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 張 麗 呂雪瑤
摘要:文章通過對產品可視性定義的剖析、造成產品可視性下降的因素以及產品可視性的意義三方面入手,闡述產品可視性對產品設計的影響,并通過分析人們的生活習慣及產品的色彩等方面對人們產生的影響來探討提高產品可視性的意義及可視性原則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
關鍵詞:易用性 可視性 產品設計 視覺屬性 功能劃分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144-02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visuality on products, the reason of those weaking the visually on products and the meaning of visually on products,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effect of visually on products to products design. And it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visually and the principle of visually in design by expounding the habits and customs of human and the influence of color on entities.
Keywords:Accessibility Visuality Products design Visual attribute Functional partitioning
引言
現代產品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三個方面,其中使用價值更是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所在。產品的使用價值與產品的易用性在某種程度上是密切相關的。而產品易用性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便是產品可視性,因此,要想產品滿足“易用性”原則,就需要提高產品的可視性。
一、可視性原則的概念
可視性原則的關鍵在于“可視”二字,譯為“可以看到”。傳統意義上的“可視性”是強調視覺上的通達性,即從一個位置或多個位置所能看到的范圍或可見程度,指的是視線和非視線的可達性。[1]簡單來說,就是指某事或某物能夠被“看到”的特性。
可視性原則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例如景觀設計、機械設計、平面設計、建筑設計、產品設計等,其共通性是希望整個物體能夠被用戶輕而易舉地理解。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講,“可視性”的一層意思是指實現產品功能的重要操作部位顯而易見,同時還有一層是指產品的功能實現和操作方式與步驟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被用戶理解,再者是指產品的操作反饋能夠向用戶進行清楚且準確地傳達。
產品中“可視性”原則的利用是以“為用戶提供清楚的操作線索”為目的,意在使整個產品系統易于被用戶操作,從而增強產品的易用性,避免不必要的操作誤區,增強用戶體驗。
二、可視性原則與產品的關系
唐納德·A·諾曼曾在《設計心理學》一書中提到:人的大腦是一個設計精妙,用于理解外部世界的器官。只需要提供一些線索,大腦便會立即開始工作,對外部世界進行解釋和理解。[2]正因為人類習慣對事物加以解釋,便形成了針對事物作用方式、事件發生過程和人類行為方式的概念模型,即心理模型。這類心理模型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的經歷,預測我們的行為結果,應對出乎意料的情況。[3]也正是基于這種心理模型,在產品設計中只有使產品的使用方式能夠恰巧滿足人們的心理模型時,產品才能獲得易用性。
可視性原則注重人類的這一心理模型,以產品語言信息傳遞的明晰性為側重點,使產品的使用方式及所處的狀態清晰“可見”,以滿足用戶的心理模型,提高產品的易用性。
產品的“可視性”的原則能夠便于用戶在一組選項中確認解決方案,而不是從記憶中篩選解決方案,和讓用戶憑空想象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個優秀的設計要靠產品本身來說明問題,即用戶能夠通過產品本身得到正確的引導,能夠直觀、簡單地獲得產品的各種信息,從而建立正確的概念模式,獲得及時有效的反饋信息。在那些人們認為設計拙劣的產品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此類產品的“可視性”很低,所提示的操作線索都很不明確、模棱兩可甚至是錯誤的,直接造成產品不易使用,使用戶陷入困惑之中。例如開玻璃門時,不知道該推還是拉(圖1),從ATM機取款時,不知道從哪個方向插入銀行卡(圖2)。而根據可視性的原則設計出來的產品能夠清楚、直觀地向用戶表明產品所處的狀態、可進行哪些操作以及操作執行后會產生的后果,也能夠準確、有效地避免用戶對產品進行重復性操作或者操作失誤。
三、“可視性”原則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
由于近年來,委托方、設計師、用戶三方對多功能產品和極簡造型的追捧,使得產品的“可視性”被忽略。在一款多功能或者極簡風格設計的產品中,往往會出現同時執行多個條件,才能完成一個命令的情況,這就需要設計師來考慮每個條件下有多少個選項,每個選項會產生多少個結果,而這一數字可能是巨大的,這便要求我們提高產品的“可視性”。產品的“可視性”原則要求在要正視“可視性”原則基礎上,從產品的操作方式“可視性”和操作結果“可視性”兩方面出發,利用產品的特性和用戶的特點來增強產品“可視性”。具體來說,可視性原則在產品設計中通過如下幾方面來體現:
(一)通過聲音體現產品“可視性”
產品通過聲音與用戶進行交互,這是其他感覺所不能代替的方式。聲音被運用到產品中,有交互回饋、信息提示、警告、輔助、加強記憶、分擔過載信息、營造心理感受等作用。[4]充分利用聲音的這些特性,能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及時、準確地了解到他們的操作是否有效?并在操作出現問題時對其進行警示。例如開門、鎖門時發出的“咔擦”聲,打電話出現的“嘀嘀”聲,都是對用戶操作結果的提示。在有些設計無法利用圖片或者顯示裝置來傳遞信息的時候,可以通過聲音來告訴用戶產品是否正常運轉?是否需要維修?甚至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例如汽車安全帶沒有系牢時發出的“嗶嗶”聲;倒車時,為了提醒用戶注意車與障礙物的距離,發出的報警聲等,都是通過聲音來增強產品某些功能和操作“可視性”的設計。特別對于盲人用產品而言,設計師可以借助盲人聽覺敏銳這一特點,提高產品的聽覺輸出,對產品的聲音采取明顯的差異化設計,來增強操作結果上的“可視性”和操作方式上的“可視性”。(如圖3)所示,此款語音稱重器在按下按鍵或重量鎖定時會發出“嘀嘀”聲,并進行重量和價位的播報,僅這個功能而言,無論是對盲人還是普通用戶來講,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想知道的信息,使得產品“可視性”得以提高。當然,聲音對于產品的“可視性”有利也有弊,在于設計師如何運用。有些很好聽的聲音運用過多,便會分散用戶的注意力或者干擾了別人。
(二)通過色彩體現產品“可視性”
色彩是產品視覺屬性中的一種,產品的視覺屬性能夠在產品和用戶的交互過程中使用戶產生契合感,正確的設計語言可以暗示使用者正確使用產品,減少操作失誤。產品的視覺屬性包括產品的形態、色彩、質感等造型元素,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元素來增強產品的可視性。其中色彩能較好地體現產品的“可視性”。色彩的進退、膨脹與收縮、明暗等特性對提高產品的“可視性”設計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設計師完全可以借助色彩這些特點來增強產品的“可視性”,給用戶操作方式或者操作結果上的提示。
設計中可以利用色彩的前進與后退提高產品“可視性”。[5]例如:交通信號燈有紅綠藍三種顏色,假如三燈同時亮起,在同等距離的情況下駕駛員首先看到的是紅燈,其次是黃燈,最后是綠燈,首先看到的紅色,便是前進色,最后看到的綠色,便屬于后退色。在物理學中,顏色的這種特性取決于波長,紅色波長較長,因而在等距離下傳播速度較快。信號燈便是借助了顏色的這一特點,使駕駛員在遠距離看到紅色,提前做好減速準備,近距離時才看到綠色,避免速度過快發生事故。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交警拿著警用指揮棒在指揮交通,常見的指揮棒閃光燈為紅色(如圖4),就是利用了紅色的前進性,讓駕駛員及時獲得交警的信號,增強了指揮棒的可視性。
也可以利用色彩的膨脹與收縮提高產品“可視性”。紅、黃等色彩能給人溫暖的感覺,故稱之為“暖色”,歸之為膨脹色;青、紫等顏色使人聯想到凄涼、寒冷,為“冷色”,歸之為收縮色。使用膨脹色的物體看起來比實際要大,而使用收縮色的物體看起來比實際要小。[6]設計中,可以利用膨脹色使某些按鍵或者功能區在同體積的按鍵或者功能區中脫穎而出(如圖5),也可以利用同色或者相近色隱藏某些功能(如圖6),還可以利用膨脹色和收縮色對比,集中用戶注意力,強調某種功能(圖7)。
還可以利用色彩的明度提高產品可視性。不同色彩明暗程度是不一樣的,給人的感覺也不同,明亮的色彩會先吸引人的眼球。如:蘇泊爾電飯煲(圖8)的機身以暗紅色為主,黑色功能區在對比下一目了然,方便用戶使用,這便是受色彩明度的影響。
(三)通過質感體現產品的“可視性”
不同的材料質感不同,在產品設計中往往會用到許多不同質感的材料,而這些不同質感的材料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暗示一些操作區域的區域與功能的不同。(圖9)中的摩托車坐墊部分以皮革為主,給人以“舒適”之感,其他部分以金屬為主,給人以“冰冷”之感,用戶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坐在皮革上,無需提示,這便是借助材料質感暗示了產品的某些功能,某種程度上提高了產品的“可視性”。圓珠筆(圖10)的手握部分采用了橡膠材質,柔軟舒適,其他部分采用了塑料材質,用戶不用多想,便會“看見”掌握正確的握筆區域。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表面肌理來提示用戶操作方式,(如圖11)所示,筆桿本身雖全為塑料材質,但手握部分加了紋理之后,明顯與其他部分有了區別,使用方法一樣清晰。
(四)通過用戶習慣體現產品的“可視性”
習慣是大腦學習行為的一種結果,也是執行某種行為的一種方式。習慣會自發的記錄在大腦控制非一時動作的基底神經中,在面對一些經常發生的事情時,使大腦忽略思考的過程,靠本能做出反應。用戶一旦對于某些產品形成習慣,就會“自然”地使用該產品。因此,符合用戶習慣的產品會很大程度上增強產品的可視性,提高產品的易用性。(如圖12)中的水龍頭在生活中最為常見,在長久的使用經驗的積累下,人們逐漸養成了上、下控制水量,左、右控制水溫的使用習慣,此圖中的水龍頭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起來最為簡單、方便。有些水龍頭在開關上做上了紋理(如圖13),根據習慣判斷,應該左右旋轉控制開、關功能,但實際卻是通過按壓控制開關,這樣違反用戶習慣的設計便會給用戶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開水閥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由于提示信息不明確,就需要用戶把積累起來的使用方式都試驗一次,這便是違背用戶習慣給產品可視性帶來的負面影響。
(五)通過功能分級體現產品的可視性
當用戶面對功能較多的或者功能復雜的系統時,就意味著面對著包羅萬象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向用戶清楚地表明系統的狀態、可執行的操作及操作帶來的結果,如何將及時的、清晰的信息反饋給用戶,就成了重中之重。所謂的通過功能分級來體現產品的可視性,主要是通過對產品功能進行分級處理,使不同級別的功能能夠得到清晰的展示,進而提高了產品的可視性。
如功能分級中常見的產品功能按鈕的設計處理,把功能按鈕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分類,然后把子功能按鈕放在母功能按鈕之下,(如圖14)中,屏幕上的圓圈代表菜單鍵,輕擊點開后會出現通知中心、設備、控制中心等,設備下又分為鎖定屏幕、調節音量等功能。在這一系統中,類別名稱是可見且清楚的,在母按鈕激活前,子按鈕和其信息狀態依然是隱蔽的,這樣便可以既保護外觀的簡潔,又保證產品的可視性。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分級需要借助產品的顯示裝置,因此在手機、照相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中應用廣泛。我們可以利用分級最大限度地減少系統的復雜性,擴大系統的可視性,但前提是,分級必須符合用戶的邏輯和日常生活經驗,這樣才會使產品易用,否則將適得其反。
結語
產品的可視性是體現產品人性化設計的重要因素,缺乏可視性設計的產品不能稱之為人性化設計。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因為過分強調功能、造型、成本等因素而忽略產品的可視性。在設計時,設計師理應綜合考慮到多方面因素,使產品能夠真正方便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參考文獻
[1] 葉蔚 , 陶旸 . DEM地形可視性分析的統一模型構建與應用 [J] . 地理信息世界,2009,01:19-24.
[2](美)唐納德崍諾曼,設計心理學 [M] . 梅瓊,譯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
[3] 李鋒 , 吳永杭 , 熊文湖 . 產品設計-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及其應用 [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35.
[4] 李敏琦,于帆 . 聽覺語言在盲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J] . 美與時代(上) , 2012,08:93-95.
[5] 肖軍 . 五顏六色話車身 [J] .上海汽車 . 2006,01:42-44.
[6] 李慧來 . 汽車顏色也影響行車安全 [J] . 汽車與安全,2007,0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