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游,中國美術家協會服裝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北京服裝學院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總策劃、總設計,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
觀點提純
“這需要我們站在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臨界點,對服裝設計之本體不斷地詰問。服裝設計板塊中的作品未必能承載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樣的使命,但我們必須進行自我的追問——服裝未嘗不能具備這種能量。……藝術與科技的融凝,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兩對系統成組的關系構成了最為重要的評價維度。”
《設計》:第十四屆全國美展肩負著展示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美術的發展成就,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十年前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問,展現出“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偉大工程中來自美術的力量等重任,給本屆美展的服裝設計作品征集和評選工作帶來了哪些現實的挑戰?
鄒游:參展作品地域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和參與的自發性是在我面對幾百件作品時產生的強烈感受。
時尚之問某種程度上來看,就是時代之問。一代人的審美意趣在服裝——這一和人最近空間距離接觸的人造物上得到最直接的反映。服裝作為一個三維的、真實的有形之物,在展覽現場能夠直接引發觀看者的反應,并不需要借助文字,人的著裝就是你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方式,尤其是在今天,當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如此之快的時候,時尚就是一種即時語言。是對“我是誰”的最直接的回答。從“我”到“我們”,新時代中國服裝設計師的群像站立在了十四屆全國美展之中。
從技術上、材料上,以及最為重要的觀念性上,每一件參展作品都展現出了創作者對時代的觀察和省思。一些優秀作品所展現出的形式背后的思考更需要引導觀看者重視,那就是服裝設計的目的不在于技巧、技術的炫酷,而在于設計師必須懂得透過以服裝為媒介的設計表現個人的哲學和社會批判。
從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參展的服裝設計師其實是有自己所堅持的一套理論體系的,他/她們博學多識,關注社會、心理和人類的話題,兼具社會學家、哲學家的思維結構。他/她們知道自己的興趣點,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由此所轉化成為自己的設計自然隱含了他/她們對于社會和時代的看法,呈現出大到這個時代、小到個人應該有的樣子和狀態,她們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想要表達出些什么,這樣的設計才能既契合社會的需求也不失自己的風采。
我們期望能夠在參展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既在物理品質上展現出技術的先進性,又能在文化品質上聚合像“第二個結合”這樣偉大命題的、新時代的作品。但顯然,從最初的作品征集到中間的評選,以及最后的集中展覽,個中所涉及的觀看標準都極具挑戰性。這需要我們站在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臨界點,對服裝設計之本體不斷地詰問。服裝設計板塊中的作品未必能承載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樣的使命,但我們必須進行自我的追問——服裝未嘗不能具備這種能量。
侯若祎(北京)/ 潮紗/ 服裝設計
《設計》:作為第四屆全國美展服裝設計藝委會主任,您如何看待這一國家級展覽在設計藝術領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獲得全國美展的認可,對創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鄒游:能夠入選全國美展,究其原因,是因為創作者對社會所保有那一份關注度,這樣才能設計出讓大家產生共鳴的設計,也才是有用的設計(并非可穿才是有用,能夠引發觀眾的思考難道不是更有用),也才能得到社會的關注。
創作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一方面,全國美展代表的是中國最高的學術水平。僅從設計創新這一切面看,其更深層的語義有一指向,就是人民描述未來遠景的一種方式,設計師的任務就是借助本身的直覺能力去發掘與構筑世界的新價值,并予以視覺化。這種新價值可以說是對未來所做的假設,也可以說是一種預言。這樣的精神特質正是全國美展多年所積聚的,這也是國展之重要性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僅 從觀看者的數量上就可以看到,個人表達已經通過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系聯結,使其作品在被解讀的過程中,達成了想象力與知性的對話,進而設計師的影響力從專業認同擴展到了更為廣闊的社會認同,實現了價值和意義的遞增。
程琦(重慶)/ 衍夏語. 金鋦 / 服裝設計
《設計》: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服裝設計展區的籌備及評審情況,能否分享一下本次服裝設計藝術展區的評審流程?從初步篩選到最終決選,有哪些關鍵環節?在評選過程中,藝委會是如何評估服裝設計作品的藝術性、創新性、實用性以及文化價值的?
鄒游:服裝設計展區進入復評的有101件作品,從中評出入選作品65件,進京作品13件,有3件作品獲得了獲獎提名。
服裝設計展區作品和其他設計藝術類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呈現出的直觀性。時尚本就是群體對于社會環境下的心理狀況的率先感知,及其所推崇的一種風格和生活態度,且最容易被大眾所感知和接受。這就需要在“個性化”與“人性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以及從作品中流淌出來的能夠撫慰和平抑人們難以企及的心靈渴望的力量。
組委會對評審的流程有非常科學的設定,有兩點特別要強調的,一是統一思想,從價值觀的引領,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等。就服裝設計展區來看,如何從一種狹義的理解到廣義的認知來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就特別有針對性;二是對評審標準的設定,如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經典性、傳承性、創新性相協調。藝術與科技的融凝,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兩對系統成組的關系構成了最為重要的評價維度。
王文(廣東)/ 心悅和鳴 / 服裝設計
《設計》:從本次參展作品中,您觀察到了哪些服裝設計的新趨勢或新方向?這些趨勢對未來服裝設計的發展有何影響?能否分享幾件您認為本次展覽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們是如何體現設計師的創新思維和藝術表達的?
鄒游:在整個評審和觀展過程中,給我留下了三個方面的強烈印象。
一、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和應用呈現出一種新的趨勢和方向。從3D打印、激光切割到可回收材料等新介質的運用,在很多作品上都有非常精彩的、多樣的表達。在新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時尚產業對新技術的接受和運用有最迅速的反應,這使得服裝設計的形式語言展現出更多樣化的可能;
二、傳統文化對今天設計師的影響在展覽的作品中多有呈現,文化的脈絡顯然已經滲透在今天設計師的血脈當中,形成一種可辨識的文化基因,創作者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流露出充分的文化自信,甚至是一種自豪感。服裝設計作品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一個創造象征意義的過程,如何將這些意義轉化為創意作品,并非對傳統元素的簡單挪用、直接復制拼貼,本屆入圍作品在處理的手法上呈現出一種更具深度的表現力,是對文化內涵性的深層結構的剖析,是對文化更深層的意蘊的表達;
三、本屆服裝設計作品呈現出一種年輕、向上的朝氣。這種狀態是什么?其實就是時尚一直特別強調的現代感,及其背后指向的現代性,它就是今天時代的重音,在本屆展覽中非常響亮、清晰地傳達出來。設計師在面對世界性的技術進步的同時,他/她們自覺地返身回溯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實現了當代話語的建構,是一種社會的、系統的全新結合。時尚的世界讓我們看到,在當代文化中,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后現代文化的元素并存。在這樣一個體系中,只看一個元素或一種文化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抓住這一切的復雜性,洞察人的狀況,理解系統的制度化。
以上三點是我看完展覽后很強烈的感受,其中一些作品在這幾個面向也展現出了高妙的設計手法。
李海明、徐文潔、涂雨瀟、王巧、鄭尚尚(江蘇)/ 跡尋東方/ 服裝設計
《文脈》所展現出某種模糊的精確是給我的最直接的心理反應。所謂模糊,是對挖掘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藝術時,并沒有拘泥于具象的形似,而精確,則是作品展現出的傳統意蘊。將獨具肌理的“中國草”——夏布一層層地堆疊起來,用激光切割的新技術,利用夏布的質樸還原石刻風化的原始質感,有力地雕刻出石刻藝術在歲月長河中逐漸蛻變升華的壯美景象。同樣利用夏布的作品《衍·夏語·金鋦》,雖然也是采用華夏傳統生態面料完成設計,則是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將織造夏布的苧麻絲與金屬絲搭配進行手工編織;結構造型上改變常規的服裝結構版型,以傳統“一片式結構”進行編織,形成織片,再立體穿插連接成型;鏈接處虛實鏤空,采用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技藝,通過金色鋦釘,既固定了服裝的結構,也起到了裝飾作用。從這兩件作品可以看到,傳統技藝在今天設計師的想象中,可能煥發出的新樣式、新形態。
張一迪、蘇永剛(山東)/ 文脈/ 服裝設計
作品《風生水起(A Flourishing Sense of Wind and Water)》給人的視覺沖擊力極強。在半透明體的PVC材料之下,是創作者來自中國衣文化與身體之間的思考,在身體的若隱若現中,借由東方文化衣以“蔽體”“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意境,將身體的物理特征視為文化的起點,由此過渡和轉化到有意義的文化象征中,討論衣服和身體的界限,呈現著衣的身體所帶來的想象與文化表達。
謝夢荻(北京)/ 風生水起(Aflourishing scene of wind and water) / 服裝設計
在PVC基底之上,織物3D打印是科技與材料創新在時尚領域中的最新實踐,選擇生物相容性材料(Biocompatible Material)進行柔性打印,建模的打印顆粒打印沉積在織物基底上,生態友好、生物相容性材料可以用于皮膚(超過30天)和短期黏膜接觸,解決了3D打印可能引發的環境和材料安全性等問題。
王悅(北京)/ 績續/ 服裝設計
《設計》:展望未來,您認為服裝設計當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文化和生活?有哪些領域或問題是設計師需要特別關注的?
鄒游:服裝設計當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文化和生活?此一問題和前面一個問題是有關聯性的。在國展的服裝設計作品中,科技加藝術成為顯見的趨勢,科技進步為我們的生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獨特的紋理面料和超越物理世界的輪廓,只能通過數字技術創造出來,這將打開一個潛在趨勢的全新世界。可以從中提取出更多的技術支撐來創造現實生活中的服裝。從入圍的服裝設計作品中可以觀察到,科學技術所引發的流行趨勢可以很好地從虛擬的、想象的世界開始,正如我們看到的許多作品已經這樣做了。通過全國美展可以感知到,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在科學世界中投注越來越多的關注,這自然會影響我們的現實生活決策。
設計師是預測未來的人,幫助人們去探索個性表達,解決設計、品位和心理問題,最終解決人跟這個世界的關系問題,因此,設計師對人性的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對社會人所指的“社會”所包括的內容,是不是同樣要保持極強的關注呢?許多人認為,如果一個人擁抱未來,滿懷希望地抓住它,計劃其后果,他就會蔑視或忽視過去。這與假設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無關一樣錯誤。可見設計師需要對問題有一個系統性的構建。
最后強調一點,就是設計師必須明確,對美的形式的把握是基礎中的基礎。
肖榕(北京)/ ADAPTATION / 服裝設計
《設計》:深耕設計教育多年,您如何看待當前服裝設計教育體系?未來幾年內,服裝設計領域將面臨哪些重要的發展趨勢或變革?設計教育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或加強?
鄒游:從設計師到教師,不同身份所采納的觀察視角讓我意識到,時尚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參與這個復雜過程的人包括生產者(服裝設計師和制造商)、使用者、零售商、媒體(意見領袖)、研究機構和趨勢研究所、協會(包括博覽會、展會、大賽等)、金融機構和政府等。其間交織著個人、組織和機構之間的影響、互動、交流、調整,這些因素使時尚周期從開始到結束充滿活力。
服裝設計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顯現度特別高,因此有大量想從事這一職業的年輕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近兩百所高校開設有服裝設計專業。教育體系如何適應產業系統,并與之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是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服裝設計教育體系面對的是如此龐雜的系統,在回應設計是一種創造力的體現,是技術人類學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是社會經濟變化的有效要素等相關議題時,要注意有限性和無限性的關系問題,才能避免某種片面性和主觀性。
知識以實踐為后盾,通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傳播,逐漸升華為具有強大力量的智慧。用智慧回答問題的深度不同于僅用知識回答。因此,智慧總是對搖擺的狀態敏感地作出相應的反應,所以它傾向于不同意簡單的系統。
保持理性和客觀是教育必須堅持的,有必要在面對不確定性、新技術和新方法并加以實施的同時不斷進行修正和優化。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創造一條將“知識”轉變為“智慧”的道路。
姜曉曦(湖北)/ 勞動者之歌 / 服裝設計
《設計》:請結合對中國設計教育的看法給青年設計師和設計專業的學生一些意見和建議。
鄒游: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作為一個好的設計師要有良好的審美判斷力,這需要設計師從各種來源,如文學、藝術和科學等各個方面,廣泛地吸納人類的文化遺產,從而獲得他們的經驗,凝練出個人的想法,進而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下,在引導社會的風格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我們要建立起“在做中學”(learn by doing)概念,這里的“做”當然包含自己動手的過程,但廣義的實踐才是“做”的真意(比如繪制設計草圖、打版、縫制、市場調研等)。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這就使知識的獲得與真實生活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對于學習服裝設計的同學,做沒做過服裝,做過幾件服裝,很能說明問題。
三、在大量的思考和充分的實踐基礎之上,我們要對創造力有所了解,我在此特別想強調“有限理性的創造”這一概念。每個人的認知是有限的,能夠掌握的技術也是有限的,設計師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后果,也很難在條件復雜的決策環境中選出最優的決策方案。
四、閱讀,再閱讀。其實前面幾條建議都和閱讀相關。要學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能夠只是淺閱讀,停留于事物表面。譬如作為服裝設計師,就應該去了解品牌故事以及它背后的東西(加強自己了解一個事物的深度)。要學會延伸閱讀,深度閱讀,建立起對事物多維度的認知,學會把自己的人生歷程和社會結構、歷史變遷聯系起來,理解人和事。當你意識到,時尚是對人類文化的觸類旁通時,你才能夠回答,“你的設計能持續地為人、為社會提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