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謝亞平:可持續設計觀念“制隨人變,生生不息”

        0

        謝亞平,博士,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協理事、重慶市文聯副主席、重慶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入選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重慶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稱號。中國人文社科期刊評價設計學專委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重慶市教委科技項目等省部級項目多項。

        “這些可持續設計的弘揚和落實,一方面持續探索由設計帶來的價值創造,激活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回收流程中的更大效能,緩解當前對資源的過度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引導的消費范式的建立,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損耗以及浪費,以此在開源節流中幫助人類應對未來的挑戰。”

        ——謝亞平


        《設計》:何為可持續設計觀念?可持續設計包括哪些方面?請分享下您對可持續設計的個人理解。

        謝亞平:可持續設計觀念的提出,是與具體的環境背景所關聯的。1987年聯合國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世界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設計”,其當時是對豐裕社會下的過度設計和消費主義設計的考量,到如今可持續設計的價值引導已經從產品走向更寬廣的場域。我認為當下的可持續設計應該是: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針對“環境、文化和經濟”的代際傳遞目標,以生態多樣性為內涵的設計觀念。創新,針對資源效能優化、持續服務民眾、具有參與性的設計策略與解決方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多重發展需求的設計增益、效用與再利用的可持續,城鄉生活、生產、生態的可持續,社會創新與區域發展系統等內容。

        《設計》:四川美術學院設計的教學特點有哪些?在可持續設計方面是否有所側重?您個人關注可持續設計的哪些方面?

        謝亞平:“設計原話語”,是理解川美設計學近十年發展的第一個關鍵詞。第一層含義是突顯本土設計文化意識的根性。自覺追溯設計的原生話語系統,立足于中國文化系統的根基,探索和認識當代中國設計思想和價值背后的源頭與基礎。只有汲取來自歷史深處的原生動力,才能創造新的多元文化,進而參與創造和分享的全球化人類學術與文化。從設計踐行中重構本土話語,隱藏著某種獨特的、具有世界和人類普遍價值的文化之道與學術邏輯;第二層含義是強調設計與傳統文化、當代文化、區域價值創新的高關聯度。川美立足西部,植根歷史,將中國傳統造物思想與現代可持續理念結合,建構中國原話語下的可持續設計理論體系。從大西部文化傳承創新、大都市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大農村城鄉統籌發展、大后方國防重器裝備制造等復雜社會問題中,充分踐行腹地智慧,建構中華文化下的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體系,自覺運用設計這種“造物”行為和最有力的社會工具去主動探究時代精神和歷史文化的足跡,做“創造意義”的新時代設計。

        川美設計學科近十年發展的第二個關鍵詞是“本土設計再造”。中國西部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滋養和孕育著本土變革的機遇。在城鄉二元混生的腹地,應對國家重大戰略,例如鄉村振興、產業轉型、精準扶貧、民族發展等社會命題中理應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也能踐行與東部、中部不同的可持續模式。這種局部和區域經驗的多樣化和實驗性能帶來新的經驗和可推廣的模式,尤其借助新的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契機,川美設計堅持設計的先導性和實踐性,在應對新的社會變革和服務重慶與西部社會經濟的重大急需問題上,從文化自覺意識、主動創新精神、交叉知識結構、整合研究能力四個方面,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德才兼備的創新型、研究型高素質設計人才。

        川美設計近年來的三個設計研究方向與以上兩個關鍵詞有密切的關系。

        第一個方向是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其研究領域:關注全球趨勢,聚焦中國發展需求,植根本土文化智慧,融合生態學、材料學、建筑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術資源,集合創新與綠色兩大核心載體,形成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互向價值、綠色設計實踐、綠色設計政策等研究領域。強調融匯文化、應用、發展,實現物的設計——生活方式設計——價值觀建構的綠色與可持續設計有機結合。逐漸建構中華文化的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體系,突出文化可持續、生態可持續與經濟可持續多元發展。近年來高層次的標志性科研項目不斷涌現,特別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在設計學界內帶動了一大批跨專業學者的加入,成果豐碩。2013年度,四川美術學院王立端教授領銜申報的國家首批藝術科學規劃重大招標項目《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正式獲準立項。國家首次藝術科學規劃重大招標項目,是國家設立的藝術科學研究領域層次最高的研究項目,2013年首次設立,全國共6個項目中標。

        第二個方向是創新設計與產業服務研究。關注西部發展新定位,聚焦重慶發展新需求,面向重慶自貿區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研發設計、展示交易、服務貿易等產業領域,協同交通工具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數字藝術、服裝與服飾設計等專業,建立工業設計創新服務體系。注重藝術與科學融合,突出創新設計在產業服務中的先導與橋梁作用。尤其是近年來設計賦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基于“文化、藝術、科技融合”的載人航天裝備創新設計研究等形成了一批標志性成果。

        第三個方向是文化再生與西南設計研究。我所在的設計學的部分老師團隊將設計文化研究更深入地介入到社會創新發展中,嘗試汲取中國智慧,關注文化可持續,從美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視角活化傳統設計,透析設計在物質和非物關系中的角色擔當,豐富中華文化精神內涵,彰顯中華文化審美風范,拓展設計學廣義的研究領域。致力于國際視野下的西南民族民間設計研究,凸顯傳統活化與設計創新互鑒共進。重組設計文化新理念,突出文化可持續新主張,建構中國原話語下的設計話語體系,發揮腹地智慧的地緣文化優勢。

        《設計》:可持續設計的核心價值觀和原則是什么?實踐中多涉及哪些領域?

        謝亞平:可持續設計是應對當下及未來生存環境與人類需求矛盾的協商手段,其核心價值在于提升資源的最大價值以及保障不同主體間的使用公平,但是考慮到不同主體對于資源的占有程度以及開發能力的差異,以“設計”協調組織與優化資源的使用是必要途徑。因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堅持有效開發、公平使用與多方共建的原則。在實踐過程中多涉及兩個方面,其一是高頻使用、高消耗與易浪費的領域,如生活中交通、食物等方面,這需要優化資源使用,進行有效開發。其二是區域相關、低關注與易流失的領域,如鄉村手工藝、地方習俗等,此領域需要聯動主創者進行共同開發、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設計》:中國傳統工藝/設計是如何體現可持續理念的?現代設計師應當如何傳承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設計?

        謝亞平:作為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中自古就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并表現出一種對至高“道”的存在的執著追求,進行工藝/設計創作的匠人們也將這種與天地自然共生的理念融入了器物哲學之中。如“物盡其用”的節源設計觀,要求造物者能夠進行審曲面埶,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把握材料的特性,也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可持續性系統設計。因而,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上,把握可持續設計的理念時,一是要繼續弘揚天人相應的生存理念,破除西方的“人本主義”的設計思維導向,二是要深度挖掘文化的智慧與力量,以物的多維價值創造中實現資源的深層利用,如筆者分別參與的“大過中國年”展覽和“造悟計劃”學術平臺等,最后進行文化資源開發的創新設計,對文化傳承與當代創新較好地結合。 

        《百燈圖》向海濤、易平、王理、何嘉儀、劉雨佳、蔚欣宏、張芝景、陳秋桐、易宋佳珈 、羅文,參加《大國中國年》展覽

        《設計》:您曾在一次公共藝術課中提到,“制隨時變,生生不息。很難就手工藝的可持續性發展作出科學準確的定論?!蹦侨绾卧趯嵺`傳統手工技藝過程中踐行可持續發展的?在現代社會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謝亞平:在那一堂公開課中,“制隨時變,生生不息”的提出,是基于從田野中觀察到的手工藝存續現象所得到的結論,當時也提出相比于傳統的未來,我更關注未來的傳統。因而,這幾年,我拓寬了手工藝研究的視野,將其從手工藝本體的研究中,轉向到了鄉村場域的系統設計中,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其存在的土壤中進行變革,為鄉村的未來思考可行的發展方式,也就為手工藝留下了存續的火種。四川美術學院近年來參與了百項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規劃和設計工作,通過藝術展覽、在地教學、產業革新等方式,來持續改變鄉村的內生動力。今天這些傳統村落,在知識化、參與式、在地性的驅動下,藝術家、手工藝人與村民共同來對鄉村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今天的文化可持續發展也就成為“制隨人變,生生不息”。

        在造紙村落的考察

        石堰村村史館圖

        《設計》:可持續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它如何幫人類應對未來的挑戰?

        謝亞平:可持續設計是為了對抗世界性范圍內資源的開發、使用、轉化以及回收等多方面的社會問題而提出的,其倡導的是一個在經濟、環境、道德以及社會領域內的持續性價值創造和需求維持,從未來發展來看,其主要兼顧兩個方面的探討,其一是針對經濟、環境社會的生態設計的實現,特別是隨著《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出臺,“碳達峰十大行動”為建構經濟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共同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指標。其二是針對文化、道德等人文范疇的社會設計的實現,其更關注具體的社會問題與人們生活的日常,如鄉村、社區的社會創新的生活設計等。這些可持續設計的弘揚和落實,一方面持續探索由設計帶來的價值創造,激活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回收流程中的更大效能,緩解當前對資源的過度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引導的消費范式的建立,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損耗以及浪費,以此在開源節流中幫助人類應對未來的挑戰。

        《設計》:國際上有哪些傳統工藝與可持續設計協同發展的案例值得學習借鑒?

        謝亞平:對于傳統工藝,國際上較早展開了保護式的傳承探索,特別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使傳統工藝的當代保護、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命題,各國也在積極推進活態傳承的方法,總體來看,國際上對于傳統工藝與可持續設計協同探索的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其一是基于材料創新而形成的產品可持續性模式,表現為材料的綠色考量或產品價值延伸,如意大利試酒師Maurizia Galvan,與意大利手工皮革藝術家Creazioni Salesi進行可持續性的葡萄酒概念包裝設計,手工縫制廢料皮革等,在使用結束后還可以作為裝飾藝術品收藏,讓傳統手工藝在新的領域中繼續迸發力量。其二是基于傳承創新的學術展場的可持續模式,表現為手工藝品走上重要的學術舞臺與國際展覽,如佛羅倫薩國際手工藝展,匯聚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手工藝人,一方面通過共同交流打造品牌效益,另一方面通過VR等新的展覽技術的使用,讓舞臺展示與手工藝體驗相結合,在公教活動中宣傳手藝的品牌力量,讓美學價值成為一種美好生活的象征,從而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其三是基于社區創新的生活范式可持續模式,表現為手工藝成為新生活的一部分,如塞內加爾共和國的首都達喀爾,其在1961年便推進了手工藝村的建設,引導高超手藝匠人入駐其中,傳統村落成為藝術社區,紡織、陶瓷、珠寶等工藝及其店鋪構成了社區的生活景觀,將日常生活打造成為手工藝品的美學展場,在參觀、體驗與消費中促進可持續發展。國外的這些案例都展示出了傳統工藝“從遺產到資源”的特質,這些由一個民族、區域民眾共同生成的生活習慣,在今天通過可持續設計的轉化,具有了更廣闊的價值基礎,值得學習與探討。

        《設計》:可持續設計的發展演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為可持續設計提供了哪些新的方法和路徑?

        謝亞平:可持續設計的目標在于將資源進行更大程度的利用、轉化與分享,新材料和新技術使這一過程的效率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使可持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具有更高的整合組織力量。但總體來看,這一過程中依舊需要秉持著綜合視野的考量,如20世紀聚乙烯作為一種新型實用材料,在當時的視野下,被認為是改善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發明,但后來發現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人工智能作為當前熱度極高的新技術,對當前的生活、生產產生了重要影響,對可持續設計也指出了多樣的發展模式。其一,人工智能升維了人類的觀察視角,能夠更為深入、廣泛地了解事物的特性、能力等,在可持續設計中發揮更高的效率。其二,人工智能精確了轉化需求,為可持續設計過程中的材料配比、人事組織、產品效用提供了精確化的數據要求。其三,人工智能豐富了設計參與及反饋的形式,在實時交互、數字孿生、測算模擬以及沉浸式體驗中,可持續設計能夠充分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判斷研究,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設計考量,持續優化可持續設計的結果。

        97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91gav |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日韩精品www|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999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熟妇人妻VA精品中文字幕|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 xx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www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一 | 国产精品热久久毛片| 岛国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影院永久在线播放|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阿v视频在线观看| 99热日韩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