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現實需要更專業、公益性更強的設計組織

        0

        張琦

        光華設計基金會理事長、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執委、國際設計聯合會執委

        編輯_Edit_ 李杰 李葉

        1229553661.jpg

        光華設計基金會2010年成立,是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路甬祥副委員長倡議下成立的中國第一家設計基金會。基金會秉承“扶持設計人才成長、推動設計產業發展,致力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宗旨,采取公益服務模式,在設計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支持地方設計創新基地建設、國際創新設計交流、全球綠色設計發展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基金會面向全國設計人才、專業機構開展表彰、獎勵和資助,延續2005年起在團中央支持下設立的“光華龍騰獎”(國 科獎社證字第0223號),通過“中國設計貢獻獎”、“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等系列獎項,連續舉辦14屆全國評選,累計表彰行業領軍人才兩萬余人。參選對象包括產品設計、建筑設計、服務設計等設計門類,獲獎者在引領中國的創新設計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新形勢下,設計3.0將賦予中國設計新的意義。中國設計人才將肩負起新的責任,并迎接世界給予我們的最好的歷史機遇。”在訪談中光華設計基金會張琦理事長表示,“‘光華龍騰獎’具體講它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承載推動中國創新設計發展的歷史使命;同時肩負培養造就創新設計優秀人才的責任。是里程碑,樹立一個個自主創新楷模,讓中國設計之路可以被銘記。”


        《設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的第41年,在這70年中,中國設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請您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談一談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時間節點和事件。

        張琦: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設計的發展有很多內容是讓人深刻難忘的,最讓人深刻難忘的應該是我們的兩彈一星。在50年代、60現代那樣極不尋常,又面對嚴峻國際形勢下,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國家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圣而偉大的事業中來。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是70年里讓人最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在農業、工業這樣傳統一產、二產里也都有很多讓人特別難忘的事情。首先,在水利工程方面,以“紅旗渠”為代表的小型水利工程設計是對中國農業生產產生深遠意義的重大舉措,改變了農業生產的基本格局。中西部很多地區因為有這種小一型、小二型水利建設,地方的農田水利工程一下上了一個臺階,農業生產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其次,農業機械化工程方面隨著農業機械設計的進步,如小型收割機、小型短途運輸手扶拖拉機等農業機械設計為農業生產也做出了非常大貢獻。

        農業生產里面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農業研發機制、成果的轉化和生產模式的變革。這種生產模式的變革,其實也是一種農業生產流程設計。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的研發與供給對整個社會經濟的變革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70年,從現代化的程度來看,工業化的進步是從簡單的生產到大量代工,到有自己自主創新設計的一個發展過程。雖然我們的整體設計水平還達不到世界一流,但是也已經進入世界經濟去進行全球性經濟活動交流。比如當時的鳳凰相機、海鷗相機也能出口賺外匯。

        除了農業、工業方面的發展,70年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變化還有人才的培養。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1000多所高校里都設立了設計專業。最高峰時候,國家每年培養出50多萬的設計專業畢業生,這個數量級給中國設計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整個設計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活力,是中國設計變化的一個真正源泉。

        70年里,要說到設計從產品、產業的變革到人才的培養,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對有關設計政策的不斷重視和優化,從工業設計到服務設計、從創新設計到綠色設計,國家有關部委這些年都出臺了非常多的政策,對設計行業的大發展,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比如,為推動綠色設計發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于4月15日聯合出臺了《關于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19}689號),明確了綠色技術所涵蓋的范圍,指出“綠色技術創新正成為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科技競爭的重要新興領域”,并對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與光華設計基金會的宗旨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基金會愿意在科技部指導下,以前期的行業積累為工作基礎,全力配合推動這一國家層面政策的落地,為國家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推動綠色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683060303.jpg


        《設計》:您在創新設計領域深耕多年,請您談談對關于創新和創新設計的理解。

        張琦:關于“創新”和“創新設計”的含義,我想引用兩個人的話。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創新設計的價值在于:提升制造服務品質,贏得用戶信賴,獲得競爭優勢,創造市場價值;能夠為用戶創造新體驗和新價值;創新設計新工藝、新裝備,可實現大幅提質增效,乃至引發產業變革;好設計可以創造新需求,開拓新市場,創造產業新生態;綠色設計引領促進資源高效、清潔和循環利用,體現了創新設計的生態環境價值。而知識技術、創新環境、體制機制、價值理念、創意創造、創新人才是創新設計的競爭力要素。”——引自2016中國好設計獎與第十二屆“光華龍騰獎”頒獎儀式上路甬祥院士《再論創新設計引領中國創造》報告

        “創新理論”是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最早提出。他在做出“創新”定義的時候是基于商業和市場的語境。熊彼特強調“創新的源泉來自于生產端”。他認為,什么樣的工廠、什么樣的生產決定什么樣的創新,現在工業設計也是這樣。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開始興起管理創新,即“軟實力”。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對創新做了新的解釋:“創新的源泉不僅來源于生產端,更來源于消費端。市場需求激發創新”。如因為需要更高效地解決交通問題,所以設計生產了大型商務飛機、高鐵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全球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知識網絡經濟時代,社會發展也步入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大家發現創新并不完全來自于生產端或消費端,不是某個產業或某件產品,而是來自于創新者對新技術的集成應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喬布斯。滑屏技術在康柏公司放了10年無人問津,因為它沒有大量的人機交互需求,鍵盤能解決所有問題。喬布斯把它買回蘋果繼續研發,基于人需要簡單地使用功能復雜的東西,喬布斯把這些硬件、技術進行融合,解決了這個問題。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講,如何在手機中集聚更多的功能,蘋果做了很多創新,如用五軸數控機床制作外殼,而不是用模具。這種用現代數字制造來控制成本就是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對用戶的最大創新還有歷史性地加入了手機照相功能。

        新形勢下,我們要深刻認識創新設計的價值,不斷提升創新設計能力。加強創新設計,需要從理念、環境、基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以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把握網絡時代設計的新特征——綠色低碳、網絡智能、開放融合、共創共享。完善政策法規環境,切實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為創新設計提供有效法治保障。以市場為導向,改革創新資源配置機制、權益分享機制、設計評價機制,持續增加對設計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投入,為自主創新夯實知識與技術基礎。同時,國家、地方和企業應加強對創新設計的投入,建立創新設計基金,加大對設計方面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著力培養設計人才,提升人才質量,強化創新設計人才是基礎,引導中國設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走向高品質、邁向中高端。

        創新設計是把握新產業革命機遇的必然要求。設計引領才能成為新產業變革的領跑者。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路甬祥院士及中國工程院常務原副院長潘云鶴院士的支持下,由光華設計基金會牽頭設立了“光華創新設計研究院”,主要以城市為目標,開展創新設計戰略咨詢,服務于城市創新發展。開展國際合作、綠色設計合作、培訓、服務設計合作、會展品牌活動、技術轉移、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等工作。


        1115516627.jpg


        《設計》:在諸多設計獎項中,光華設計基金會的獎項卓爾不群,請您介紹一下“光華龍騰獎”設立的初衷以及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張琦:關于“光華龍騰獎”,具體講它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承載推動中國創新設計發展的歷史使命;同時肩負培養造就創新設計優秀人才的責任。它又是里程碑,樹立一個個自主創新楷模,讓中國設計之路可以被銘記。”

        光華設計基金會最早的工作體系是在共青團中央所屬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的創新工程辦公室。當時共青團中央有一個全國性的“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評選活動,評選一些行業的“杰出青年”,像“農村十大杰出青年”、“IT業十大杰出青年”等。我們在當時做了一個創新工程體系,就在想“人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也可以評一個設計業的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設計”這個概念還少有人關注,我們希望中國設計像巨龍騰飛,于是在團中央支持下創立“光華龍騰獎”。2011年10月“光華龍騰獎”獲得國家獎勵辦批準成為國家級設計人才表彰獎(國  科獎社證字第0223號),是中國設計行業第一個、跨領域、公益性的杰出人才評選活動。

        “光華龍騰獎”的與眾不同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光華龍騰獎”是專門表彰獎勵創新人才的獎項,與其他大多數表彰產品的獎項有本質區別。其重在表彰人才的“行業引領性”、“創新推動力”,而不是評價其設計作品,因為創新推動的真正源泉是創新者們。

        第二,“光華龍騰獎”評獎始終堅持“公益、公開、公正”的評審原則。其中公益模式的設立也是考慮到獎項的公正性、權威性,以及對行業的推動性、必要性,所以采取公益模式,評審過程不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接受商業冠名。堅持“公開性”,全部過程向社會公開。堅持“公正性”,由部級、廳局級以上事業單位、民政部批準的全國性行業協會、有部委批準文件的聯盟、地級市以上行業協會、青年聯合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設計成員所在單位、全國性媒體等組織推薦,不接受個人申報。由各領域推薦的專家和歷屆中國設計貢獻獎、十杰獲得者組成評審委員會,每年公開抽簽組成當屆評委團。采取初評、公眾投票、評委團遠程投票、抽簽評委現場投票四個指標加權產生最終結果。光華設計基金會不參與投票。

        第三,“光華龍騰獎”強調“設計對國家承擔的使命”、“設計對可持續發展的擔當和責任”以及“設計怎么樣讓生活和世界變得更美好”等時代主題,在創始之初就把設計做了一個跨界的定義。把建筑設計、環境設計、工業設計、文化創意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創意設計、智能制造設計及服務設計等諸多門類進行綜合統籌,從設計價值本身和設計價值的貢獻來制定“光華龍騰獎”評選標準。

        光華龍騰獎是中國設計領域人才表彰最高獎,自2005年起,15年來光華龍騰獎累計共評選表彰“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140人,“中國設計貢獻獎”158人,表彰“龍騰之星”及系列獎項獲得者20000多人。“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都是行業領軍人物,長期致力于推動設計產業創新發展,在其行業或地區都有極強的引領性和示范性,對產業的發展創新起到了真正引領的作用。獲得光華龍騰獎后,王華明、吳志強先后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冬亮、吳晨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光華龍騰獎”獲獎者得到地方政府認可,如深圳市將“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納入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政策,最高獎勵480萬元。

        “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獲得者徐志磊院士今年已87歲高齡,依然在為推動創新設計奔波,依然上講臺播撒光和熱。“光華龍騰獎”委員會主席柳冠中教授,回國后的33年來的始終在為設計大聲疾呼,探尋設計真理。光華設計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石定寰,不論是在國家部委工作還是在退休之后,創新設計、綠色設計始終是生活中的主旋律。

        要說“光華龍騰獎”這么多年評選推動的心路歷程,可能最難的就是從初評開始,到終評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光華龍騰獎”的獲獎率不是很高,從評出中國設計青年百人榜的時候,就已經充滿了選擇,標準從優改進的問題。當然“光華龍騰獎”評選的規則,一旦定下來就不會隨意改動,都是按照規則來評選,并且我們也在不斷的優化它。但是規則畢竟在執行過程中會有跟現實情況不是那么完全的一一對應的,所以最后終評的時候,進入提名獎就充滿一定的競爭,提名候選人再競評十杰,競爭就更加激烈。每次看到一些在產業發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創新的提名候選人最后沒有被評上,我們都感到很遺憾,有些同行業的朋友也會感到惋惜。

        其實,我們也一直在跟我們的參評人講,作為一個公益性的獎項,我們主要還是以“責任、擔當”作為行業發展的準繩,所以評選的過程中,究竟能不能獲獎,其實我想說的是評上了很光榮,評不上其實也光榮,因為按“光華龍騰獎”的推報制度,其實推報的每位參評人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是行業的精英,是行業的中流砥柱。未獲“十杰”的人也都是被上百家行業機構從百萬優秀設計從業者中推薦出來的,已經很值得驕傲。而且有很多提名人和百人榜獲得者還創立了世界級公司,他們同樣很優秀。我們想的是怎么樣讓這個獎的所有參評者能夠獲得更多的榮耀。這其實是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一個方向。我們衷心希望更多行業有為人士成為行業領軍者、行業領袖。

        另外從評選的過程和最終結果來看,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特別是行業的覆蓋和地區的覆蓋,還是不太均衡。比如說近些年東部地區參評及獲獎人數較多,這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有關;西部地區的總體數量偏少,行業覆蓋也不是那么全,包括像香港、臺灣有參評者,但獲獎的人數也不是很多。我們希望在以后的評選中能夠更好地平衡發達與發展的關系。還有就是評選的機制優化,我們希望建立“光華龍騰獎公益基金”,因為“光華龍騰獎獎金池”到目前為止還是由基金會在承擔。我們希望通過“公益基金”的建立,讓更多關心、支持創新設計的機構可以更好的支持“光華龍騰獎”,讓“光華龍騰獎”的公益性獲得更多保障。同時,我們也希望“公益基金”可以形成一個對“光華龍騰獎”獲獎者和參評者更好的服務和支持機制。給予他們更多能力再提升和一些公共資源的提供,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在創新創業過程當中,起到更好的創新引領作用。

        在這里要感謝新華社主管《中國名牌》雜志十幾年來一直對“光華龍騰獎”評選活動的支持與參與。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媒體也都不斷地為“光華龍騰獎”的評選傳播貢獻力量,使得“光華龍騰獎”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在此更特別感謝《設計》雜志能夠專門關注這樣一個話題。


        timg (2).jpg


        《設計》:在推動整個設計領域創新設計方面,光華設計設計基金會起著怎樣的作用?接下來還將向哪些領域拓展?將著力推動哪些具體工作?

        張琦:作為最早用公益方式來推動中國設計產業的設計機構,光華設計基金會的公益性和民間屬性,得到了很多傳統行業組織、專業組織和一些地方機構的大力支持。我想基金會在行業里起的作用主要還是積極探索設計的創新思想和理論。我們這個思想理論是以路甬祥院士的“設計3.0”思想理論為基本指導原則。

        設計是一個年輕的學科體系,對中國來講意義重大。縱觀全球的發展,設計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科學創新都息息相關。設計的推動離不開三個層面,第一是要有正確的思想理論;第二是在正確的理念和價值指引下對應的法律和政策;第三個層面是市場層面的資源配置和產業的升級、發展。

        設計思想理論的傳播,設計價值理念的不斷交流和推廣,與有關政策的推動是至關重要的。自2005年開始到2010年,我們一直在做設計學學科建設的推動的工作,直到2011年,經過全國人大代表滕衛平建議案,“設計學”在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一級學科”。但是我記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實際上是希望設計學能夠成為一個門類。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繼續推動的一項工作,爭取把設計學推成一個獨立的門類。現在是13個學科門類,設計學有沒有可能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這是我們特別期待的。

        基金會除了設計理念的推動,還在推動服務設計、綠色設計、創新設計等方面做了諸多工作。通過聯合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舉辦“中國設計節”、“中國服務設計大會”等會展,努力搭建起設計產業集聚平臺、設計人才服務平臺、設計信息交流平臺和設計投融資服務平臺。以設計瑰谷為載體,建立基于設計的城市系統創新綜合體,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8個城市落地。比如:在基金會的多年努力下,通過開展“服務設計研討會”、“中國服務設計大會”等一系列活動,2018年1月10日,商務部、財政部、海關總署聯合發文,把服務設計寫入《服務外包產業重點發展領域指導目錄(2018年版)》,而且對服務設計給出了一個定義。這是我們聯合北京、廣東、上海、浙江等地高校和相關設計機構共同研究推動的結果之一,服務設計對于中國設計產業的發展會越來越重要。 

        服務設計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設計倫理的角度來講,我們要關注服務設計帶來的結果,不論是商業服務還是公共服務,服務設計的目的都應該是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作為非政府組織,基于公益屬性,我們提出了籌建“服務設計公益專項基金”。結合2019年的第二屆中國服務設計大會、優秀服務設計案例評選等活動,將服務設計推動落到實處。

        自2006年起,開展中國設計節,利用創新設計手段為地方產業服務,至今已舉辦14屆。第十四屆中國設計節擬定于2019年10月于北京召開。

         同時基金會也在行業組織的建設上面,從基金會本身出發,孵化和支持了很多新平臺建設。2013年,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注冊成立,它由中國人發起的,世界上首個致力于推動綠色設計發展的非營利性國際組織,也是由基金會支持推動建立起來的。WGDO旨在全球范圍內腸道和傳播“綠色設計”理念,以“綠色設計”為手段引領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變革,實現人與自然融合共生通過世界綠色設計論壇中國峰會、歐洲峰會、世界綠色設計博覽會以及評選綠色設計國際大獎/綠色設計國際貢獻獎、發布《世界綠色設計報告》等形式,促進“綠色設計”信息、技術、材料、項目、資本、人才等交流與合作,搭建全球性綠色發展對話平臺。


        1663518651.jpg

         

        世界綠色設計論壇,作為綠色設計領域全球年度盛會,先后在瑞士盧加諾、意大利米蘭、比利時布魯塞爾、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德國弗萊堡、中國揚州、韓國首爾等地舉辦二十多場高規格論壇。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綠色設計”理念,積極推動生產變革、消費變革、生活方式變革。通過舉辦論壇、組織展覽、開展國際互訪、進行評選表彰等多種形式。在多個領域達成了影響深遠的國際合作,得到了眾多國際組織及專業機構的支持和響應。先后有數百位各國政要、三千余家知名企業出席論壇系列活動。

        作為WGDO政策咨詢、研究開發、趨勢分析、成果應用、標準評定的“高端智庫”,2015年10月綠色設計研究院在天津成立。綠色設計研究院以綠色發展戰略為指導,引進國內外綠色設計的人才和經驗,涵蓋綠色建筑建材、綠色紡織服裝、綠色家電、綠色通訊、綠色辦公、綠色交通、智能制造等領域,為地方企業提供各類綠色材料、綠色技術應用轉化服務,構建新材料、新技術對接橋梁。研究院目前已建立儲備了包含上述行業和領域的綠色項目庫,可采取政府引進或機構共建的模式,靈活開展服務和合作,促推綠色項目落地。

         綠色發展,設計先行。從產業發展來看,綠色設計是啟動綠色發展的第一杠桿。它不僅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更是貫穿生產、消費、流通各個領域的“源頭”環節,決定了產品、工藝、裝備、服務的生態環境友好性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綠色化水平,其目標是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近年來在光華設計基金會推動下,綠色設計陸續得到政府、學術和產業界的普遍的接納和認可,形成了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2016年,在基金會推動下,時任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先生主編出版了全球首份以綠色設計為主題進行專業研究的系列性年度報告《2016中國綠色設計報告》。“綠色設計”成為中國科學院認可的學科方向。

        在國內我們也發起成立了北京綠色設計促進會、揚州綠色設計協會,現在也正在重慶、武漢、廣東、浙江、天津等地推動行業組織的創建。光華設計基金會還以參與推進“國家設計創新建言獻策建言獻策己任,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以多種方式諫言獻策,助力中國設計產業蓬勃發展。


        1910297737.jpg


        《設計》:在您看來,推動中國設計的發展,還需要什么樣的設計組織做哪些工作和努力?

        張琦:基金會在行業里面所做的工作,其一是通過“光華龍騰獎”樹立一個個模范榜樣,樹立創新設計的典范,尋找和扶持青年創新的杰出人才;第二是在行業組織的發展方面,推動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設計業國內外組織;第三是希望在設計學的學科發展上面做一些推動和支持。下一步我們還會在學科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高端上去做更多推動。比如說,在設計學學科的科學發展方面,我們希望在設立“中國設計院士”這樣的一些話題上進行探索和推動。

        在促進中國設計的發展方面,設計組織其實已經很多。但是我們希望有更專業、在產業發展和學術研究上面能夠有更多融合的設計組織出現。更專業、更落地、公益性更強的設計組織,應該是我國目前最需要的。要圍繞具體如服務設計、綠色設計、創新設計方的標準制定、人才培訓等方向,包括與市場發展和經濟發展相關的一些資源匹配,做更多的推動與合作。尤其在一些重點領域,比如整個城市發展的規劃設計,其實對整個城市的生命力都非常重要。就像十幾年前,在德國的雅盛工業園里就有基于科技的大大小小各種科技型的組織上百家,這些組織里面有一半兒也都是跟設計創新相關的機構。



        1342078535.jpg


        807433edbcf24d42a70d5a000f63e38f.jpg


        《設計》:請您與《設計》的讀者分享一兩件您目前正在關注的設計領域的事件。

        張琦:我現在正在關注設計界的兩件事情,第一件是設計投資,基金會最近也聯合一些資本機構在做設計產業基金。2019年5月16日“光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在濟南注冊成立,該基金由基金會與鴻茂恒資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合作發起,基金運作將由國家院士、政府智庫相關領導、外籍專家及企業精英等組成專家顧問委員會,對投資項目進行經濟價值、生態環境價值、社會文化價值以及投資價值的多維度分析,投資領域包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綠色設計等8個主導方向,其中綠色技術是其投資重點領域之一。                

        我認為設計投資是目前中國設計最重要的一個點。設計再好、再有價值、再有未來,都需要被投入。所以我想,如何更好地推動設計發展,讓更多的投資流向設計,這可能是目前基金會比較關注的一件事情。第二個就是我在三四年前提出的“世界語境下的中國設計的發展,一定要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從目前來看,其實中西方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本來走的路就不一樣,面對的問題也不一樣,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也都不一樣,所以現在我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發展一體化的背景下,沖突必然就會產生。這種沖突對世界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尤其剛剛才開始步入要跟全球同步去發展和參與全球性競爭的時刻,中國設計在這種全球的、商業性的流動和競爭上還很稚嫩。這個時候,中國設計該有一個怎樣的方向,其實是對行業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新起點。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設計人才?我們在培養設計人才過程中的導向是什么?商業非常重要,但是有沒有比商業更重要的東西?就像很多年前大家都提出類似的話題:我們做杯子是為了喝水,但如果水都污染了,我們做的杯子有什么用?設計也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發展設計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但是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追逐個人或者是小群體的商業利益,所付出的代價是非常高的。那么,我們怎樣用綠色設計的思想理念去引領設計的發展,讓設計真的可以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動力,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就需要我們非常嚴肅認真地思考,中國設計究竟要靠什么來驅動和牽引?中國設計如何能夠在推動經濟發展、建立友好的生態環境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這個時候不回答這樣的問題是不行的。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消費所帶來的推動,消費本身就涉及到我們對這個世界和對自己的看法。比如北歐的設計對環境、對大眾的顧忌非常多,特別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或者說,怎么樣用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設計賦能。這是我們中國設計要去思考的問題,不管是在能源的獲取、使用、節能等話題上面,還是在我們的生活方式的設計方面。因為人的生活方式雖然有內在的需求和沖動,但是其實也是被設計出來的,所以設計師的職責就很重要。我們是不是可以設計出更簡單、更簡潔、更高效、更優美、更幸福、更快樂的生活,其實就是設計需要去思考的。網絡經濟時代,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我們可以從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模式中解放出來,但是解放出來后去干什么?設計的價值是可以把人的生命、人的體力、人的精神做更多的延伸、解放和加強,這種加強本身賦予了生命可能更多的價值和意義。因為設計而帶來的更多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怎樣可以變得對未來更有價值,我想這應該是我們去更多思考的問題。


        81123188.jpg


        最后,我想說:光華設計基金會承載了太多期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基金會立足行業發展,不斷搭建更為廣泛地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用設計手段推動社會發展;基金會也甘當鋪路石,愿意與每一位“光華龍騰獎”獲得者、支持和熱愛設計事業的有識之士共同托舉起中國設計的未來!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午夜一级日韩精品制服诱惑我们这边| 欧美精品人爱a欧美精品| 牛牛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草草草|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 国产情侣大量精品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多少集 |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好紧好爽太大了h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免费高清日本社区| 93精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日韩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日韩美女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亚洲欧美精品AAAAAA片|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