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祝遵凌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祝遵凌,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林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美育教指委委員,江蘇省彩色植物多角度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京林業大學數字化創新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大數據與園林植物應用技術”負責人,國家一流專業(環境設計)負責人、國家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負責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園林植物數字化應用與生態設計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承擔國家自然基金等課題10余項,植物景觀設計服務項目3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0余項,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建國70周年紀念章,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領軍人才。
《設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基本情況,及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色。
祝遵凌:南京林業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林科為優勢,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科始于1986年,開創我國林業類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之先河。目前,設計學為江蘇省“十四五”重點學科,環境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3個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公共藝術為省一流專業建設點。綜合實力在全國農林院校和江蘇省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擁有設計學碩士、藝術碩士(MFA)、工程碩士授予權,面向海外招收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
學院現有7個系(教研室)及相對應的本科專業方向與學科研究方向,建有7個研究所(院、中心)、5個研究生工作室、1個國際設計工作坊。現有教職員工 88人,其中高級職稱33人,江蘇省 333 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3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1個、學術帶頭人3名、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人,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1個,博士、博士后及海外留學歸國人員35人。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基金、國家藝術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1項,企業等委托項目360余項,授權專利400余項。發表CSSCI、SSCI、SCI、EI論文15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材30余部,其中江蘇省重點教材3部。牽頭建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行業聯盟1個,與 40 余家企業建立了校企聯盟合作關系,在企業建成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產學研基地和大學生實訓基地30多個,其中省級優秀研究生工作站3個。
按照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為人才培養導向,再次全面深化和提升本科教育質量,“舊城社區景觀更新設計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實驗課程。近五年獲得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省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3項,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19項,“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二等獎1項等,每年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400多項。學院與英國、美國、意大利、法國、德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知名藝術設計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或聯合培養人才機制,互派教師和留學生。
心懷國之大者,敢擔當,善作為,勇開拓。南京林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開國內林業類高校之先,已成為我國設計學學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杉柏其間,薪火相傳,庠序新篇。2020年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設有景觀藝術設計、生態景觀設計、室內藝術設計3個專業方向。遵循“綠色引領、創新創業、政產學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理念,心系國家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大計,根植綠色沃土,聚焦和服務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需要,不斷探索生態設計智慧,引領綠色人居環境設計鏈共同發展,主動融入學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努力踐行獨具南林特色的設計之道。
專業銳意創新,匯聚名師,開放包容,為國鑄器。環境設計現有專業教師40人,其中高級職稱19人、外籍教師和外籍特聘教授3人、江蘇省產業教授3人、兼職(特聘)教授10余人。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英國諾桑比亞大學、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設有環境設計研究工作室,與國內30余所頂尖環境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機構共建創新設計實踐基地。
《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協同體現在哪些方面?
祝遵凌:“放眼看,牽手走”,深化拓展學科內涵與外延。
實際上,從20世紀60年開始,國際上不少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等已組建各類學科交叉團體和平臺,開展學科交叉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認為,學科交叉落實到具體做法,就是要以問題為導向,而不是人為劃界限。多年來,我校環境設計專業,深度學習國內外同類高校的前沿做法,銳意進取,探索學科交叉的路徑,依托我們學校的林業工程、林學、生態學、風景園林學、植物學、材料學等國家一流學科和優勢重點學科,圍繞著城鄉建設和人居環境中的生態、環保、低碳、集約、體驗、康養、數字化、智能化、微觀環境等重要問題,積極開展團隊合作。
具體來說,以科研和社會服務做的最好或者有特色的學者,如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和資深教授等為核心,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為導向,以課題研究和聯合研發為抓手,組建跨專業研究團隊,形成了“綠色生態、科藝融合、跨界創新”的研究特色。
在師資建設方面,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也充分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協同的特點。在博士教師隊伍中,有1/3來自不同學科專業,包括生態學、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等。目前,我校環境設計專業的辦學成果在業界有著良好的口碑與聲譽,已連續多年在權威評價機構的專業榜單排名中位列前茅。
同時,我們與國內農林兄弟院校牽手,群策群力,共同成立了中國農林高校藝術設計聯盟,持續開展一系列有學術引領力的科研活動,搭建了一個研究資源更廣闊的平臺,讓環境設計專業能尋求更多的發展機遇。另外,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支持下,我們牽頭成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園林植物數字化應用與生態設計國家創新聯盟,聯盟內的企事業單位共同開展跨學科研究和設計應用。同時在學院牽頭成立了鄉村振興創意設計研究院、數字化創新設計研究中心等校級科研平臺,逐步形成服務國家戰略和江蘇省經濟建設的特色交叉研究群體。
學院像這樣的大平臺和小團隊還有不少,已形成了濃厚的學科交叉研究氛圍。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從組織層面有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文化的土壤,更好地將學風建設融入其中,拓展了設計學科的內涵和外延,融通了學科之間、學科與社會、學科與產業的邊界,打造了面向未來的學科體系。“十四五”期間,環境設計專業將繼續發揮本專業與交叉學科相融,力求“產教融合、協同創新”中尋求新亮點。
《設計》:學院在“產、學、研”結合方面有怎樣的屬地特色?畢業設計如何與辦學特色相結合?
祝遵凌:“是藝術人,更是美麗中國建設人”,提升學科服務國家戰略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能力。
高學歷不代表高能力,產學研的實質還是讓知識變成驅動力,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才能造福一方。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環境設計專業正當大有可為之時,在森林、濕地、公園、城鎮和鄉村,都能看到我們師生忙碌的身影,通過產學研的融合,學院服務建成多個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濕地公園和森林公園優質工程等。我們時常把課堂轉移到田野中、村莊里、百姓家,感受自然之美和傾聽百姓之需,這樣才能讓設計和生活更好地對話。
近年來,江蘇的城鄉建設發展很快,面向江蘇建設的迫切需要,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培養創新人才, 產學研并舉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們已與國內外頂尖設計集團、綠色科技型企業、環保型機構等共建了多個聯合培養、科研基地和實踐平臺,促進教育、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不少企業也有著優秀的研發團隊,和他們共事,對我們師生來說,一方面是學習和挑戰并存,也對我們的教學體系有反向的思考和優化,雙方正在培育更多的學科交叉增長點,希望能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和原始創新,這對于產學研的價值和意義都是關鍵的。
近五年,我們圍繞著“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創新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在江蘇省本科優秀畢業設計及碩士論文評選中,獲得了喜人的成績,這是對我們人才培養工作的一種肯定。
俗話說“文好題一半”,我們一直堅持做畢業設計的選題導控,松散型和隨機性選題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少,要求教師團隊主動梳理出農林領域、國家城鄉建設及社會熱點中關于環境設計的各類問題,鼓勵更多師生去做具有前瞻性、能落地、反思性的和有社會意義的選題,這樣難度雖然提高了,但選題價值也上去了,才有可能發現更多的“鑰匙”。同時,鼓勵師生調整人員結構,凝聚力量,組成畢業設計小組和跨學科團隊,相關實驗室和配套場所也全面開放,為畢業設計提供更好的空間保障和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研究和創新的能力。
《設計》:畢業設計是偏向概念性設計?還是企業項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獲獎、實踐項目、教學主題?
祝遵凌:“提出真問題”,實驗打造金剛鉆。
我們的畢業設計不僅有概念性的作品,還有實踐項目作品和研究性的作品等。之所以把研究性和實驗性選題納入,是對設計中沉迷于風格和形式的一種回應,注重引導學生圍繞著“真問題”進行討論,盡量在畢業設計中做出多角度和多維度的研究,努力探索學科理論的多向整合,意在發現多種解答問題的路徑,這種實驗特征是設計創新的“芯片”。
在教學中大綱的制定中,要求結合教學目標設置課程作業,也會設置專題教學課時。嘗試經典理論融入當代問題,看能否有新的發現,增加知識本體和探索未知之間的活性,因為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也帶有研究和發展性。
我們的課程作業以真實基地為背景,與競賽掛鉤,“以教促賽”,在教師的悉心輔導下,鼓勵學生將優秀的作品用于參加省部級和國家級學科競賽,部分作品在后期將繼續深化為畢業設計選題,從而將教學、學科競賽及實踐三位一體進行結合,在每年全國重量級的學科競賽中,我們也獲得了很好的競賽成績。
《設計》:今年畢業設計的大主題是什么?希望給學生和社會帶來什么樣的思考?畢業設計線上展示和線下展示的對畢業設計成果的要求有何側重?是否有助于設計成果滲入社會層面起到積極作用?
祝遵凌:“疫情無情,人有情”,做有溫度和有情感的設計。
今年畢業設計主題聚焦基于疫情持續下,我們的環境設計能做些什么?希望在這樣的一個主題輪廓下,通過設計介入人們的生活來舒緩情緒壓力,設計的社會性也在于此。這對師生都是一種全新的探索,也是師生心系家國,胸懷報國之志的體現。
例如在康養環境的設計中,學生引入共生共享理念,通過對居住環境的研究來為老齡群體營造舒適健康的環境,探索疫情下康養環境發展道路。在舊城街巷環境更新中,學生把握疫情期間“既害怕接觸又渴望情感交流”這一心理,在視線關系等設計方面做出了積極思考。當然,這只是本屆畢業設計作品中的縮影,有很多好的作品,在我們的畢業設計線上展中可以看到。
一般來說,線下展覽能夠讓觀眾更加貼近作品,現場的真實體驗性較好,但受眾面會受到局限。而畢業設計線上展示則是架起了一座“云橋”,網絡平臺輻射面更廣,傳播性更強,受眾面更多元,也是宣傳專業辦學成果和接受全社會檢閱的寶貴契機,增強了藝術、設計與社會聯系的廣度,是開放、交流和融合的體現。兩種展示形式都有各自優勢和側重,比如我們在做線上展覽策劃時,會考慮現今的移動智能設備和技術在播放時能給大家提供的最佳體驗感、操作行為、如何提升瀏覽效率等。線下布展會側重場地布局、流線設計、視線距離、燈光和空間體驗等問題。
我認為,今后畢業設計展的趨勢,更多將會采用兩種形式同步展出,方便市民有更多機會感受設計的魅力,讓全民都能參與到設計之中,設計理念能夠站位更高,更接地氣,成果能夠為社會所用,讓設計之光得以彰顯。
我相信,開放和交流始終是主旋律,我們也因此會結識更多的良師益友,收獲更多的寶貴建議,推動專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設計》:您認為學生們在設計中應該如何協調“國際化”和“本土化”?如何樹立起基于文化自信的設計自信?
祝遵凌:“既當大國手,也要當世界選手”,做國之松柏。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設計求解的過程具備復雜性和多面性,本土化和國際化是相輔相成的,采用的方法也是多樣和立體的。一方面,本土化要求學生學習西方經典設計和方法,加以分析、吸收和利用,將其轉化為解決本土問題的設計策略;另一方面,對于本土文化中的傳統設計智慧進行轉譯和傳承,在面對世界性設計問題,提出中國方案,以國際化的設計語言進行展示和共享,讓世界更多地認識和了解中國設計精神。
在我們的教學體系中,設置了傳統設計課程模塊,包括傳統建筑、傳統園林、傳統手工藝、非遺文化類等,課程注重傳統設計的講授、研究與創新轉化,引導學生系統學習,讓學生接受中國文化之浸潤,領悟到精髓,實現文化自覺。當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主動去探索民族設計密碼,通過傳統智慧的啟發和指引,在當下設計出好的作品,文化自信必然高漲,設計自信的種子也必將生根發芽。
《設計》: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表現出哪些問題?對教學、科研和產業提出哪些要求?如何看待畢業設計未來的改革需求?
祝遵凌:“鍥而不舍,上下求索”,為學生發展謀劃深遠。
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選題不夠新穎、研究方法單一化、與導師缺乏溝通等。這些問題最終使得培養目標與實際還存在一些距離。
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問題對我們的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加強產學研的融合,但其核心還是要審視設計教育模式能否與時俱進。我認為兩個方面很重要:一是培養目標是否以學生為中心?二是培養方法是否多元化?對于林科院校的設計學的人才培養方向,須進一步積極主動地響應國家號召,面向綠色生態領域和服務地區經濟與環境建設,形成林科院校得天獨厚的文化基因和特色優勢。主動對接服務農林業,打破設計專業的壁壘,汲取所在學校優勢學科精髓,實現“科學嫁接”,引導我們的畢業生同時成為林業領域的“設計特長生”,今后的發展前景也將更為廣闊。這也是與美術類、設計類、綜合類院校差異化培養人才的一種體現。
畢業設計未來改革需求的核心,是通過畢業設計環節,全面融入國家和地方發展需要,幫助學生完成專業知識、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融合,提升學生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設計能力。當前,如何讓畢業設計走出象牙塔,與社會更加廣泛互動,發揮設計的作用,吸取更多養分和更好地服務社會,而不僅僅是一種畢業程序,需要集思廣益,探索更好的機制。
《設計》:學生終將走向社會,承擔他們的責任,您希望他們有何作為,有什么囑托?
祝遵凌:“天地澄明,山高水闊”,做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人居典范的設計者。
“綠色鑄魂,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當前全球環境問題仍不容樂觀,環境設計人要自覺承擔社會發展重任,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繩,遠離高能耗設計,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和作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用綠色設計為人們描繪和營造生態家園。
“藝術理想,科學精神”。
擁有大格局,方成大境界。科學精神是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更是求解設計問題的一盞明燈,經過系統的學習,我們已深刻理解到要做一個設計家,離不開科學思維的指引,設計之中蘊含著藝術和科學因子,并行不悖,讓設計插上科學的翅膀才能飛的更高。
“自強不息,堅持創新”。
處于疫情期間的畢業季,我看到很多同學反而沉淀下來,自覺把壓力轉化為動力,使校園學堂真正成為心靈可以安放之處。希望我們的同學們始終保持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工作心態,堅持創新思維和創新設計,向前輩榜樣學習,學習他們將學術做在祖國大地上,學習他們將畢生用來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標;作為新時代新青年,要始終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深融在一起,矢志不移!一路向前!
最后,我衷心祝福所有畢業生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愿你們心中有夢,眼里有光,腳下有路,將青春融入祖國山河,為建設美麗中國、弘揚中國好設計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