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就生活在大自然和人類自身所設計的世界中。無論是原始人制造的石器,還是現代人創建的摩天大樓,都向人們昭示:人類任何創造都離不開設計,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設計發展史。在談設計文化時,鄭建啟教授表示,關注人們的生活的需要,是設計新產品的起點,選擇人們的使用目的,就要根據人們所處的特定的社會、特定時代、特定環境、特定范圍內的“人”對“物”的使用需求、行為需求、心理需求和生活環境需求,來深入分析人的生理、心理在不同條件、環境下以不同的形式對產品功能的合理實現,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條件及環境下更進一步對人的生理、心理的關注,創造產品具備更合理的功能,以豐富的形式實現更新的功能。而在信息時代,只有把握住了未來設計的內在文化精神內涵與時代特性,才能抓住設計的定位基點,為人類生活方式進行設計創造,視社會大眾的生活需求為推動設計發展的真正動力。
《設計》: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如何重新審視設計學的屬性和內涵、外延?
鄭建啟:在我國,設計學科建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伴隨著對“圖案”、“工藝美術”、“藝術設計”、“設計”這些詞的不同理解,有過不同的認識和解讀。從重“術”輕“學”發展到今天的“學”、“術”并重,是設計教育一次重大跨越發展,也是一代又一代學者們共同努力的成就。我認為設計學的屬性是相對穩定不變的,而學科內涵與知識領域則隨著人類的科學進步與社會文明的發展得益完善與擴容。以此,我們在第六屆設計學學科評議組編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一級學科簡介》中撰寫有相關內容。
設計學是研究設計行為的科學,是以設計為對象,研究設計的發生、發展、應用與傳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融合多種學問智慧為一體的新興的交叉性學科,其學科屬性是基于人們對于設計的認識。人類通過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設計創造來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推動現代社會的文明體驗、相互溝通與和諧進步。
設計學是研究人類發展的科學,其學科屬性是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層面來進行規定的,這是因為設計是一種具有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雙重內涵的創造方式。在物質層面,它通過改變外部世界從微觀形式到宏觀形勢的物質形式,來達到改變人類自身處境、優化生存環境的目標;在精神層面,它通過創新的功能形式以及新的視覺經驗,在提升人的感官舒適、行為效率的同時提升社會的文明品質、實現人的尊嚴,因此它具有歷史的傳承性、文化的創新性和文明的進步性特征。
而在設計學科內涵上,它是一個以歷史研究、方法論研究以及社會應用研究三大板塊構成的自足的學術結構;在研究領域上,它覆蓋了從前期的設計目標及方法預設、中期的設計技術及過程控制、后期的價值評估及信息反饋等全過程。
同時,設計學作為獨立的學科設置,對于彰顯作為文明的“第三要素”形態的設計行為的人文內涵及社會價值、提升這種人類固有創新行為的科學品質及藝術文明,從而推進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水準,具有重要的意義。
設計學科能夠和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社會學與工程學教育,經濟學與管理學教育,國際教育與本土教育等相關專業學科教育相結合,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系統的相關科學知識以及開放的藝術態度、豐富的藝術技能為教育基礎,激發和培育學生面向未來的創造態度,培養創造文明生活方式的能力。
設計學以人的設計行為為對象,是關于設計行為的發生、發展、屬性、內涵、目標、價值、程序、方法及其解釋與評價體系的科學。有關設計學研究及教學的基本理論包括設計歷史理論、設計認知理論、設計方法理論、設計教育理論四個理論分支體系;由“設計歷史與文化”、“設計思維與方法”、“設計工程與技術”、“設計經濟與管理”四個子知識領域構成基本的知識結構,該結構涵蓋設計調查、設計創意、設計表達、設計工程、設計管理及設計教育等多個專業環節。人類社會的設計實踐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現代教育概念的設計學科也在近百年的積累中形成不斷趨于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分別體現在設計歷史及理論研究、設計方法研究、設計審美及文化研究、設計認知及評價研究、設計技術及工程研究、設計教育及傳承研究,以及廣闊的設計創新實踐之中。
設計學研究強調“問題意識”導向,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內涵的基本方法廣泛指導著各領域的設計思維,對人的行為規律及生理特征、事理特征、情理特征的關注與把握構成設計研究的邏輯基礎;以學理分析為主并積極輔以社會調研、心理實驗、個案研究等質性研究方法構成設計學研究的工具體系。
進入21世紀后,世界的經濟重心開始明顯轉移調整,設計學呈現出一種新的活躍態勢。此前的設計學以西方設計學學科為中心和唯一標準的格局日益被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所取代,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國家蓬勃興起的新設計觀念與設計教育呈現出積極創新的態勢,使得全球設計學科發展更趨多樣化。同時,經濟的復興以及文化的繁榮與自信,也使得中國設計師在國際設計界有了更大的舞臺。
鄭建啟設計作品-黃石東貝集團-冰淇淋機
《設計》:設計理念在技術進步下不斷推陳出新,那么文化觀念的變遷又是如何影響設計理念的發展呢?
鄭建啟:關于設計理念這個問題,早在2002年,我寫過一篇論文,題為《科技進步引發的設計理念之變》。可以肯定地說,設計理念與時代的生活方式、科技和生產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引發設計思路,設計觀念的變革,為其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只有合理的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去拓展工業設計的設計思維形成創新設計理念,才能完成時代賦予設計的使命。
設計理念和文化觀念一直處于發展運動狀態中,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設計理念的發展,同時又促進時代文化觀念的變遷。信息技術的出現以及信息時代的來臨,現代設計理念從原來對物品的創建中轉移出來,強調設計中文化和情感的追求重心,從而賦予它以新的意義。一向作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現的設計領域,越來越追求“一種無目的性的不可預料的和無法準確測定的抒情價值。”產品的功能不再僅僅通過外在的形態來展現,情感與符號成為產品功能更好的演繹。
設計理念將超越我們過去所局限的對人與物的關系的認識,向時間、空間、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綜合發展變遷,并反映和折射出現代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共生、共存、共榮”以及宏觀大環境的系統和諧與合理的時代性文化觀念特征。現代設計也將越來越注重于情感價值和精神內涵的探求,突破傳統科學的框架,成為與一個時代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息息相關的系統工程。
鄭建啟設計作品-東風CK543數控單軸立式車床
《設計》:如何看待設計在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鄭建啟:從古至今,人類就生活在大自然和人類自身所設計的世界中。無論是原始人制造的石器,還是現代人創建的摩天大樓,都向人們昭示:人類任何創造都離不開設計,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設計發展史。就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而言,各個特定時代的設計“造物”都向人類的今天和未來展示著人類謀求生存方式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特定時代的設計“造物”作為用具,也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者和消費者,技術和藝術,實用和審美等關系所體現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
設計的創新產品與大工業時代的量產化,給人類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變化,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巨大發展。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合流,思想文化與經濟進程的結合,成為更趨近人類理想,社會正義的力量,共同構筑時代經濟走向文化,文化走向經濟的大眾文化的時代特征。
設計肩負著人類本質要求的歷史使命,樹立合乎時代的設計觀念,以“為人類創造更為合理的生活方式”為宗旨,明確在“人——機——環境——社會”這一大系統中,把人作為設計的出發點,進行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作為整體來進行規劃設計。
設計是處理人與物、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追求的是人、產品、環境、社會之間的和諧。其核心是對人類需求的發現、分析、歸納、限定及選擇一定的載體和手段加以開發、推廣。這個物化過程是以人們的生活開始,以人們對產品的使用為歸宿。
現代工業化的今天,人們對生活需求的變化更為迅速豐富,對產品的使用要求不再局限于產品的機能和性能,它包括人們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個人需求等,還具有產品在人們心目中存在的價值因素、對人心理的暗示作用、對人的指示因素等等。因此,研究人們的生存方式,創造合理的使用方式,還必須清醒地認識產品存在的目的及所具備的物質意義,更要了解產品同樣具備社會的含義,即由人、產品、生存環境共同構成的社會,還要符合人們使用產品的特定時空條件,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使用目的。
關注人們的生活的需要,是設計新產品的起點,選擇人們的使用目的,就要根據人們所處的特定的社會、特定時代、特定環境、特定范圍內的“人”對“物”的使用需求、行為需求、心理需求和生活環境需求,來深入分析人的生理、心理在不同條件、環境下以不同的形式對產品功能的合理實現,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條件及環境下更進一步對人的生理、心理的關注,創造產品具備更合理的功能,以豐富的形式實現更新的功能。設計的意義就在于不斷設計出新產品來為人們組織創建更有秩序、更有意義、更為合理的生活方式,并在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中起到積極的構建與推動作用。
鄭建啟設計作品-蘇州上聲電子有限公司-音箱設計
《設計》:您曾指出,“人類文化精神是產品設計的靈魂”,在做具體設計時,文化精神這種抽象概念要如何體現?
鄭建啟:設計首重對人類生存方式的研究,這也是設計發展的客觀需求。人類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人對物質的享用(如產品、文化、居住環境等)的需求也是無止境的。作為人類進步的階梯,科技文化的先導,設計發展也是無止境的。從過去到現在,經濟與文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總的變遷趨勢啟示人們:在經濟的進程中,內在地存在一種文化發展和需求的動因。只要經濟發展,文化必然也要發展。經濟進程的本身必然是一種文化的進程;新的物質創造與生產運動是改變舊的社會圖景的過程,是根本的文化革命與觀念革命。
在知識經濟時代,網絡技術的革命,是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模式發生了一系列的轉化。大眾媒介、遠程通訊、電子技術服務和其他消費信息的普及,標志著人類文化精神的轉化和變遷。因此,設計的范圍不再僅僅局限于實體的設計,而是擴大到全社會的組織、經貿、文化活動、藝術交流的設計,即所謂的“軟設計”。
數字信息技術的使用與普及,信息時代的來臨,促使設計開始從被動適應的地位逐漸轉化為主動參與的角色,設計正逐漸脫離物質性,從而轉向一種非物質性設計。對人與物直接接觸方式的關注漸漸減少,而對“傳輸—接收—反饋”這種關系所體現的間接接觸方式的設計成為未來設計的主流。信息時代的人類更加注重的是精神內涵,是信息的高度共享,設計是未來人機之間使用方式的設計,是一種人與電腦“共生”關系的設計。只有把握住了未來設計的內在文化精神內涵與時代特性,才能抓住設計的定位基點,為人類生活方式進行設計創造,視社會大眾的生活需求為推動設計發展的真正動力。
鄭建啟設計作品-武漢海格玩具-禮品足球
《設計》:您認為怎樣才是好的設計文化?如何形成這種設計文化氛圍?
鄭建啟:設計文化的本質是整體規劃和協調人—物—環境的關系場,反映出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綜合的文化文明現象。在這個關系場中,設計協調人類需求發展與生存環境條件限制之間的存在關系;造物形象的整體規劃如行為方式、結構關系、造物特征等,則構成多種系統關系研究;并通過實地、實物、實事(需求)的精準調研,規劃設計策略,從而達成適人、適度、適應的設計目的,其適應性反映出人類造物的文化要求。以此,在我看來,能夠從“三實”出發,達到“三適”目的,完整準確的規劃和協調好人—物—環境的關系場,使之成為人類造物文明的考量標準,從而達到更好地實現為社會、為人類服務目的的設計文化就是好的設計文化。
好的設計文化應該立足本土文化,注重在傳承中創新,融入時代感元素,并帶給用戶功能體驗和精神滿足,體現民族文化自信精神。要改變這種狀況,必然要求我們具有國際視野,立足本土,要針對用戶目標群做深入研究,深刻了解用戶所想所需,讓設計融合形式感,功能性,情感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體,重視用戶體驗,重視產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注重產品附加值,注重產品之外的情感寄托,中國的設計應該表達自己的設計美學意蘊。要加強大學生的設計文化專業教育,關注設計學科的發展和未來,加強美的鑒賞力,培養高品位的設計人才。同時也要加強課堂之外的教育,正所謂“工夫在詩外”,在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加強文學,戲曲,電影,繪畫,音樂等藝術門類的融會貫通,從各類藝術門類中吸取營養,融會貫通,培養獨到的眼界和審美。
鄭建啟設計作品-長江一號豪華觀光旅游船設計
《設計》:你認為設計教育在文化自信的建立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鄭建啟:設計教育所強調的是珍惜生命、珍愛和平、珍重生態、和諧發展等普世文明精神,而其根本的核心內容則是堅守本土文化傳統價值,堅持傳承與創新的主動結合,促進國際經驗與本土文化的交融,為未來文明搭建合理、完整的文化結構與創造結構。設計教育要堅持本土文化傳統價值,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優秀文化基因,深刻挖掘和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和生命力。設計教育要堅持結合時代精神,繼承社會主義革命信仰,樹立奮起拼搏的信念和堅定攻堅克難的信心,集成創新,在設計實踐中不斷探索求真。在國際經濟重心開始遷移,全球文化不斷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積極展開同各國的文化交流,主動積極地學習借鑒他國優秀的文化成果和設計成果,推動設計觀念和設計教育不斷積極創新。同時,也可為堅定、建立文化自信起到積極的、突出的推動作用。
《設計》:在具體課程和實踐中,如何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和文化修養?
鄭建啟:設計學是一門涵蓋了科學與藝術的跨界結合的交叉學科,藝術表現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是作為設計學學生所應具有的基本的專業能力,而美學素養和文化修養是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表現能力的重要體現與保障。提升美學素養和文化修養其本質就是人格的提升。只有人格得以提升,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
設計與人的社會生產方式密切相關,其服務對象是社會廣大的受眾群體。因此在課程學習和實踐中,要首重審美情感和審美敏感度的培養與提高,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認知與判斷,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和社會文化觀。通過日常審美觀和設計為人的服務觀的培養與升華,并在課程學習和實踐中得以穩定發展,進而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使之具有良好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敏感度。而有著良好的審美敏感度,也就意味著設計敏感度的培養與構建,提升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實踐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的美學素養和文化修養的進步與提升。
《設計》:目前中國的工業設計面臨怎樣的現實局面?
鄭建啟:現狀是,發展機遇前所未有,伴隨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中國工業設計發展蒸蒸日上,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工業設計走向新高度,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產品形式數量得以極大豐富,大數據,人工智能正逐步崛起,網絡智能化產品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在得到物質滿足的同時,也對工業設計的精神層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生活和世界,是工業設計的追求目標。
存在問題:我國的工業設計產業規模小起步晚,核心技術發展滯后,國際競爭力較弱,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和競爭力企業少,企業設計創新意識薄弱。缺乏深層次研發和創新,大量企業的工業設計創新長期停留在產品外觀樣式或服務表現形式等較淺層面,欠缺設計原型與生活方式模型對于產品功能結構與體驗方式的深層次研發和創新,這需要我們完善現代設計體系,重視人性體驗化設計。將工業設計真正納入產品研發的成本結構,加強在品種開發、原型培育、用戶體驗、制造流程優化等方面的深層次研發與儲備,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企業往往通過提升工業設計水平,將文化、需求、科技等諸多元素融合,進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具有較高的產品附加值。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們談及設計與文化的關系時,也就不難理解設計與文化的決定因素均是經濟基礎。鋼筋,混凝土,平板玻璃技術的誕生和發展,直接促進了現代主義標準化,預制件生產理念的形成發展,并把現代主義推向了頂峰,誕生了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柯布西耶,阿爾托等現代主義大師,技術的進步使得設計師如虎添翼,讓科技為設計服務,讓夢想成為現實,在建筑設計中開創了摩天大樓的創造理念,創造了一系列經典的設計,造福全人類。而塑料技術的發展,使得孟菲斯學派的諸多設計作品大放異彩,成為后現代主義的重要特征。設計與文化緊密相連,每個時代的設計總是依賴于當時的文化背景而存在。人類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以及機械化工業生產等幾個歷史時期,文化觀點的變遷直接影響了設計理念,如彩陶時代的舞蹈紋彩陶盆,快樂的先民牽著手載歌載舞,生動再現了熱鬧團結的節日氛圍。而布滿“猙獰恐怖”饕餮紋的青銅器,是人們對自然神靈的崇拜,也是奴隸社會統治者利用鬼神迷信觀點,加強統治的手段。反對機器化生產,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提倡手工生產和自然風格裝飾,提倡中世紀哥特風格,導致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開端,為新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的蓬勃發展做好了鋪墊。
古老的傳統設計概念,是以農耕文明的手工藝生產為表征;新興的現代設計概念,是以工業文明的流水線機械工藝生產為表征。所有的設計都是從人的生活需求與精神欲望出發,以特定的主觀創造意識為原點,通過造型策劃和物質生產的過程,以審美與功能目標來提升客觀物質生活質量的綜合系統工程。設計對應于工業文明的工業生產基礎能夠滿足設計系統制作產品的基本要求:能夠迅速變化款式,完成不同檔次、同樣功能制品的大量產出,以滿足現代社會全民生活的不同需求,成為立足現代的新興設計。對應于農耕文明的手工藝生產基礎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其產出也涵蓋不了人類現代生活所需物品的全部種類。因此,工業生產和手工藝生產,是人類文明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所呈現的業態,具有不同的觀念與價值,相互不可替代。設計作為人類把握外部世界、優化生存環境的創造方式,是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現代活力的人類文明。人類通過豐富多樣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設計創造來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推動現代社會的文明體驗、相互溝通與和諧進步。設計學作為獨立的學科設置,對于彰顯作為文明的“第三要素”形態的設計行為的人文內涵及社會價值、提升這種人類固有創新行為的科學品質及藝術文明,從而推進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水準,不斷推動人類向前發展,設計是人類追求真善美的重要推手。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它對于這個民族的一切文化領域和文化現象都具有一種普遍性的意義,當然也會在這個民族的產品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文化精神歷史悠久,在遠古時代,圖騰文化成為一種象征文化,一種精神符號,是被人格化的對象。設計流派,設計觀點的發展,其背后的推手就是文化精神的變遷。文學,繪畫,設計等藝術門類相互滲透,如拉斐爾前派追求自然清新,反對矯揉造作的繪畫理念,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埋下了伏筆,而日本浮世繪的創作理念,深深影響了歐洲各國的新藝術運動。近代西方的工業產品就往往體現出一種理性文化精神,在現代主義“形式追隨功能”的影響下,把功能主義推向了極致,最大限度地弱化產品形式,帶給人冷漠無情的產品體驗,導致了后現代主義的產生。而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獨有的三足器(鼎等),則體現了一種“求穩尚簡”“以少勝多”的中國文化精神,帶給人穩定,大氣的產品體驗,明式椅在設計之初,并沒有和西方設計一樣,過多考慮功能性特征,而是體現出中國人正襟危坐的民族氣節,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氣度體驗。中國人素來追求“格物致知 ”“追根溯源”,觀察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產品設計背后折射出來的形式之外,就是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產品設計背后的情感象征,是消費者的情感寄托,文化精神正是寓意在產品設計中,具有強烈的內涵性和情感性。這和中國寫意畫是一樣的道理,精神的表達的畫作高低優劣的重要評判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