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熊龍遙
摘要:廣仁王廟是唐代木構建筑的翹楚,也是迄今存在最早的道教建筑,是我國現存四座木構建筑之一。文章立足于廣仁王廟的大殿,總說唐代建筑的特征,再從廣仁王廟的歷史發展出發,進而論述它的藝術價值和空間特征。雖廣仁王廟的建筑面積和體量不大,但是大殿的斗拱、梁柱、柱基、舉折、頂無一不彰顯唐代建筑獨特的風格魅力。廣仁王廟蘊含豐富的建筑藝術之美、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關鍵詞:唐代建筑 廣仁王廟 木構建筑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8-0094-02
Abstract:Temple Guangren is a leader in the Tang Dynasty wooden architecture, but also have the earliest Taoist architecture, is China's existing four seat wooden building.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emple Guangren hall, sai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emple Guangre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artistic value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temple Guangren building area and the volume is small, but the main brackets, beam column, column, for top fold, without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 style. The temple Guangren rich architectural beauty, historical value and academic value.
Keywords:Tang buildings, wooden architecture,Guangren wang temple,corbel bracket
前言
廣仁王廟俗名稱五龍廟,位于山西省芮城縣龍泉村的北端,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廟宇建筑,現存的部分有正殿,山門,戲臺。根據專家考證,廣仁王廟大殿始建于唐大和五年,時間上比著名的木構建筑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還早二十幾年。歷史上廣仁廟曾經過幾次修葺,但其大殿的唐代結構基本上沒有改變,這座默默無聞的寺廟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在中華文明史上,龍除了是圖騰,也是雩祭主角。所以在很多干旱少雨的地方,多信崇龍王,修建龍王廟,供奉龍王,方便在大旱時求雨。山西經常干旱,在大地龜裂的時候,龍王成了村民們唯一的依靠。廣仁王廟的修建一方面也是緣于求雨,為了供奉司雨神青龍神,也就是廣仁王。相較于被建筑大家們廣泛關注的五臺山佛光寺和南禪寺來說,廣仁王廟沒有什么名氣,甚至很多山西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經過歷史的洗滌,歲月的變遷,生活之所需,龍泉村的村民大多離開村子外出工作,留下少數老人在村里兩相守望。近代的廣仁王廟隱在狹窄的土路旁,藏在小村落的深處,與荒草黃土相依,和孤寡老人相伴。它佇立在風霜雪雨中,見證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迭,有人說它是寂寞千年的活化石,無論社會的發展如何起起落落,它仍無聲地述說著千年之前的盛世唐朝。
一、唐代殿宇建筑的藝術特征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騰達,物質極大豐富,經濟、文化、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建筑體系也相當完善。唐代殿宇建筑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恢宏大氣,氣勢磅礴,很好地反映了唐代王權之上的特點以及建筑藝術的成熟。唐代木構建筑宏偉氣派,結構左右對稱、色調簡潔明快,屋頂平遠舒展,給人莊嚴肅穆之感。現存的唐代木構建筑寥寥無幾,眾所周知的如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五臺山南禪寺,和本文所論述的山西芮縣的廣仁王廟。
(一)結構特征
唐代木構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使用大斗拱,斗拱是中國古建筑必不可少的建筑部件,在唐代已經發展的極為成熟(如圖1所示,圖片源自網絡)。它處于柱和梁之間,需要將屋頂和上層結構傳遞下來的荷載傳遞到基礎上,是力量傳遞的中介,起著承上啟下,平衡穩定的作用;斗拱向外挑出,能將最外的桁檀挑出一定的距離,使建筑更加壯麗深遠。同時斗拱也標志著建筑的等級,越是高貴的建筑斗拱體塊越大,越復雜。“墻倒屋不塌”這句話生動的反映了木構建筑的一個特點,唐代建筑多用榫卯進行連接,使建筑有很好的抗震效果。日本是一個地震火山的國家,中小型地震爆發頻繁,所以不能修建高樓,大多是矮一點的建筑和木構建筑。多榫卯結構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很相似,按照現在的力學測試是非常合理的物理學結構。唐代木構建筑多使用柱梁,柱子粗大無比,體現森嚴之感,上細下粗,符合力學結構也體現唐代人的審美取向。建筑的屋頂呈青黑色,屋脊兩端各有裝飾物,稱鴟吻,唐代做裝飾的一般是鴟鳥尾或嘴(如圖2所示,圖片源自網絡)。
(二)宗教影響
宗教的注入對唐代的建筑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唐代是萬國八方來朝的天朝帝國,經濟繁榮,在歷代主政人的支持下,宗教活動頻繁活躍,宗教人化深入人們的精神層面。為了表達對佛祖的敬意,對宗教的信仰,不管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帶著虔誠的心參與宗教活動,修建宗教廟宇,使得唐代的廟宇建筑無比的肅穆莊嚴。將宗教結合傳統木構建筑的空間布局和結構,修建出恢弘大氣的廟宇建筑,把宗教與傳統建筑形式同時繼承發揚。為人廣知的唐代宗教建筑如山西永樂宮,是唐代道教建筑;被梁思成先生稱作“我國古建筑第一瑰寶”的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就是典型供奉佛陀的寺廟建筑,它的建筑、雕塑、題記和壁畫堪稱“四絕”,可見當時宗教對建筑的影響有多大。本文所論述的廣仁王廟也是一座宗教建筑,是現今唯一存在的唐代木構道觀。
二、廣仁王廟的歷史變遷
廣仁王廟(如圖3所示,圖片源自網絡)位于龍泉村北側的高坡上,占地面積3700平方米,正殿的占地面積約177平方米,與它正面相對的是清代建造坐南朝北的戲臺,它們兩者之間的大殿廣場上豎有一塊方形石碑,刻有“五龍廟”幾字。這座大殿散發著濃郁的唐代氣息,造型古樸,典雅大方。廣仁王廟的北面是蔥翠的條山,林木蒼郁,南面是黃河,東南方向是古魏城。以前廣仁王廟的高臺之下曾有五眼泉水,泉涌成溪,水質甘甜清澈,村里的村民生活全依靠這里的泉水,因此稱泉水為“五龍泉”。廟宇正殿的墻上鑲嵌著石碑,西稍間是兩塊清碑,東稍間是兩塊唐碣,一塊《廣仁王龍泉記》于唐元和三年雕刻,記錄的是縣令引龍泉水灌溉之事;另一塊《龍泉記》建于唐大和六年,講述的是重修廣仁王廟的始末(如圖4所示,圖片源自網絡),從(圖4)中可以看出碑首雕刻了細致的龍紋顯示了當地村民們對神明的信仰,突出了唐代建筑工藝的精湛。
廣仁王廟大殿的橫梁上有題記記載,于清乾隆十年和光緒三十二年大殿被復修過。在1958 年,山西有關部門又對廣仁王廟進行了翻修,由于當時技術的局限,施工人員沒有完全將其進行唐代風貌復原,只求修好就行,將正殿前腐朽的檐椽鋸掉,沒有復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建筑的原貌,將墻體形式進行改變。如此一來正殿就失去了部分原有的唐代建筑風格。由于修葺不得當,大殿出現漏雨、坍塌、墻體裂開的嚴重問題,萬科集團和國家文物局在2013年商議并投資再次對廣仁王大殿進行復修。為了不讓唐石碑再次被盜,政府部門把石碑、石碣取下來安全保存,原來鑲嵌石碑的凹處用磚填滿。經過一年半的努力修繕,飽經滄桑的廣仁王廟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眾人眼前。正殿的維修恢復到唐代的形式,保留了歷代的維修格局,除了將正殿維修加固,也修復了廟前的坡地,將周圍的環境進行治理,整改,并修建山門、水池等,在院落修建了一個以廣仁王廟為中心、以宣傳古文化為目的的露天博物館。修復工作最終于2015年結束,也迎來了前來考察的觀看的專家學者和游客的光臨。
三、廣仁王廟大殿建筑藝術探析
正殿作為廣仁王廟的主體建筑,集中體現了廣仁王廟的建筑藝術和古建筑精湛的工藝。廣仁王廟由大殿、東西廂房和戲臺組成,四周筑有圍墻,整體呈四合形式,外觀古樸秀美。正殿殿周檐柱有十六根,全部都砌入墻內。正殿殿身五開間,進深三間四椽,屋頂是單檐歇山頂。正殿平面呈長方形,臺基高1.35米,殿前沒有月臺,正面明間辟板門,兩個次間是破子欞窗,兩稍間比較小。
(一)廣仁王廟的大殿的建筑特征
頂 正殿殿頂為單檐歇山式,灰色,也稱九脊式樣,四坡頂:一正脊、四角脊、四垂脊,歇山頂在規格上次于廡殿頂。經過幾次的修葺,稍微改變了整個屋頂的體量,變小了一些。中國封建社會講究制度森嚴明確,建筑也有等級之分,如皇家建筑用黃色、紅色、民間只能用灰白色,屋頂的形式和空間結構都是有區分,民間的寺廟建筑最高規格只能與富貴人家府邸的廳堂相近。歇山頂用直線和斜線結合,達到強勁有力,整齊森嚴的效果。相較于佛光寺大殿的大氣宏偉,廣仁王廟的屋頂比較平緩,坡度比較小,有很強的力量感。兩側形成山花,在視覺效果上達到結構清晰、棱角分明的效果。屋面使用筒瓦和板瓦,垂脊、正脊和脊獸都是灰陶燒制的。古建筑的屋脊通常是用各種脊獸來裝飾,吻獸、垂獸、仙人走獸等,屋脊裝飾的種類和數量也都有嚴格的等級限制。鴟尾位于廣仁王廟正殿屋頂的兩端,它是古建筑很常見建筑形式,鴟在佛教中寓意“摩詰魚”,把“摩詰魚”的尾部裝飾在屋脊上,蘊含防火防災的寓意。廣仁王廟大殿經過千年的洗禮,屋頂的翼角已經變得破敗不堪,滴水也缺失不整。
檐柱 柱和基礎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廣仁王廟正殿用檐柱作為承重,墻身由青磚砌成。(如圖5所示,圖片源自網絡)平面所示,正殿共有16根柱子。用16根粗大的檐柱作為支撐,中間以窗根和門板來間隔,使用古樸的手法將柱子的各個柱頭做成卷殺。 柱子的直徑為 28 厘米,高是 288 厘米,正殿的四個角落各有一個柱子,四周柱子略高,柱頭微微向殿內傾斜,與殿內橫梁形成一個斜角,剛好使正殿屋頂的斗拱翹起。正殿內的上梁和下柱緊密相連,更加有效地讓建筑更堅固穩定,外形顯得更加穩健大氣,端莊秀麗。正殿的臺基高為 1.35 米,用磚石壘成,中間設置了6級用青磚修建的臺階。前檐東側平柱至角柱分別生起 2.5 厘米和 3.5 厘米;西側為 3.5 厘米和 5 厘米;檐柱的底部墊有方形的石墩,埋在地下,與南禪寺做法近似。檐柱在建造之時,都采取了微微內傾之勢。所以千年之后的現在,仍然穩固地佇立。
梁架 正殿梁架結構是四椽栿通檐用二柱結構,四椽栿過檐柱縫伸出槽外制成二跳華之上置駝峰、大斗、令拱承平梁,梁兩端托腳入大斗斜抵梁頭,平梁正中立侏儒柱、叉手、令拱、替木承脊槫。 兩山施四根丁栿壓于斗拱之上,向內平置于四椽栿背。梢間沒有設置施頭栿之構架,兩山面檐椽尾剳于平梁上方外側所設枋之上,丁栿實為剳牽。 這種做法是歇山式構架比較少見做法,與天臺庵大殿一樣(如圖6所示,圖片源自網絡)。
(二) 廣仁王廟的大殿的特殊做法
不施耍頭和令拱 在山西現存唐代時期的建筑中,除了龍門寺西配殿和天臺庵彌陀殿和的斗口跳鋪作沒有令拱和耍頭,其他的古建筑都在跳頭施令拱挑出耍頭。 廣仁王廟正殿屬于斗拱五鋪作出雙抄,沒有耍頭和令拱,是很與眾不同的例子。在敦煌壁畫中這樣的做法已不少見,比如初唐第 321 窟和樓閣平坐和廊廡,是五鋪作出雙抄,在華拱頭施替木承撩檐枋,沒有耍頭與令拱,與廣仁王廟正殿殿相同。廣仁王廟正殿跳頭直接承替木和撩風槫的鋪作的形式在古建筑中早已經存在,比南禪寺大殿的做法還要早。
歇山式結構 在《營造法式》中把歇山造稱為廈兩頭造,原本屬于亭臺廳堂類。歇山稱為漢殿,也稱九脊殿。歇山構造在梢間縫架向外施丁栿,即于平梁外側增出一縫由丁栿、 夾際柱子、 頭栿構成的承出際與山面檐椽之構架,頭栿與平槫交接,栿背受兩山面檐椽尾,南禪寺就是這樣的制法。廣仁王廟大殿與南禪寺不同,丁栿的上方沒有放置柱和栿,是屬剳牽。兩山檐椽后尾搭在平梁外側上方而置與上平槫交接的枋上,因此沒有梢間頭栿縫架。年代稍晚的原起寺大殿和天臺庵也是這樣的做法。
總結
古建筑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生活環境的綜合體,值得我們去關注和保護,而唐代木構建筑更是珍貴。在現代,很多設計者的眼里,中國古建筑只是建筑學上的一個附加品,設計師們愿意去研究包豪斯,國際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極簡主義等,鮮少有現代的建筑師愿意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在這個經濟發達,快速消費社會里,只是為了追求純粹的藝術的愛好的人越來越少。現在的古建筑很多都殘破嚴重,周邊環境惡劣,規劃滯后,要求拆舊建新,這些問題都不利于保護古建筑。我們應該曾強責任意識,進一步認識古建筑的重要性,增強規劃意識,完善相關政策措施,重視保護維修,修葺方法要得當,盡量復原建筑本來的面貌。但愿越來越多的建筑師,老師,學生能夠重視中華傳統建筑的瑰寶,讓曾經絢爛恢宏的中國古代木構建筑重新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張瑞雪 . 唐朝建筑風格與文化特色研究 [J] . 蘭臺世界 . 2012 . 27(1):27-28
[2] 胡文和 . 四川佛教石窟中立體表現的唐代建筑 [J] . 西北美術 . 1997 . 2 (10) : 40-45
[3] 梁應宇 . 空間秩序背后的建構邏輯 [J] . 設計 . 2016 . 29(7):73-75
[4] 佟洵 . 北京城內廟中壽星—法源寺 [J] .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 1996 . 10(2):88-92
[5] 孟小良 . 唐代建筑研究補闕 [D] . 陜西 . 陜西師范大學 . 2015
[6] 張家琪 . 唐朝的美學思想對唐朝建筑風格的影響 [J] . 基建管理優化 . 2007 . 19 (3) :17-21
[7] 楊栩 . 唐風建筑的外觀色彩研究 [D] . 廣東 . 廣東工業大學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