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覃京燕:智能設計“治未病”引導未來大健康

        0


        覃京燕,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首屆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工業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全國十大杰出青年設計師;首屆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負責建設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一門。北京科技大學的國家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平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工業設計專業)、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傳統金屬工藝)負責人。全球首開《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本科生課程及慕課,負責的英文版慕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novation Design》獲批教育部首批國際版慕課。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27項。論文130余篇,著作10部,國內外設計獎項30余項,發明專利及軟件著作等15項。

        《設計》: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持續設計、交互設計、大數據的信息可視化與信息設計、機器人設計、可穿戴計算及無人駕駛車等AI人工智能產品設計、服務設計等,一直是工業設計學科點的重要領域。所研究的特色項目中,很多是跨學科的融合創新,請問您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跨學科發展有何建議?

        覃京燕:2002年,我聽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做交叉學科研究,于是在2003年成為清華在全國的第一批設計學領域的交叉學科博士生,接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計算機系、新聞與傳播學院三大院系聯合培養的交叉學科的學習,從事信息藝術設計學科的學術研究。在2004年,在《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發表文章:“新經濟下的信息設計教學模式初探”,專門論述設計學科領域里的交叉學科如何發展的教學問題。2011年至2012年,我在劍橋大學,跟隨計算機科學人機交互領域的Alan Blackwell教授和心理測量學的David Good從事交叉學科創新教育與綠色IT可持續設計方面的研究,并成為CRUCIBLE劍橋大學國際交叉學科創新網絡聯盟的第一位中國學者。2012年回國,擔任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本科碩士導師和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的計算機領域的博士生導師,從事交叉學科領域的設計計算和人工智能創新設計的工作。2015年,我連續舉辦兩場“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創新設計”國際展覽暨論壇,邀請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專家60余人,從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與創新設計兩大方面,共同探討交叉學科的創新發展。到2020年為止,已成功舉辦9屆大會。2018年,我在延安進行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延安研修班的學習,特別在會上向中組部和教育部的領導們提出“中國應當大力提倡交叉學科的發展創新”的建議。時光過去16年,2020年,教育部新增了“信息藝術設計”和“智能交互設計”兩個交叉學科專業,同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門成立了交叉學科部。自此,在許多先賢師長和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教育界和學術界迎來了交叉學科發展的良好契機。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跨學科發展,需要考慮“剛需硬核”兩大方面的問題。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生產方式與生產工具加持之下,世界的“設想未來、計謀天下”的方式同步在發生顛覆式的改變。設計,恰恰就是“設計美好健康未來、計謀可期可愛天下”。最終達成全息交感的智能生態文明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設計的“剛需”,來自對當前引發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剛需”,也有一些來自于對過往經歷體驗的群體智慧和文化文明的傳承熱愛,更來自于對未來美好生活、生產制造、教育學習、醫療健康等各方面的憧憬與愿望期盼。在這些“剛需”方面,我們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本身,還需要了解各個領域的需求,需要掌握各個設計實施領域的生產方式和規模生產的規律,深入分析各個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領域所面臨的亟需解決的問題。

        設計的“硬核”,來自本學科領域的專業系統知識的扎實的學科基礎,設計領域有自身的學科發展規律,當我們在和計算機學科、物理學、數學統計學、機械學、腦認知科學、生物化學醫學農學、心理學等理工學科交叉的時候,不應該忘記本學科的創新設計的規律,包括:審美意識、創新設計思維、設計方法、設計評判與評測、設計技術實現與輸出等內容,在面對如人工智能等新的設計樣態及對象的時候,如何找到基于本學科發展的“硬核”內容與科學發展規律。當我們在和哲學、文學、語言學、音樂、舞蹈、戲劇、書法、詩歌、體育等文學藝術體育學科交叉的時候,應該意識到設計學科本身的差異性與自成體系的思維原則,包括:設計哲學、設計思維、設計流程、設計工具、設計語言、設計表達等內容。

        設計師,本身就是既有情況的“破局者”,同時還是未來可期的“創造者”,既需要在起心動念戰略謀劃之時就要介入到整個創新設計過程中,還需要將理工科的邏輯偏愛者認為的“意識流”的想法付諸實踐,更需要將個人的設計想法通過同理心和規模效應,在通用、普適、穩定層面,將美麗的“奇思妙想”付諸實踐,并普惠人民大眾,這些又都有別于純粹的哲學與藝術。設計,既有邏輯性的一面,在審美和高感知以及探索創想“未來”的部分,又充滿了情感,甚至有一些方面還無法找到過去的佐證而顯得“無道理可言”。設計學科從誕生之日起,交叉學科就是其基本的“生命遺傳基因密碼”,需要左右腦無縫連接,藝術與科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藝術設計專業的跨學科發展,需要我們相向而行。

         我們曾經走過了最為艱難的設計領域交叉學科的歲月,當年我的論文,清華大學請了三個領域的專家評審,有計算機領域的專家,有設計學科的專家,還有做文化和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專家會因為論文的幾個標點符號以及幾頁頁碼沒對應正確而給出非常嚴苛的評價,因此那時候做的交叉學科的論文,不僅要滿足計算機領域的研究要求,需要有算法和推導,同時還要有設計學科里的設計思維設計方法和設計實踐來驗證,更加需要開拓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彼時只談海量數據)、信息可視化與可視分析、虛擬現實、物聯網(彼時只談PC互聯網)等新的技術影響之下設計思維的范式的改變,以及在從未有過的領域里的創新性應用,這種應用甚至是一種顛覆式的革新應用,必然會對自己學科的原有思維范式會有很大的沖擊,但很多交叉學科領域,恰恰是強強學科聯手,對于國家戰略性的前沿領域“卡脖子”的問題,恰恰需要多種學科交叉互助,在系統層面做全面又深入的創新。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交叉學科的設計領域,擴展到了更大的領地,應用更加廣泛,正如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一樣,和二三十年前的計算機介入設計領域何其相似,甚至更加猛烈,比如無人駕駛車的設計、機器人的設計、智能城市的設計等等,而交叉學科的發展境況并未改變太多。盡管有更多優秀的其他學科領域加入設計學科的發展中,但遇到超出自身學科認知范疇的研究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時,仍然會頻繁遭遇到退審論文或者干脆以格式引注規范等問題,而不是深入理解交叉學科的設計學科的研究角度,給出論文不通過的評語。這是非常令人悲哀的事情。更可怕的情況是,許多并未從事交叉學科的設計領域實踐和理論思考的人,并未用實踐檢驗想法的正確與否,而是從習慣思維出發,給出不符合事實的評價。由于人工智能等科技已發展到深水區域,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從學科而言,科技引領的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基因編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將人文藝術設計學科遠遠拋在身后,在創造規模經濟價值方面,讓人文社會藝術學科集體失語。由于忽視社會科學文化、人文藝術設計文化,許多科技倫理、德育三觀、審美意識、科技美學美育等問題更加凸顯,這也是為什么國家在這兩年特別重視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交叉創新的重要原因。

        設計因為需要設想美好未來,計謀可期天下,設計所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巨大的全息交感的復雜生態系統,需要勇敢面對未知,唯有聯合眾多優秀學科,才能更好面對未來。好的設計師,是設計人類未來前途的設計師,是設計地球和宇宙生命形態的設計師,是繁榮生物文化思維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師,是團結藝術與科學、自然與人文不同交叉學科聯盟的設計師。交叉學科的發展,需要我們摒棄學科壁壘的偏見,更加主動理解與自身不同的其他學科,從其他學科中虛心包容不同的認知智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包容聯合,互相尊重,才能對交叉學科的任何一方,皆有裨益,達成共贏,開拓未來,探索未知。

        《設計》:您開設的“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是新工科、新文科和新設計本科生大類學科以及交叉學科的主干基礎課,是21世紀最具前沿和重要性的計算機科學與設計交叉學科必修課,您能否談一談人工智能對健康設計的影響?

        覃京燕: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當年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一起在全球同步開設“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的課程,這些和我們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分布在全球的世界設計名校和綜合大學名校的愛徒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劍橋大學、RCA、帝國理工、CMU、佐治亞理工、伊利諾伊理工、ACCD、Parsons、羅德島設計學院、米蘭理工、代爾夫特大學、筑波大學、東京藝術大學等全球的研究生愛徒們,以及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分布在全球微軟、谷歌、Facebook、德國西門子、奔馳、寶馬、日本NTT等世界500強等企業里的愛徒們,都給予了非常好的支持和分享。2018年,我曾經八天環游地球,到了英國、德國、美國三個國家22個地方,針對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和全球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創新設計領域的交叉學科的學術界及產業界的朋友們進行交流,得到了全球范圍內朋友們的支持與共識,大家都意識到了人工智能對創新設計的方方面面的重要影響。

        覃京燕教授在2018年提出的新型可持續創新發展的范式與目標


        談到人工智能對健康設計的影響,最初始的問題是明晰“健康”的內涵與外延。對于物質環境的健康,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如健康的食物、健康的身體、健康的生活物理空間環境,而對于信息的健康和能量的健康,這些大健康的概念,則還處在探索卻無法忽視的階段。比如特別提一下信息網絡環境的健康,我們亟待正視信息的不透明與不公所帶來的大數據偏見及大數據傷害,也需要抗衡人工智能為少數壟斷者服務的智能強權與隱私引發的AI倫理及霸凌問題,我們需要正視無人駕駛車、機器人、AI虛擬人、智能空間設計等所帶來的人機融合智能共生共在co-presence的新型人機社會契約關系,我們需要去除網絡暴力以及虛假信息,用區塊鏈技術等保護知識產權,讓信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皆能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為人民服務,謀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眾福祉等等,建立健康的信息網絡環境。除此以外,我們還需要關注能源的健康,面對國家應對發展與保護人類共同擁有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愿景,中國本著對全人類的未來健康負責的態度,自發設定碳中和、碳達峰的雙碳目標,用人工智能進行能源的優質分配使用,建立供需精準匹配關系,用人工智能模擬仿真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以及對環境的傷害值,由此設立綠色信貸與綠色基金,在5G、6G的發展之下,用人工智能將能源消耗降至最低,發明新型綠色能源,應用在智能汽車和新能源車的設計中,優化健康的生存環境,用人工智能分析監管網絡欺詐等不健康的種種行為,不僅關注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更不能忽視虛擬貨幣、網絡經濟等新型虛擬經濟帶來的經濟健康發展的挑戰,用良好的商業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健康的經濟動力“能源”,我們更要關注急劇變化的技術物質社會環境,帶給人類心理無法健康維護與保持美好幸福感的失衡的心理問題,在AI倫理和科技倫理方面,構建起更加健康的心理。我在2018年提出的新的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中,特別談到了:人類除了需要有健康的水源、空氣、食物等自然環境以外,人類也需要健康的精神食糧和健康的信息網絡環境。無論如何,“健康”的范疇很廣,在物質、信息、能量方面有健康的概念,在自然、環境、經濟、社會、文化、文明等各個方面,都會面臨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大健康”問題。

        人工智能對健康設計的影響,最大的方面應該是用人工智能“治未病”。以智慧醫療為例,第一方面,人工智能應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算法驅動的工具,進行病癥精準識別,可以完成“望聞問切”的某些功能,比如能夠僅用普通手機或者網絡攝像頭的畫面,準確地判斷用戶的皮膚可能出現的病變情況,分析病情,提供準確的信息,采集眼睛圖像用計算機視覺做糖尿病早期檢測,用特殊光照身體內臟,判斷癌癥病變等。第二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依托海量病歷的大數據智能分析,通過訓練深度學習系統的神經網絡架構,模仿臨床醫生的思維方式,整合拍攝的圖像和年齡、性別等其他元數據進行處理。在實際使用中,系統可以根據癥狀排列出可能的病種,從而幫助患者進行快速分診、診斷和治療,智能分析預測病癥的發展趨勢,提前做好預測判斷,并提供近似病理解決治療方案的參考,給醫生做輔助判斷。針對糖尿病、老年性黃斑變性、貧血、心血管疾病、皮膚病、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疾病,都可以做出預測。第三方面,人工智能控制的手術機器人,可以代替醫生進行精準的手術治療,給醫生擔任醫療助理,比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機器手臂的精準度可以精細地剝葡萄皮。這些手術智能機器人,能夠代替醫生緩解長時間手術帶來的生理疲憊。第四個方面,隨著收集病人的生活習慣數據、家族病史數據、以及人種數據的增多,可以為當前沒有生病的人預測未來可能生病的情況,另一方面,當病人數目極大增多,如2020年席卷全球至今的新冠疫情,人工智能充當了管理分析電子病歷大數據,并智能預測監管全球范圍內的病情的核心工作。這些方面,都為“治未病”提供了機會。這些領域的健康設計,如何在一開始即從設計的設計,也就是說“元設計”入手,理解光的人工智能如何有助于疾病健康狀況的判斷,關注人類的具身認知和感質(又稱為感受性,qualia)的用戶體驗的設計和健康服務的設計,精準匹配健康維護與治療方案,提高用戶體驗的滿意度與充滿大愛能量的幸福感,從而減少和避免由心緒不寧和情緒不佳所帶來的疾病誘因的發生,從而達到通過引導與轉化設計,達成“治未病”的效果。

        《設計》:作為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以及學術帶頭人,您一直致力于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您對中國設計教育現狀是如何看待的?

        覃京燕:中國的設計教育需要在高精尖領域的基礎教育和國家重大需求方面加強系統知識的構建,并亟待建立起不同應用領域的縱深領域里,在專業級、職業級以及通用原理公理層面的探索研究,并且需要建立相應的大數據庫,形成公共的教育資源,同時尊重彼此學科的獨有性與知識產權,并不因其冷門或者無法為社會馬上創造立竿見影的商業價值而忽視對其的教育資源的投入,設計領域更加需要執守“為真實的人做真實的事情”,用設計實踐不斷檢驗設計理論,做“為國計民生謀普惠福祉”的有意義的設計。

        《設計》:當今科技高速發展,您認為在“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這樣的環境下,高校創新設計教育應如何開展?

        覃京燕:2015年,我邀請了來自劍橋大學、ACCD、微軟、英特爾、IBM、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網易游戲、洪泰資本等國內外演講嘉賓60余人,舉辦了兩場為期3天的論壇和國際會議,同時舉辦大數據用戶研究工作營,劍橋大學為參加工作營的學生們頒發證書,兩場國際會議的主題就是“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創新設計”,到2020年為止,這個會議已經舉辦了第九屆,今年即將舉辦第十屆。當今的高校創新設計教育,面對更加多元化的環境,需要設計師具備更加高信維、高感知、高交互、高價值、高顏值的設計素養,需要更快地領悟其他學科的思維方法,并且快速學習轉化為設計學科發展的有用的設計手法。我曾經提到特別急需的6種核心的能力,包括:直覺思維、環境掌控感知能力、情境預演信息集成能力、信息轉化為知識創意的能力、高速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超越的能力。同時,隨著各個國家在技術上面的差異競爭越來越膠著的時候,審美意識、文化認同、美學經濟的差異更加突顯,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更多產生了聯動的影響,其影響也更加具有了涌現的特性。與此同時,深受從國外引進先進科技的影響,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在轉化為文化銳實力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煥發出了璀璨的生命力,然而比較遺憾的是,許多深信科學邏輯思維就是決定一切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數,這使得學科之間產生了強烈的排他性,在面臨新的科學范式變革之際,通識型的學科人才的培養,對于設計教育的影響更加長久,而需求也更加急迫。

        設計師需具備的六種主要的能力


        《設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是當下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運用人工智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創新設計?

        覃京燕:運用人工智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創新設計,為當下的文化建設賦予了先進的科學工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進行保護與傳承,同時可以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IP的設計與文化品牌的設計。人工智能可以在現代化的陳列展示、數字化的考古發掘、智能化的保護研究、信息化的館藏資源各個方面有所作為。人工智能可以精準詮釋識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老的信息內容,以及文物的內部構成要素與外部影響因素方面,進行信息解讀與虛擬仿真的文物產生的中程理論進行情境預演,能夠通過形象精細的視聽語言,精準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內容。人工智能能夠從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幾個方面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賦能,能夠更加科學而生動形象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傳播,創造更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學習與傳承體驗。這些相關內容的思考,在我2006年的博士論文中有較為詳細的闡述。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一直致力于運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設計方面,結合北京中軸線以及一帶一路項目,科技冬奧項目等,在金屬冶金和紅色非遺等方面開展智能科技文創產品、智能紅色文創產品的IP設計與品牌設計,如2019年建國70周年閱兵兵偶設計,和天安門集團一起開發,受到了大家廣泛的歡迎,北京晚報等媒體大量報道,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復原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場景,將紅色非遺進行再設計,建黨100周年之際,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聯合山東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手工藝傳承人,用虛擬仿真平臺設計紅色革命角色“小小紅軍”,組織小學生們根據角色設計,完成“小小紅軍”的面塑紅色文創非遺工藝品的開發設計;立足北京科技大學成功獲批的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金屬傳統工藝,與北科大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工業設計專業和科技史A+學科結合,運用科技賦能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的人工智能設計作品“動奧”獲得2022北京冬奧會冬夢大使創意挑戰賽全場大獎


        新中國建國70周年國慶兵偶設計


         建黨100周年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小紅軍”紅色文創設計


        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師生設計的2010年廣州亞運火炬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場館標識系統設計


        《設計》:您在綠色IT可持續設計方向有深入研究,請問您認為可持續設計方法對“食文化”有何重要意義?

        覃京燕:2011年,我在劍橋大學學習期間,特別針對即將到來的大數據元年而開始研究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等,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影響。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2018年,我在經過了十余年的信息設計、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創新設計的研究與設計實踐之后,考慮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帶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更新部分,特別從人工智能等角度,提出新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以值得信任的可信人工智能為例,其可持續設計原則包括如下7條原則:1. 人工智能需提供人類智能決策下的能動性和監督權,設計需提供人類決策的可達性與監督路徑;2. 人工智能技術需提供魯棒性和安全性的保障,設計需考慮穩健人工智能的一致性與連續性、數據內容的可遷移性以及以人為本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原則;3. 人工智能需考慮隱私計算和數據管理,設計需根據信息進行級別設定與差異分類,精準匹配信息內容與分配數據管理的權限;4. 人工智能在機器處理數據層面的黑箱性向數據輸入和數據輸出兩端的白箱性與灰箱性演變,以增強其透明度,設計需考慮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融合智能契約關系,以及面對用戶與非數據處理層面的可解釋性,以增強人機信任關系;5. 為避免人工智能帶來的思維同質化、大數據偏見傷害及人工智能壟斷性,設計需通過閾值容錯性與非零和博弈關系的設計,達到思維多樣性、智能算法非歧視性和智能資源分配公平性的原則;6.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設計需關注自然、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的關聯影響,關照自然和人為的生態系統的綜合福祉;7. 人工智能需處理好所屬權、分享權、使用權的三權關系,以及責權利的三者對價關系,設計需建立良好有序的問責制。

        除了從人工智能的角度,思考可持續設計的方法與目標以外,我還提出了大數據相關的可持續設計原則,包括:1、提供大數據量的數據采集、存儲和計算的方法,提供可生長性擴展性的數據容器設計;2、針對大數據的種類和來源多樣化特征,提供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多模態多通道多維度的數據流動方式的設計,通過大數據信息可視化及可視分析的設計,提高對大數據的理解;3、通過建立數據和信息網絡圖譜,延伸至知識圖譜、文化圖譜、社交圖譜、智慧圖譜的設計,提升數據資產的大數據價值;4、通過運算方法和速度的提升,構建精準匹配關系,設計更加順暢快捷的數據搜索查詢和數據推薦交易方式;5、設計元數據與活數據處理機制,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賴度,提質增效數據的質量。

        綜合對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方面的可持續設計方法的思考,我在2016年推出了17個可持發展目標的新內容,并在2018年進行了公開發表,包括:消除數字貧困、解決數字饑渴、健康的數字環境、量子教育、身份存在感多元、干凈的三大空間、分享時間認知冗余數據資產、實體虛體經濟游戲機制、原子+比特打印新造物觀、動態非零和博弈、綠色IT與生活美學、值得信任的AI與三權分立融合、球土化人機社會新契約、數字化生存生態多樣性、文明共同體、物質信息能量三大流對價恒流、信望愛聯結萬物互聯、未來已來一切可能正在發生。這些內容分別在2016年、2017年、2020年,與聯合國相關領導官員進行溝通交流,也得到了他們的肯定,尤其以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恰恰印證了我在2018年發表的可持續發展的新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正確性與迫切性,目前,歐美與中國等國家,都紛紛意識到了大數據偏見與大數據傷害、AI倫理與工程科技倫理、人工智能壟斷、算法經濟、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等各方面,帶給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挑戰,并且通過法律等形式,頒布了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里,除了“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事盡其理、環盡其知、心盡其感”,更加需要回到本質層面,關注人、事、物、境各個動態關系的非零和博弈關系,以及平衡、均衡、制衡、協衡和永恒的時空關系。 

        北京科技大學綠色校園可持續設計


        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覃京燕教授設計的智能服裝設計作品獲得2016年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


        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參與設計的微軟亞洲研究院智能訪客系統設計

        《設計》: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聚焦“大健康、大食品”方向的跨學科特色發展,您可否對武漢輕工大學學科建設、設計實踐等方面提出寶貴的建議?

        覃京燕:“民以食為天”,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健康的山水、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感情、健康的生理、健康的社會、健康的國家、健康的地球、健康的人類,都是以健康的食物為最重要的基礎。大國的種子,經歷上萬億年的風吹日曬,而今被人類掌握了播種收獲的技巧,又與各地文化融合,成為具有不同飲食文化的食品。食品科學隨著食材的不斷拓寬,產生了上至太空、下至深海、有機與無機、氧氣與二氧化碳等多種環境孕育的豐富多元的食物種類,而食品加工、食品的智能物流更加改變了人類賴以食物生存的樣態。食品如何在當前的大批量生產MP與大規模客戶定制MC并存的時代,在人類與食物之間建立穩健的信任關系與生理心理的相互影響的隱秘的關系,構建安全健康普惠普適的食物生產鏈、供應鏈和飲食文化消費觀,都值得設計師的投入參與,可做的事情也非常多。

        企鵝醫生智慧無人健康小站


        中成康華專業版智能健康工作站


        人工智能藝術治療-心情畫集


        無人駕駛車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

        《設計》:基于“健康中國”的主題概念,您可否分享一下對于這方面的思考?也可以簡單介紹下您在這方面指導的設計項目或作品,如果方便的話,可否展示一下作品。

        覃京燕:“健康中國”的主題非常好,深刻把握到了國家領導和人民百姓對健康的殷切期望與全民期待。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團隊,在平常時期和如新冠疫情一樣的非常時期,都非常關心全民身心健康的問題。我們通過智能產品設計、服務設計等方式,進行智能診療設備的設計。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我們設計的無人駕駛車消殺車,即是對非接觸式消毒等作業的需求而進行的設計。除此以外,我們更加關心抑郁癥、焦慮等亞健康心理問題,進行了藝術治療和人工智能創新設計的嘗試。藝術治療和診斷心理病癥的設計案例,還獲得了RoboCom世界機器人創意設計大賽國家級一等獎和亞軍的獎杯,而智慧醫療等方面的設計,也獲得了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和中國創意設計紅星獎。在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北京康衛醫創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一屆健康長壽創新大賽決賽中,我們的設計項目“基于社交網絡的用戶焦慮和壓力分析與積極干預”項目也獲得了優秀獎。

        人類健康是一個終極問題,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構建更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也祝愿“健康中國”山河永固、國泰民安,“人民健康”康健身心、生生不息。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模私拍视频在线|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网站黄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v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 精品久人妻去按摩店被黑人按中出| 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永久免费|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免费|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xxxx| 日韩精品系列产品|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国产偷伦精品视频|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本精| 国产精品龙口护士门在线观看| 五级黄无遮挡免费看|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野外一男一女一级毛片女人男人|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