重點深入調查,對農民畫、木版年畫、唐卡、剪紙、玩具、陶瓷、紡織、刺繡、印染、植物纖維編織、雕刻、家具及傳統村落民居等13大類百余種民族傳統工藝美術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從社會環境聚焦到傳統工藝美術本體,即從城鎮化的社會歷史語境中研究傳統工藝美術現狀,包括現有的形態樣式、生存狀態,分析具體社會歷史環境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生成性影響,闡釋演變的社會歷史原因,并深入分析傳統工藝美術自身構成要素與傳承發展機制,剖析內在演進規律,在學理層面深化了對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為提出工藝美術發展策略提供理論及現實依據。當前,我們還在開展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華傳統造物藝術體系與設計文獻研究》,致力通過系統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和認識偉大民族的感性特征、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和博大精深的審美意識體系,建構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論體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覽
在展覽和出版方面,我們剛剛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覽”,讓公眾共同感受和探討“民藝的意義”。我們的展覽回歸到最樸素的出發點,就是“記住鄉愁”,因為“關注”勝過“遺忘”,不斷體驗和交流能夠喚起和建立新的記憶乃至創造。“記住鄉愁”,不只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回顧,更是面向未來的啟示和發展。最近,我們還舉行了《中國民藝館》叢書的英文版合作出版簽約儀式,這是繼韓文版權和波蘭語版權授權后的又一項海外出版。《中國民藝館》叢書,是一套關于中國民藝的圖書文獻,以“圖說”中國民藝博物館館藏的形式,展示了中國農耕時代的民間造物藝術和生活圖景。叢書計劃分批次出版36冊,目前已出版10冊,后續批次的編撰工作也已啟動。可以說,幾十年來收藏民藝,不只是將其作為研究的第一手資料,而是要守護一種生活文化。相對于特點空間里的展覽陳設,圖書更能呈現細節并廣泛傳播和交流,能使更多的人走進民藝傳統,凝視民藝之美,體驗和思考民藝的生活美學命題,并展開對話和交流。
《中國民藝館》叢書
在手工藝扶貧和鄉村振興服務中,我們認為鄉村振興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脫貧致富、生活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的改良與提升,更有內在凝聚力、創造力的壯大和提升,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淀的文化創造基礎,將實現對鄉村文化資源的再認識再發展,實現文明再生產,從而實現振興。就此,系統地開展了手工藝創意設計、手工藝扶貧計劃等調查研究和文化幫扶活動。就手藝特色產業發展以及鄉村文化生態保護、景觀建筑規劃、民俗文化發展及公共文化服務等展開“產學研用”協作和志愿者服務,對有關實踐案例的經驗等進行總結和推廣。期間,形成了一系列優秀的手藝創意作品,推廣了不少好的手工藝發展經驗,就此不僅參加中國設計展、北京設計周等展覽交流活動,我們也進一步加強研究和跟進,以期形成以客觀數據為基礎、理論研究為線索、文化實踐為補充的立體化研究報告,形成深刻反映當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進程中鄉村文化建設歷史與規律的研究報告,服務傳統工藝振興,服務鄉村振興。
在設計實踐方面,近年來,我們參加了“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國慶招待會”藝術創意設計。其中,民間藝術元素和樣式的運用體現了文化的凝聚與認同,表現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間藝術是人民的創造,民間藝術進入國家殿堂,是新時代賦予的生機。現在,學校團隊也在與國家博物館等開展合作,以傳統文化藝術為基礎,開展創意研發。時代在發展,文化也是流動不息的長河,有潤澤生活的動力和活力。我們希望從專業出發,守正創新,以文化藝術的創造活力助力傳承與發展。
可以說,國家建設、社會進步,都離不開文化傳承和教育發展。設計教育具有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兼容的屬性,已經凸顯出集成創新的活力和優勢,我們要在設計教育發展中,守其源,因其勢,成其實,守護悠久的文化傳統,順應文明進步發展的趨勢,成就設計求解問題、服務生活的本質,使設計教育發揮持久質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