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牧群教授,蘭州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1992年起供職于蘭州工業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其間1993年赴西藏參加援藏工作 ;2002 年籌建蘭州工業學院藝術設計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國內訪問學者;2013年任蘭州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蘭州工業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教育部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環境藝術專業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室內設計高級設計師;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視像協會中國數字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高級專家委員。甘肅省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中國室內裝飾協會“中國室內設計教育貢獻獎”;甘肅省創新創業教育名師。甘肅省省級精品課程、甘肅省高校創新創業慕課主持人。
扶貧是一項高難度復雜且需創造性的工作,設計恰好能夠起到“協調人”的作用,在政策、社群、機構和資本四方關系中,創造可持續的系統去運營。從產品到服務,從城市到農村,從商業到社會,從文化到價值,設計將會作為強有力的催化劑推動精準扶貧,修復貧困人群或貧困村落的彈性生態系統,建立協作式社會創新體系,有效為鄉村發展賦能。而設計的實質就是解決問題,設計的潛力已被廣泛理解,更多的扶貧開發工作等待著設計領域去探索,去嘗試。
《設計》:您是在何種契機下開始參與“設計扶貧”項目的?
馬牧群:蘭州工業學院是一所2012年新升本的應用型工科院校。身在西部, 參與扶貧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義務和責任。大概在2015年左右,我們學校有一位教授到定西渭源縣掛職科技副縣長,渭源縣就是成語“涇渭分明”中渭河的發源地,定西是我們國家最大的中藥材產地,渭源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農民種植中藥材能脫貧致富。她問我能不能給渭源縣中藥材種植戶幫忙建一些電商網站,正好我們開《網頁設計》課,就把這個題目布置給老師和同學們來做。2017年、2018年連續兩屆的畢業設計選題,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和扶貧有關的設計,從品牌策劃、土特產、農產品包裝到鄉村旅游畫冊設計、農村電商網頁設計等跟我們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有關的所有項目。同時,國家級貧困縣臨夏州積石山縣有兩個鄉是我們學校的對口幫扶對象,也需要我們做點工作,我們開始逐漸深入地參與設計扶貧的項目。
設計扶貧暑期三下鄉——臨夏河州小鎮田園綜合體
《設計》:您參與的“設計扶貧”項目持續了多長時間?您具體參與了哪些工作?
馬牧群:從2015年到今年已經持續了5年多時間。在這5年里,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付出了不少心血,也得到了一些認可。2019屆畢業設計時,我們參照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甘肅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發布的“甘肅省鄉村旅游206示范村”目錄,要求學生給自己家鄉的鄉村旅游做設計,從全省14個地州市中遴選出30多個鄉村。共有47組畢業設計關聯到鄉村一級的旅游宣傳、景區規劃、美麗鄉村改造、土特產產品包裝設計及文創產品開發等項目。涉及設計扶貧四大主要行動內容:提升貧困地區產品設計水平、提升貧困地區產品設計能力、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活質量、推動鄉村風貌改觀升級。
同時我們參與文化和旅游部的“非遺+扶貧”的項目,和蘭州交通大學的項目組一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夏磚雕”、“保安腰刀”做設計服務。
甘肅省文旅廳“非遺+扶貧”保安腰刀項目
《設計》:在參與扶貧項目的前后,您對“扶貧”這件事的認識有什么變化?
馬牧群:從學校層面來說,應用型本科強調服務地方經濟,強調貢獻度,強調不可或缺。作為應用性很強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環節是應用型專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設計扶貧對我們設計專業可以說是一個大大的金礦,需要大家深度挖掘。社會有這個設計需求,我們也需要大量真實項目來磨煉。2018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全國各省、市、區“設計扶貧”電視電話會議,進行相關政策解讀、行動計劃發布、特色案例示范。會上,發布設計扶貧十大模式及十大措施,推動設計扶貧工作全面開展。這個會議對我們啟發很大,設計扶貧從一個口號上升到國家行動,我們開始從零散自發的形式轉換到有組織、有意識、有規模地開展設計扶貧。
非遺扶貧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夏磚雕”
《設計》:在您看來,設計參與扶貧有什么獨特的優勢?
馬牧群:這個問題我從兩個層面來說明。第一,設計參與扶貧的優勢。設計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參與形式,可以說無孔不入,扶貧攻堅是個系統工程,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解決,而設計的實質就是解決問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設計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廣闊天地我們大有可為。
第二,我們參與設計扶貧的優勢。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優勢,首先是我們的歷史地理優勢。甘肅歷史文化厚重,有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遺址,有絢麗多彩的馬家窯彩陶文化,齊家玉文化,河西走廊絲綢之路黃金段,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臨夏永靖炳靈寺石窟,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的拉卜楞寺,有號稱中國“小麥加”的伊斯蘭教重鎮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風情萬種,有全國僅有的少數民族: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除文化多樣性之外,自然景觀也令人神往。甘肅擁有除海洋之外的所有自然風貌,甘肅被《孤獨星球》評為亞洲十大最佳旅游地之首。蘭州地處祖國陸地版圖中心,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是扶貧的難中之難,艱中之艱,其中的四省藏族聚居區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三州之一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離蘭州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對于參與設計扶貧有獨特的優勢,我們身在貧困地區,深知他們的需求,能很好地溝通與交流,做深度的開發與合作。其次是人才優勢。我們學生70%來自農村,大部分學生家庭生活還不富裕,有改變家鄉面貌的強烈內生動力。比如來自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蓮花鎮的2020屆畢業生崔巍同學,設計扶貧作為其畢業設計選題,為家鄉花椒做的一套產品包裝設計,被當地企業采用并走上創業之路的事跡登上7月9日新聞聯播頭條。第三是專業優勢。學校層面我們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從我們專業的特色來說,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所有的課程都可以參與到設計扶貧當中。
扶貧是一項高難度復雜且需創造性的工作,設計恰好能夠起到“協調人”的作用,在政策、社群、機構和資本四方關系中,創造可持續的系統去運營。從產品到服務,從城市到農村,從商業到社會,從文化到價值,設計將會作為強有力的催化劑推動精準扶貧,修復貧困人群或貧困村落的彈性生態系統,建立協作式社會創新體系,有效為鄉村發展賦能。而設計的實質就是解決問題,設計的潛力已被廣泛理解,更多的扶貧開發工作等待著設計領域去探索,去嘗試。
設計扶貧在行動
《設計》:從您的實踐經驗來判斷,您認為“設計”之于“扶貧”還可以有怎樣的作為?
馬牧群:首先要明確扶貧是個系統工程,設計扶貧不是萬能的,我們更多的是在做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工作。目前主要做產品驅動和服務驅動兩個層面,可以重新定義設計推動扶貧開發工作的能力,讓越來越多的貧困人群受益。在宏觀層面上,我們要利用我們的制度優勢,順勢而為、借勢而為,利用國家宏觀政策紅利,如西部再開發、生態保護與旅游、“兩山理論”、鄉村振興等。這些宏觀的規劃都要落地,變成一個一個真實的設計項目,都需要我們參與其中。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同樣小康路上設計師也不能少。
設計扶貧成果展示
《設計》:參與“設計扶貧”對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有怎樣的意義?
馬牧群:參與設計扶貧對設計專業的學生和老師意義非凡,并且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改變著師生的思維和觀念。特別是對學生,讓他們感覺到通過做身邊的一些真實案例,腳踏實地、扎扎實實研究真實的需求和市場,實實在在地把用戶思維、產品思維放進設計里,面對面和甲方交流切磋。設計扶貧使學生的設計作品更接地氣,避免設計作品好高騖遠,貪大圖洋。特別是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大學生把論文寫到祖國的大地上,使我們真切感受到必須俯下身子、靜下心,腳踏實地地干一些工作。
非遺及手工再造研培活動
《設計》:“設計扶貧”項目對高校設計專業的教學是否有所啟發?未來會否衍生出新的項目或發展方向?
馬牧群:通過設計扶貧項目的參與,對我們的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啟發很大,并帶了一些顯著的變化。首先,我們的畢業設計已經做到100%的真題真做,一人一題,不容許有假設、虛擬的題目。通過大量真實案例的植入,避免閉門造車,避免洗澡盆里學游泳,改變傳統的水課,努力提高每一門專業課的含金量。和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一流本科課程的要求做銜接,使我們的教學內容體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未來會否衍生出新的項目或發展方向這個問題,我想一定會發生的。設計扶貧不是簡單地到村里做設計,而是設計師以敏銳的洞察力,以設計系統為載體,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對現有資源進行創造性重組,從而激活傳統資源的開發;通過新觀念和新技術的運用,搭建起新的生產消費系統,以實現生活方式構建和文化塑造,激活當地文化的內生動力。這些復雜的社會需求會演變成新的發展方向,他的復雜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數字時代大數據算法將更加精準助力扶貧,在“互聯網+”的加持下,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新的業態商業模式混合后,新的化學反應一定會發生。數字信息可視化設計、UI設計、新媒體、融媒體、VR\AR等新技術、新工具將給設計專業帶來新的發展方向。
非遺扶貧之漆藝文創開發
《設計》:如何才能確保扶貧成果順利轉化和項目的可持續性?
馬牧群:首先在思想認識上一定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有情懷、有熱情地投入到設計扶貧當中,始終堅持扶貧設計的公益性,同時要保證設計作品的藝術水準、實用性和完整性,這樣設計成果的順利轉化和項目可持續性就水到渠成。相信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有相關財力支持,加上高校產學研結合設計轉化,再進行科學合理的商業運用,設計扶貧項目需要政、產、學、研、商聯合發展,一定能助力全面建設小康。
西部民族文化文創中心——敦煌元素團扇開發
《設計》:請您談談在設計扶貧項目進行過程中收獲的感悟以及經驗教訓。
馬牧群:做這項工作,我們認為是有意義的,通過我們的努力,能給一些人帶來幫助和改變。我們的老師和學生也有收獲和成就感。最大的收獲應該是深刻理解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行勝于言”。遇到力所能及的項目干就行了,在干的過程中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優化方案,不斷鍛煉隊伍,讓學生在戰爭中學會戰爭。
設計扶貧是個系統工程,要提高效率,就要減少中間環節,直接找最基層、最需要設計服務的組織和企業。我們的做法是“主動出擊,上門服務”,在剛開始做的時候,以蘭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向西我們找到了西固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河口鎮文化古街,設計旅游文化紀念品文創產品;向東為榆中縣青城古鎮提供設計公益服務,用建筑動畫漫游的形式表現羅家大院、青城書院古建筑的風韻,用3D打印技術研發出用傳統建筑榫卯結構能拼裝的文創益智玩具;向北是在“玫瑰之鄉”為永登苦水玫瑰做包裝設計;向南則為蘭州七里河區的“中國百合之鄉”西果園鎮做有關“百合”農產品的包裝設計。
通過發展產業的方式實現精準脫貧,外界的推動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動力轉化為內生動力,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搞好產業扶貧。但是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面臨缺少資金、技術、品牌、產業鏈等難題,特別是經營層面的問題,變現難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難點和痛點,需要以更高的視角,在更大的平臺上用智慧和毅力做超級文案,做全鏈整合,這也是設計存在的意義所在。
設計扶貧成果展示
《設計》:請您分享幾個參與過的成功的“設計扶貧”案例。
馬牧群:2017年,我們組織學生參與反映甘肅扶貧工作的本土電影《丟羊》的拍攝,動用我們實驗中心所有的攝影攝像器材,包括軌道車、搖臂、斯坦尼康、無人機等設備。2018年該片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農村題材獎),這也是我們學生收獲信心的一個項目。
2018年,我們組建了校級科研平臺——“絲路漆藝文創中心”和西部民族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專注“非遺+扶貧”和少數民族扶貧。甘肅東部和南部盛產漆樹,年產大漆10萬斤以上,我們通過漆畫漆藝技藝的研培,做深、做長大漆產業鏈,增加文化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思考文化扶貧,思考非遺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意義,讓非遺活態傳承,讓傳統手工藝活在當下,通過設計賦予非遺新生,在滿足現代社會審美需求的同時也能為大家所用。我們可以幫助傳承人、民間工藝美術師創造條件去接觸新的信息,嘗試更好的材料。目前已經累計培訓農村貧困學生50多人次,今年剛剛通過甘肅省高校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考察驗收。
2019年,我們參與了天水市麥積區為殘疾貧困戶舉辦的賦能培訓,選派老師和學生進行創意工藝品和漆畫制作的培訓。讓殘疾農民有一技之長,克服封閉環境,增加自信,融入社會。和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合作開發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創產品,其中的藏香產品上市兩年來,一直在熱賣。
設計扶貧之天水市麥積區殘疾人賦能培訓
最近的一個項目是以文旅振興鄉村旅游的臨夏“河州小鎮田園綜合體”項目。經過前期的調研、探討,以鄉村旅游中的“臨夏城市人文”為主題進行科學規劃,將鄉土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休憩文化融入河州小鎮建設,打造集休閑娛樂、特色民宿、旅游觀光、康養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型鄉村旅游產業。規劃設計小組分為二維組和三維組,對河州小鎮園區、行政樓及民宿進行建模規劃,二維組負責園區地圖、彩繪和LOGO的設計,三維組負責采集的數據,制作CAD施工圖和3D效果圖,前期工作已經結束,目前正在做項目設計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