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趙丹華
? 供圖: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受訪人物

趙丹華,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負責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裝備和出行方向負責人,湖南大學汽車車身先進設計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造型部負責人(固定研究員),湖南省交通工具工業設計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涵蓋設計研究范式建構、交通工具造型語義認知、情感設計與智慧出行場景體驗方法創新,長期致力于智能裝備與交通工具領域的知識體系建設與設計方法論探索。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課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多次指導學生作品獲得國內外設計競賽大獎。
觀點提純
“未來設計師應當敢于用創意和技術回應時代命題,也敢于用溫度為未來注腳。不僅是對技術變革帶來挑戰的回應,更是對感知深度、文化張力和生命可能性的主動探尋。”
《設計》: “感知與生成”作為2025年畢業設計主題,是否意味著今年更多聚焦“感知剝奪”(如算法繭房)或“過度生成”(如AIGC污染)等數字時代新問題?
趙丹華:“感知與生成”作為2025年畢業設計的主題,并不意味著學院將視線局限在數字時代“感知剝奪”或“過度生成”等現象的反思之中。相反,我們鼓勵學生以更開放、包容和積極的視角,通過設計去重新發現人與技術、環境、社會之間的全新互動與共生關系。
從現場展品的內容不難看出,2025年學院畢業設計展的六大模塊各自的成果,正是“感知與生成”主題的生動注腳。這一主題始終貫穿著“優化與重塑”“創造與融合”的主旨。在智慧健康模塊,學生們探索如何用溫柔而智慧的技術,聚焦人與環境的協調互動以及對未來生活方式的優化,體現的是設計運用智能技術對感知能力的增強而非剝奪。數據智能與服務設計也不是對數據的濫用或算法的簡單堆砌,而是以數據為工具,擘畫更智能與人性的服務與體驗,展現出數據如何成為創新與關懷的起點。可持續生態設計的作品在重新思考設計與自然關系。數字文化創新的作品用數字上演歷史,以沉浸式體驗、增強現實、虛擬視覺等手法重構記憶中的文化意象,體現出新技術和新感知如何助力人文歷史的再生與煥新。在智能出行和智能裝備方向,關注的是如何以技術回應不同人群的多樣需求,突破身體與能力的局限,讓技術成為包容與賦能的工具,強調的是用戶體驗的細膩關懷,而不是簡單地用算法替代人性化設計。即便在AIGC等前沿議題上,關注點也是“賦能創新”與“人機共創”,而不是對內容泛濫和環境污染的焦慮。設計的核心目標依然是賦予人更豐富、更深刻的能力,去感知世界和生成新的可能性。
未來設計師應當敢于用創意和技術回應時代命題,也敢于用溫度為未來注腳。不僅是對技術變革帶來挑戰的回應,更是對感知深度、文化張力和生命可能性的主動探尋。“感知與生成”主題關注的,是感知的邊界如何被拓展、生命體驗如何在生成中不斷被重塑。這一主題體現了我院畢業設計始終關注社會進步與人文關懷的理念。通過多元化的設計實踐和深刻的設計思考,數字智能不應成為隔斷人與世界的屏障,而是成為延展感官、激發想象、豐富體驗的敏銳神經末梢。

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畢業設計作品《德賽西威AI-SPACE概念越野車設計》選題來源于德賽西威通過校企合作開展的未來智慧出行(AI-Space)聯合研究項目。作品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驅動,系統性地探索了從技術趨勢分析、場景定義到設計落地的完整流程,緊密貼合汽車智能化與體驗化發展的前沿趨勢。
在自動駕駛與車聯網成為行業關鍵技術的背景下,AI不僅賦能汽車實現更高層次的個性化和智能化,也推動著汽車產業從傳統的功能驅動向體驗驅動的深度轉型升級。該作品以戶外越野場景為創新應用場域,提出“運動曠野”“機能精密”“未來智能”三大設計意向關鍵詞,通過場景敘事法推進主題場景、故事場景與原型場景的迭代,明晰了智慧座艙造型與交互設計的功能邊界和敘事邏輯。最終,融合“全息守護”理念,打造出能夠實現戶外環境感知與用戶安全守護的智慧座艙概念車方案。這一作品不僅展現了AI技術與未來出行場景的深度融合,也為AI驅動汽車行業的高質量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提供了創新范例。
《設計》: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為學生創作的重要輔助?它們如何改變設計流程與思維模式?面對技術濫用風險,學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動探討設計倫理(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學院在“人工智能+設計”的學科交叉方面有何戰略規劃?
趙丹華:傳統的設計活動,正在從由設計師個體經驗與直覺牽引的創造性實踐,向著以實證為基礎、由數據驅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協同創新形態轉變。AI工具已成為學生們在課堂內外各環節創作的重要輔助,無論是在文本生成、圖像/視頻生成還是在代碼生成方面。本次畢業設計中,《點積CLICK DOTS》項目開發了融合Midjourney的視覺教育工具包,將格式塔心理學轉化為AI提示詞邏輯,賦能設計基礎教育。
AIGC算法使傳統的“用戶研究-產品定義-概念設計-細化設計”的線性設計流程被徹底重構,設計師可以利用AI工具從任何一個設計環節跳到另一個環節,大大加快設計方案的迭代流程。AI工具把設計師設計的靈感放大、可視化為高質量圖像與模型的能力促使學生重新思考設計師與AI的協同關系。學生意識到作為設計師要更加關注對用戶的理解,對有價值場景的挖掘。
面對技術濫用風險,學生們作品中主動探索倫理治理多元路徑。智慧健康模塊的適老化設計《康伴》系統,通過數據脫敏技術保障醫療隱私安全。面對技術與倫理的新境遇,將算法透明度、文化多樣性保護的課題不斷討論,以設計的立場保持對倫理治理的積極響應。數據倫理要求設計師辯證、科學和準確地理解數據,并基于數據發展和評估推論培養自我意識,具體表現為社會參與、價值敏感和元認知能力。社會參與能力強調在設計中考慮數據對社會群體的影響來促進公平 ;價值敏感能力圍繞倫理價值,確保設計既滿足功能需求又符合倫理和社會價值;元認知能力體現在對設計行為和數據使用的反思與批判性思考。設計師必須在為用戶創造便捷體驗的同時,保持對社會倫理和隱私保護的高度敏感,確保設計過程中對個人數據的使用符合道德標準,最大限度地減少潛在的社會不公與風險。
在“人工智能+設計”的學科交叉戰略上,學院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交互產品設計平臺”,構建覆蓋全鏈路的AI輔助系統;聯合岳麓書院成立智能設計交叉研究中心,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與AI生成技術的融合,如畢業作品中“苗繡工坊”的紋樣再生設計;同時推進AI原生課程改革,培育兼具技術駕馭力與人文批判力的創新人才,讓AI真正成為激發文化自覺與責任創新的催化劑,通過在通識及選修類課程中設置相應的專題講座或討論來展開。比如,在“未來與思辨設計”課程中,組織學生對數據壟斷、算法控制、數字公平、數據隱私等議題進行反思性設計 ;在“公司法與知識產權”課程中,邀請知識產權法領域專家教授,圍繞設計數據開放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兩難問題展開研討,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與思辨能力,對于設計知識體系的升級以及新質設計力的打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引領可持續文化傳播
畢業設計作品《RE:Net | 基于海洋漁網塑料的循環回收再設計》聚焦于海洋廢棄漁網塑料的回收與再設計。在系統性回收路徑和材料實驗的基礎上,通過AI驅動的仿生結構設計與康復需求建模,開發出針對海龜典型病癥的仿生假肢和浮力調節系統,實現了生態修復技術與非人類中心主義設計理念的深度融合。
作品從材料實驗、系統路徑、產品功能到交互平臺的構建,形成了嚴密的工程鏈路和前瞻的設計邏輯,尤其在AI參與下的材料性能優化與模塊化康復結構設計中展現出卓越的工程實踐力與創新思維。作品超越了傳統的物性再利用,關注非人類物種的生存權利,將AI技術嵌入到共享生態敘事與倫理實踐之中,推動了可持續文化觀念的傳播。
《設計》:是否有作品刻意采用“低科技”手段(如機械裝置)來對抗數字感知的同質化?這類反向探索的價值何在?學院如何通過“技術哲學”類課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趙丹華:今年的畢業設計中,確實有多位學生有意識地選擇“低技術”路徑作為設計策略,通過機械裝置、模擬交互和材料實驗等方式,對抗數字技術所帶來的感知同質化與意義過剩。但這種反向探索并非對數字技術的簡單抵制,而是一種對技術本質的深刻反思與批判性實踐。正如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所倡導的媒介考古學所揭示的,技術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深刻地塑造了人類的感知與文化實踐。學生通過“低科技”手段的運用,試圖挖掘那些被數字技術掩蓋的感知維度,探索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具感知深度的技術實踐方式,從而重構人—物—環境之間更具身體性與差異性的感知關系。這種實踐不僅豐富了設計的表達方式,更是一種對技術多元性的探索與肯定,對抗數字感知同質化所導致的文化單一化傾向。
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面,學院在課程體系中特別注重“技術哲學”與“設計思辨”類課程的建設。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技術哲學經典、參與實驗性項目、開展跨學科工作坊等方式,促使學生從哲學的高度去審視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學會從技術的物質性、社會性與文化性等多個維度去分析設計問題,從而在實踐中形成更加獨立、深刻的思考能力。我們強調設計不僅是對技術的應用,更是對技術可能性的再定義。學生在創作中開始展現出“反向生成”的主動性,不再將技術視為理所當然的生產力工具,而是質詢其內在邏輯、社會后果與倫理向度。
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設計創作中突破技術的局限,更能夠使他們在未來的設計實踐中保持對技術發展的敏銳洞察力。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將技術視為一種開放的、具有多種可能性的實踐領域,而不是單一的、既定的技術路徑。通過這種培養方式,學生能夠在設計中不斷探索新的技術與文化之間的平衡點,為設計的未來發展貢獻更多的創新與智慧。在“感知”趨于標準化的時代,設計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是培養能夠識別技術結構、發明另類感知路徑的批判型設計者。


助力國家“技術力+設計力”升級
立足于中國 2400 萬截肢患者的實際需求,針對假肢使用率低、棄用率高的問題,畢業設計作品《面向適體性的智能下肢假肢設計研究》圍繞假肢運動靈活性、主被動智能切換、3自由度踝關節和膝關節傳動鏈等核心技術展開創新,融合AI智能算法,優化假肢造型和結構,有效降低了產品重量并提升了用戶體驗,構建并驗證了智能下肢假肢適體性設計評價體系,填補了國內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空白。
作品以“適體性”為核心,兼顧技術創新與人性化設計,將理論轉化為可落地的工程方案。設計全流程體現出高度的專業性與嚴謹的研究邏輯,展現了AI驅動下中國假肢領域“技術力+設計力”雙重升級的創新路徑,為推動國家智能康復輔具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前沿范例。
《設計》:本屆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亮點引起您的關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設計青年的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設計倫理等議題的關注在近年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
趙丹華:本屆畢業設計作品的亮點集中體現為青年學子對社會痛點、文化傳承與技術倫理的深度融合。例如,《RE:NET》將海洋廢棄漁網轉化為3D打印材料,為海龜設計可生長的仿生假肢,構建“回收-再生-康復”生態閉環;《康伴》系統通過數據脫敏技術解決獨居老人健康監測與隱私保護的矛盾;苗繡工坊項目則開發AI紋樣算法庫,將苗族圖騰轉譯為智能座艙內飾元素,實現非遺的當代“轉譯”。這些作品印證了近3年的顯著趨勢轉變:材料創新從單一對象實踐探索(如2022年回收塑料家具)轉向系統循環構建(2025年85%生態作品含區塊鏈碳足跡追蹤);前沿科技應用從工具化效率提升(2023年Midjourney渲染)升級為文化轉譯媒介構建(如AI生成紋樣庫);設計倫理議題明顯增加,且從被動規避倫理問題(數據加密)轉向主動建構解決方案——如《偏見可視化》用對抗生成網絡解構算法性別歧視,智能座艙團隊開發“隱私沙盒”動態脫敏模塊。
在培養學生提煉痛點的能力方面,學院采取“田野浸泡-矛盾轉化-技術賦能”3個階培養體系:田野浸泡階段,鼓勵學生深入設計一線,例如學生需在隆回非遺社區、長沙紅葉樓適老社區完成為期21天的協同居住,記錄如老年人爬樓障礙、非遺傳承斷層等真實矛盾;矛盾轉化階段,學院著重于培養學生精準提煉痛點并轉化為設計命題的能力,《社會創新設計》課程就以“矛盾矩陣”工具幫助學生將觀察轉化為設計命題(SUR-Round助行推車源于斜坡痛點);技術賦能方面,對內依托學院“圖釘墻”教學資源平臺,學生還可動態共享全球社會議題案例庫。對外學院聯動多方資源給予學生創意設計落地可能,如《re:net》引入校企合作塑料改性技術。同時,本次畢設答辯增設30%權重的“倫理可行性”評分項,強制智慧健康類作品嵌入隱私影響評估模塊,確保設計扎根人民沃土的同時,在技術洪流中錨定人文坐標。實體實做的畢業設計要求,也促使學生從社會肌理中精準捕捉痛點,再通過技術協同實現設計落地,最終在2025屆畢設中促成73%的作品直接回應醫療、養老、生態等重大社會議題。
《設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您希望本屆畢業生以何種姿態進入行業?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是否呈現出代際差異?當“感知”可被量化、“生成”趨于自動化,您認為未來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將是什么?
趙丹華: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可以說是:以設計拓展感知邊界,用創造回應時代關切,讓人與世界產生更深刻、溫暖的連接。經過長久的學習積累和設計實踐,學院希望每一位畢業生都能夠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敏銳探索的眼光和勇于創新的實踐精神投身行業,以設計之力激發變革,在真實與未來之間不斷發現新的可能性。相比以往“設計”更偏重實用主義還是美學追求這個議題,我們的畢業生將會給出新的答案,在他們的未來設計中將始終關照著人與社會、技術與環境的深度交融,他們擁有更強的數字素養和跨界視野,善于將智能科技、數據思維、多元媒介等靈活地織入設計敘事,并將人文價值和社會責任融于每一次創作之中。當“感知”日益被量化、“生成”逐漸趨于自動化的當下,未來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將愈發體現在共情力與洞察力、跨界整合與批判思維,以及為真實世界注入人性與詩意的能力。真正具備競爭力的設計師能夠超越數據與算法,敏銳捕捉人類未被滿足的情感、文化與社會需求,將碎片化的信息轉化為有溫度、有意義的體驗和故事,賦予自動化生成內容以辨識度和價值觀,使設計持續成為連接人、社會與未來的獨特力量。學院將繼續發揮學科優勢,推動藝術類與工科類人才培養協同發展,深化設計教育改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優秀“經世致用”復合型設計人才。
畢業設計作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