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協偉,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設計學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美術設計分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藝委會副主任、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中國美術館特聘專家、國家留學基金委藝術類評審委員、文化部職稱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津貼。他是致力于知識持續更新的藝術實踐者和設計推動者,關注設計新學科、啟迪學術新思想的創新教育者,始終以全球化的思維視角、國家的頂層戰略和社會化問題的系統研究推進著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設計》:請您介紹一下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教學改革情況。
宋協偉: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教學改革自2014年就已經啟動。這是一段永遠走在路上的征程。
在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高密度的跨領域交叉創新中,教學改革團隊始終強調“唯有創新,才能以變應變,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圍繞“雙一流”國家戰略,以全球視野為基礎,立足對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形態、經濟模式的總體研判,形成了以“戰略設計、科技設計、社會思維、文化設計、產業設計、設計研究”六大維度為基本架構的新文科設計學體系建設模塊。并在應對新時代的形勢變局、產業變革、危機與挑戰過程中,深刻研讀新文科建設內核,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征為依據,將設計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等其他專業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提出的新命題、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中,創造新方向、新標準及新價值判斷,不斷推進吻合國家新文科建設指導精神的學科資源整合與平臺化發展。
我們的教學宗旨是三位一體、同步發展的,強調學生動機重啟、教師主體覺醒、學院開放優化。時至2022 年,設計學院已經將視覺傳達、產品設計、服裝設計、首飾設計、交通工具、數字媒體、攝影等傳統學科,轉向基礎教育階段,并通過專業升維整合、創新創造,大舉融入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開設通識基礎和開源編程課程,打造生態危機設計、社會設計、出行創新設計、創新設計、藝術與科技、設計管理、 藝術治療、系統設計、服務設計、健康設計、設計批評與策展等專業方向,并積極布局元宇宙設計學的建設,形成立足生態意識,以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為研究與實踐場景,為人類未來存續的時代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教育矩陣格局。
《設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發展優勢是什么?
宋協偉:早在1918年,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北京美術專門學校便已經將“圖案科”納入全日制教學,開設設計專業,為中國現代設計史貢獻了眾多著名設計家和教育家。經過了一百年的發展,中央美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不僅培養出一批國際AGI會員,也為我國的設計教育發展提供了改革示范。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發展導致了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新的歷史情境給中央美術學院乃至整個國內設計教育領域提出了新的課題。設計學院的視覺傳達方向正不斷面向這些新課題探尋傳統學科的進化之路,即,以設計學本體為基礎,構建起多維學科的工作方法,以引導社會需求和相關領域的進化。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和想象力、對社會的敏感度、責任感和洞察能力。
在一套以學生為中心的跨越學科、打破設計專業壁壘的新型“寬基礎”教育模式上,視覺傳達專業不斷升維,以開闊、綜合的學科視野和扎實的專業能力為基礎,融合科技、人文等專業領域知識,對學生的知識體系與人格架構進行整體塑造,實現藝術能力與人格建構的全面打通。
《設計》:您作為“畢業季”的發起人之一,如何看待畢業展覽與屬地特色的結合?
宋協偉:我們策劃畢業季的初衷,是希望激活“高校”與“社會”的雙核聯動。將優質的畢業展覽和高密度的藝術活動對外開放,一方面,可以使畢業生的創作、成果和激情為城市帶來持續性的活力與生機,通過藝術院校的力量向社會普及美育;另一方面,可以使社會各個層面的人群對高校的研究課題產生興趣,增進了解,從而實現正能量的價值傳播。與此同時,邀請更多元的參與者加入,使畢業季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節日,除實現公益目的外,帶動各項周邊產業的發展,并啟發和創造更多新的可能。自首屆畢業季成功舉辦之后,更多的院校陸續加入進來,不僅是北京,畢業季的模式已經大有全國開花之勢。
《設計》:疫情給畢業季帶來了怎樣的挑戰和契機?畢業設計線上展示和線下展示的對畢業設計成果的要求有何側重?今年的畢業展呈現出了怎樣的面貌?
宋協偉:新冠疫席卷全球,為人民生活、學校教育、產業模式帶來了巨大變化。2020年,中央美院畢業季、畢業展開始轉戰線上舉辦,我們與福建網龍公司合作策劃360度線上展廳,首度嘗試將畢業季放置于虛擬空間舉辦,打造“永不下線的畢業展”。2021年,我們嘗試將畢業季在線上、線下兩重空間協同舉辦,探索虛實孿生的新模式。今年,由于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在遵守國家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我們通過與雅昌合作,使畢業季、畢業展回歸線上,送給畢業生們一個“虛擬嘉年華”校園。在虛擬數字技術和實時運算能力不斷提升的當下,我們首次推出“元宇宙虛擬孿生校園平臺”。本次線上展示具有兩個特色,第一是實現在虛擬孿生校園與現實場景的自然氣候數據同步,線上虛擬場景可以根據日出日落以及天氣的陰晴冷暖實時變化;第二是畢業生作品展示設計更簡潔化,便于觀眾在有限的屏幕容量下預覽到更多的作品,更有利于畢業作品被有效傳播和充分觀覽。在以上兩個特點基礎上,總結往年畢業展的經驗,我們優化了線上交互系統、畢業生作品頁面轉發、各院系多頻段宣傳報道等功能,并聯動了社會各大媒體,進行同期宣傳。
面對當前數字技術、虛擬形態不斷迭代出奇的科技背景,畢業生們正在不斷嘗試更多元的表達方法,使用更豐富的技術手段。透過同學們的作品,既能看到思想和能力的提升,也展示出了同學們跨領域、多維度學習背景下的創新。作品在創作語言中呈現出了更豐富的實驗性和探索性,表達了在大變革時代背景下的思辨,同時也反映出了藝術、設計領域的創新路徑與未來趨向,這正是今年畢業生帶給大家的新面貌,通過畢業作品讓我們與未來相會。
在總覽本屆畢業作品之后,能夠明顯看到同學們對線上展示方式的成熟掌握,并在各自感興趣的領域中,利用自己所學所思,聯動相關學科知識,進行跨文化的交叉領域創作,就生態危機、病毒侵擾、碳排放、未來生存、社會關系、社群親密度、日常感知等當前全球性議題的研究非常深入。
今年的畢業季如往年一樣,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文化熱點,收獲了廣泛好評和各個領域的密切關注和自發傳播。往年畢業季曾達到五萬人來訪的日流量,而如今的“元宇宙”形式大幅放大了畢業季的社會影響力。
《設計》:請以學院的畢業作品為例,談談從作品中如何呈現作者的潛質與未來擔當。
宋協偉:曾經榮獲我院“千里行大獎”的畢業作品《66段書寫》,通過集體記憶共同書寫了北京城墻拆遷歷史,66段陳述涵蓋的不僅是66年來不同身份的親歷者和非親歷者的話語片段,更是對城墻所承載著的物質與精神的追憶。
作者沿著城墻遺址“以水為墨”書寫著歷史,字跡因蒸發而逐漸消失,如同城墻的消逝,這種“紀念性”的行為背后,透射出作者試圖探尋歷史及話語立場的存在。作者邀請有著共同記憶的社區居民參與其中,用他們的口述歷史重構檔案的同時,也是集體對其共同生活空間的追憶。
此外,作者計劃性書寫了16個城門遺址的史料記載和與之相關的歷史記憶,并以此作為“重構城墻”的信息。殘存的城墻經過自然侵蝕與后期的修護,由上到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與肌理。密密麻麻堆砌起的文字宛如這厚重的城墻,文字在這里成為了一種視覺符號,其閱讀性不再成為主體目的和功能,而是意在通過書寫的情懷來復原意象的城墻建筑形態。已建的視覺檔案重筑了消逝的古城文明,所有文獻被擠壓成一塊城墻磚大小,物質化了這些無形的記憶。城磚是構建城墻的最基本元素,作者把研究思考等所有行為凝聚在一塊紙城磚中,使之作為一種跨越時代的記憶載體,其意義超越了老城磚所勾勒出的歷史軌跡。
再如作品《沒有陰影的島嶼》傳達著這樣的理念:2020年,全球社會發生了一次艱難的巨變,它對每個人如何在世界上棲居重新提出了問題。作者基于在這個社會歷史事件中全過程、各階段的真實個人經驗,以社會調研、數據統計、歷史梳理、學術寫作、裝置創作、視頻影像再現等多重路徑結合的方法,把充滿內在沖突的生活經驗,轉化為一種關于當代全球性衛生議題與本地區域性綜合治理的寓言,并將之命名為《沒有陰影的島嶼》。
這個島嶼是對疫情危機情景下人類生活場景各種維度的掃描、再現與再編碼。作者最終以六個場景的敘事結構,將之交織成一個世界景觀劇場,并壓縮在一個以“二維碼”形態存在的孤島中。這個“二維碼”中上演著一切人類情感,其唯一共同點是沒有陰影,并內嵌著六個特殊主題的島中之島——醫院(關注的是生命安全),家(關注的是虛擬生活),動物園(關注的是生態自然),劇院(關注的是操控偏見),工廠(關注的是技術倫理),攝影棚(關注的是健康觀察)。本次創作就是在這個“二維碼”中反復編織基于現實投射的人類情感、私人記憶、數字技術和智能管理。作者試圖說明,在今天這樣一個世界景觀劇場時代,我們再也無法掩蓋矛盾與沖突。相反,只能采取勇敢的正視沖突、吸收沖突、最后消化沖突的方式,并以日常生活審美式的升華,才能與當下與未來世界共存。
今年的畢業作品《“不合格”工廠》的創作過程,是從對溫州各制造產業的研究開始的。在完整了解溫州制造業的背景和現狀后,作者選擇了較為特殊的皮革產業作為研究起點,通過實地走訪了10余個工廠以及采訪20位該行業從業者的方式,從參觀畜牧場養牛屠宰場剝皮到在皮革加工廠親身工作學習了1個月制革,對皮革價值鏈各環節進行深入研究。她認為,皮革比其他任何材料都更能代表人與自然與生命之間的復雜關系,它連接了動物福祉、生態影響、商品輸出與人類貿易。作品圍繞皮革生產、加工、與消費三部分的研究進行創作,第一章以信息圖像的方式,展示皮革產業與生命、自然的關系;第二章以皮革生產工廠為展示場域,將皮的概念抽象置換成一張藍幕,放進工廠空間跟隨其他皮革經歷所有加工流程,最終將它進行影像記錄。作品中的藍幕作為一個批判的象征,一個可以被重新定義的主角物象,由它引導的機械加工流程被藝術化儀式化,用實驗與影像凸顯皮革在機器的運轉下不斷被賦值和“合格化”的過程。許多時候,人們消費時的選擇,已不基于材料或功能本身而只是基于一個消費符號,《“不合格”工廠》通過可視化被“消費行為”隱藏的復雜生產鏈,希望人們反思當下這個時代生命材料、產業鏈與消費的關系。
《設計》:學生們終將走向社會去承擔他們的重任,您有什么囑托?
宋協偉:縱觀藝術、設計發展的歷程,在大時代變遷的背景下,藝術與設計從創作觀念,到創作材料,再到討論議題,都在不斷與歷史脈絡的交織中映射著時代的面貌。
當前,在同學們的創作中所呈現出的變化,也正反映著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創作之間的微妙關系,同學們正在利用他們敏銳的思辨能力和多元的媒介手段書寫著藝術、設計發展的歷史,希望同學們面對復雜而多變的時代,永遠對未知的探索抱有熱情,對真理的堅守絕不動搖,勇于求索不懼艱險,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世界變得更好而努力!
愿你們胸懷改變世界的魄力、洞察本質的判斷力、為理想付諸實踐的行動力、面對挑戰與困境的定力,擁抱世界的復雜,去改變,去創造,去生活,去讓每一件小事變得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