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 劉方義 譚小飛
摘要:
從“以賽代練、以展代考”的內涵分析了課程體系建設的內容,主要分為“綜合素質”核心課程與專業素質教育課程;以平面設計專業課程《海報設計》為例,論述了基礎知識的教授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課程相關競賽獲獎作品的探討和分析、設計競賽實訓和展覽等三個階段實訓內容;從學生受益方面對“以賽代練、以展代考”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提出“以賽代練、以展代考”適合高職學生自身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
“以賽代練” “以展代考” 課程體系 海報設計 效果評價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ntent is analyzed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competition replacing practice”and “exhibition replacing examination”, 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re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graphic desig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poster design" as an example, three stages of practical training are illustrated which includes training of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bits, exploration of prize-winning works of related courses, desig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of contests and exhibition;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competition replacing practice”and “exhibition replacing examination”are assessed from the benefits of students; suggestion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to fit for self-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Competition replacing practice” “Exhibition replacing examin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oster design Effects assessments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05-0102-02
縱觀全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課程體系陳舊、復雜,尤其是在傳統的課程體系下,部分專業教師仍然存在大鍋飯現象,教學任務不明確、規劃模糊、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另外,部分缺乏相應社會實踐經驗的新教師進入高職教學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從學生來說,在舊的課程體系下,學生畢業后無法立即參與到企業 第 一 線 的 工 作 ,往 往 要 經 歷1-2年的實踐才能完全與市場接軌。此外,學生在校期間的作業練習多為模擬項目,設計作品沒有得到市場的檢驗。
鑒于平面設計專業的相關設計競賽眾多,本文以理論學習結合實踐,推行“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來探索平面設計專業課程的設計思路,并以海報設計課程為例具體來分析其實施過程。
一 “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的內涵與課程體系建設
1 “以賽代練、以展代考”的內涵
“以賽代練”、“以展代考”的課程體系,積極探索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以賽代練”指的是在課堂學習中組織學生組成參賽設計團隊,在堅持學生主體定位的同時,選擇具有大賽經驗的教師進行教授和專門輔導,實現專業教師資源共享,并根據專業優勢,形成具有本專業特色的參賽思路。同時系部將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有一定影響力的職業技能賽事,并對獲獎學生和指導教師給予獎勵。
“以展代考”指的是課程結束后課程作業將在系部展廳以展覽的方式呈現,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學生課程成績將由本專業教師組成評分團對學生課程作業展覽效果進行打分,學生成績取自專業教師所打分數的平均分。
2 “以賽代練、以展代考”的課程體系建設
新的課程體系建設應遵循“以賽代練、以展代考”分綜合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兩個模塊。
“ 綜 合 素 質 ”核 心 課 程 由“ 品 格 育 成 與 人 生 礪 煉 ”、“ 形 象 塑 造 與 自 我 展示 ” 、“ 職 業 規 劃 與 創 業 體 驗 ” 等 課 程 組 成 ,結合平面設計專業行業的特點,對原有的公共基礎課進行整合,實現與高職院校現有公共課程有機融合,與后續專業技能培養課程有效銜接。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在技能培養中育成素質”的育人思路,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錘煉學生職業素養。 專業素質教育主要體現在“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上。“以賽代練、以展代考”主要課程有 “ 設 計 基 礎 ” 、“ 圖 形 語 言 ” 、“ 編 排 設 計”、“字體設計”、“標志設計”、“書籍設計”、“包裝設計” 、“ 海 報 設計”等課程,對于沒有設計競賽支撐的課程采取“以展代考”,如“設計基礎 ” 、“ 圖 形 語 言 ” 、“ 編 排 設 計 ” 等 基 礎 課 程 。
二 專業課程貫穿“以賽代練、以展代考”案例分析
以平面設計專業課程《海報設計》為例,本課程一般安排在高職院校第 四 學 期 ,每 周20課 時 ,共 六 周 計120課時。《海報設計》課程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對課程基礎知識的教授和學習習慣的培養;第二階段主要是對課程相關競賽獲獎作品的探討和分析;第三階段主要是設計競賽實訓和展覽階段。三個階段應遵循按部就班的學習原則,不能顛倒或排除某個階段。
第一階段——海報設計基礎知識的學習階段。教學內容提綱如下:
(1)海報設計基礎知識學習。在《海報設計》課程中,基礎知識包括海報設計的概念、歷史、分類以及重要的發展階段。通過本階段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海報設計基本常識和概念。
(2)海報設計表現手法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海報設計的表現技法,其中包括:直接展示法、合理夸張法、以小見大法、運用聯想法、富于幽默法、借用比喻法、以情托物法、懸念安排法等,并通過實訓對每種手法進行針對性訓練。
(3)海報設計原則學習。通過理論與案例分析讓學生掌握海報設計的原則,并通過海報設計原則實訓,完成相應的作業練習。
第二階段——海報設計競賽獲獎作品解讀階段。
本階段的學習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要求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欣賞各大賽事的獲獎作品,共同探討作品的設計內涵和深意,目的是培養學生更高的理性視覺欣賞能力,為后期的實踐奠定基礎。第二部分:讓學生自主賞析,要求學生在課后搜集獲獎作品資料,制作成PPT,在 課 堂 上扮演教師角色與其他學生進行作品分享。具體的教學實踐設計如下:在第一部分中,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對獲獎作品進行全面的賞析,賞析類別涵蓋公益海報、意識形態海報、政治海報、商業海報等,教師主要講解和分析獲獎作品的設計背景、設計思路、表現手法、設計內涵等方面。同時在講解作品的同時應將作品設計者進行詳細介紹,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自行制作玩轉課堂視頻,同時也有利于課程資源的循環使用。
在第二部分中,教師與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每位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搜集和整理獲獎海報及設計者簡介,制作成PPT且不少于20張 ,每 位 學 生 用 時不能少于8分鐘,每天抽取兩名學生上臺進行作品賞析。通過這種訓練,學生對作品的賞析能力不僅得到很好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有所加強。
第三階段——設計競賽實訓與展覽階段。
著名臺灣籍平面設計師蔡仕偉先生說:“海報設計的學習原則應該遵 循 多 看 、多 想 、多 聽 、多 問 、多 做 ” 的 步 驟 。“ 多 看 ” 指 的 是 看 一 些 作 品展覽、優秀設計師作品以及設計競賽的獲獎作品等;“多想”指的是在看作品的同時要懂得思考和品味,設計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多聽”指的是多聽老師的授課掌握基本知識、多聽大師的講座或視頻拓展自己的視野;“多問”指的是在看或聽的時候對于自己不解的問題要及時請教老師或身邊的同學;最后才是“多做”通過不斷的練習讓自己的技能得到訓練。通過第一、第二階段的學習積累,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得到提高,對于原有的審美思維方式進行重新的定義,所以在第三階段的設計實訓可以很好避免一些低級設計方案和方案撞車情況。第三階段主要是參加國內外的一些專業的海報設計競賽。具體步驟如下:
(1)競賽主題解讀。競賽主題解讀非常容易讓學生忽略,所以在前期競賽教師應帶領學生認真地分析比賽要求,而不是把競賽要求直接扔給學生。尤其重要的是對競賽主題的分解。例如安徽省科普創意設計大賽主題是“科普創意”,教師就要帶領學生對“科普創意”進行解讀,“科普創意”包括多個方面,如環境問題、安全問題、人權問題等。環境問題又可以分解成水污染、霧霾污染、噪音污染、森林破壞、垃圾分類等;安全問題又可以分解成食品安全、酒駕安全、安全施工等;人權問題又可以分解成保護婦女和兒童權益、尊老愛幼、關愛殘疾人等。通過對主題的分析,學生很容易找到創意的切入點進行頭腦風暴。
(2)相關競賽獲獎作品資料搜集并共享。相關競賽獲獎作品資料的搜集主要是兩個目的。第一讓學生全方位了解目此競賽相關獲獎作品的質量,做到心中有數。對于特別獨特的手法或創意,學生在設計的同時可以借鑒。第二避免學生作品出現抄襲或“撞車”的情況。
(3)頭腦風暴。頭腦風暴階段要求每位學生不少于10個創意方案,且創意角度應不同。方案制作成PPT在課程上進行匯報,只有進行大量的頭腦風暴創意方案,才能有最好的設計方案誕生。
(4)方案篩選與修改。在頭腦風暴進行的創意中,選擇合理充分的創意方案進行完善和修整,通過學生方案的調整和完善,來培養學生的創意篩選和方案確定的能力。
(5)方案設計與調整。方案確定后主要是后期的執行,教師在方案的設計制作中應及時跟進,盡量在第一時間解決學生出現的技術問題或其他問題,確保設計方案的順利進行。
(6)交稿。按照競賽文件的要求,仔細填寫報名表等相關文件,并按照遞交要求進行作品格式調整,最后完成交稿。
(7)展覽。在對創意概念的執行完成后,所有學生按照授課教師的要求挑選三件海報作品,尺寸調整為120×80cm并打印,按照學號順序排列在展廳張貼布展,標簽貼在作品右下方。在展覽的過程,由授課教師進行海報作品講解和評價,將課程的效果再次升華。
三 “以賽代練、以展代考”教學效果評價
“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的設計水平不僅得到提升,綜合素質也得到發展。通過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使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而且作品獲獎不僅給學生帶來一些收入,還可以充實和完善自己的作品集,為以后的就業增加
砝碼。當然得獎的機會可能會特別小,所以聲譽和獎金是伴隨成功隨之而來的額外獎勵,而不是你的目標。“以賽代練”更是一種自我技能的修煉,通過“以賽代練”課程的實踐,學生在國內外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主要包括威尼斯雙年展最佳國際設計獎、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河南公益廣告大賽三等獎、方正字體設計競賽三等獎、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安徽分賽區一等獎、烏克蘭哈爾科夫“四方塊”國際環境海報三年展優秀獎、第二屆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二等獎、中國包裝創意設計大賽大賽二等獎、第二屆亞洲生肖設計大賽全場大獎等,學生在國內外獲獎累計達100余項。“以展代考”有利于促進各個班級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
(2)“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的實踐督促了專業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及時掌握設計動向。通過“以賽代練、以展代考”有利地提高了教師教學課程質量,帶動了教師們的干勁,讓教師真正把心放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上,同時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最終鍛煉出一支干勁十足、業務熟練的教師隊伍。
四 結語
通過建立“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明確每一個教師的課程責任,逐步擺脫專業大鍋飯現象,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每個教師教授固定的課程完成“以賽代練、以展代考”的課程,教師必須全身心投入到課程的教學,并不斷豐富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教學的成果由教師帶領學生取得的成績決定,評定的結果與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鉤,多勞多得,賞罰分明。通過這種責任明確的競爭機制,激發教師自身必須提高自己社會實踐的能動性,改變過往教師自身能力不足,混吃混喝的惰性,這也正是“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的精髓所在。“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建設在實現的過程中,因各所高職院校自身條件的不同,實施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也會有所差距 。任何的課程改革只有長久的執行才能有所成效。“以賽代練、以展代考”課程體系建設,通過我系教師的實踐和學生的評價證明,已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只有將這種方式持續堅持下去,才能夠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
本文是2013年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省級教學研究項目“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編號:2013zy137)研 究 成 果 之一。
參考文獻
[1] 付延風.中丹合作舉辦學前教育本科教育項目管理的思考[J].理論觀察.2013(12):162-163.
[2] 作者不詳,我省強化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培養工作[J].安徽教育.2011(7):29.
[3] 邱書芬.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以賽代練”的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紡織. 2014(3):37-38.
[4] 史春霞. “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在動畫專業課程中的實踐探索——以三維角色動畫課程設計為例[J] .裝飾.2013(9):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