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作為中國最早建立的工業設計專業之一,擁有完整的從本科到博士后的學科體系,多年來一直擔任教育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單位,并分別于1993年和2018年兩次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從“理工科院校工業設計學科的建設與設計教育特征的確立”到“面向國家戰略的數字化與國際化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這個過程中,“湖大設計”幾代人在沒有地域資源優勢的情況下,做出了艱苦的努力。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工業設計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長季鐵教授在本專題中分享了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如何圍繞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趨勢(智能制造、互聯網+、文化自信等),培養既能扎根本土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設計創新人才的實踐經驗。
《設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的第41年,在這70年中,中國設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到21世紀,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大國。您認為中國設計教育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中國設計教育的變化給您最深的感觸是什么?這樣的變化給設計專業的學生們提出了哪些要求?
季鐵:改革開放后20世紀80年代初期,湖南大學等幾個學校創建了中國第一批工業設計本科專業,現代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也是緊跟國家戰略與產業需求而變化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們的畢業生服務的焦點是家電行業,后來慢慢發展到移動終端、汽車與高端裝備等產業,而近10年來,大部分畢業生就業的熱點是信息與互聯網、文旅娛樂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因此,設計教育的內涵和社會服務方法也需要不斷地迭代、創新,總體上是沿著“產品—品牌—產業—社會”的創新路徑,將物與非物、文化與科技、產業與社會的創新目標融合發展,不斷沉淀、更新和豐富設計學科的知識結構,縮小教育與社會發展需求的距離。
新時代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變化是驚人的,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和產業同步高速發展的結果,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在數字化、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深遠地改變了全球的產業結構與創新生態,并將引領全球的文化、產業格局以及公眾的生活形態,當然也會面臨更多的沖突,因此我們的設計教育需要有更宏大的國際視野、文化包容性以及融合最新科技成果的實踐創新能力。可以設想,在全球化及中國特色發展的進程中,要應對氣候、環境、能源、貧富差距、文化認同的沖突和危機等復雜問題,以及教育醫療、安全保障、幸福感、多樣化、共享等社會需求,需要一個支持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技術—服務系統,需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具有系統設計、批判性思維、參與式設計、協同設計、轉型設計等綜合能力的,在創新過程中協同文化與產業平衡發展的設計創新復合型人才。
《設計》:目前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設計教育有哪些特色和優勢?通過怎樣的途徑讓畢業生更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
季鐵: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作為中國最早建立的工業設計專業之一,擁有完整的從本科到博士后的學科體系,多年來一直擔任教育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單位,并分別于1993年和2018年兩次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從“理工科院校工業設計學科的建設與設計教育特征的確立”到“面向國家戰略的數字化與國際化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這個過程中,“湖大設計”幾代人在沒有地域資源優勢的情況下,做出了艱苦的努力。
新千年的技術變革、社會轉型及國際競爭壓力對設計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資源組織和教學方法工具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圍繞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趨勢(智能制造、互聯網+、文化自信等),培養既能扎根本土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設計創新人才意義重大。這幾年在學科特征建設方面,我們形成了以下三個特點:
1. 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的系統設計方法與知識體系構建。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強國為導向,針對智能制造、互聯網+和文化創新產業的發展需求,明確了高端裝備與交通工具、智能產品與交互設計、媒體藝術與社會創新三個特色方向的核心能力培養目標和知識體系。
2. 基于數字化與互聯網的賦能互動教學方法創新與平臺建設。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技術條件,從平臺技術構架、內容生成和分享體系的研發以及一系列的慕課、課程資源網站和課程App的教學工具開發,形成了以學生創作內容為核心的賦能互動的開放式數字化教學平臺。
3. 以文化自信與國際競爭力為核心的設計實踐創新能力提升。以“國際—國家—地方—行業”四級人才實踐創新基地為支撐,通過創新工作坊、行業設計大賽、社會創新夏令營、文化交流與會展活動等形式,營造了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國際化實踐教學生態系統。
在這樣的設計教育體系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選擇性地進入模塊化學習,而且我們所有本科和研究生的畢業設計課題,都要求是市場化或企業需求相關的實際課題,在實踐過程中與產業先驅開展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保證了與行業發展同步的知識更新,鍛煉了學生解決復雜問題、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協同創新能力。
回顧歷史,1982年,湖南大學集中了機械、土木、建筑、化工、藝術等學科的30多位教師,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工業設計本科專業,解決了從0到1 的問題;面向未來,在新的一輪高等教育改革和科技創新大潮中,設計創新必須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術條件下,以設計思維為主導,突破學科邊界,融合創新,才能構建1到N的持續創新體系。
《設計》:2018、2019年,第一批00后進入大學,在您看來,從70后、80后到90后、00后,學生的變化帶給設計教育工作怎樣的影響?新技術、新材料、新工具不斷涌現,教學上是否有針對性的調整?
季鐵:從70后到00后,教學方面經歷了知識環境與生產、學習工具與互動方式、設計驅動與分布式應用等好幾次升級過程,我們需要持續創新教學方法和構建新的知識分享系統,引領學生將“知識”與“經驗”融合,深刻理解和挖掘不同產業和社會需求中的設計問題與知識,改變傳統的知識生成方法與技能培養模式,形成數字化條件下、開放式的賦能互動學習系統,培養學生互聯網背景下的“云”意識與知識管理能力。在具體的設計教育工具開發層面,我院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技術條件,進行了從平臺技術構架、內容生成和分享體系的研發到一系列的慕課、課程資源網站和課程APP的教學工具開發。例如我們搭建的國內首家Pinwall數字化設計教學評估與資源平臺,鼓勵學生通過該平臺自主學習、分享并參與評價,把課程教學轉化為學生、老師、研究者、投資者以及行業專家共同參與的開放式協同創新教學體系,在“設計知識”的結構與表達方式上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獲取、生成和傳播模式,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協同創新的知識生產模式。
但是回到根本,技術和工具的變化并不代表教育本質和精神的變化。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有一個“半學齋”,“半學”一詞取自《尚書·說命篇》中“惟教半學”一語,意為“半教半學,教學相長”。這種師生互動的教學狀態對于設計學科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具有特別的意義。2019年是紀念包豪斯100周年以及達芬奇逝世500周年,我們時刻需要把自己當下的作為放到歷史的軌跡中審視,才能對教育的本質有更清楚的認識。
《設計》:最近您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地域文化與社會創新設計”,從教學實踐、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是圍繞“鄉村振興和設計的社會化進程”來進行的,可以說在傳統文化資源保護和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頗有建樹和心得,請您分享一下相關的研究成果并談談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一代加入這項工作中來?
季鐵:的確,我對鄉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經差不多有12年,本人發起和組織的“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應該是設計領域里面堅持比較久、投入比較大的一個“社會實驗”。這個實驗針對“不充分、不平衡”“精準扶貧”等熱點問題做了一些回應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從2012年獲得中國第一個G-MARK社區研究與設計獎,到2016年項目組發表大陸第一篇國際設計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論文,再到2016、2017年連續兩次獲得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和非遺扶貧第一名,都驗證了“設計”是可以作為“非遺扶貧與文創公益”的有效手段,達成優秀傳統文化保護以及“精神、經濟”雙扶貧的目標,推動發展不平衡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在三萬公里的行程中,參與的老師和同學認識到了文化的價值和設計的社會屬性,也在不斷地“思考文化意義(Cultural Significance)”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
在社會創新的實踐方法層面,我們積累了寶貴的“中國鄉村振興實踐經驗”,包括了對公共文化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建設主體與賦能機制、文化資源轉化與地域性設計知識平臺構建、文創產業規劃等多維度的嘗試,對于構建“城鄉互動過程中設計驅動的內生系統”具有特別的意義,在這個系統中,設計不僅僅可以再現和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也是聯結農耕文化與工業文明的橋梁,更是文化與產業平衡發展的社會運動中,重建文化認同和社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
值得欣慰的是,年輕人對于傳統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無論是傳統工藝的設計轉化、非遺文化保護與創新設計、傳統文化資源的再利用設計,還是城鄉傳統生活與景觀再生設計、傳統歷史建筑保護與改造等方面,都常見年輕設計師的身影和成果。當然我們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直接接觸多樣化的地域文化,在與地方文化精英和非遺傳人的交流過程中看到文化的價值和藝術的生命力,利用設計學科的特點,在互動參與和聯合創新(co-design)的過程中,構建新的創新網絡。但是年輕設計師不能于滿足表面上的“成就感”,應該對“社會轉型”與“設計轉型”有清醒的認識,針對當下面向社會性復雜問題的設計研究理論有所了解,例如:全系統設計、大眾設計、開放設計、轉型設計、變革設計、包容性設計、社會創新設計、社區營造等。通過比對這些具有社會屬性的系統性設計手段,讓大家對真實的社會需求有客觀的了解,才有毅力堅守設計的陣地。
《設計》: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您最關注的工作和下一個重點研究的問題。
季鐵:2018年12月21-22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會議,與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同步在東北大學隆重召開,本屆工業設計分教指委為機械類教指委的分委員會。這個安排是國家“新工科”戰略部署中對“工業設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面對產業升級及國家競爭的迫切需求,工業設計既要“與智造同行”,集成制造業的前沿學科成果,也要突出工業設計專業的獨立性,發揮“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的學科融合特征,引領性的推進本專業的學科內涵建設與創新創業教育。湖南大學作為新的一屆教指委主任單位,需要組織兄弟院校一起完成以下三個重點工作:
1. 新工科與新設計。在“新工科”建設的大背景下,突出“工業設計”的前瞻性、知識融合與實踐性的專業特征,強化“工業設計”的學科地位。以“內涵體系及國標認證”為核心任務,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需求,探索智能制造與工業設計的學科融合機制,深入研究數字化驅動的新工科框架體系下的新設計發展路徑,構建“新設計”的內涵體系、核心知識點、形成新的“國標”及工業設計工程實踐創新體系。
2. 設計金課建設與雙萬計劃推進。以教育部的重點工作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專業建設”為工作目標,加強教指委對教師的服務與引領作用,組織建設一批工業設計“金課”,樹立一流學科和優秀課程典范,引領青年教師成長。
3設計引領的創新創業與校企合作。以“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為工作目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及創新創業,鼓勵學生參加互聯網+競賽以及社會服務及實踐,加強校企資源對接與共享,建設產學研人才培養聯盟及合作體系。
在這些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如果按照“新時代”的要求來審視我們的設計教育體系,會發現無論是理論、戰略還是技術層面其實都還存在著大量的盲區和模糊地帶,而這些問題都將在中國未來在世界文化與產業布局中逐步得到答案。本人作為工業設計分教指委的秘書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去承擔更艱巨的任務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