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 何偉民
摘要:文章嘗試從形態感知的角度,探討加強形態教學訓練效果的經驗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各種緣由的研究;剝離長期束縛形態感知訓練的多功能束縛,從學術的層面,探討純粹的技術實踐和訓練的方向可行性,立足幾何抽象化元素為依托,展開文化、社會、材料以及工藝等技術關聯元素的關聯研究,目標只有一個,適合當代設計造型發展的趨勢,嘗試建立新的形態塑造實踐模式。
關鍵詞:設計 形態 感知 關聯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8-0054-02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form and the research of various causes associated with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ical perception; stripping the multi-functional restraint of long-term restraint morphological perception training; from the academic level, practicing and training in the direction of feasibility, based on geometric abstraction elements to start the culture, societ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related elements of the association research. The goal is only on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design modeling trends and tries to establish a new shape practice mode.
Keywords:Design Modeling Morphology Relevance
引言
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從出生懂事開始就在感知周圍的山川林木,鳥語花香的景色和事物,從小上課學習就被告知客觀事物并不以我們的主觀認識而發生變化;周圍的事物也不以我們的喜好而客觀存在的,而且從我們開始學習繪畫就發現創作并不只是客觀地再現自然。
自然形態包括我們能看到的一切可以看到和不可以看到的事物,我們這里僅以可見事物作為研究的載體對象;山川,河流石頭,日月星辰這些形態都是自然界經過多年的演化呈現出現在的形象,我們稱為自然形態。這些自然形態都是受到客觀事物內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沒有對其形成產生影響;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人造形態,在我們的生活環境周圍,汽車,家電以及生活中所用到的一切工具衣食住行等形態大自然并沒有直接給予我們人類,而是我們制造出來的“東西”,我們稱之為人造物。為什么我們談造型要研究這些,因為有意義的形態不是空想出來的,開始造物也要向大自然學習,向前人學習,少走彎路,在繼承的前提下創新才有意義。
一、造物與自然物的區別
這個命題需將討論的角度需要定位一下,首先造物是為人服務的,以人的意志為塑造的,這個與自然物的定位不同,相比較而言,人的視野和目標是基于人類自身的進化和發展的,勞動和生產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和生活。相對于自然物要復雜許多。但為什么造型創新還要仿生、還要師從自然呢?自然界對于人類不僅限于我們周圍的環境,整個宇宙對于我們的所處的環境都是學習和參考的對象;大自然是個生態的環境,沒有不能進化和消失的東西,但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認知所限,所造之物不能完全與自然進化規律相一致,有些廢棄物很久不能回歸自然,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傷害,其實也就直接傷害到了人類自己。人們的過度需求導致欲望的無限膨脹以致最后發展的失衡。從自然界進化的角度來看,生物其實是自然界最完美的產品,但是材料基礎還沒有達到生物智能的水平,包括現在的機器人、生物技術、信息智能以及動態結構單元,無一不是物理化學材料制造的產物,與自然生物制品還不是一個概念的。當今造型設計還離不開人造材料這一基礎環節,盡管材料的發展已經很快了,但作為人造物,人們現在還不能做到完全的生態化;既然設計還需要人造的材料,那么產品的設計就要以材料結構和工藝為基礎,這也是形態塑造的出發點。
所以人造物和自然物的本質區別是生態的不同;今后人造物依然要向大自然學習,自然物在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繼續對于人造物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二、造型規律的認識與研究
(一)技術方面
造型設計師沒有必要從微觀的層面去糾結人造物質的過去和未來;雖然設計哲學宣揚設計師需具備五眼六通的功能;從以往經驗來看,材料工程的開發者都會提前發現和解決這個社會普遍需要的問題,一個新材料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設計要做到是發現和應用推廣;我們面對的是人而不是微觀的世界。設計師更多應該是合理選擇和極致化運用。這樣的話,研究的縱深性也會好把握。當然選擇材料和技術手段也需要橫向知識面的一些支撐。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方式大都沿襲模仿的規律,那么規律找到了會對于豐富多彩的形式有約束么?規律研究是手段而目的是需求。規律對于藝術設計多樣性而言也是一對兒矛盾,規律誕生出相同的結果,而設計的形式有時卻出現結果形式多樣化的局面。所以在體現交叉學科特點的同時也要展現應用和自身鮮明的特色。
當前的造型研究多從起點與出發點開始,也就是服務的對象和造型的思路為依據;產品的造型(藝術造型)出現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1.有意味的形式。2.是為他人服務產品。3.為企業賺錢的工具。那么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大部分人都集中在前兩項上,屬于技術層面,后者屬于商業策略研究范疇。設計形態的產生受實用元素所限定,是功能和審美的產物;往往條件是設計的出發點。而單純的形式訓練往往不受條件約束,這在設計實踐中很容易產生不切合實際的作品,是作品而不是產品,因為商家認為產品的功能是第一位的。這無形中給設計造型的發展路線指出了“方向”,所以當今大多數產品設計造型的訓練是以靜態結構和動態機構功能為載體的“船”進行的,是在有條件約束中行進的舞者。如果在條件不改變的前提下求形態變化,基本上是很有限的。所以往往這樣的結果也沒有什么新意,但這對于初學者的造形觀念形成確實有一個樹立設計理念的機會,從模仿和改良開始,這對于改良性的設計是個很好的方法。
對于創新面大的設計則需要更大的自由度;有時候我在思考,生態功能模仿和研究確實可以有限擴大形式的多樣性,同時也成就了造型的依據和形式轉換基礎,對于造型表面化的說法也不失為一種回應;當今電子信息時代的生活,單一力學物理或者化學的原理的語義特征是不能支撐廣泛的信息時代的形態特點的,尤其是信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傳統的比例均衡和拓展已經稱為輝煌的過去了,創新需要不斷地尋找新的支點。設計造型多選擇原理表現也是源于用戶的需求,而比例的演繹拓展多了情感的任意性,常常不被重視了,但仍可也作為基本功的一個選項,畢竟約束越多,任意的程度就越小;產品造型是基于三維實體形態的功能展現;不同于純粹的視覺藝術,它與材料是不可分割的,當今時代隨著材料更新的日新月異,結構造型也就成為了即仿生原理和比例拓展以后的第三個造型研究的方向,這對于形態的個性化與用途細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類造型需要建立在工藝實踐和認知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實現設計塑造,否則沒有應用意義。原理造型和結構造型都是建立在靜態結構的基礎之上的;相對于此的動態原理造型則復雜很多,比如汽車的造型設計,動態的結構單元需要承受許多外力和內力的影響,這個需要材料的實驗和的動態平衡結論來確定形態的合理性。而這個實驗項目的隨意性較小,多需要與工程人員的合作完成。教學實驗的開展也有一定難度。還有一類造型就是陶藝,它受溫度和化學顏料的影響較大,在了解燒制工藝的基礎之前,也離不開長時間的靜態的塑型訓練。
(二)研究方面
常用形態的分類都指向原理、材料和結構的平衡;對于造型的深入研究需要從縱向給于深入挖掘的機會,停留在原理和結構表面上形式再現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比如隨意平面形態的多位拓展,形態寓意的聯想,這既具有文學性藝術性又有目標性的研究和訓練對于提高造型能力和審美水準有很好的作用。但由于有工程技術性內容交叉,往往形態的研究不具備驗證性和反證的結果并不被合作方認可,這也大大加大甚至阻礙了學科之間交互和認可的通道。批量化的生產使作品變成了產品,形態的邏輯性最終成為平衡矛盾的產物;但模塊化學習和研究完全可以展現形態寓意的認知部分研究,甚至是無序化的演繹,產品只能作為結果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各項模塊研究的過程,只有這樣,個性化研究才能在信息化和個性化時代的產品上體現其自身的價值。
三、設計造型訓練的有效途徑
仿生的形態模擬與創造;常態的仿生模擬一般都是從原理出發,從實踐的經驗出發,發現這并不完全適合初學或者沒有造型基礎的學生,原理從感知分析到認知提煉都是圍繞著縝密的實驗數據得來,如此邏輯的結論豈能隨意移植成為單純的形態,這本身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另外,原理的移植和再造,對于新構想的材料和技術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建立這樣的意識關聯性確實也需要設計師的靈感聯想。前提是實施者必須是有經驗的設計師,否則就會流于表面形式。即便是環境的不同,原理的移植也需要造型技術經驗的支撐,否則就不能完整地支撐移植的效果。仿生形態造型模擬可以分幾個層次階段,單純形態模擬與抽象,原理分析和歸納,選材再造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知識點都有不同的側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而第一階段是設計造型最重要的基礎,因為“應物象形”這個階段需要時間的積累,從感知到認知把握形態塑造的分寸。但是這個階段的研究實踐有時候與視覺傳達有類似的內容,設計仿生關注的面多一些,那就是歸納和幾何抽象的問題,歸納整合的工作多一些。這對于后期的工業設計的應用有幫助。同時,兩者的情感注入訓練都是等量的,這也有益于后期的語義設計應用。針對上面的三個階段,對應不同的年級和造型能力進行選擇。加強單純抽象元素進行仿生模擬訓練,提高元素造型的能力為后期的訓練和設計做準備。
四、結構理解是造型的關鍵
結構形態模式的選擇是取得效果的關鍵,可以脫離特定功能,提煉出幾個模塊進行實踐。以靜態模式和動態模式分開進行。靜態結構模式:造型訓練需要從一種材料開始,不僅是連接上,還需要在比例和審美元素上綜合平衡連接效果,開始訓練階段可以弱化工藝的選擇,只要表達出結果,采用的制作方式作為次要評價。比如,板式連接,立方體連
接,直面與曲面的連接,線性連接等;這些用計算機操作的話可能很容易實現,但前提是需要有構思結果才容易上機操作。前期訓練方式是樣式選擇和認識積累,不受功能條件的過度約束。動態的結構模式:其實就加上一個功能性的動態機構元素,它需要在運動使用中體現他的價值,要求與前者基本一致。說明確了,就是用機構原理去造型。它不能是靜態受力的方式,要有運動形式,比如齒輪運轉和連桿運動等。現在有用樂高模塊外加電子控制單元來制作動態單元訓練,但這過于流于形式和趣味性,對造型的功能運用度和認知原始創新的目的不足。趣味性雖然可以降低學習入口的門檻,但邏輯性與實用性的深度是不足的。而過于依附機構的狀態可能也會舒服造型的設計創造。在現實中實踐中,我還是比較認可提取靜態和運動的原理進行二次造型設計,這樣比較符合造型實踐模式的設計,也比較符合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
五、材料的寓意和運用
功能性和審美性的表達,對于設計形態的是否成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今信息化時代,材料的創新和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新工藝常常伴隨著新材料的產生。對于工業設計,造型的實現是不能脫離工藝技術的支撐的。當然手工藝或者半自動技術也有其點綴的作用;現代加工技術的日益完善,對于造型的實現給與了空前的自由度,前提是必須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和表現能力。傳統的手繪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加工精度的要求,其僅僅作為想象和審美的訓練手段。對于基礎手段實踐方式的訓練,可以任意展開工藝的選擇和想象,從材料的寓意和象征意義入手,結合其功能和審美進行針對性單元訓練,逐步整合稱為功能和審美的整體訓練。材料的差異導致各種寓意感受千差萬別,即使拋開功能作用,審美感知作用的造型表達也是千變萬化的,需要在長期的訓練和實踐中建立起準確的判斷能力。
結論與思考
造型的關聯性意義:從產品設計的角度,造型的關聯性似乎離不開功能和技術,但是作為造型學術研究,關聯的只有審美的積累以及與其相關的材料,工藝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沒有多余的選項;形態設計畢竟只是產品實現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是立足于審美經驗的數量積累,融合了文化,美學和材料工藝的元素的組合,作為基礎的一部分,需要有一定深度和量的積累,開始融入其他限定性元素,將會使初學者迷失方向;綜上所述,設計形態的感知需要立足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拓展審美深度的內涵;文化社會與技術工藝的關聯是實現的保證,抽象模塊化的研究始終將是與現代化設計和生產的橋梁。現在,理工與藝術院校機構均開展設計及專業的建設,但對于包豪斯的造型理論的延續和發展,100多年來已經有了不同的認識,時代不同了,技術發展了,審美的風格和樣式不一樣了,但核心的目標沒有變:“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1] ,而不是內容。美國學者喬治桑塔耶納在他的著作“美感”中從各個方面來解釋美的本質,而這個本質是隱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在當我們給與關注時,它就呈現在我們面前,所以說它存在于生活中并以此為載體,從設計的角度來分析,生活形態有自然地和人造的兩部分,當然也包括可見與不可見的,它們必須通過我們可以接受的形式來呈現出來,所以形式是審美的唯一載體,我們研究它,抽象出可用于表達的技術元素是我們形態設計關聯和實踐的目標所在。
參考文獻
[1] 柳冠中主編 . 中國 . 綜合造型基礎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7) : 2
[2] 包海默等 . 中國 . 產品設計造型基礎 [M] . 中國水利電力出版社 . 2012 (02) :2-3
[3] 克萊夫·貝爾 . 英國 . 藝術 [M]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 1984 (9) : 14-16
[4] 陳苑等 . 中國 . 產品形態綜合構造 [M]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2013 (6) : 1-2
[5] 蓋爾·格利特·漢娜 . 美國 . 設計元素 [M] .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2003 (8) : 28
[6] 喬治桑塔耶納 . 美國 . 美感 [M]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1982 (12) :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