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烈超,產品設計師,策展人。蔡烈超工作室(Mario Tsai Studio)于2014年夏成立于杭州,是一家以創新思維輸出為導向,堅持可持續設計方式的研究型設計工作室。不受限于常規認知、行業差異和文化背景的約束,蔡烈超工作室以創新設計思維、嚴謹的邏輯和理性的詩意,執行于項目全程和細節之中,并以產品、裝置、展覽和策略的方式呈現于眾。目前蔡烈超工作室已經為來自中國、意大利、丹麥和挪威等國內外品牌和客戶提供過設計和品牌咨詢服務,同時也在以一年一主題的研究計劃持續推進在產品設計中的成果輸出,并通過每年的獨立展覽形式傳遞設 計內容和體驗方式。
近年來蔡烈超工作室潛心于自我驅動的設計研究,探索事物之本源及發展邏輯,以宏觀思維梳理和設計造物流程,執著于技術革新、材料的非常規利用方式和結構創新所帶的設計變量。“設計、藝術 、材料、技術這些元素與我之間是相互驅動的狀態。”蔡烈超表示,“而我們所采用的材料、工藝和技術所完成作品需要不斷提升性能和穩定性,隨之而來,我們會在這方面更加深入研究和推進,所以這會形成一個相互成就的循環。”
《設計》:蔡烈超工作室(MARIO TSAI STUDIO)是?間“以創新思維輸出為導向,堅持可持續設計?式的研究型設計?作室”。這?所說的“可持續設計?式”是怎樣的?式?“研究型設計?作室”與?般的?作室有何不同?
蔡烈超:Mario Tsai Studio 從2018年開始調整發展方向,由單一產品設計服務輸出轉向更多維度路徑發展,包含自我驅動設計研究,自主產品研發,咨詢策劃和產品設計服務等,核心都在于以可持續性和創意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可持續設計方式”不僅僅在于常規理解的環保,而是整個創作流程以及所有環節保持節制且平衡的狀態。無論是設計、策劃還是研究, 設計師都不應該僅僅把注意力聚焦在某一具體的產物上,更應該提前考慮到事物制造流程的環保、節制和優化,事物生命的持久性和替換性,生命結束后的處理方式以及是否為社會帶來了更多負擔和非必要消耗等,這是我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付諸實踐的“可持續設計方式”。商業行為不可避免產生損耗,但設計師應該更具社會責任感,考慮到整個設計過程會帶來的問題,以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和破壞。
“一般的工作室”一般以商業設計作為核心輸出,我認為“研究型設計工作室”往往會有自我驅動的設計邏輯,無論是我們自己一年一主題的設計研究、自主產品研發,還是對外的設計咨詢合作,我們更希望從源頭去梳理和研究,找到整條流程推進的邏輯,這樣的過程讓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
19年米蘭展-從結構出發現場
《設計》:在官?的個?介紹中寫到了“勇敢?克制地前?”,為什么特別強調“克制”?
蔡烈超:設計行業容易形成圈子以及世俗化的氛圍,無論外界褒獎還是非議,盡量讓自己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干擾,不過度被媒體和商業消耗,并保持一顆冷靜且謙遜的心,“克制”能夠保持設計生涯更具持久的生命力。
20年杭州展-詩意之光
《設計》:?作室成?之后,連續參加了很多國外的?型展覽并獲得了獎項,這是你跟給??做的事業規劃的?部分么?參加這些展覽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蔡烈超:工作室發展初期,借助于全球各大展覽為年輕設計師提供的平臺,是一個年輕設計師起步非常低成本且快速完成生存的路徑。在2018年工作室轉變方向后,主要在全球以個展的形式對外呈現,雖然成本會更加高昂,但確實是更加適合這一階段的發展,也有相對應的反饋和收獲。我們并沒有對獎項刻意追求,它們更像是設計進程中的附屬品,不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
設計師在不同階段肯定要有相應的展覽策略來呈現自己,無論是從設計傳達還是商業轉化的角度, 都必須制定合理且驅動自己的宏觀計劃。
2020DESIGNEW-融系列
《設計》:完成?學的專業學習之后你直接去??磨練了?年,這?年在??收獲了什么?
蔡烈超:認知上,在學校建立了生產知識的認知后,工廠的學習鍛煉讓我將生產環節中不同的認知串聯起來,進而以系統的方式去完成整個流程;基礎能力上,通過眾多項目的實際磨煉, 包含設計、制作和生產溝通等多個環節的能力得到質的提升,并能夠非常快速地應用于我作為剛起步的獨立設計師所需要的環境,從更為宏觀的?度去思考設計以及生產的完整流程。
電燈壁燈
《設計》:材料、?藝和設計在你的?中是誰驅動了誰?
蔡烈超:在以上所列中我還會加上技術,而這些元素與我之間是相互驅動的狀態。近年來我們潛心于自我驅動的設計研究,探索事物之本源及發展邏輯,以宏觀思維梳理和設計造物流程, 執著于技術革新、材料的非常規利用方式和結構創新所帶的設計變量。而我們所采用的材料、工藝和技術所完成作品需要不斷提升性能和穩定性,隨之而來,我們會在這方面更加深入研究和推進,所以這會形成一個相互成就的循環。
工正系列
《設計》:在成?Mario Tsai同名品牌之前,和不同的家具品牌都是采取怎樣的合作?式?設計?案由誰主導?最終的決策誰來拍板?
蔡烈超:與不同的品牌合作都會有不同的方式,我們所經歷的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歐洲成熟品牌合作,這其中包含家具、燈具、飾品和建材等品類,為客戶設計具有icon意義的單品作為設計方式,同樣也是我們目前為止對外最為主要的合作渠道;第二類是與國內原創設計品牌產品設計合作,是我們認為中國最具設計合作意義的方式,但非常艱難;第三類是我們作為顧問?色,以我們多年為國內外品牌設計服務經驗為鋪墊,為客戶提供品牌策略和產品設計的服務,這類合作模式風險高,卻是中國設計咨詢合作最值得探索的道路。
設計方案基本都是由客戶提出需求,雙方以平等的姿態接洽,我們在與客戶不斷溝通的狀態下,完成大家都會基本滿意的狀態,也就沒有誰拍板這一說。
馬扎燈1.0
馬扎燈2.0
《設計》:2021年的“原始系列”?常具有實驗性,此次實驗的意圖是什么?有什么收獲?
蔡烈超:現代設備和工具越來越能夠便捷地應對生活和工作,但也造成人的本能和敏感度逐漸鈍化,“原始系列(Origin Collection)”是對這一社會現象的一次反思設計行為。“原始系列(Origin Collection)”并不是對社會現象的批判,蔡烈超工作室更希望這是一次能夠激發人們去增強自主思考意識和敏銳度的設計實驗。“原始系列”的制造過程更像是一次行為藝術,產出的作品仍然是現代設計所認知的范疇,只是它有著不同于以往的設計和生產過程。
這次實踐完全改變了工作室以往的設計方式,這也是我希望工作室所呈現出的更加多元化發展的方式。對于傳播屬性而言,讓設計所呈現的面貌區別于以往傳統的設計方式,更希望以此激發外界更加多元的設計方法。
柵格長凳
《設計》:您?常都通過哪些途徑汲取設計靈感?有關于你的報道曾?過“不靠靈感做設計”作為標題,那你的設計流程通常是怎樣的?
蔡烈超:外界往往對于設計師存在誤解,認為設計師都靠靈光一現的靈感源源不斷對外輸出,實際上,以靈感作為設計推動力是不具備持久性的。設計是需求、技術、材料、思考和外部客觀信息等綜合發酵的產物,而非由單一方面促成。當然,靈感作為這些因素的聯結紐帶,打通之間的流通程序,這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立思考。我個人認為我沒有汲取靈感的地方,但我會非常細地觀察工作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及人們完美解決問題的方式。
對于自我驅動的設計項目,我們往往先設定主題,以展覽和行為事件作為最終呈現。以主題作為根基不斷思維發散,確認由此可能產生的最終不同產物,調查和信息采集必不可少, 這其中必然包含材料、工藝和技術,通過不斷深度挖掘內容以及重組內容,不斷制作模型和打樣是必不可少的設計步驟,以此得出產品、藝術裝置和藝術行為事件。而對于商業設計項目,除了設定主題的步驟,基本為與以上相似的步驟。
品牌合作-Frame Chair(WOUD)
《設計》:除了產品設計之外,你還經常作策展?,你最享受策展?作中的哪個部分?
蔡烈超:我個人對設計和策展的理解為:設計基本針對于某一個具體或虛幻的物,而策展是以展覽為目標去設計整個事件和流程。我所策劃的設計東西其實最終目標不僅僅在于展覽,更在于展覽前的整個發展過程。策展與設計有非常相近的一點,在于創新的環節往往都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這也是個人最享受的。策展需要以更加宏觀的思維去觀察和不斷嘗試不同事物的進展,同樣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發現事無巨細的事物,串聯不同的事物可能是最具挑戰性的。
隙光燈
《設計》:在您的設計和?產過程中,如何平衡?業化?產和?匠精神,讓品牌兼顧制造的效率與產品的溫度?
蔡烈超:工業化生產與工匠精神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協調的狀態。工匠精神是一個已經被用得開始俗套的詞語,它也往往被認為是手工的代名詞,這其實是中國傳統手工所體現的工匠精神給大眾帶來的認知誤差。而進入新的時代,工業化早已在多個領域取代手工生產,工業化生產的優質產品仍然是具備工匠精神的。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待作品的態度,無關領域,無關歷史。產品的溫度是設計環節對人、社會和自然所體現的關懷,工業化的作品完全可以實現。
原始系列
《設計》:對您職業?涯影響較?的設計?物及設計作品有哪些?
蔡烈超:我認為目前為止沒有什么設計作品對我產生深遠影響的,而人物方面,nendo 對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倒不是因為設計作品,而是 nendo 對事務所的良好且高效經營方式,設計與商業的平衡,多元化發展模式,讓我覺得設計師存在更多種發展可能性,以及如何去平衡和適應。
《設計》:在物聯?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家具設計整體?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蔡烈超:目前AI設計是基于大數據而產出的成果,使設計可以變成一種流水線式的批量生產方式,而設計師的特長在于對事物投入的情感、對材料和尺度的感知,以及藝術性的體現,有很多是即時性的靈感發揮,這些都是不可取代的人類設計師創造力。如果未來的AI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和投入情感,任何設計師的能力是可以被取代的,但人類設計師不會被取代,我相信是那是一個可以包容共存的時代。
《設計》:您認為困擾設計師原創設計家具品牌發展的瓶頸是什么?
蔡烈超:現在的品牌越來越多元化發展,我也不認為存在什么瓶頸,都是發展道路上的崎嶇而已,資金、設計、品牌、組織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被淘汰也是自然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