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 賈會娟 馬西賀 張媛媛*
摘要:磁懸浮技術廣泛融入了我們現代社會的生活之中,本文通過對磁懸浮產品市場調研及消費群體調研,結合當代用戶的需求進行磁懸浮燈具的設計。通過尋找有價值的優良傳統文化,我們進行了整合分析并確定了設計方向。同時,結合智能家居以及健康大數據的概念,從功能、造型、色彩搭配以及人機交互等方面,進行磁懸浮燈具的設計與實踐。
關鍵詞:傳統文化 磁懸浮 燈具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11-0104-02
Abstract:Magnetic suspens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integrated into our modern liv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market research and consumer groups of maglev products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users, the author conducts the design of magnetic suspension lamps. By finding the valuabl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conducted an 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determine the design dir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smart home and health big data, we design and practice the magnetic suspension lamps from the aspects of function, modeling, color matching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Magnetic Suspension Lamp Design
一、課題背景
中國于2000年成功設立了第一條高速磁懸浮線路,磁懸浮列車以其無輪軌接觸、速度快、噪音小、安全舒適等優點迅速成為了城市間中段交通運輸的主力,磁懸浮也因此被重視。現在磁懸浮技術在航天航空、運輸、裝飾、產品設計等方面應用廣泛,主要突出功能有懸浮、充電、加熱等。隨著全球對各種能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以及無節制開采,資源短缺是人們現在面臨的重要難題,作為新型能源的磁懸浮技術,成為了節能環保中的新生力量。磁懸浮產品的市場十分廣闊,燈具作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照明工具,也在向磁懸浮技術靠攏。但目前市場上的磁懸浮燈具造型太過現代,高科技色彩融入普通消費市場相對困難,因此,我們追蹤溯源到中國傳統文化,希望從中汲取營養,進行了融合傳統文化的磁懸浮燈具設計及實踐,希望能為磁懸浮燈具的設計提供一定借鑒。
二、融合傳統文化的磁懸浮燈具設計調研與分析
(一)磁懸浮簡介
磁懸浮技術主要是指利用磁力克服重力使物體懸浮的一種技術。傳感器、控制器、轉子、執行器是組成磁懸浮的重要部分。電磁鐵和功率放大器是執行器的組成部分。磁懸浮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這四個部分的配合協助,轉子收到干擾會偏離本身的地方,傳感器則是檢測轉子是否偏離的工具,當轉子偏離位置,傳感器將會傳輸控制信號,功率放大器的功能是將控制信號專程電流,電流在執行器中的電磁鐵的作用下產生磁力,在磁力作用下將轉子放回初始位。在這個系統中,因為受到兩個力的拉扯,所以轉子可以處于平穩狀態。磁懸浮主要分為抗磁質懸浮、超導斥力懸浮、超導釘扎懸浮、渦流懸浮、電動懸浮、主動控制懸浮、諧振懸浮、自旋穩定懸浮等類。
(二)磁懸浮產品調研
根據市場以及網絡調研,目前市面上的磁懸浮產品以裝飾類、燈具、音響為主。磁懸浮臺燈主要利用中部懸空,利用光和鏡子的反射,達到了神奇的魔幻效果。磁懸浮電磁爐通過電力轉磁力,磁力轉熱能的方法,達到隔空加熱的效果。磁懸鼠標,懸浮導航器和磁力底圈組成,它足以撐起人們因為操作帶來的壓力,減少對手腕的傷害。磁懸浮音響,通過電磁轉換,可以隔空充電,通過磁力大小實現自主上升下降。
(三)中古傳統文化元素及古代燈具的調研分析
中國有著悠長的歷史傳承,傳統文化積淀濃厚。傳統紋樣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體現,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經過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洗禮,具有獨特而鮮明的民族特征。通過調研,發現兩種可供借鑒的元素。一是纏枝紋,作為我國古代藝術品的一種常見修飾符號,有著人們生機勃勃,萬古流傳的美好寄托。它是以藤曼、卷草為基礎提煉而成的,其形態婀娜多姿、細膩柔軟,常用于家具、玉器、陶瓷、編織等。另外一個是手鞠球,它起源于中國唐代的蹴鞠,可拿來拋擲把玩,象征著一種帶來好運和幸福的禮物。另外,通過對中國古代典型燈具的調研、介紹及分析(如圖1)所示,也為這次的融合傳統文化的磁懸浮燈具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四)融合傳統文化的磁懸浮燈具調研分析
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圖(如圖2)可以看出,在所有種類和功能中,比例較高的類型是居家類、飾品類、數碼類,功能比較高的是加熱、便攜、展示、充電,消費人群以90后為主。磁懸浮燈具設計以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消費能力、且對科技有一定喜愛的青年人為目標消費人群。青年時期是一個生理發展已趨成熟的階段,但心理任有強烈的求異意識,熱愛追求時尚,情感奔放。由于青年人家庭方面的壓力較小,而且可以獨自控制自己的消費,所以青年人所有的經濟收入主要是直接用于自身購物,有著較高的消費能力。青年人是這次設計的核心消費人群,根據他們對于消費的特點,產品外觀設計要求美觀、獨特、個性鮮明,磁懸浮燈具可對環境的溫度、濕度等有所感應感應,及時智能的反饋環境變化,床頭燈所處位置特殊,其開關方式、亮度調節裝置需要簡潔、易操作,帶給人們舒適的生活體驗。
三、融合傳統文化的磁懸浮燈具設計要求分析
(一)色彩分析
暖色系的光源會使得整個空間看起來更柔和,更有助于人的身心舒適。磁懸浮燈具還具有感應環境變化、調節氛圍的功能,可根據環境的變幻而變化。白色光偏冷,冷色系給人清爽的感受;藍色和綠色會給人安靜的氛圍;橙色和黃色給人溫暖的感覺。燈具以陶瓷作為燈罩,陶瓷本身為米黃色、灰黃色,加以不同的染色劑,可產生不同的色彩,但因為染色劑是以鐵、鈷、銅配置而成,所以大多色彩飽和度不高,以白色為主,或產生窯變形成自然地紋理。
(二)造型分析
磁懸浮燈具用于日常起居的普通照明功能,更衣、梳妝、床頭閱讀的局部照明功能,調節情趣、美化居室的裝飾照明功能。結合其功能的特點,構思其造型。由于產品的特殊使用環境,對于整體的安全性要求比較高,所以在考慮產品形態時偏向圓潤型。可根據大自然的山河湖海進行仿生形態參考,大自然中充滿了優美的曲線和造型。曲線形態給人以舒緩、柔軟的視覺感受。
(三)功能分析
磁懸浮燈具作為室內的光環境調節裝置,除了有照明功能外還有裝飾空間的功能。磁懸浮燈具可以在夜晚對人體進行分析,手機健康數據并監測,可輸出生命軌跡,這樣對用戶的健康監測也是一大幫助。
(四)人機因素分析
考慮到核心用戶群的使用習慣,降低產品的操作步驟,使其與人有更好的交互體驗,結合產品特點,給人以舒適的用戶體驗。根據對人體數據調研,燈具與人的互動主要在手部,要充分考慮使用環境以及腕部運動能力,提高使用方便度。戶可根據需求修改或制定交互方式,做到系統的個性化設計,為每個用戶匹配自己的交互方式。
(五)材質分析
根據中式風格燈具的特性,選用了陶瓷。陶瓷有很強可塑性。材質的內部結構穩定,耐高溫、耐磨損、抗氧化,有特殊的光學性能。在質感和安全性上都具有很高的選擇價值。
(六)傳統元素運用分析
將傳統吉祥紋樣——纏枝紋融入手鞠的編制當中,使得手鞠更具有傳統的美好寓意。讓傳統元素不斷融合新型事物,盡力做到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四、融合傳統文化的磁懸浮燈具設計方案
(一)設計方案草圖
(如圖3)結合方案草圖1、2和4進行結構重組,取球形的一部分進行結構重組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其中,將手鞠的線條進行簡化、重組,將主干的直線部分留下,作為燈具的燈罩部分的骨架,將纏枝紋的紋樣融合在燈罩里,產生柔和的曲線部分。床頭燈的大小一般根據房間大小來匹配,眼睛離書冊300mm時不容易產生眼部的不適,燈具尺寸定為150mm*320mm。磁懸浮燈具產品材料方面選取陶瓷。陶瓷是由天然原料燒結而成,天然原料是由地球原有資源黏土萃取而成。大多數的陶瓷都是絕緣體,且有獨特的光學性能。
(二)磁懸浮燈具設計迭代過程:
一代草摩以橙色和白色混染作為葉子的顏色,色彩具有很強的跳躍性,中部骨架用白色填充,更具有科技感。黑白兩色簡約大方,科技感十足。
二代草摩將線條重新排列,解決成型后重量不均勻的問題。將線條在曲面上排列成規則的形態,交叉重疊的線有一種特殊的美感。
三代草摩在二代草摩上對實體結構進行再次整合,改變材質,調整色彩比例。
四代草摩通過對線的角度和色彩進行再次整合,形成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通過幾輪產品迭代,最終完成了融合傳統文化的磁懸浮燈具設計實踐(如圖4)。
結 論
通過將在臺燈設計中將傳統文化與磁懸浮技術結合,能夠實現雙贏,既可以突出磁懸浮技術的科技感,又能很好的傳達傳統寓意,為青年用戶營造了更好的燈具使用體驗,為磁懸浮等高科技產品的落地推廣提供了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 GB/T 2900.4-1994 電工術語電工合金12.2.6.
[2] 李長春,康立里 . 淺談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創新 [J]. 科技風.2013(3):205-205.
[3] 尹定邦 . 設計學概論 [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5-46.
[4] 李洪海,張黎 . 關系式設計與4C原則: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手工藝設計可持續性發展 [J]. 設計,2016,29(1):102-103.
[5] 鄧歡琴 . 論燈具設計中的仿生學 [J]. 設計.2012(02):050-052.
[6] 蘇永善 . 中國古代燈具發展簡史 [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21-23.
[7] 譚傲楠,李洪海 . 產品情感化設計研究文獻綜述 [J]. 設計,2016,29(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