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彬,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主題環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協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建筑協會室內設計分會理事、世界綠色設計組織會員,光華龍騰設計創新獎評委等。
王國彬教授強調,要樹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思想,向古人借智慧,與時俱進的發展屬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來的“環藝”專業核心思想觀念,走中國特色的“ 環藝”設計之路,傳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體系的 “天人合一”全息宇宙世界觀文化基因,強調人的生存時間(天),生存環境(地)以及社會行為(人)的三位一體關系的系統化。與此同時,在加速流動的信息化時代里,資本、信息、技術在全球流動,“流動性”成為信息時代最突出的特征,成為塑造人們生活場景的重要支配力量。“流動的空間”打破了地方的隔離,全球與地方、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變得模糊,人居環境也將呈現與之相適應的新特征,需要我們進行系統的梳理與探究,力求通過專業的分析研究,完成新時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轉化與升級。
《設計》:北京工業大學的環境藝術專業有哪些學科特色?
王國彬: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創建于1958年,前身為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曾培養了大量藝術設計人才和數十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我們學院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及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文影響力營造研究,堅持以“藝術”為核心,強調“博物館化”的環境設計思想,專注建構人居“環境”與人的“心境”雙境合一的特色學科研究方向。以此學科方向為核心,成立了“主題環境設計研究中心”,以及擁有北京市的“博物館展陳與空間實現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進行了“產、學、研、用”的系統性學科建設工作。
近年來設計完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基本陳列、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展陳設計、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展示中心專題展覽、中國國家圖書館典籍博物館“甲骨文記憶”主題展覽、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北運河“千荷瀉露”景觀橋設計等多項國家級重大影響力項目,連續獲得國家級重要獎項,并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大眾的認可,進一步加強了“博物館化”的環境設計學科方向的建設與發展。
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生態文化展區展陳設計 2019年,北京延慶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文化展示中心”主題展覽設計項目 2019年,北京
《設計》:在教學中您重視哪些能力的培養?
王國彬:教育的職責是培養并支持人類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創造力的教育應從打破世界的絕對性和擴展自我認知的邊界開始。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主要目標不在于創造的原則,而是要合理的伸展與建構學生們的藝術個性,著重于自學能力、交流能力、抗壓能力,以及自我建構能力的提升,強化學生的內心以及世界的關聯。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中視創造力培養的同時,應該更加強人的心境培養,而非同質化的技能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與能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國色天香——紫禁城里賞牡丹”主題展覽設計項目 2019年,北京故宮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展陳設計 2019年,北京
《設計》:環境設計專業理論如何與時俱進?
王國彬: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源于20世紀50年代成立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當時中國經濟的欣欣向榮,而新興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恰好”填補了大量城市建設所需的建筑、園林、規劃等相關專業的學科盲區與不足,可以說,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有相當“中國特色”的專業學科。
一個專業學科的產生,基于其核心知識系統的不可替代性;一個專業學科的發展,關鍵是其專有的知識系統架構的動態更新以及與時俱進的社會需求。作為相對較新的專業,傳統“環藝”專業的知識體系呈現縱向深度不足、橫向廣度有余的缺點。隨著時代發展,這個缺點被無限放大地呈現出來,“環藝”設計專業急需突破困境。一個問題實在地擺在我們面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未來之路究竟要走向何方?在我看來,環藝學科的健康動態發展,必須得益于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促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要解決一級學科設計學的學科理論建構空殼化現象。
設計學下設若干二級學科,但這些二級學科大部分是基于自己的實踐領域各自為戰的,體現出一種自下而上的學科發展狀況,造成了理論和實踐的不平衡。社會需求極大地刺激了學科的發展,但是其理論建構——也就是一個專業學科不可替代的知識架構建設卻未能同時跟上。一級學科設計學也未能做到自身知識系統的整合架構,設計學成了一個空殼子,沒有自己清晰的實踐領域,成了什么都能干的“萬金油”,無法實現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合理建構。所以,設計學要想獨立發展,首先得系統整合二級學科的框架,面向人、環境、需求的基礎領域,形成一級學科的學科知識架構。
其次,要明確藝術院校中以“藝術”為核心的“環藝”學科特征。
2011年5月,“藝術”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表現出“藝術”在整個國民精神文化建設和高等教育中的覆蓋面之廣、影響力之大。因此,學科建設要抓住藝術類學科的本質特征,不要舍本求末,更不能面面俱到。要實現“環藝”二級學科自身的知識建構,勢必要吸收其他諸如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地理學等相關人文學科中有關環境的理論營養,但要通過整合來凝聚藝術專業與學科自身的核心知識系統,實現與建筑、園林、城市設計、規劃等專業的錯位,有獨特理論建構的同時又能實現與其他學科的良性接口。所以“環藝”的理論建設應該結合學科的歷史積累和學科領域特征,以多元為基礎,以專業化為目標,聚焦環境的人文精神領域,強調創意與表達,發揮藝術學科的造型優勢以及設計學科的系統化特質,實現“衣、食、住、行”人們生活的系統控制與“最后一公里”的成果呈現。使之能夠持續的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
第三,要向古人借智慧,形成中國特色的環境設計思想。
要特別說明的是,作為人類生存與生活的重要載體,環境可分為物質的物理環境與非物質的社會環境 ,二者是辯證統一關系,良好的物理環境是良好社會環境的物質基礎,而良好社會環境也必將呼喚優質的物質環境。單一地重視物理環境的設計建設,忽略對環境社會性的建設與發展,是對環境認識的誤區。我們要充分學習數千年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參人和,相對于“西學”的分科之學,更重視人與環境中各元素的“關系”。中國傳統環境設計學(也稱堪輿),正是這種哲學觀念的集中體現。我們要樹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思想,向古人借智慧,與時俱進的發展屬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來的“環藝”專業核心思想觀念,走中國特色的“ 環藝”設計之路,傳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體系的 “天人合一”全息宇宙世界觀文化基因,強調人的生存時間(天),生存環境(地)以及社會行為(人)的三位一體關系的系統化。
第四,要思考信息時代下人居環境需求的新表征,實現“環藝”學科的時代更新。
在信息時代下,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隨著網絡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入推進,網絡信息技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網絡組織成為新的社會空間組織形式,具有多元性多中心的特征。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整個社會的組織形式與結構正在走向網絡化。在加速流動的信息化時代里,資本、信息、技術在全球流動,“流動性”成為信息時代最突出的特征,成為塑造人們生活場景的重要支配力量。“流動的空間”打破了地方的隔離,全球與地方、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變得模糊,人居環境也將呈現與之相適應的新特征,需要我們進行系統的梳理與探究,力求通過專業的分析研究,完成新時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轉化與升級。
有一句話比較能反映新時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與學科建設的深層思考——“建構場所的不只是在場發生的東西,場所的可見形式掩藏著那些遠距關系,正是這些關系決定著場所的性質!”
《設計》:請您介紹下“道,形,器,材,藝”五字聯結的方法理論體系?
王國彬:針對上述環藝的學科特征,我構想了一個系統化的知識架構模型,即“道,形,器,材,藝”五字聯結的環境藝術設計理論建構體系。五個字不是并列關系,而是以“道”為核心,以“形”為介質的自上而下、由里及表的系統層級關系。
具體說來如下:
所謂“道”,是整個系統的關鍵,“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萬物之源,萬事之由,是本方法論系統的核心。具體到專業領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由世界觀生成的“設計理念”或者“設計概念”。
所謂“形”,是“道”能為人所感知的物化體現。這里的“形”,廣義上講可以是體現“道”的形式方法,狹義地講,應該是可視化形態的語義表達,將形而上的思想“道”物化成為二維或者三維的可視化形態,是這個階段的核心內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國的藝術高考制度,大部分環藝從業者都是學習繪畫出身,因此,藝術造型自然成為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主要手段和核心技術,一張漂亮的表現圖曾經幾乎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全部。這其實是混淆了手段與目的,一葉障目,脫離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
所謂“形而下者”的“器”,是指功能。人們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遇到各類困難與問題,人們主動地去設想與計劃,并且通過某種能被人感知的形式傳達出來。因此,設計就是解決問題。這個問題具體表現為對“功能”的需要。19世紀美國的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至今仍是設計界的至理名言。建筑大師密斯和賴特的觀點則有不同,看似觀點相左,不過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爭論,但其中“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謂“材”與“藝”,參考出自《考工記》的這段話:“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它不但是中國傳統造物觀的集中體現,也表達了材料與工藝的密不可分。“磚說:我喜歡拱”,建筑大師路易斯·康的這段話生動的表述了對“材”的態度。“材”是“形”與“器”的物質載體,知“材”善用,才能使“形”、“器”達“道”。
值得一說的是“藝”在我們這個系統里絕非單指的“工有巧”,而是“合此四者”的“合”,是一種統籌與整合的能力。通過“藝”將“道,形,器,材,” 串聯起來,“合”四為一,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道”。
作為現代設計教育鼻祖,成立于1919年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核心理念是“藝術”與“技術”的統一,究其目的也是修復“手”與“腦”的割裂關系,對“手”與“腦”能力的系統整“合”的這個“藝”,是我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
中國國家圖書館“甲骨文記憶” 文化專題展展陳策劃及設計 2015年,北京
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核心區北關大道跨北運河“千荷瀉露”橋梁藝術設計項目 2019年,北京
《設計》:您是如何從環境藝術專業出發,在建筑、景觀、照明、室內、產品設計等領域進行跨界實踐的?
王國彬:上述的五字聯結理論體系,不但能夠實現“環藝”的二級學科理論建構,且突破與創新了原有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邊界,實現了向上游學科伸展,成為設計學一級學科的理論建構可能。在此理論架構下,就不難將一級學科的理論建構用于相關的其他諸如產品、視覺傳達、服裝、工藝美術等二級學科使得藝術“跨界”得以實現,形成了以“藝術”為核心,強調藝術設計專業與社會各專業“協同創新”的“無界”融合。
五字聯結的系統設計理論方法,簡要來說,就是像“中醫診病”一樣,以實現人們生活的終極美幸福感(道)為核心,通過診斷出設計對象的根本需求與沖突點(器),以某種形式和形態(形),選擇適合的物質載體(材),運用某種技能或者某種方法(藝)使之得以實現。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將此理論體系得以實踐檢驗,進一步加強了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具體舉例如下:
《設計》:在國家級項目中,您如何平衡宏觀的家國思考和藝術家的敏感細膩?
王國彬: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不僅是藝術學科自身發展的必然,也是今后國家文化戰略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從事“環藝”設計的要時刻心懷家國情懷的思考,將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緊密結合。藝術設計實則是人類感性與理性平衡的一門學科,所以可以說這個學科自身就具備天然的平衡各方面要素的特質,五字聯結理論建構也是學科特質的具體表現。
作為“科學史”這個學科的奠基人,薩頓曾經說過“我們人類認識社會不外乎是真善美。一般來說我們把“真”定義為科學求真;“善”則一般是宗教,而“美”則跟藝術有關。”薩頓認為,真善美就像一個三棱錐的三個面,從不同的面看它們彼此之間是分離的,但是,當你認識的高度逐漸上升之后,會發現幾個面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達到頂點就是一體的。薩頓認為,我們應該,也非常必要把這幾種東西結合起來,消除彼此的隔膜,最終滿足人類對美好幸福的追求。通過五字聯結的設計理論,使得環境藝術設計從跨界到無界,很好地融合時間與空間,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最終實現當代“四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環境新秩序,成為人們幸福美好生活的真正締造者,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所以在這一點上,還要多提一句的是“中國所面臨的相關設計問題最終還是要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
昌平未來科技城魯疃橋橋型及夜景照明藝術設計項目 2012年,北京
《設計》:作為博物館展陳設計的顧問專家,您如何看待國內展陳的優勢與劣勢?如何更好地推動博物館展陳設計的發展?
王國彬:2015年制定發布的《博物館條例》中,國家對于博物館的各項職能做了序次調整,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提升為核心功能,博物館變身成為“課堂”將會是新時代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如何讓博物館成為一所大學校,充分發揮教育傳播功能,成為博物館當代功能的重中之重!
國內的博物館展陳的優勢是:
1. 規模優勢。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機構數量、體系布局,資金投入、硬件設施等方面,均有長足進步。
2. 資源優勢:數量增長的同時,博物館辦館質量也明顯提升。博物館在藏品、研究、展覽、教育和文創資源方面已形成較為豐厚的積累。
3. 技術優勢。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探索。現代科技手段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VR、AR、AI等技術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應用,增強了博物館體驗感和傳播效果。“互聯網+”戰略的實施。
4. 協同優勢。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的熱情日益高漲,尤其體現在非國有博物館的快速發展。市場合作。各類市場主體與博物館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日益擴展,為滿足公眾多元化、高品質需求奠定了基礎。
通州溫榆河潞苑北大街大橋“長河高歌”橋型設計及夜景照明藝術設計項目 2009年,北京
通州溫榆河潞苑北大街大橋橋型設計及夜景照明藝術設計項目 2009,北京
國內的博物館展陳的劣勢是:
1. 展覽模式與觀念的僵化,活化工作不到位。作為教育的主體,青少年與兒童是絕大多數的紀念館的重要參觀人群,而大多博物館館展陳模式遵循“專家至上”的展覽模式。很多“專家”的工作是讓自己在其他專業人眼里博學又聰明——他們并不怎么關心觀眾能否理解。博物館的策展人基本上是文史專家,他們的專長是相關專業知識的系統性與知識點的精確的文字工作,而并非專業的策展人。他們像是“脾氣粗暴的老教師”,傲慢而又不善溝通,在關于如何通俗易懂的以具象的空間敘事語言來將知識點傳播給觀眾方面則毫無辦法。許多博物館需要大量講解員來彌補這個弊病,使得整個展覽脫離了博物館的知識教育特征,更脫離了群眾,浪費了寶貴的教育傳播機會。
2. 展陳專業協作與教育的滯后,專業建設不到位。國內博物館展陳設計和工程的實施技術主要沿用建筑室內設計的學科方式,當代博物館建設在工作程序上的時間先后以及傳統的文人相輕的狹窄視界,使得文史專家,建筑師,展陳設計師很少有合作的機會,造成了各專業的隔閡,造成博物館建筑空間與展陳工作的脫節。大部分展陳設計師認為展陳設計就是建筑的室內設計與展板、展柜、展項的結合,忽視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空間敘事特征。目前,博物館建設的迅猛發展與滯后的展陳設計專業教育的矛盾,造成了展陳設計專業處在一種急功近利的集體失語狀態,重復雷同的設計層出不窮,成為困擾博物館文化質量提升,發揮其教育功能的瓶頸。
3. 展陳內容與形式的脫節,專業深度不足。內容與形式相協調,是博物館陳列共同追求的目標。現有國內的博物館展陳在內容和形式上脫節嚴重,展陳大綱的編寫往往是專業的史論專業人員,展陳形式設計往往是藝術專業人員,兩個專業一個以文字為主,一個以形態為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式,因此,將文字內容轉化為視覺形式,就需要兩個專業加深對對方專業的理解,共同助力最終的展陳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而非各說各話。
中國國家大劇院建筑光環境藝術設計項目 2009,北京
“天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筑,景觀,室內”環境藝術設計 2012年,北京
國內的博物館展陳設計提升的策略與方法:
1.“具身認知”是提升博物館展陳設計水準的理論突破口。傳統教育觀建立在認知主義二元論的基礎上,將身體和認知對立起來,認為教育基本上是一種可以“離身的”(disembodied)精神訓練,并不需要身體的參與,身體僅僅被當成一個“容器”,是一個把心智帶到課堂的“載體”,認為“認知獨立于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之外”。博物館有其建筑場所、空間及文物的物質性以及以觀眾為主體的主觀隨意性等特征,傳統教育觀無法滿足其以“人”為主體的空間敘事,身臨其境、真實鮮活等教育特征,從而限制了其博物館功能的充分實現。與傳統“離身認知”教育觀相反的“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則恰與紀念館的教育特征相適應。它重視人的身體感受,強調了以“人為主體”的認知、身體與環境的一體性 ,認為“認知”是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的認知。“具身認知”理論的導入是解決當前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失語弊病,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的理論突破口!
2.“具身認知”展陳設計方法是充分發揮紀念館教育功能的創新路徑。由上述概念闡述可以得出,身體在環境中的“體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那么,“具身認知”展陳設計方法的關鍵是塑造博物館“身臨其境”的觀展感受。使觀眾在觀展過程中,通過自身的知覺與展覽的空間環境及手段的交互,達到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和情感交流,使觀展人進入展覽中,自身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大大增加信息解讀的主動性,完成從傳統被動的“讓我看”到體驗式的“我要看”。“具身認知”的展陳設計方法,將促使觀眾多層次的有效獲取豐富的信息,促進博物館教育功能充分發揮。
“具身認知”的展陳設計是基于觀眾視、聽、觸、嗅、觸、潛意識等多感官體驗的設計方法。具體包含“內容的具身認知”、“形式的具身認知”、“手段的具身認知”三個方面:
(1)實現“內容的具身認知”的關鍵是將“故事”作為展陳大綱內容的核心。將傳統博物館展陳內容主體從“物”和“史”轉化為以“人”和“事”。這樣的內容策劃以及情境、沉浸、角色、氣氛、情節、節奏等戲劇手法的運用,使觀眾很容易將自己帶到故事中去充當一個角色,由此實現身臨其境的在場感,穿越感與認同感。通過“講故事”的語境特征,形成了觀眾與展陳內容中的“人”的同理心效應,使觀眾輕松而又主動卻又印象深刻地掌握了知識點,實現內容的“具身認知”。
(2)實現“形式的具身認知”的關鍵是圍繞展陳主題的空間形式設計!展陳空間的形式設計,重點是如何使空間的形式與氛圍滿足展陳主題的表達,而不是簡單的依托于建筑空間的裝修與裝飾。首先,空間形式的尺度上應該是大于觀眾、包圍觀眾的“全景式”的空間形式。其次,空間形式要做到將展陳內容從傳統“展墻”上解放下來,通過特色的形式語言來“縫合”傳統博物館展覽內容與形式脫離與割裂的原罪。再者,空間形式的藝術沖擊與主題氛圍營造,解決文物不足所造成的“展館過空”的現實弊病。由此,觀眾獲得“穿越時空”的切身體驗,從而實現了形式上的具身認知。
(3)實現“手段的具身認知”的關鍵是基于展陳內容的多手段融合表達。隨著時代的發展,展陳的手段也是日新月異。實現展陳手段的具身認知,關鍵在于堅持“內容為王”的設計思想——既所有展陳手段的使用必須依托展陳的內容、圍繞展陳主題、依托于展陳空間設計。與此同時,必須合理控制各手段的比例與節奏,避免“買櫝還珠”、形式大于與脫離內容的弊病。依據展陳內容的主次,靈活運用文物陳列、圖文展板 、光環境營造,藝術創作等傳統手段以及 “AR”、“VR”、裸眼3D、定向音箱等各類新時代科技交互多媒體手段,使故事的內容實現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傳播層次。通過多種手段的運用來表達不同特點的展陳內容,將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感官體驗,實現了展陳信息的深度有效傳播,從而真正實現了手段上的“具身認知”。
“具身認知”的展陳設計方法體現了從策展人向觀眾的主體位移,更加注重展陳主題的形式表達,更加注重圍繞主題的故事梳理以及展陳節奏的把握,更加注重展示手段的綜合運用。以這種語言講述喚起公眾好奇心的故事,通過空間形式與手段吸引并鼓勵他們深入探索,整個展覽將變成為“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最受觀眾喜愛的“老師”——他會想方設法,通過幽默和個人魅力,讓知識看上去很有意思!
“天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筑,景觀,室內”環境藝術設計 2012年,北京
《設計》:哪些國外的優秀展陳設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王國彬:僅從展陳設計的角度上來說,個人比較推薦的是美國的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日本的江戶東江博物館、卡塔爾國家博物館。這三個博物館的展陳設計體現出內容、形式以及手段的完美融合,讓我印象深刻,大家可以借鑒學習一下。
朝陽區東大橋文化廣場景觀,建筑及照明設計 2000年,北京
《設計》:請您分享下“千荷瀉露”的創作過程。
王國彬: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橋讓大地聚集為河流四周的風景”!
橋梁是“力”與“美”的綜合體,好的橋梁設計更是城市肌理中最亮眼的明珠。“千荷瀉露”大橋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區,中國京杭大運河北端起點的標志性位置,全長360余米,2018年底基本完工。隨著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工作推進,預計近期通車。
本項目的設計難點在于如何將中國京杭大運河及古通州的傳統文化特征與新時代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現代化都市特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能夠與周邊高塔林立的現代建筑、中國傳統建筑以及五河交匯的環境特征共生為一個有機的環境共同體。
整個橋梁的設計過程也是我的五字聯結的理論的又一次實踐過程,我首先確立了一個橋梁設計之“道”,即“友好型”環境藝術設計策略,將當下城市路橋設計的重點由“車”轉換為“人”,以一“橋”激活整個區域環境。橋梁造型創意的藝術靈感來源于我在現場踏勘時所看到荷塘中露珠從荷葉邊上滴落的景致,故詩意的命名為“千荷瀉露”。大橋多曲面的藝術造型猶如片片荷葉,行人猶如漫步于古橋的曲線之上,展現了在“交通性”的剛性之橋上,詩意地棲居著“藝術性”的柔性之橋。行人可以自由進入三層步道,憑欄遠眺,將五河交匯的生態勝景盡收眼底,橋梁也從 “路過”轉化為“終點”,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前提下“城橋友好”的“城景”,“河橋友好”的“河景”,以及“人橋友好”的“橋景”三景合一的“三友好”中國特色環境藝術設計思想。橋梁造型運用了參數化設計,橋梁的面材采用了“FRP”材料與3d打印成型技術,大大提高了設計效果的還原度,實現了完整大氣的自由曲面造型,將千荷瀉露的動人瞬間錨固在北運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