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蹤雪梅 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博士,高級工程師
蹤雪梅,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博士,高級工程師。負責工業設計技術和制造技術研究,目前擔任國際標準化工作組專家、全國土方機械可持續發展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江蘇省產業教授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未來工程機械研究所副所長、江蘇省工業設計協會專家委員、徐州市工業設計學會副理事長。先后承擔江蘇省重大創新項目、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江蘇省國際合作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共獲得授權專利14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30余項;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SCI/EI論文7篇;獲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中國質量協會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中國機械聯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主持制定行業標準5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項;獲IF設計獎、紅點獎、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江蘇省工業設計金獎、好設計金獎、紅星獎金獎等60余項國內外知名設計類獎項。
在2021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授予全國“十佳設計行業組織”榮譽。
在2021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徐工工業設計中心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授予全國“十佳企業設計中心”榮譽。《設計》就此專訪了徐工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蹤雪梅。
徐?作為中國?程機械?業排頭兵,始終堅持以設計創新推動產品創新。2009年5?,徐?為實現?程機械產品?業設計?平的全?提升,整合全徐?優秀資源,以江蘇徐??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業設計中?為主體,以其他?級公司?業設計所為輔,成?徐??業設計中?,徐?集團?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任中?主任。
徐??業設計中?,以整合產品的功能、結構、造型、?藝與智能化、信息化相結合的創新設計為主體;以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產品質量為?標;以為制造業提供?端綜合設計服務為?向;在產品全?命周期和設計全過程開展?業設計。具體包括設計研究、前瞻設計、?機?程、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可視化設計、駕駛室安全設計、空?動?學分析、CAID協同設計、?藝實現與產業化,以及市場服務等。
同時借助?端?程機械智能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江蘇省?端?程機械及核?零部件創新中?核?能?,為設計研究?作提供相關技術?持,包括振動噪聲分析、結構優化設計、材料分析、??操控技術、智能制造等。借助徐?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將?業設計與產品研發、技術研究、智能制造有機融合,提升產品附加值和企業?主品牌形象,推動制造業服務化進程,提升企業國際競爭?。
徐??業設計中?始終抱著開放共享、協同?效的態度,通過產學研合作、學術交流、?才培養等?式,聯合帶動?程機械全產業鏈的創新發展。2015年被授予“國家級?業設計中?”稱號,并已連續兩屆復核通過。當前徐??業設計中?正朝著打造國內?流?業設計創新平臺,推動制造業由低端向中?端邁進的?向努?奮?。
徐工研究院園區
《設計》:請介紹一下徐工工業設計中心2009年初創的契機,以及2015年獲批行業首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以來,徐工設計中心走出了怎樣的創新開拓之路?
蹤雪梅:徐工是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要始終引領行業進步和創新發展,2009年在江蘇省工信廳的支持下開始建設“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開展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建立工程機械相關的實驗檢測能力,同時也成立了工業設計中心,希望通過設計創新引領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2015年中心獲批行業首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徐工工業設計不斷在學習、思考設計對于工程機械這樣的傳統裝備制造業的作用及其位置,我們改變了工業設計過去以“產品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漂亮膚淺的外表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現在徐工工業設計的中心是以“人、環境”為中心的創新設計,通過設計重塑企業產品領導者形象、統一設計標準、引領產品創新、降低研發制造成本、提高用戶滿意度。工業設計已經成為徐工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
《設計》:請介紹一下徐工工業設計中心的機構設置和人員構成。
蹤雪梅:徐工工業設計中心以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工業設計中心(簡稱研究院工業設計中心)為主體,以各事業部、分子公司工業設計所為輔共同組建而成。研究院工業設計中心下設徐州工業設計所、上海工業設計所、歐洲工業設計室、美國工業設計室、巴西工業設計室等。目前中心共有100余人設計團隊,80%以上為碩士研究生,主要開展產品設計、人機工程、新材料新工藝開發應用、虛擬設計等工作。
xc918- ev裝載機,獲得紅點獎、iF獎
《設計》:設計中心的成立,給徐工帶來的最顯著的變化體現在哪些地方?
蹤雪梅:徐工構建了面向市場和競爭的三層創新體系,分別為以產業基礎共性技術、產品創新與智能制造技術為先導的知識創新體系,以標準為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全球化為目標的科技管理創新體系,并逐步形成了以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管理與制度創新為一體的新形態。中心的成立有效支撐了徐工技術進步及產品品質提升,推動徐工產品實現高端突破,持續提升產品快速響應市場競爭的能力。
《設計》:徐工工業設計中心目前側重于做哪些方向的創新研發?
蹤雪梅:徐工工業設計中心始終致力于我國高端裝備的設計創新研究工作,研究側重于產品全生命周期人與環境、機器關系的研究,包括產品的駕駛人員、購買人員、維修人員、裝配人員、服務人員等,研究不同的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研究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發展下,新型人機關系的全新變化和發展趨勢,設計出行成為業領導者的全新產品。
水平定向鉆,獲得紅點獎、iF獎
《設計》:為保持設計創新能力,徐工工業設計中心有哪些戰略部署?
蹤雪梅:首先我們堅定的認為要保持設計創新能力,就必須要有開放、包容、協同、共享的理念和管理機制。在研究的深度上,中心與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通過外部培養的方式,不斷提升員工在細分領域下的技術研究深度;從研究的廣度上,中心鼓勵員工跨界、跨領域思考和學習,借助行業協會的平臺資源,廣泛與國內高校的專家老師、制造企業的設計首席等溝通交流,不斷激發員工協同創新活力。同時我們也計劃將已取得的部分技術創新成果,進一步的以標準轉化、軟件平臺開發的方式實現外延輸出,并通過打造公共服務平臺的方式,組織開展高峰論壇、技術培訓等活動,實現并帶動全行業設計創新能力的提升。
電動挖掘機,獲得紅點獎、iF獎
《設計》:在產學研合作和人才培養方面,徐工工業設計中心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蹤雪梅:徐工工業設計中心高度重視產學院合作和人才培養,并制定了明確的產學研管理辦法和“133”傳幫帶、導師帶徒等一系列人才培養制度。我們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多家知名院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組建了如清華大學未來工程機械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創新設計戰略合作暨產學研合作共建等平臺,打造出了高校與企業中心項目共研、專題培養的全新模式。同時,中心積極鼓勵員工公費在職攻讀博士,為高端人才在安家購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建立綠色通道,我們鼓勵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資歷的“賽馬”機制,讓年輕人充分展露才華。目前通過產學研合作和人才培養,我們已完成了60余類產品的設計研究工作,攻克了產品家族化設計、人機舒適性設計等關鍵核心技術,制定公司標準10余項,獲得國內外專利120項,包括發明專利32項,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超20億元,取得獎項榮譽40余項。
壓路機,獲得紅點獎、iF獎
《設計》:請介紹下“X-創造者”挑戰賽的發展歷程。升級后的大賽主題為何定為“用科技守護生命”?去年增設的應急救援產業命題收到了怎樣的作品?獲獎作品后續將如何實現成果轉化?
蹤雪梅:徐工的設計比賽是在王民董事長“全球公益、精準公益”的倡導下組織策劃實施的,從2016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屆。“X-創造者”挑戰賽是第三屆大賽,大賽的主題是“用科技守護生命”,是在充分響應國家“大安全”“大應急”體系建設,以及當前社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設計、技術與應用場景如何有序結合的問題下所提出的。大賽以205萬總獎和1000萬的產業轉化基金池金,去年首次設置應急救援產業命題,吸引了來自中國、巴西、菲律賓、美國、英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2978名參賽選手、團隊,大賽設置了最佳創造、最具創意獎、最具潛力獎、優秀指導獎、董事長獎學金等獎項。目前徐工針對優秀作品,對接設計師成立項目,積極推進成果轉化,預計今年年底就可以看到我們最新的研發轉化成果。
挖機,獲得iF獎
《設計》:徐工工業設計中心未來五年/十年的規劃是怎樣的?
蹤雪梅:設計不只是要關注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去創造出更好的延展人的能力的全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還包括設計本身技術、手段、工具的外延與升級。隨著中心體系的不斷成熟、業務流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未來十年設計重點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雙碳、智能制造等方向開展創新設計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