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李 兵
摘要:在明晰金箔概念的基礎上,闡述南京金箔文化,指出“形而下”的南京金箔文化包括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南京金箔貼飾工藝、南京傳統真金線制作技藝,并對其中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的12道工序進行梳理,以期進一步保護與傳承南京金箔文化。
關鍵詞:黃金箔 南京金箔 文化產業 金箔鍛制技藝 創意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026-02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old foil,physical Nanjing gold foil culture was elaborated,which including Nanjing gold foil forging techniques,Nanjing gold foil paste decoration techniques,and Nanjing traditional gold thread production techniques. Twelve procedures of Nanjing gold foil forging techniques were hackled in order for further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of the Nanjing gold foil culture.
Keywords:gold foil Nanjing gold foil cultural industry gold foil forging techniques creative design
引言
人類對黃金很早就有所認識并加以應用。資料表明,公元前1.2萬年,埃及人認識了黃金[1]。之后,黃金便為世人所追逐與迷戀,但因其產量有限,難以滿足大量使用的需求,于是7000年前,埃及人又發明了金箔技藝。據1922年英國學者卡特的考古發現,埃及法老圖坦哈蒙死后戴的面具便是由金箔制成。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載:“凡色至于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金箔,顧名思義,是將黃金鍛制得薄如蟬翼,用于包裹廟宇宮殿、塑像衣裝,實現“金玉其外”的效果。隨著文明的演進,世界上很多地域的金箔鍛制技藝都已失傳,所幸這一技藝在中國內地得到完好的保存。其中,南京最具代表性[2] 。
一、金箔
廣義,是指金屬箔,包括金箔、銀箔、銅箔、鋁箔、合金金箔(金銀疊合在一起捶打而成,稱為雙頂金)等[3] ;狹義,是指黃金箔。南京現今絕大多數的制箔企業都不生產黃金箔,但也許是黃金名氣大的緣故,在箔業界,許多只生產銀箔、銅箔、鋁箔等的企業仍冠名“某某金箔廠”。本文僅從狹義角度去探討南京金箔文化,即南京黃金箔文化。
二、南京金箔文化
南京俗語云“有山就有廟,有廟就有佛,有佛就得貼金箔”。依據民間傳說以及舊時金箔藝人家中供奉的“葛仙翁之神位”牌子[4-5] ,南京金箔文化源淵可追溯至三國時期的道教靈寶派祖師葛仙翁葛玄。相傳1700多年前,葛玄曾于南京的方山設洞玄觀布道煉丹,博古冶金制箔之長,為當今制箔之術的可據之源。之所以選址南京,是因為南京的空氣溫度與濕度保證了鍛制黃金的烏金紙能有最理想的環境,從而使黃金的延展性得到了極大的實現。如今,中國成為世界五大金箔產地(中國、日本、泰國、德國以及意大利)之一,南京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真金箔生產基地,擁有 “中國金箔藝術館”以及“金陵牌”、“龍鳳牌”兩大金箔品牌。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么,“形而下”的南京金箔文化,主要包括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南京金箔貼飾工藝、南京傳統真金線制作技藝。因篇幅有限,本文僅論述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三、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2006年6月,“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納入由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經歸納與總結,當代南京的金箔藝人將金箔鍛制過程分為12道工序[1-2] ,即黃金配比、化金條、拍葉、做捻子、落金開子、沾金捻子、打金開子、裝開子、炕炕、打了戲、出具、切金箔(如圖1)所示。
(一)黃金配比
從金庫中取出原料黃金,根據產品品種的特殊要求,加入定量比例的銀銅元素,使其符合適當含金量。以99金箔為例,即用99.99純金按99%比放料,其余1%放入銀等其他金屬,形成含金量為99%的金箔料。
(二)化金條
將配比好的金箔料放入坩堝,用長鐵絲夾將其夾入馬沸爐中煅燒,使金熔化并使摻入的微量元素均勻地進入其中。渣滓析出,將金水倒入長25cm、寬3cm、厚1cm的鐵槽內冷卻,使其成為金條。
(三)拍葉
將冷卻后的金條用拍葉錘拍打,錘打成薄如紙張的金葉。即人工將金條錘扁,放入爐內沾火,約15分鐘后取出放入茶葉水內浸泡,取出晾干,再錘打,連續8-9次,拍好的稱為金葉。之后,將其裁剪成4cm見方的金葉子,每120張為“一作”,總重約60克。
(四)做捻子
用薄竹刀將金葉子切成1cm見方的小片,稱為金捻子。每張金葉子可切成16枚金捻子,“一作”可切成1920枚。
(五)落金開子
先裁開子,即將20cm見方的烏金紙一裁四開,變成10cm見方的烏金紙,俗稱金開子。然后,對金開子進行加熱,俗稱炕火。炕火時,將金開子放進竹絲編的籠子里,放在蓋有一層牛皮紙的炭基炕上炕。
(六)沾金捻子
將金捻子用指尖沾著放入已炕過火、10cm見方的烏金紙的中央,2張烏金紙夾1張金捻子,總層數為2048層,用牛皮紙包好備打。
(七)打金開子
捶打夾有金捻子的烏金紙包,將金捻子打得更薄更開。打金開子的工具是一把重約2.5kg的檀木把倒護鐵錘。打金開子的要求是繃緊絞緊,捻子丟平,攔頭翻身掉邊打,開子要打成蟹殼式,不叮不破不塘心。
(八)裝開子
將“金開捻子”小心翼翼地用鵝毛趁口風挑起,放入有開子紙四倍大的烏金紙包內,此時稱為家生。
(九)炕炕
將裝好的家生放入爐內控溫,保證其不受自然空間溫度和濕度的影響。舊時是用燒木炭的爐子,靠藝人經驗來控制火候,現在用電爐恒溫控制。
(十)打了戲
打了戲是南京金箔鍛制中的最后一道鍛打工序,也是金箔鍛制技藝中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了戲”是南京方言,意思是沒有戲了、結束了。
打了戲的內容如下:正副手各一名,上下對坐,上手又稱推錘,右手掌七八斤重的錘,左手拿家生;下手又稱護錘,下手雙手掄四五斤重的小錘,隨上手推錘師傅的路數捶打。打一個“了戲”約三萬錘,上午四拆錘,下午三拆錘,共七拆錘。這一捶打過程中的秘訣是南京金箔業世代相傳的,難以用言語表達,全靠捶打過程中正副手的默契配合。
(十一)出具
出具,亦稱“出起”,即將捶打而成的金箔從家生中取出的過程。金箔很薄,不能直接用手去取,南京金箔藝人發明了用鵝毛去挑,并配以口風吹的取箔方式。
(十二)切金箔
將金箔用薄竹刀切成常用的形狀,這一過程需要很高的技巧。金箔藝人要練成口風成線的本領,需達到三根點燃的蠟燭,吹滅中間一根,兩邊的蠟燭紋風不動的本領,才能上崗作業。南京金箔藝人總結出切金箔的口訣為“切箔要窮匡子、富角刀、點三角、合龍門、細線邊”。
包含上述12道工序的南京金箔鍛制過程復雜而精妙,讓金塊變化為金箔,1.24克黃金可打出1平方米面積的金箔,最終打出的金箔厚度僅0.12微米,943張金箔只有1毫米厚,可謂薄如蟬翼、輕如鴻毛、柔似綢緞。
四、南京金箔的創意設計應用領域
經過12道鍛制工序的南京金箔用途廣泛,最初用于宮廷、廟堂、佛像貼金,在北京故宮、南京總統府、華盛頓白宮、倫敦白金漢宮、巴黎凡爾賽宮、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泰國皇宮等世界各地著名建筑上均可發現南京金箔的“點睛”裝飾。現南京金箔文化創意設計已衍生到漆器、云錦、紫砂、藥品、化妝品、剪紙、折扇、花箋、徽墨、燈具、茶具、家具、家庭裝飾、家電、藝術品、工藝畫等領域。
(如圖2)所示為筆者指導的、關于南京金箔文化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實踐課程作業。通過構思、發散與創意設計,將南京金箔與燈具、扇子、毛筆、鋼筆、皮帶、指甲刀具及其包裝盒等常見產品相融合,在實現上述產品“錦上添花”效果的同時,更是讓南京金箔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如圖3、4)所示均為金陵金箔推出的金箔制品,通過創意設計,將南京金箔、宜興紫砂以及“五”元素等巧妙結合。(如圖3)為五行金箔紫砂杯,尺寸約為10×7.5cm,低調奢華、暗藏乾坤。一杯茶,蘊五行而著形。五行各有屬性,相生相克,當以均衡為宜。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木,木生金。最好的宜興紫砂泥經烈焰燒制而成形,盛上一杯熱水沖泡的好茶,再在竹節與竹葉上點綴出幾筆點睛的南京金箔,恰到好處、節節高,乃是五行于生活中最絕妙的均衡。(如圖4)為五虎上將車載擺件,尺寸約為10×8cm,造型可愛、栩栩如生。在融入三國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形象的基礎上,用宜興紫砂彩繪技術
結合精湛的南京金箔貼飾工藝制作而成,是兩種千年傳統工藝文化在擺件上的完美演繹,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結語
與“南京金箔”一起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的“南京云錦”已于2009年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6] ,“南京金箔”何時才能入選這一代表作名錄?這是每一位南京金箔藝人需要面對、關注與思索的問題。但愿,有更多的人能認識和關心南京金箔文化與金箔鍛制技藝,并加入到南京金箔的文化創意設計、生產制作、推廣宣傳中來[7] ,在保護中傳承金箔文化、在開發中研制精品金箔、在創新中構筑金箔產業,讓南京金箔文化真正融入到現代藝術與創意設計的應用領域,共同打造一個金光燦爛的世界。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面向南京金箔文化的創意設計產業發展研究》(2015SJB081);2016年南京工業大學“社科研究基地”《工業設計創新系統理論研究基地》(SKJD00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管秋惠 . 南京金箔 [M] .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 管秋惠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M] .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3] 許曉東 . 現代金箔藝術 [M] .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4] 王崇輝,吳福林 . 南京民間故事 [M] .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5] 葉皓 . 金陵特色文化 [M] .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
[6] 張道一,徐飚 . 南京云錦 [M] .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7] 李敏 . 基于楚地域文化因素多層級轉化的創意產品設計研究 [J] . 設計,2016 (11)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