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方,吉林藝術學院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設計學類教指委委員,教育部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員,全國普通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文旅藝術行業就指委副主任委員,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藝術設計分委會專家。長期從事創新人才培養、設計教育工作,北京2022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設計團隊總負責人;國家一流專業視覺傳達設計負責人;國家一流課程視覺形象設計負責人。
《設計》:吉林藝術學院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類藝術院校,一直注重文化傳承創新和社會服務,建立了多個國家一流專業和創新中心。能請您分享一下貴校立足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藝術設計,培養復合型設計人才的經驗嗎?
郭春方:吉林藝術學院一直是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藝術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高地,其人才培養特色更注重應用性、技藝性和實踐性。
近些年來,吉藝應該說是占據了綜合性藝術院校藝術類學科專業齊全的優勢,學校的造型藝術、視聽藝術、語言藝術、形體藝術等都是學校專業教學的一部分,我們一直在試圖打破傳統,從單一、平面的教育模式向多元、立體、復合型的教育構想探索某種可能,例如:將平面設計與新材料、新工藝結合,音樂舞蹈與多媒體藝術結合,戲劇影視與互動藝術結合等等。當然,這些創新與突破的實現,需要以系統了解和掌握各學科知識為前提,只有這樣在學科融合中的創意才會風生水起。
《天地永樂·中國節》主題視聽音樂會視覺設計 作者:吉藝創作團隊
比如2010年,我校就開始組建3D藝術實驗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3D藝術影像創作研究和數字化公共藝術創作研究,以此“中心”為依托,數字雕塑實踐教學體系得以建立。2010-2015年,“中心”積極為國家尤其是地方社會發展服務,完成了3D藝術作品58部,獲得專利6項。2018年,由該教學團隊策劃組織的《3D科技寫實雕塑人才培養》項目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吉林藝術學院3D藝術實驗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我校還策劃了一項數字媒體技術和傳統影像藝術結合的展覽項目,叫《“幻雪”數字攝影作品展》。這個項目不同于傳統攝影展,作品類別涵蓋多維靜態攝影作品、跨界動態攝影作品、先進影像攝影作品和計算機圖形圖像攝影作品,是用科技的新思維創造藝術無限可能的一次探索與嘗試。這個項目得到了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的資助,在長春、廈門、南京、杭州、成都、北京六所城市進行巡展,在北京站的活動中,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正式將《“幻雪”數字攝影作品展》納入北京2022年冬奧會系列文化活動。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幻雪”數字攝影作品展》
《設計》:您在很多訪談中都談到了對學生美育的培養,您是如何在教學中將中國傳統造物技藝與審美思想與現代新媒體文化進行融合的?
郭春方: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此論對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開創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可見,美育很早就已成為有識之士的美學大家們共同舉起的精神旗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展現中華審美風范。這種精神和風范,無疑是一種文化自覺、自信的深刻體現。
我國傳統工藝源于農耕時期的文化與審美需求,中國歷代能工巧匠不斷地研究新工藝、發現新材料、創造新形式,然而總的來說仍是手工業時代的產物。那么,傳統工藝要活在當下,就要從根本上尋找它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要把中國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這里包含兩方面,一是要將生產內容融入現代生活,考慮如何讓歷史的產物為今天的生活服務,為今天的人服務;二是要將傳統工藝技法與現代生產技術以及當下的新媒體文化加以結合,保留傳統工藝的精神內核,再改造或擴大生產手段。
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站在社會轉型的歷史節點上,我們需要以時代的角度重新回顧傳統工藝,同時展望未來,要智慧的為現代設計提供“傳統身份”,為傳統工藝提供“現代思考”,唯此,才能更好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進行融合,創造出更多既有中國智慧又有現代意義的作品與產品用以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吉林藝術學院世界經典雕塑繪畫臨摹館
吉林藝術學院世界經典雕塑繪畫臨摹館
《設計》:基于“健康中國”的主題概念,您可否給我們分享一下您在這方面的思考?
郭春方:“健康中國”是黨中央從長遠發展和時代前沿出發作出的一項重要治國理念,推進健康中國這一理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可以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個偉大實踐。
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從這個角度看,健康中國所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文情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而“以人為本”恰恰也我們設計專業的最高命題,因為設計的本質是服務于人的,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種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生活需求而很實際且很具服務性的創造活動。由此可見,無論從哪個角度,我想我們都可以將“以人為本”立為軸心,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然后將其科學、藝術、技術等進行交叉融合,再將成果滲透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由此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
《設計》:武漢輕工大學設計學院這幾年一直聚焦“大健康、大食品”方向,各個專業和學科也在做一些跨學科合作的嘗試,同時也為地方品牌進行了一些設計服務。郭院長能否在學科建設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給予一些好的建議?
郭春方:我們都知道,武漢輕工大學的輕工食品大類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在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領域相關學科特色鮮明,食品類學科優勢明顯,近些年圍繞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產品、健康空間、健康文化,形成了一批成果,我相信這些成果都是從深厚的基礎研究起步的,所以,就一所大學而言,首要推進的還是學科的基礎建設與內涵建設。其次,從時代發展的進程來看,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人類未來將進入到一個迅速變革的階段,其深度和廣度我們還想象不到,我想,越是前途不確定,越需要創造,這也就給今天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在這樣的時代面前,我們的藝術與藝術教育當然也必然要適應全球信息時代的浪潮,積極主動地促進藝術與科技聯姻。
《設計》:您負責策劃和設計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重大社會項目,能分享一個讓您印象最為深刻的項目嗎?
郭春方:我想大家對2022北京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的形象已經非常熟悉了,這是我在2019年帶領吉藝團隊設計的項目,項目前后歷時了近一年的創作時間,從全球近6000件征集作品中獲選,應該說得到了北京冬奧組委與業內同行的廣泛認可。
這個項目緣起于2018年9月,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全球征集活動宣講團到了吉林藝術學院,在組織師生申報后大概三個月左右,我接到北京冬奧組委通知,在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吉藝有2件作品進入前十名,其中,名為“吉祥如意”的中國結、中國燈籠形象脫穎而出,可進入下一輪修改。在這之后,我們團隊就開始了近一年的創作修改工作。這一年的時間團隊成員共往返北京冬奧組委會22次,歷經3次主體形象轉換、32套方案遞交、20000余張草圖設計,先后完成了平面、動畫、三維、吉祥物表情包等設計工作,在項目高度保密的情況下,最終圓滿完成了設計方案及各項設計制作任務。
“雪容融”它是一個點亮夢想的燈籠寶寶,設計理念源自中國傳統春節中家家張燈結彩的大紅燈籠,這也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元素,它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豐富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性符號。在創作中,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讓這一直觀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更具有世界性,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將基本元素進行藝術處理和優化整合,著重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同時將傳統文化和現代語言進行碰撞,比如“雪容融”有著白色積雪形的小臉龐和覆蓋積雪的如意頭飾,這個形象的直接來源就是中國民間俗語“正月十五雪打燈”的意象;還有“雪容融”頭上的裝飾紋樣,“正形”和平鴿紋樣的國際辨識度較高,“負形”中的“天壇”圖案是典型的、蘊含著老北京主題的符號性語言。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還利用了中國傳統的手工剪紙工藝,團隊成員專門用剪紙嘗試各種設計方案,在這樣的思路和嘗試下,最終形成了“雪容融”頭上的裝飾飾帶,確保了觀眾在看到“雪容融”時,能夠很容易在其中產生中國文化的歸屬感,也符合了吉祥物設計原則中應具有的“辨識度”高的要求,同時能夠加深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與認同感。
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