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云南藝術學院副校長、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高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專家、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委員、云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云南省高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設計教育及民族藝術與設計研究工作,獲“1989-2004年度全國百佳室內建筑師”、“云南省高校教學名師”等稱號,主持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國慶游行云南彩車設計。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負責人,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負責人、教學名師。
《設計》:在后疫情時代,基于本次學術周“健康中國”的主題,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看待以“健康”為導向的設計與研究?
陳勁松:在新冠疫情撕裂國際社會正常交往的時代背景下提出這樣的主題討論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設計類專業應積極倡導以“健康”為導向的設計與研究。據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的《2019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人群的預期壽命從1990年的68.1歲到2019年的77.6歲,增加了近10歲。這充分說明中國近30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幅度較快。除居民醫療保健等國家政策的直接影響外,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個人認為我們今天討論的“健康”應是一個更廣義的概念,不僅是人在身體、精神的良好狀態,更應擴展到一個社會整體都有良好適應度的健康狀態,這還應包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健康生活大前提。
昆明站活動成果《設計為人民服務》
美國設計師、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奈克提出“設計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設計不但應該為健康人服務,同時還必須考慮為殘疾人服務;設計應該認真考慮地球的有限資源使用問題,設計應該為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資源服務”。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中國設計教育偏向于以造型美學為導向的設計,過度強調造型技能的訓練,忽略了“以解決社會性需求為目的的設計實踐探索”知識能力的培養,許多設計類專業學生甚至畢業后都搞不清楚設計的價值,為誰而設計的問題。2004年,時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院長王敏教授提出“設計為人民服務”很好地回應了為誰而設計的問題。“設計為人民服務”應該是設計從業者必須遵循的一種職業道德標準。2010年時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許平教授發起《設計為人民服務》研究計劃,針對城市公共服務發展進行專題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加入到這個研究序列中,針對北京、南京、昆明三個城市的城市生活服務開展公共服務設計專題實踐調研。項目確定了“吃、穿、住、行、購、醫、游、玩、事”九個方向的公共生活服務研究,并把每個具體方向發展成10個公共服務問題。集中尋找發現城市設計中的不合理處,通過對于公眾參與公共生活的關鍵接觸點的分析,基于服務設計的策略與方法,進行服務診斷、服務開發和服務優化。三所高校的師生代表聚焦快速發展中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進行深入務實的專題實踐調研,最后在三個城市的展覽現場,以圖文并茂展板的形式呈現出學生們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的問題,如“盲道不通暢”、“公共女衛生間經常排隊”、“人行道樹木枝節較為低矮,成為行走障礙”等大大小小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問題發現,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設計建議。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2010年6月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面向市民公開展出了該項活動成果,同期我們還舉辦了“設計為人民服務·2010昆明站”主題研討會,引發民眾對城市發展與健康生活的思考與討論。市民觀展及專家參與的研討是熱烈的,這雖是一次小分隊調研活動,但對我院師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院設計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新生進校第一課我們開設了《設計初步》,其目的是讓學生從學習設計的第一天起,就懂得從社會生活中發現設計的價值,認知健康設計的價值。
人民群眾對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喚新的設計理念、健康產業、健康需求和健康服務等業態的產生。以“健康”為導向的設計與研究將是設計研究的一種趨勢。為健康而開展的設計與研究,緣起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促進生態文明,達成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目標。健康問題的研究一定不能停留在狹義的“以人為本”的概念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是健康生活的前提。人與自然是共生關系,“新冠疫情”、“極端天氣”的出現,在一定程度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健康關系遭到破壞,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我們對待自然、對待生活的態度,考驗著我們的治理能力與應變能力,更敦促各行各業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重新定位各自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生活方式。設計師如何用智慧的設計提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幸福健康生活方式”設計方案,是新時代設計師的責任。
師生傳統村落設計研究作品
《設計》:云南藝術學院作為一所特色鮮明的綜合性藝術院校,一直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傳承創新和社會服務,近年在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請您分享一下貴校立足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區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藝術設計,培養復合型設計人才的經驗嗎?
陳勁松:云南藝術學院是全國8所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藝術院校之一,學校1959年創建,現有本科專業35個,近年學校不斷優化專業結構,聚焦專業的特色優勢發展,目前招生專業僅26個;有藝術學門類下的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2019年獲批藝術學理論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進入新時代,學校主動服務國家和云南省發展戰略,立足云南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優勢,搶抓機遇,強化特色發展,近兩年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學校目前已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云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一流本科課程6門課程,省級一流課程10門課程。獲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本科課程一門、研究課程一門,同時獲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及教學團隊稱號。
我院設計類專業1984年開辦,設計類專業在辦學歷程中,一直堅持立足云南生態資源、多元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努力探究民族文化資源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與途徑。當下,科技迅猛發展,智能設計的優勢越發凸顯,公式化(規范化)的生產崗位、管理崗位都將快速被人工智能(算法)取代。未來或許只有不能參數化的行業才能不被替代,這就是創新的未被發現的規律,包含更多復雜參數如歷史、文化、環境、情感等等。約翰.奈斯比特、阿爾文.托夫勒兩位著名的未來學家在上世紀80年代就分別預見到這樣的社會發展趨勢,并提出“高科技社會與高情感社會要并行,社會才能和諧發展”。約翰.奈斯比特在2006年出版的《定見》中又再次提出:“我們不僅需要大力推進智力發展,而且還要支持和培養情感與精神能力。我們非常需要在它們之間達到平衡——高科技與高情感之間的平衡。這個世界的科技水平越發達,我們就越需要藝術家和詩人。”社會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同樣如此,需要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構建好高科技與高情感之間的平衡關系。我院設計類專業近年一直致力研究基于在地文化的高情感設計要素,研究生態資源與多元民族文化資源在當代的承繼模式及運用、開發思路。2004年,我們引入了“政產學研”教育理念,開啟持續至今的校地合作“民族文化主題創意系列活動”,到2016年完成向“政用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的轉變。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藝術學學科要美人化人,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藝術人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用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變得更具有時代意義。
現在民族藝術研究特別是民族民間工藝文化與傳統村落保護研究成為我院設計類專業的特色亮點。我們積極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推進設計類專業不斷協同民族學、非遺研究、文創產業、新技術人才,把創意和設計轉化為生產力,與政府、在地企業合作,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特色教學模式,以此來保障培養出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傳承優秀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優化,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協同政府與企業、科研平臺,逐步實現“政用產學研”設計實踐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些探索其意義與價值是為邊疆民族地區藝術院校如何將堅定文化自信與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結合,如何實現民族藝術教育特色發展,如何協同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提供設計教育的實踐案例。
民間工藝文化調研
《設計》: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計劃”首批試點高校,您能否分享一些貴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創意設計理論探索的經驗呢?
陳勁松: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是全國首批“非遺研培”試點高校之一,從2015年開始系統開展“研培”工作。截至目前,已經累計舉辦11個期次的普及、研修培訓,結業學員600余人。文旅部原副部長項兆倫對云南藝術學院研培工作給予較高的評價“開辦最早,辦得最好”。我院從2000年至今持續開展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設計課堂,2004年至今持續17年開展的民族文化主題設計創意活動,到特色教材云南特色民間工藝系列叢書、鄉村實踐工作群傳統村落研究系列叢書出版,云藝設計學院對民族藝術與設計的研究,對非遺的傳承保護一直在路上。
個人20多年不間斷對民族文化特別是云南特色手工藝文化的關注與研究,讓自己幾乎走遍了云南特色城鎮與特色村寨,有較多感慨。現在“非遺研培”已有100多所高校參與。一些高校已把這項工作規模化、模式化。但個人認為非遺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仍處于探索研究階段。研培工作之初,中央美院喬曉光教授提出的“知情、知藝、知辯”的三知教學宗旨,到現在仍然有較好的指導意義。“知情”是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啟發下,讓傳承人意識到自身非遺門類背后地域性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做文化的“知情人”和“持有者”,“知藝”是倡導傳承人秉承上一輩傳人精湛的傳統技藝水平,能保持本社區技藝傳承的代表性。“知辯”即在文化持有與技藝精湛的基礎上,面對社區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新時期,辯證地對待傳承與創新的發展之路。“三知”教學宗旨在各種利益誘惑極多的當下,有多少人能堅守?
云南彩車衍生產品-絲巾設計
就云南的非遺保護工作與非遺研培工作而言,自己一直堅持針對不同對象分類教學很重要。西部山地民族,非遺傳統技藝多元、富有特色,但其單量小,分散,影響力弱,產業化程度低,而且這些技藝持有者普遍文化程度低,甚至普通話交流都存在困難,如民族刺繡、剪紙等技藝的傳承人群,因材施教與協同發展很有必要,為此教學團隊需要有極大的付出。說實話,邊疆民族地區的研培教學,很難把地道的非遺傳承人培養成適應現代生活的技藝創新者,他們更渴求的是非遺技藝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人”,這個“中間人”或許就是當下的研培高校,更具體地說就是對非遺技藝有濃厚興趣的師生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與傳承人充分交流,認知許多非遺項目其存在的多元性價值是基于生態環境的生存哲學及審美觀所體現出來的,是人類文明最樸實生動的一部分,它富含高情感的價值,正是高科技時代社會發展的必需品,有珍貴價值。在研培工作中我們不間斷派出在讀研究生或本科生自愿者,做傳承人的助手“對話過去,走向未來”,讓這種深層次的交流溝通轉化為高情感的非遺技藝與現代時尚生活的設計橋梁。
傳統工藝振興關注的不僅是工藝本身,還應上升到關注對生活方式的富有責任感的改變與重構,讓傳統工藝振興與鄉村振興站在一個起跑線,攜手邁進有責任感、智慧的、極富美感的現代生活中。非遺今年進入教育部的專業目錄,系統的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才剛剛開始。
學生“生物多樣性”主題服飾設計作品
《設計》:云南藝術學院在利用設計創新促進區域文化經濟的良性發展方面成果豐碩,圍繞國家對云南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云南藝術學院下一步在學科建設、社會協同創新等方面將會怎樣開展工作?
陳勁松:我校2011年獲批成立省級“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同創新中心”,充分發揮云南資源優勢,協同整合國內外研究力量,在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開發等理論研究領域進行本土化實踐,并在已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緊緊圍繞國家和云南發展戰略和藝術學理論前沿與實踐的重大問題,整合團隊協同創新,在民族藝術、民族文化產業、創意設計、非遺保護、創作展演等方面體現出科學研究的“云藝特色”。與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合作搭建多個藝術與文化領域重要科研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如省級“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云南省高校民族文化數字媒體與動漫創意設計工程研究心”、“云南省高校數字化藝術創作重點實驗室”等。2017年獲文旅部批準,與云南省文旅廳、大理州人民政府、中央美術學院和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劍川縣興藝古典木雕家具廠、鶴慶縣李小白文化傳承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讓教學改革與實踐為“傳統工藝振興”、“鄉村振興”服務。
非遺研培計劃調研
云南藝術學院持續17年基于多元民族文化的主題創意活動,通過團隊的努力積淀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這些成果與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藝術相比或許只是滄海一粟,云南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出別出心裁的生活美學,值得我們細細發掘、用心記錄和創新應用,我們仍需“摸清家底,繼往開來”。
我們需要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促進多民族文化交融,助力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在協同育人的同時,推進各民族間藝術領域的交流、互鑒與創新,滋養民族藝術創作,共創中華藝術經典,共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100周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將在云南昆明召開,我院以此兩大重要主題為契機,深入開展“2021百年崢嶸·和合共生”主題創意設計活動,設計學院700名師生傾力打造了2000余件作品,涉及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服裝與服飾設計、設計學、動畫與建筑學等多個領域,于2021年5月26日-6月2日在昆明面向公眾展出創意成果。今天,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科以設計思考、設計方法、設計實踐、設計服務審視云南民族文化與生態文明的發展變遷,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國家文化產業創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敬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史。
紅軍卡通形象學生設計作品
云南省提出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推動云南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這一目標恰好與我們今天討論的“大健康與設計創新”主題吻合。云南藝術學院設計類專業下一步在學科建設、社會協同創新等方面將以專業設計融入健康文化的營造,健康環境的建設和健康產品的研究中,發揮專業性與學術性、實踐性的作用,通過設計語言解讀、傳遞和促進健康的生活理念與精神,為人民健康服務,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服務。2021年2月我們與昆明市委宣傳部協同,籌劃成立“面向南亞東南亞(昆明)高校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同國內外近50所高校,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服務國家戰略。2021年5月“COP15”云南省籌備辦新聞宣傳部指導,由云南藝術學院、全國設計“大師獎”組委會和中國電影美術學會聯合主辦的“多彩·共棲”——基于生物多樣性的全球美術與設計大賽正式啟動。我們希望通過征集、展示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基于生物多樣性的美術與設計優秀作品,綜合運用藝術這一“世界語言”和通行媒介,引發不同群體對于“人文與生態”關系的思考與共鳴,共同用藝術語言描繪“多彩·共棲”的人類美好健康的家園,希望為普及生物、生態、環境及環保知識,提高全社會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參與度,喚起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全民意識做成積極努力。
當下中國高校多數都開辦有設計類專業,作為設計類專業應該把設計做在大地上。正如《情感化設計》一書作者、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所言,“所有偉大的設計都是在藝術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與功能之間尋求平衡與和諧。我們要了解人類的情感與思維,因為產品是為人類的使用而設計的。”
設計教育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專業,應該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文化經濟建設。基于健康中國建設的發展需要,通過設計介入健康事業發展,以獨特的理念、完善的制度、優化的服務、人性的設計、富有特性的產品,為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創造健康、優美及個性化的體驗感。
“多彩共棲”主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