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鄧嶸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鄧嶸,江南大學社會科學處副處長,設計學博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專業方向帶頭人。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設計教育分會秘書長,江蘇省工業設計學會常務理事,工業設計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負責人,中國工業設計十佳教育工作者,江蘇省紫金文化英才,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江南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江南大學我最喜愛的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主持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主持江蘇省教育廳高校重點項目;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CSSCI論文十余篇,出版學術著作《健康設計思維與方法》出版教材《產品設計表達》《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獲江南大學至善教學獎。入選文化部首屆中國設計大展;入選工信部首屆優秀工業設計國家獎;入選第八屆光華龍騰獎中國十佳設計師;獲“天鶴獎”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大賽院長提名獎;獲中國設計紅星獎;入選第十一、十二屆全國美展;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江蘇工業設計類唯一);獲兩次江蘇省紫金獎銅獎;指導學生獲多項if、紅點獎;獲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指導一等獎、團隊獎。擔任工信部工業設計優秀獎國家獎評委;中國設計紅星獎評委;工信部領軍企業家人才培訓項目導師。
《設計》:作為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負責人,您認為江南大學產品設計和工業設計專業發展的優勢是什么?
鄧嶸: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中新增交叉學科門類,其中設計學(可授予工學、藝術學學位)在交叉門類的6個一級學科之列。可見,設計學科的屬性和特點仍然離不開藝術與科學的融合發展。工業設計在機械,產品設計在設計學,經過一個階段的發展之后,會發現專業之間無形中還是在破除壁壘,甚至,“去專業化”成為了一種趨勢。專業做得更專與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因此,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本科教育階段都是在有明確目標和方法體系下針對性地解決設計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所需掌握的思維訓練和技能訓練。隨著設計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設計學科正在構建自身的基礎理論、交叉理論和應用理論。
面對這一變化,當然各個學校的做法不同。作為一所綜合性高校,江南大學敏銳地看到這一趨勢變化,結合自身學科特色融入長三角核心區發展和環太湖灣科創帶建設,重點打造大健康學科集群和智能傳感與集成電路學科集群。設計學科作為江南大學第三個A類學科,因勢而為,正努力積極探索推動“設計+商業”“設計+文化”“設計+食品”“設計+數字”“設計+醫學”等交叉學科專業方向的集群效應,逐步打造“設計+”學科群。然而,任何專業發展的探索都是艱辛的,從設計實踐邁向設計研究的道路也是漫長的。設計學科是一個新興學科,設計研究也才剛剛起步,現階段設計研究在基于具體設計實踐的應用研究基礎上也在探索跨學科交叉研究。
《設計》: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協同體現在哪些方面?
鄧嶸:我們的交叉與協同主要體現在本科的高級年課程、畢業設計及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之中。設計研究包括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應用研究離不開具體的實踐課題,但往往我們很多課程內容或是選題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概念到實現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調試的階段,這里一定會需要大量更為專業的交叉知識的結合。以往以具體實踐項目的課題研究已經有很多的設計方法和流程工具,但對于研究問題本身,并沒有太多的深究。我們容易把從設計問題的提出到設計方案的解決看作是一個線性的過程。但事實上,由于設計內容的寬泛以及牽涉不同內容的專業知識組成的多樣化,僅靠設計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展開的研究就容易概念化,通過交叉合作能夠在概念生成過程中反復思考和修正問題本身。也就是說,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并不是線性關系,而是相互修正的關系,這就需要知識的交叉與協同。
江南大學在本科三年級階段開始進入具體的課題研究方向,不同課題研究方向的負責人需要整合相應的跨學科、跨學院合作資源。通過專題研究課,從尋找問題開始就進行交叉合作,到整合創新設計課用設計思維融合不同專業知識,并進行相關專業的技術測試,再到跨專業設計和畢業設計真正形成連貫的交叉課程體系。這里已經在試圖打破專業的界限,形成真正意義的協同。近年來,我所在的健康設計研究團隊依托健康設計國際聯合實驗室平臺聯合食品學院、海爾創新設計中心,圍繞健康生活方式場景展開了一系列跨學科合作實驗,將科研與教學深度結合,產出了一批有價值的創新實踐成果及理論成果。理論方面包括針對整合創新課程的教材《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實踐》、針對健康設計專題的專著《健康設計思維與方法》、針對多學科協同設計方法的專著《協同設計思維與方法》和譯著《愉悅工具盒》。這些成果為我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方法,并有助于推動其繼續深入。實踐方面,通過項目讓設計專業的學生走進食品國家重點實驗室,了解最新的技術成果和探討可以運用的生活場景,形成協同機制,可以有效地深入培養學生整合創新的能力。
《設計》:面對設計學科的發展變化,江南大學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是如何思考本科畢業設計的未來的?
鄧嶸:之前提到《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中新增交叉學科門類。交叉需要培養學生跳出專業框架來面對真實的問題,進行研究。如何找到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比解決具體操作層面的實際問題更為重要。如果把有價值的問題比喻成大海航行中的目的地,那么用什么船、選什么路線則是具體解決問題的手段。我們未來所面臨的很多問題,比如可持續發展、人口老齡化等,都具有復雜性和多學科性,由此新增交叉門類和設計學的學科調整是因時而動的重要舉措。本科教育也需要在這樣的發展變化下做出適時的調整。
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階段,圍繞真實有價值的問題開展跨學科的設計研究與實踐。或許大家會問,設計研究是不是應該在研究生階段開展,本科階段解決具體的技能和素養問題就夠了?在我看來不然。在本科的高年課程及畢業設計中強化設計研究的培養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人才培養從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需要形成一個連貫的完整體系,研究在任何階段都有,只是怎么研究、研究的深度有差別;二是隨著研究生招生比重增大,本科畢業生從原先大多直接服務于企業需求,開始更多地轉向繼續深造。同時,企業處在轉型發展階段也需要通過設計研究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因而企業也更需要具備設計研究能力的人才。可見,無論學生在本科畢業后選擇就業或是繼續深造,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設計研究能力;三是設計學科開始引入大量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與工具,使設計更科學化、合理化,學生也需與時俱進,增強設計研究的能力。
本科畢業設計首先是學生設計成果展示的舞臺,但從另一方面看,更是體現學院整體設計教學規劃的思考。畢業設計關注社會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是大多數設計院校一貫的做法,智能、健康、綠色低碳、可持續、生活方式、傳統文化、鄉村振興、適老化等設計領域是江南大學近些年來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所呈現的主題方向。這一方向,打破了傳統按行業分類的選題,如交通工具、家電、家具、文創產品、交互等。如何實現真正意義的跨學科合作,尤其在畢業設計階段針對具體問題的研究領域,調動并整合學校的食品學院、醫學院、商學院、物聯網學院、機械學院等相關學科資源,通過設計思維方法找到實際應用場景,并能對設計概念進行有效驗證與測試,是目前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專業想努力嘗試的方向。
把畢業設計看作是整個交叉研究和交叉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是本科應用研究走向交叉研究以及進入研究生階段的一個銜接過程,也是可以將畢業設計真正實現部分成果轉化的一條適合自身特色的道路。這樣的畢業設計從組織形式上需要一個學科交叉背景的導師團隊,通過跨學院合作的研究團隊展開指導工作。
畢業設計除了更接近模擬企業研發中的協同創新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思考——探討設計的前沿問題。設計的前沿問題不是我們常說熱點問題,不僅僅是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也不只是戰略問題,因為不是所有問題都是設計師能夠發現和解決的,但這些需要設計師從設計的角度去關注。設計問題的發現需要真正在交叉研究的過程中針對不同領域已有探知的問題找到轉化的應用可能,并不斷試錯去修正問題本身的過程。或許這樣的要求有些高,但面對多年來畢業設計千篇一律的概念產出,找到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和成功的成果轉化與應用,應該是我們在畢業設計中努力追求的目標。
《設計》:畢業設計是偏向概念性設計還是企業項目的需求多?
鄧嶸:我們并沒有刻意把畢業設計中的概念性設計與企業項目進行二元式的劃分和比例控制。從設計概念到原型概念的跨越在于需要不同知識內容的交叉與整合。因此,無論是概念設計還是企業項目,都可以從交叉研究的角度去深入問題與解決問題,概念可以趨向轉化的可能性,實際項目也要探索更為創新的概念。前面提到了我們對于畢業設計未來的設想,或許在操作層面看有些理想化,但從設計人才的培養看,能夠面向社會、產業未來發展需要,還必須重新反思過去只是概念化的設計呈現,以更加絢麗的視覺形態和扎實的表現功底來作為評判的標準。比如江南大學工業設計近年的培養方向中側重“智能”與“交互”,特別是基于智能硬件的交互。
梁峭系主任提到,在畢業設計的要求和導向中,也鼓勵學生去做這方面的探索,并要求所有的設計都制作智能硬件的原型。可以看到所有同學最終除了完成產品設計,還用arduino、樹莓派等制作了原型。少數同學還使用了AR、人臉識別等技術來完成相關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技術應用與更合理的場景如何匹配和選擇。體現了將概念趨向現實轉化,為實際項目尋找更為創新的概念的特點。
《設計》:今年畢業設計的大主題是什么?希望給學生和社會帶來什么樣的思考?畢業設計線上展示和線下展示的對畢業設計成果的要求有何側重?是否有助于設計成果滲入社會層面?
鄧嶸:今年的畢業設計主題是“設計未來·格致”。“格致”來自《禮記·大學》中的“格物致知”。大學中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儒家思想的八目。在這個順序中,最為首要的便是“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格致”作為一個主題,強調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則,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也符合我們在畢業設計階段強調從設計實踐邁向設計研究的教學理念。我們希望學生在畢業設計的階段,能夠不僅思考如何做設計,而且要思考為何做設計,找到事物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找到更有效的創新方案。
線上展示和線下展示對于學生的整體要求是差不多的,即使在線上條件下,我們仍然要求同學們完成原型的制作、調試等工作。唯一有側重的是在線上展覽條件下,會尤其關注效果圖、視頻等數字化展示內容的質量。同時,由于趕上疫情,也會考慮學生實際的物理條件。
積極作用肯定是有的,在疫情大背景和自媒體傳播的條件下,對于作品的呈現、推廣也應該主動求變,借助更有效、更合適的平臺和方式將設計成果推向大眾,實現一定的設計普及。
《設計》:您認為現在的學生有哪些富有時代特色的特點?學院圍繞學生展開的“教”與“學”有哪些具有時代特點的變化?
鄧嶸:學生一方面更加自由,不崇尚權威,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受整個大環境影響,也更加內卷,競爭意識更強。對應的“教”與“學”方面主要有幾個改變:一是培養目標的改變,時刻與社會、商業的發展同步;二是培養手段的改變,數字化的教學平臺、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越來越普遍;三是技能體系的改變,隨著技術的發展,學生的能力體系也在更新。
《設計》: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表現出哪些問題?對教學、科研和產業提出哪些要求?如何看待畢業設計未來的改革需求?
鄧嶸:主要問題是在考研、就業等壓力下,學生要兼顧畢設,精力層面會受到較大限制。特別是現在考研、就業競爭激烈,學生如何對畢業設計進行定位很關鍵。如果能有更多的校企聯合課題提前介入,將畢業設計與就業關聯起來,可能是理想的方式之一。也可以考慮將科研課題中的實踐部分分解,讓未來要讀研的同學提前接觸研究性內容,前提是要結合得好,且符合本科畢設的要求。
這也是之前提到的在高年級課程及畢業設計階段強化學生設計研究能力培養的原因。通過高年級課程及畢業設計,幫助學生從設計實踐邁向設計研究,達到設計研究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就業及繼續深造中對人才的需求。
畢業設計作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