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明,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待遇。在政府及社會學術團體兼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色彩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教育部設計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流行色協會副會長,2022杭州亞運會組委會設計總監,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組委會主席。獲“第十五屆(2019)光華龍騰獎特別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設計70人”稱號。
從教指委角度來看新文科建設語境下的設計學科,我想需要理解所謂的“新文科”的“新”提出的背景與原因,而后找到把握未來設計學科建設的發展趨勢。
我所在的中國美術學院學科建設有一種傳統恪守可以分享,那就是每當變革來臨的時候,國美人就會圍繞兩個層級展開思考: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星空浩瀚,隨時準備著迎接各類事態的變化;實地沉穩,關注國情,隨時接受國家召喚去迎接各種與我們學科所能的挑戰。在后疫情時代,我國將會面臨更加難以預測的國際形勢變化,作為我們既要保持定力,又要持續地有突破性的創新。在我看來,我們要做的是密切關注國際前沿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密切關注國際哲學社科發展的動態;在這個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們要直面國內學科與社會發展的瓶頸與短板,直面國情的實際,比如撲面而來的老齡化社會、城鄉發展的不均衡的現實等來思考設計學科的建設。
換句話說,這就是未來新文科語境下的設計學科將要應對的局面。我們一是要緊盯國際同行發展前沿趨勢,二是要實實在在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按照國美的學術傳統的做法一定是緊抓四個維度的通融:品學、藝理、古今、中外,也就是我們講的四通: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四通說”的核心在于“通”,“通”的目的在于塑造設計師的意識、眼光和能力。而“品學”和“藝理”是我們教育的兩個支柱,“品學”解決的是人品、學品和品格;而“藝理”解決的是學理、理藝(即方法)和哲理。而“古今”與“中外”是解決源泉、資源和發展方向的問題。“古今”是要告訴我們的學生:我們來自哪里?身處何時?將往何方?也就是通曉歷史、當下和未來的方位。而“中外”是回答我們是誰?本土本體的身份是什么?他者是誰?也就是與我們同路而行的世界的狀況,在文明與文化這個兩大命題上采取的態度和方式,我們要告訴學生,什么是我們要求同的,要趕超的,那是文明,那些屬于科學技術的、管理方法的;而文化則是屬于文化DNA的,文脈傳承特色的,屬于價值觀的,我們要與他者的方式保持著距離和警惕,要堅定的做好自己的事。弘揚自己的特色。在“四通”原則的基礎上,來觀照我們的設計學科針對衣、食、住、行、用、玩、賞、商各自領域的變化,就可以知道自己必須解決什么問題了。
“四通”關系圖
“仰望星空”,準確地說就是發現來自前沿創新發展和將要遇到的挑戰。充分認識不斷推出的新科技帶來的工具革命,從而導致新觀念和新態勢的形成,跨學科創新發展導致新物種、新方式、新事態的出現。迭代現象和知識可持續更新,將成為新常態。設計學科建設就是要在這個背景下,及時更新我們的知識、意識、組織與實驗實證的方式。
“腳踏實地”,首先,從設計哲學、倫理、史學、美學、文化學再到經濟、管理、商業、市場等分野全面梳理,完善本體的建設;其次,設計學科要積極勇敢地展開創新實踐,對標國際一流學科的做法,從總體上看我們還是有提升空間的,未來更需要從前瞻探索的維度展開實驗,要健全以問題為導向的設計學科教研計劃與課程體系建設。第三,我們要用開源的心態去積極整合或者服務于現有的十三個學科門類及領域,或整合它們,或積極地被它們整合,從而獲得展開新的實證、實驗的發展機會。
具體到我個人相關的教學、研究與思考,保持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做好自己的事。根據長期實踐經驗,我建構起符合設計教育特點的“內修與外化”的“雙輪驅動”方法論。“內修”是指用作授教者與受教者修行的“心、言、圖、物、境”的“法輪”(這是我予以的稱呼);而“外化”,則是另一個社會服務的“人、事、物、場、境”的“法輪”。這是一個由“境”字聯系起來的雙“法輪”的螺旋結構。所謂的“境”是一個境界的層次,連接著作為設計者本身的“心”與被我們服務的“人”,去展現我們造“境”的情懷、視野、能力與作為。
“學研雙螺旋結構”關系圖一
這里所謂的“心”,指的是設計的授教與受教者聚焦的思維引擎的中心。它是學者要訓練的意識、意志、信念與信心的核心。從“心”著力,用心修行。引導與培養學生要有寬闊的心胸、犀利的眼光、高尚的品位、廣闊的視野。以“心”為軸心,通過“言”維度的敘事、文本表達,練就聯想、愿景建構、結合解構、重構、溝通等方法。使內在的“心”有所想,通過“言”的訓練,形成一個完善深化思維與深刻達意的通道。
設計畢竟是造“物”的活動,不管造的是實物還是虛物。造“物”的能力是需通過造“圖”能力加以訓練的,因而,在這個層面訓練的對象是形象表達的草圖、思維導圖、解構圖、效果圖顯現等能力。對于設計學科來說,“心”、“言”、“圖”是能力的根本。以此為基礎,來研究“物”,深化造物的主體:物體、物態、物象、物場的研究,或實體的巨構,或微物,或虛擬之物,形成虛實相生,交互變化自如的能力。造“圖”與造“物”的目標,是需要其能夠顯現有文心與美感的境界的。因此,“境”便是要訓練的更高層次的內容。古人講,“因心造境”。這個“境”是作者理想的心境、意境、語境的顯現。所謂新文科的語境,東方至美之智的“境”,無疑是設計學科教育的價值觀。如此這般的“心”、“言”、“圖”、“物”、“境”之訓練“法輪”構成了我們設計學人修行的關鍵點的基本功。
學以致用,設計學科育人是要服務社會,服務于“人”的。按總書記話說的意思,就是要服務于人民乃至人類共同體。那么,透過研究這個“人”,去認識現實社會中人際、人性、人情、人欲的特質,進而了解要設計要服務的對象——政府與居民、游客與資本、消費者與市場等的訴求。當我們對“人”與社會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揭示設計服務的“人”與“事”的關系就不難了。面對“事”,需要做與“人”設計訴求相關的事因、事理、事物與事務的關系研究。
上述的“心”與“言”,“言”對這里的“事”,關聯到“人”與“事”,就形成了設計敘事的關系。在“人”、“事”與“物”之間,通過人因與事因的敘事關系來研究“物”,包括“物”之理、物因、物態以及社會層面所需設計的“物”的界面,諸如物質狀態與非物質狀態,涉及到產品、產業與營造等層面。設計不僅有“物”界面,還有“物”出現的環境——“場”的層面。由“場”,引出諸如場地、場所、場態、場域、場景與場能,乃至“生活態”的研究與訓練。
“心”、“言”、“圖”、“物”、“境”是以“心”軸心的內修;“人”、“事”、“物”、“場”、“境”是以“人”為中心的外化的設計服務。其核心都是為了創造出具有新人文氣息的、具有中國審美特色的設計文化。在新人文語境中,設計學科教育的重點就在于從內心修煉到社會服務,從科技追蹤到終極關懷,建構起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的的教育體系。這就是我以為設計學科在未來的語境中要思考的問題。
“學研雙螺旋結構”關系圖二
設計學科是解決問題的學科,為了闡釋我所說的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的設計教育的關注點,我列舉兩個思考。例一、關于美麗鄉村營造課題的思考。我們做過不少這個方面的課題,表面上也紅紅火火,任務也可以交代得過去。然而,在新文科語境下,那樣的美麗鄉村營造好像就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了。我看到的問題是如今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的“千村一貌”的現象。其實,管理者與營造者都懷著良好愿望行事,但其結果卻出現令人尷尬的狀態。究其原因,如今應邀而至的設計與建設鄉村的往往是外來者,他們其實對被設計的那一片鄉土所知甚少。被請來的大都有過往的“成功經驗”,因而來工作也憑著這樣的經驗。于是,趨同式的營造就是在這種慣性做法中浮現出來的。
其實,傳統美麗鄉村的魅力來自深諳鄉村鄉土風貌的當地工匠們的作為,他們集世代傳承的智慧、知識、能力、技藝,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營建,按照自己理想的家園來營建,從而使得那塊地域的村落既有大的文化傳承,又有家家戶戶各自適宜的個性,它的美麗因此而生。對于當地傳統工匠來說,其技藝、觀念、水平是謀生的必要條件,他們有自己藝匠價值觀和營建方式。遺憾的是當今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沖毀了這種傳統營造體系。他們背井離鄉,匯入的大都市的建設潮中。取而代之的卻是被“招標”而來的不黯鄉土的城里人。
無須諱言,我們如今設計學科與教育體系培養的師生對鄉土認知是比較弱的。像這樣的人,如何擔得起復興我國這幅員廣大的以“美麗”為導向的鄉村營建的重任呢?我在想,真正能夠營建好鄉村的應該是長期扎根鄉土的鄉村工匠們,我們的學科、教育與管理應該能夠為這些年輕人的成長做點事。換句話說,要想辦法在今天空心化的鄉村態勢下,能讓年輕的鄉村人愿意留在自己的家園來發展事業,形成自己的創造力而不完全倚靠外力。盡管這需要有一個恢復的過程。
色彩營造自內而外營造的關系圖(博士生毛雪制圖)
因此,我指導博士生對這方面展開研究,課題是基于海島漁村“社會生活態”的社區色彩營造方法展開探討。關鍵問題是如何在現實國情基礎之上,通過現況的政府的自上而下的發展動力,轉化為民間的自下而上的推動;目標是要化外界吸引游客的自外向內的動因變成原住民改造家園的自內而外的動機來推動城鄉營造。換句話說就是激活“人”因的動力,激發原住民的內因——文化的力量,而外部只提供技術層面——文明的助力來改造。經過這樣漸變的發展,探討找到一條符合我國當代鄉村村民鄉紳智者原發的營造方式。我相信這樣的信條:只有熱愛家園,才會有動因和動力來建設家鄉。
從設計學科教指委角度看,在新文科的語境下,要創造一種體制機制能夠持續地從鄉鎮招收那些熱愛本土有志于建設鄉村的年輕人加以培養,使之成才,并使他們有希望,有上升發展的空間。這是一種專門培養與評價的模式,長久地堅持下去,我國的鄉村才能夠復興美麗與魅力。這是一段時間以來,我在鄉村營建的現場陷入的思考,我想這是一種“化鄉愁為鄉戀”的思路。
再舉一例這是日常見的社會病,那就是過度包裝。我們的設計人是其中的“貢獻者”。僅從不久前剛剛過去的中秋節的禮品月餅的包裝中不難看到社會扭曲了的價值觀。如今,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是全球的共識,我國的城市也廣泛開始了嚴格的垃圾分類。而恰恰在此時,這種過度包裝的設計,依然泛濫成災。這久禁不止、愈演愈烈的現象,學者們并不是沒有反思。我想在新文科語境下的設計學科與教育,就要直面與全球共識相悖的社會問題,告訴我們的學生要旗幟鮮明地提出主張,重塑生活風貌,以及跨界協同創新的設計方法。
所有這些都與“人”和“心”以及“境”的教化緊密關聯,因此,才要內修“心、言、圖、物、境”,以正確的價值觀來外化“人、事、物、場、景”,使我們的社會呈現美好文明的風貌。以此,作為我對新文科語境下的設計學科建設的思考。
*轉載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藝術與科學融合創新》(ISBN 978-730258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