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楊 皓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環境設計(本科)專業主任,院長協理,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楊皓,工學博士,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環境設計(本科)專業主任,院長協理,副教授,碩士生導師。Schmidt-MacArthur Fellowship導師,帕森斯設計學院訪問學者。她的教學和研究聚焦環境設計、體驗設計、循環經濟與可持續創新等領域,致力于驅動循環經濟轉型的設計實踐和設計研究。目前,她通過與地區管理機構、社群、企業的合作,探索以體驗和交互為核心的環境服務體系設計,如何在城市轉型和社區更新的復雜情境下促成可再生循環的生態系統。
《設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環境設計的基本情況和學院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領域內教學特色。
楊皓:同濟大學環境設計專業正式成立于2000年。2007年我們開始從“環境藝術”到“環境設計”的專業改革,關注重心從環境中“物”的設計向關注“人與環境關系”的設計拓展。
環境設計專業成長于藝術學門類,但“與城市設計、建筑學、室內設計獎和景觀設計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不屬于其中任何一個學科”(婁,2021)。雖然面向的問題領域和實踐特長是在城鄉建設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之間建立關聯,但一直以來的學科定位模糊是無法忽視的。從那時起,我們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和實踐重心,是找到與建筑學、裝飾藝術的差異,從設計學學科內涵出發,建立環境設計的專業范式和人才培養路徑。這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前進的長期過程。社會轉型發展的迫切需求,地區發展的要求,人才成長的時代特點,幫助我們最終明確人才培養的定位,找到畢業學生將為社會做出哪些不一樣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2015年以來,我們在“設計四秩序”理論框架下,推行了一系列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改革,提出一個全新的環境設計知識、方法、技能組織框架和思維模式的集合,建立了從符號到系統的課程體系框架。我們從學科研究的視野和對象的關系角度,嘗試定義我們的專業以什么方式做什么,以及為什么的問題;將 “環境設計” 定義為通過整體的、以人為本的和跨學科的方式去創造和促成可持續的“生活-空間生態系統”,包括人和環境的交互及其過程中的體驗、交流和場所的設計。
從這個理解和闡釋出發,我們的人才培養聚焦設計引領的創新,以設計思維整合商業、技術、人文,關注人類社會可持續性問題,創造激發人類潛力的場所。培養在智慧生活、產業轉型、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重大需求領域,以“設計驅動的創新”推動可持續轉型的未來領袖型創新設計人才。2015發起四平創生行動,2017年首創NICE2035計劃,逐步發展起一個三區聯動的三全育人人才培養體系。這其中的部分工作在去年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環境設計》(第二版)中進行了介紹和闡釋。
《設計》:學院環境設計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協同體現在哪些方面?
楊皓:我們的環境設計從根本上來說,是立足于跨學科交叉點上的。當我們將環境設計的定義聚焦于“人與環境關系”的設計時,學科的視野擴展了。如何認識、判斷和優化這種“關系”,我們從功能的、工藝的、美學的視野,向經濟的、人文的和數字技術帶來的新技術視野拓展;并且,嘗試從復合的多學科視野下,對設計對象展開探究和構想。
在環境設計的具體實踐現場,空間承載和促成具體實在和人類主體“之間”的各種關系可能性,這也使得具有“空間”這一屬性的環境設計具有整合多元、差異化關系的能力;環境設計可以在空間、場所、環境心理學等基礎上,用設計思維整合多學科視野對承載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城市、社區、鄉村等對象,提出愿景、行動策略和愿景描繪。關系拓展了學科的視野和交叉的觸角,并以基于空間的創造實現整合和連接。
具體來說,我們關注給人類生存和生活帶來改變的場景,并且把設計重點放在三個關鍵過程之上。它們是,讓社區積極參與設計和決策的過程;將項目在使用、建設、管理、運營等全周期過程中,涉及的各方利益主體納入全程考量;并且不僅在空間設計相關的學科之間進行交叉協作,例如建筑、景觀、室內、家具、展示和視覺設計,更重要的在于與商業、技術和人文學科的交叉與協作。
專業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協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設計學科下的專業交叉,例如結合服務設計、交互設計和媒體設計的方法與視野。設計創意學院活躍的、差異化學科實踐背景的學術共同體,和立體T型人才培養體系,為專業交叉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另一方面是與設計學科之外的學科交叉,包括從研究和方法論層面與社會學和人類學交叉,從可持續問題和危機挑戰層面與生態學、經濟與管理科學、合成材料科學等學科交叉,從科技變革的角度與人工智能領域學科的交叉等等。同濟大學十四五規劃的創新設計與智能制造一流學科群建設,將進一步推動環境設計專業與其他學科開展有深度的交叉協同創新。
《設計》:“產、學、研”結合方面有怎樣的屬地特色?畢業設計如何與學院的辦學特色相結合?
楊皓:設計創意學院致力于與在地社區開展長期合作,促進地區的可持續轉型。環境設計專業兩個最主要的“產、學、研”實踐,一是2007年開始的“設計豐收”項目,扎根鄉村開展城鄉互動,如今已進入2.0階段;另一個則是2017年在婁永琪的倡議下發起的“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區。這是一個設計驅動的社區支持型社會創新實驗,旨在用足大學的人才、創意、科技、資本和轉化支撐,打造未來生活方式的原型。
學院2013年從大學圍墻內搬到現在的地址,置身社區之中。時任院長婁永琪說,我們和社區的合作要考慮十年、二十年的長期愿景。今天已經差不多十年。這十年來,我們以四平空間創生行動開啟了與社區合作的序幕,逐步將不同主題的生活實驗室和共創中心開在社區里,將教與學的空間、場景和日常生活的街道、社區編織在一起。NICE2035全面支持大學的知識和創新向社區溢出,在社區設計、為社區設計和由社區設計的協同創新生態初具雛形。
社區雖小,但卻包容了復雜生活系統的方方面面,各種設計和創新原型都能在這里找到切實可行的實驗條件,在生活場景下洞察真實的用戶和需求,聚焦真實世界的挑戰;社區又可以足夠大,共同愿景和開放創新模式吸引和聯結了來自世界各地、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促成跨學科整合和逆向創新項目,創造新模式和新經濟,使社區成為創新的源頭。
無論“設計豐收”還是“NICE2035”,都給畢業設計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創新實驗生態,為學生開展深度的在地研究和設計行動,創造了豐饒的土壤。這些長期項目是連接課題的實驗需求和在地社群的紐帶,也為各種協作創新活動提供場地和服務支撐,實驗的成本和風險被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學生在這里學習觀察和干預城市系統中人類個體和群體的行為與交互,在社區生活層面進行居民參與的產品和服務體系開發,推動創新解決方案的落地;同時,課題和研究項目提出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體系,會催生新的社區設施和社區愿景,有利于行為的轉變和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形成,為企業與其服務的社群,基于可持續愿景,建立更緊密的連接。這些設計實驗行動也成為社區更新的重要推動力量。
《設計》:您認為現在的學生有哪些富有時代特色的特點?學院圍繞學生展開的“教”與“學”有哪些具有時代特點的變化?您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怎樣的潛質與擔當?
楊皓:今天的大學生無論在視野、行動力、個人未來愿景方面都展現出不一樣的樣貌,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與學需要關注并予以回應。在課程中,我們倡導可持續價值導向的設計觀;身處轉型時期的這一代青年人,對實際社會系統狀況與已有研究實踐進展之間的差距,他們也有更為批判和冷靜的思考,也更迫切地渴望通過親身實踐,尋找自己的答案。
舉例來說,我們今年的畢業生張之弦同學,在課程實踐階段就體現出強烈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在身體力行的設計行動過程中尋找問題答案的行動力。她將個人關注的社會問題和畢業設計課題結合起來,通過不斷嘗試找到了自己的設計行動方向,沉浸到議題相關的場景和社群中,獲得難能可貴的洞察和扎實的設計依據。
青年人群的這些品質有機會轉化為引領社會變革的潛能,前提是我們的人才培養能夠更好地回應他們對知識和視野的要求,創造更廣闊的連接,幫助他們接觸系統從宏觀到微觀的認知途徑,并且為他們的創新實驗提供支撐,包括但不限于資源鏈接、孵化和引導。因此,我們的課程體系和基礎教學開始從專業引導轉向創新戰略引導,教學方式從以專業為邊界教授知識技能轉向注重真實世界問題引導的探究式學習,人才培養強調洞察力、批判性、領導力、系統思維和行動力的綜合。
我們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夠以行動主義方針在城鄉領域建立社會影響,以推動可持續轉型。能夠認識不同設計路徑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和影響,在廣泛開展空間實踐的同時,建立自己的行動方法論和行動策略,成為創新行動小組的領導人物,有扎實的技術手段,也能與多利益相關者展開協作。
《設計》:今年畢業設計的大主題是什么?希望給學生和社會帶來什么樣的思考?畢業設計線上和線下展示對畢業設計成果的要求分別有何側重?是否有助于設計成果滲入社會層面?
楊皓:設計創意學院的畢業設計是在三個本科專業之間打通的,課題組可以面向三個專業招募成員,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研討、協作和共同學習;最終,每位同學發展出自己的畢業設計課題,并獨立產出成果。來自環境設計專業的課題主要聚焦城鄉互動、智能可持續生活、媒體公共空間等幾大領域。今年的畢業設計最終成果,我們可以用以下四組關鍵詞組來概括:元宇宙/日常空間,社區更新/可持續生活,設計行動/社群共創,文化體驗/媒介復合體。
越來越多的課題圍繞著社區和社會創新展開,積極地參與到本地的城市更新行動中。地方管理機構、企業和設計實踐家也加入進來。我們把社區作為新環境設計理念和方法論的實踐現場,社區和鄰里為更加貼近生活的設計關照提供了土壤,也引導學生基于對差異化群體的洞察,建立設計策略、采取設計行動。借助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野和方法,我們將人類看作具有潛力的、生動的個體,而不是大數據下被類別化的刻板功能對象;同時,我們相信,變革過程中,不止需要設計洞察、策略和方案,更需要敏捷的方式采取設計行動。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日益復雜,無可避免地置身于跨學科的情境下;我們也發現,需要更多引導學生去探尋現象和行動背后的為什么,鼓勵關于城市如何隨時間演變的多種解讀方式,并在差異化碰撞中激發創新的活力。
另一個突出的表現在于,數字視野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是持續發展的主題。這些年的課題包括了方方面面的探索,從數字技術支持的空間服務創新、數字藝術的空間敘事、智能交互場景研究設計到元宇宙概念下的復合媒體空間設計。課題從概念創新到技術實現都有所涉及,但它們之間共有的、相互關聯的設計價值或者突出的設計問題,還有待仔細考察和審視。
我們希望通過差異化和多樣性的課題,在環境設計跨學科整合設計的框架下,以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為核心,展開對多種設計實現路徑和方法的探索。一直以來,我們非常重視畢業設計的線下展覽。和其他專業方向展覽現場相對一致的規格設定不同,環境設計專業要求學生對各自的一小塊展覽場地進行策劃,通過展覽敘事的手段,引導觀眾深入與作品對話。在受到疫情影響將畢業展轉到線上,最關鍵的要求是不變的,那就是通過敘事設計,將畢業設計項目的深度思考、迭代過程、所獲得大量數據的面貌和整理工作,將設計的為什么和解決方案是如何生成的呈現給觀眾,并激發對話。因此,線上展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仍然在探索更多手段的可能性,學生也在更新自己的表現手段和技能,研究那些在實體空間中用模型、裝置等直觀表達的內容,如何在線上情境中呈現。
《設計》:畢業設計是偏向概念性設計還是企業項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獲獎、實踐項目、教學主題?
楊皓:在設計創意學院,無論設計研究還是教學,我們都非常關心能否對社會產生真正的影響。無論studio課的課題,還是畢業設計,都強調為真實世界的問題尋找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下進行設計活動。
這就使得企業在教學活動或環節中的參與,至為重要。企業作為城市轉型過程的關鍵參與者和利益主體之一,我們的課題引導學生理解和洞察企業的真實需求、痛點和潛力,和他們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機遇。但是,這樣的合作課題,并不能簡單稱之為“企業項目”,它與過去由企業直接出題的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學院和企業在共同研討的基礎上,充分了解企業的關鍵挑戰和核心問題,結合課程的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課題;同時,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借助企業的資源,一起給予學生輸入知識,接觸最新的實踐工作現場,學習了解供給端的實際情況,為學生的設計探究提供充分的支撐。這樣的過程也給學生帶來更高的獲得感,過程中的協作、接觸和直面社會舞臺,以及每一點創新都能獲得來自不同領域的聲音和反饋。課程不僅僅是教授知識和能力,也對達成全方位育人有巨大的幫助。
每一個和企業合作的課題都是量身定做的。這在課程的前期,需要大量的研討活動,包括多方協同的研討和課題設計。很多課題在前期有長達一年的溝通,最少也需要半年的時間;而對于已有合作基礎的情況,也不斷檢視先期合作的過程、產出和目標,探討未來合作如何向前更近一步。
合作課題的成果,與其說偏概念設計或者企業項目,我們更偏重影響變革的前端策略及其設計。世界正面臨巨大的危機,我們身處大變革的進程中,過去行之有效的認知、做法和模式被證明,在面對越來越突出的沖突、困難、障礙時,是無能為力的。實現突破,我們首先需要培養問題意識,在面對復雜情境時能夠重構問題的能力,是設計人才創新能力的具體實在的體現之一。在復雜變革情境下“重構問題”, 尋找從源頭和根本上解決問題和撬動改變的途徑和手段,是設計驅動創新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們產教融合的重要目標。
《設計》:學生終將要走向社會,承擔他們的責任,您希望他們有何作為?有何囑托?
楊皓:前面也提到我們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夠為社會做出可見的貢獻,在領導創新和變革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這個目標可能并不是在畢業時就實現的,開創事業和為變革而設計,需要巨大的勇氣、堅韌的意志和持續學習與協作。我們能做的,是在學生早期求學階段就埋下成長和追求卓越的視野和種子,借助學院的學術網絡和產學研平臺,協助學生逐步建立長期的個人成長路徑。希望他們能擁有充實的人生,并且不忘初心。用設計創意學院的院訓與他們共勉: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