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Text_林楠 圖_Photo_YANG DESIGN
2001年楊明潔留學德國,從此,他便埋下了一顆設計夢想的種子。從個人設計生涯的攀升,到YANG DESIGN的發展歷程,背后離不開他系統的思考,以及對設計環境的敏銳判斷。西方完整的工業設計歷程,讓他清醒的認識到中國設計的困窘之境。多年來的設計實踐,他一直在為中國設計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出于對設計斷層、文化斷層的深刻認知,楊明潔從建立YANG DESIGN初期,就借鑒了德國的設計體系與方法。2013年他投資創建了國內第一家私人工業設計博物館,將自己多年的收藏一并展現。用自己的力量填補了改革開放以前國內工業設計產品的空白。中國自清末以來,就落后于西方的工業化進程,5000平方米的博物館以時間軸對比研究再現了中國工業設計的斷代史。整個展館以時間線索為序,由歷史館作為開端,一直延伸到現代館、未來館。百年歷史的發電站工業建筑與老的工業產品交相呼應,從空間體驗到視覺化的呈現,強化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與審美。
自2008年起,YANG DESIGN開始參與到社會創新與公益項目的設計中。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各種社會問題,設計師作為一群社會先鋒,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展現了新的價值。除了它的商業屬性,設計可以從社會層面為世界未來的發展貢獻它的專業力量。“設計能否改變社會?”是楊明潔始終考慮的一個議題。
楊明潔設計博物館
508 e-Bike 智能電動單車-06
《設計》:在西門子的經歷對您現在的影響有哪些?
楊明潔:西門子設計中心是當時歐洲最大的設計公司,我去的時候大概有100多個設計師,首先西門子有很多自己要開發的產品,比如高速列車,醫療設備,消費電子,同時他們對外也承接不同的設計項目,比如一些跨國企業的項目。我在西門子接觸的設計項目都是技術類的產品領域,如設計LG的家庭影院系統、西門子 – 富士通的電腦設備,以及西門子手機等。同時在西門子的經歷也讓我學會了如何為一家跨國企業做設計,如何從品牌的層面去設計產品的品牌識別性。
《設計》:您如何看待德國設計?
楊明潔:德國設計非常強調邏輯性,如何得到一個設計結果,就像推理的過程。德國的產業基礎跟意大利的產業基礎不一樣,任何一個國家的設計一定和它的產業背景、文化背景相關。針對不同的項目、不同領域的設計,就會用不同的方法。不能使用高速列車的設計方法去設計餐具,雖然都是設計,但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產品。
《設計》:為國內企業做設計和之前在西門子做設計項目有何差別?
楊明潔:回國很多年,我覺得在德國學到的許多東西并沒有100%用得上。德國的設計體系非常成熟,比如標準化、模塊化,可持續的設計原則,這些設計原則是中國企業不會過多考慮的問題。中國的設計環境的確在進步,從最初的忽視設計,到現在重視設計。人們已經意識到設計對于產品外在的改變,但是還沒有意識到標準化、模塊化在設計體系中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企業有成體系的產品,后臺的標準化、模塊化設計就非常重要,不光解決系統性的品牌識別性問題,還能提升產品開發體系的管理,比如包裝運輸、原料采購、組裝、甚至報廢回收等環節,所有生產體系都跟工業設計密切相關。
羊舍造物博物館,2018 年度德國紅點獎博物館類別獎項,設計:楊明潔
誠品展覽_楊明潔_物的舍之美
愛馬仕春夏季發布會
《設計》:您如何看待這其中的差距?
楊明潔:2001年我去了德國,請教過一位老師,“中國的設計跟德國設計差距有多大?”他說是50年。從2001年到2019年,18年過去了,我們的差距或許只剩下5年或者10年,的確在迅速地縮短,但距離仍舊存在。差距是技術和產業層面的,是可量化的東西。除了差距之外,還有差異,差異是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跟德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這是自然而然,與生俱來的。
我一直在思考差距是如何產生的。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產品由手工藝時代進入到了機器化大生產的時代,產品設計也進入到了一場全新的革命時代。西方國家在接下來的兩百年多年中,產品設計是在一個循序漸進與快速變革中發展與積累的。從英國莫里斯的新手工藝運動,到德意志制造同盟、包豪斯,到意大利的孟菲斯,再到二戰以后的設計重心轉向美國。基于一系列新的材料與工藝的誕生,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新的工業產品以及新的設計語言。
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的同期是中國清末,在外交上閉關鎖國,在文化長期專制,封建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貧困落后。到19世紀中期,國門洞開,中國自然經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沖擊,開始瓦解。而與此同時,在西方,美國的GE、德國的西門子等現代企業相繼成立。
中國沒有在完整意義上經歷過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沒有形成相應的產業基礎,于是造成了中國工業設計的一個長達一、兩百年的斷層。直到改革開放,更確切地講應該是2000年以后才慢慢有所起色。因為改革開放前是計劃經濟,企業對于產品設計的需求很小。而改革開放之后,西方強勢的文化與商品進入,中國企業毫無競爭力,只能淪為代工廠商,同樣對于工業設計的需求很弱。直到近些年,企業的轉型成為了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一環時,工業設計才逐步得到多方面的重視。
設計的斷層造成的后果之一——山寨,以及國人對于知識產權的漠視,這傷害的是一個國家的品牌。這一點不解決,中國的設計在國際上是不會獲得尊重的。
山寨的過程是由表及里的,與創新的過程是逆向的,很多時候并不知道這樣的形態因何而來?只是模仿最終的結果,長此以往便喪失了從源頭開始創新的能力。而在西方現代設計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是因為一種材料與工藝的創新,導致一種新的設計語言的誕生,比如二戰時美軍用于保護傷員腿部的合成板夾具,被伊姆斯夫婦用于家具的設計,從此全球誕生了一系列經典的合成板家具。但這一切在中國沒有發生,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最終的結果,于是表面化的、符號化的設計充斥著中國市場。
《設計》:這種斷層能否彌補,還是可以直接跨過?
楊明潔:跨不過去,只能慢慢地修復。這種設計上的斷層還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斷層是文化上的。中國的審美文化已經跌到谷底。宋代是中國美學的高峰時期,一直持續到明代。發展到清代就開始下行,清代是低等文明占領高等文明。
中國沒有在完整意義上經歷過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了山寨與代工,但是又趕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技術革命,兩者相加,于是就誕生了很多在中國才會發生的獨特的現象,比如靠生產銷售大量廉價山寨產品的企業迅速發展、上市。
互聯網只是一種技術與工具,其所產生的作用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取決于人本身。因為斷層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我們所丟失的文化、道德、審美并不能夠借由互聯網這樣的技術手段輕易挽回,反倒是借由這個工具急速放大而無所顧忌與制約。技術的進步是否讓我們的未來變得更美好?答案是不確定的。
飛利浦電動牙刷無線充電&收納底座_黑色
施耐德電源插座
羊舍碳纖維智能旅行箱,獲德國iF、日本GOOD DESlGN 設計獎
《設計》:設計師在這個過程中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楊明潔:設計是相對獨立的專業體系,它包含文化、技術、商業等屬性,但又不從屬于它們。設計的本質是解決人與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一個錢本位的社會里,設計就被理解成為一種商業的工具,這是不正確的。
《設計》:您為什么說中國設計在國際上沒有地位?
楊明潔:這其實不需要我說,現實就是這樣。如果將中國的設計放到全球的語境下,會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畢竟有這么多年的斷層需要修復。而山寨所傷害的中國國家品牌,或許需要幾代人去彌補。
《設計》:為什么這幾年做了很多公益項目?
楊明潔:我有一個設計的判斷標準,這個體系是我的德國導師Dieter Zimmer教授告訴我的。當我們去判斷一個設計的時候,首先是觀察者層面或者視覺層面,從視覺上來說是令人愉悅的,有很好的行為指引;第二個標準是使用者層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功能層面,包括耐用、友善的人機交互、合理的人機工學、通用性等;第三個是生產層面,在有限的時間、成本控制下,可以被生產出來,符合模塊化、標準化的設計原則;第四個層面是擁有者層面,產品和人之間會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溝通,產品能夠體現主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這就涉及到品牌的識別性;第五個層面也是最高的層面,即社會層面,這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個優良的設計應該向公眾傳播一種正面的社會啟迪。
正是基于社會的層面,我們團隊每年都會抽一部分時間去做公益項目。我們和壹基金的持續合作已經有六年時間了。從社會層面來看,產品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消費者能夠自由購買的產品,比如私人汽車、手機。這個領域有很多品牌參與競爭,所以擁有最大的資源、資金和最優秀的設計師。換句話說,這個領域的設計有些過度。
第二個領域是消費者不能自由購買的產品,比如公共服務類的產品、弱勢群體的產品。這些產品沒有商業利益的推動,非常滯后。我們為壹基金陸續設計了救災帳篷、凈水設施與凈水杯、壹樂園。為地震災民所設計的救災帳篷獲得了美國IDEA社會影響力大獎。而為貧困山區兒童設計的凈水杯,據壹基金官方統計數據,截止2016年3月31日,已經送到了41233名兒童的手中。相比告訴我設計的另一款杯子在市場上賣了這么多數量,這個消息會更讓我感受到設計師存在于這個社會的意義!
我們希望以一種誠懇的態度去面對,用設計的方式去回答一個議題:設計能否改變社會?
壹基金救災帳篷
C02-意大利T-BOX多功能家居系統_紅點獎_IDEA獎
SUPER NOTE
WechatIMG20
《設計》:在您做了眾多的工業設計服務后,為何要做羊舍這樣一個品牌?
楊明潔:羊舍是自由獨立的設計師品牌,為什么會開啟“羊舍造物計劃”,我想這與先前談到的“斷層”有著極大的關聯。在羊舍,我所希望實現的是:在設計中,舍棄內心過度的物欲,舍棄外在空洞、喧囂、符號化的表面形式,解構表象背后器物誕生的邏輯,進而重新構建一種非同尋常的生活美學價值!
我們陸續開發了“和紙的印跡”收納系列、“竹之光”落地燈、“榫卯的重構”扶手椅、“中國畫的三維解構”屏風系列”,以及羊舍碳纖維智能旅行箱等產品,并在蘇州創辦了羊舍造物博物館與“虛山水”庭院。
《設計》:介紹下去年您在House Vision大展上的設計作品?
楊明潔:HOUSE VISION大展是由原研哉先生所策劃,2013年、2016年在東京舉辦過兩屆。以“家”作為未來產業的交互點,希望將生活中潛在的需求導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創造出都市以及產業的未來。2018年9月21日,經過一年的籌備與設計,CHINA HOUSE VISION 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順利在鳥巢南廣場舉辦。展覽場館規劃由隈研吾完成,策展人原研哉以“新重力”為主題,邀請了10位來自中國與日本的建筑師、設計師,與10家企業共同打造理想中的“未來之家”。
我是其中唯一一位受邀的工業設計師,所設計的未來之家名為“綠舍”。在“綠舍”的設計中,利用剩余能源將空氣中的水蒸氣轉換為水,通過一個巧妙的裝置將這個過程放大與可視化,滴滴答答的水珠構成了一個個微小要素不斷被運送,所構成的風景就像水的雕塑一般呈現出來。水滴匯集到圓形的水池,再分配給若干個大小不一的綠植栽培容器,一起構成了一座美麗的庭院。
這個設計的另一個重點是探討在互聯網時代如何促進人與人的情感交流,這在展覽現場不容易直觀體會到。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既可以在家中親自栽培,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遠程栽培,通過手機APP,我們可以進行光照、溫度、濕度、水位等數據的控制,讓蔬菜良好地生長。這樣身處異地的家人可以通過共同栽培植物這種緩慢生長的媒介物來共享生活、交流情感,孕育出長久而有信賴感的互動關系,這是一種遠比電話或是郵件更為深層次的交流。
我希望以這個設計去表達一種理念,“HOUSE VISION項目的目的并不是通過建筑讓人感動,而是通過一種誠懇的態度與精煉的設計,將技術如何影響未來的生活可視化。進而帶給觀眾以啟迪——技術的發展,其結果應該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友善,而非越來越對立。在設計解決人與物的關系時,不應該是人被物化,而應該是物被人化!”
設計師簡介:
楊明潔,YANG DESIGN 及羊舍創始人,福布斯中國最具影響力工業設計師,同濟大學客座教授。
先后在浙大與國美研究生工業設計專業學習七年,獲德國WK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赴德完成工業設計碩士學位,后任職于慕尼黑西門子設計總部。囊獲了包括德國紅點、iF、日本GOOD DESIGN、美國IDE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銀獎在內的上百項大獎。
2005年創辦工業設計顧問公司YANG DESIGN,2013年創辦楊明潔設計博物館,2015年創辦生活方式品牌“羊舍”。融合了德意志邏輯思考與中國人文精神的設計理念,也使得楊明潔成為了包括波音、奧迪、博世、施耐德、愛馬仕、軒尼詩、百事、瑞士軍刀、NATUZZI、swatch 等眾多國際頂尖品牌的合作伙伴,項目涉及生活方式、家居家電、交通工具、智能硬件、空間裝置等多個領域。
多年來與綠色和平、壹基金、亞洲動物保護基金、HOUSE VISION所合作的系列項目則體現了他作為設計師的一份社會責任。“設計能否改變社會?”是他一直在思考并付諸行動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