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李杰 李葉
受訪者:王選政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新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中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
王選政,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新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中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德國卡爾斯魯厄國立設計學院訪問學者。是設計教育、產業創新和鄉村振興領域的實踐者,主導了與全球近百家知名企業、研究機構和國際高校間的產學協同創新機制。參與了國家領導人專用車型設計、國慶70周年慶典設計、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設計、云南扶貧設計、冬奧設計等重要創作和課題研究。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福布斯中國智能工業設計師TOP10、北京市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設計優秀指導教師、中央美術學院德藝雙馨教師等表彰。擔任文旅部引才項目專家評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評委、教育部全國專業學位水平評估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發展中心專家、中國流行色協會汽車色彩材質專委會主任、中國仿真學會機器人系統仿真專委會委員、新疆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專家、韓國國立藝術大學客座研究員等職務。王選政在創新工程設計、產業設計、出行創新設計、設計場景和未來生活方式設計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實踐案例。基于新興技術社會語境,主張以創新設計教育培養未來產業創新標準制定者。目前聚焦于產業的前瞻設計研究和針對鄉村振興的文化創新設計研究。
《設計》:您作為中央美術學院派駐新疆藝術學院的援疆干部,橫跨兩校的教學工作,請您介紹一下新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特點。
王選政: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大家相對熟悉,是國家兩輪“雙一流”建設獲批單位,作為國家優勢設計教育平臺,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征為依據,將設計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等專業集群交叉融合,于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提出的新命題、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中,創造新方向、新標準及新價值判斷。近年來,設計學院的教學改革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具有百年豐厚人文藝術學養的美術學院平臺上,本著“向內藝文融合,向外多科交叉”的原則,以“科技設計、產業設計”為支撐、以“社會設計、文化設計”為特色、以“戰略設計、設計研究”為基石形成六大學科建設層次,實現設計學科交叉創新的目標。在教學改革中形成了全新的設計學科教學體系,包括:堅持“厚基礎共享”,構建造型、數字、人文、思維、技術、工具六大基礎體系;推動“寬口徑選擇”,構建了涵蓋17個專業方向、六大課程類型、230門課程交叉閉環流通的選課機制;加強“大空間交叉”,形成“空間全流通”和“專業全打通”的管理機制;實現“全鏈條創新”,推動各學科專業協同創新,開設課程需包含三個不同專業方向師資合作;推進“非線性加強”,實施每個學生獨立成長計劃,建立“非線性”的管理機制;著力“整體化提高”,構建學科、專業、課程、課題、老師、學生周期性整體評價機制。可以說,2016年就啟動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學改革走在了設計學科發展趨勢的前列,起到了引領作用,因此獲得了202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中央美術學院與新疆藝術學院開展交流合作近二十年之久,特別是自2011年8月開始,按照中組部、教育部的安排部署,在對口援疆計劃的總體框架下,選派優秀援疆干部教師遠赴新疆藝術學院開展工作,鞏固深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等援助成果,為推動西部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建設和文化藝術發展貢獻力量。在此背景下,我于2022年2月開始掛職擔任新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新疆藝術學院成立于1958年,位于素有“歌舞之鄉”“丹青之鄉”美譽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學校是全國8所綜合性藝術院校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作為首批中國—東盟藝術高校聯盟和中俄藝術高校聯盟成員單位,已成為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文化名片。學校黨委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學導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質量與內涵發展,以教育教學出人才、藝術研究出成果、創作展演出精品,成為一所辦學歷史悠久、區域特征顯著、專業特色鮮明的高等藝術院校,為繁榮國家尤其是新疆文化藝術事業、推進社會文明建設、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是新疆文化藝術人才培養的主力軍,被譽為“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使者和“天山腳下”藝術家的搖籃。
新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定位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一流設計學院,在設計教育領域完整準確地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深刻把握實施文化潤疆工程的目標任務和實踐要求。構建了以設計類專業為主干的學科體系,現有五個本科專業方向,包括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其中環境設計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形成了環境設計系、數字媒體與視覺傳達設計系、產品與服裝服飾設計系和理論基礎部的學科交叉型“三系一部”教學體系,同時建有學術型、專業型碩士研究方向四個,積極與對口幫扶院校進行資源聯動共享,探索教學方法與模式創新。在新時代背景下,學院注重培養應用型創新設計人才,以設計教育創新持續推動“文化潤疆”戰略部署落地,以設計教育成果深度提升國家戰略的在地發展,為新疆的文化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持。培養模式緊緊圍繞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發展需求的總綱進行制定,立足新疆大地,以設計為新疆經濟社會建設賦能、為新疆產業發展賦能、為新疆文旅融合發展賦能、為新疆鄉村振興賦能。聚焦新疆特有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學院近年來按照“成果導向”的思路,參與了大量的區域發展政策制定、國家戰略落地、服務經濟社會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課題,形成了一批富有在地特色的成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創新設計人才。
《設計》:2022年最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設計學成為交叉學科門類的一級學科(可授予工學、藝術學學位)。這預示著設計學科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王選政:“預示”一詞在這里的使用有待商榷,因為設計學科的交叉性與生俱來,一直在發生,只是產業分工時代的設計處于商業目的被賦予了過于明確的單一服務性,呈現出了“專門”與“專業”的特點,而當下新興技術造就的生產關系重塑,讓設計學科的交叉性不再被隱藏。設計學科當下的狀態就是在不斷地迭代,保持著“待定義”的姿態,這背后的原因是設計的功能在由流水線生產、福特主義時代的“賦形”過渡到摩爾定律、信息技術時代的“賦能”以后,正在進行“賦鏈”功能的塑造,也就是以設計來塑造未來社會的“生態位”,在分布式產業革命和去中心化理論的加持下,“賦鏈”這一功能對設計最基本要求的就是廣域交叉融合,那么設計學科的持續迭代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研究學科的迭代,分析其所處的時代語境是有效的方法。如果把十九世紀起源于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作為現代設計的起點進行斷代,我們可以從時效性的“新興科技”所包含的信息技術迭代、制造技術發展和信息存儲交換載體進化三個層面,將社會發展按時間順序劃分成“生產的設計”“設計的設計”“界面的設計”和“計算的設計”四個語境,不同時間的語境中,對設計的定義和設計的工作方法是截然不同的。選擇上述三個因素進行語境建構的原因在于,這些因素是新興科技最直接的與人、社會發生交互關系的要素,也是改變宏觀設計定義和工作方法的主要動因。
1.第一語境:“生產的設計”
建立在無計算機與互聯網時代的、基于流水線生產和依靠紙面媒介記載、交換信息的設計語境,設計在此語境中的主要作用是為大規模的產業生產服務,通過專項技能進行附加價值創造,主要結果體現在完整的終端產品設計設計上。與之對應的社會背景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及由此產生的科技體系。
2.第二語境:“設計的設計”
計算機和終端網絡的產生,改變了信息的記錄與交換方式,數據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存儲與編輯,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換,由此導致了全球規模的生產分工與協作的可能性。設計開始改變從屬于產業的局面,逐步成為具有獨立學理結構的學科,形成了以“設計”為概念的全新社會功能角色。與之對應的是新興科技誕生前的技術曙光期,即信息技術初步介入傳統科技,誘發了技術轉型。
3.第三語境:“界面的設計”
移動互聯網(共享網絡)的出現再次迭代了信息記錄與交換方式,云端存儲和云計算也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的發展,使科技前所未有地與末端受眾直接聯系。在全球產業協作的基礎上,以3D打印為代表的彈性生產技術快速發展,符合個體需求的智能化“新物種”成為產業的重要訴求。如何以恰當的界面(物理界面和虛擬界面)來提供用戶對于新技術、新服務的認同成為了設計的重要功能,也使設計開始作為“界面”的方法參與到社會創造活動中,形成了全新的帶有社會屬性的設計語境。與之對應的是新興科技的全面成熟,新興科技系統的最末端也充分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構成因子之中。
4.第四語境:“計算的設計”
前田約翰在《科技中的設計(Design in Tech)》報告中提出了計算設計的概念。物聯網、自生產和人工智能構成了計算設計語境,去中心化的計算方法與機器學習,將把“界面的設計”語境中的設計內容與設計方法完全重構,設計不再是基于某種產業領域的特定工具,也不是特定社會領域的創新方法,而是進化成為“去中心化社會”中大眾進行“自組織”的工具,其作用是以設計為工具影響和變革社會進程,創造可持續的、帶有同理心的新型社會價值。我們正在迎接該社會語境的到來,新興科技在此語境階段因為機器學習的存在,衍變成高度“傻瓜化”的狀態,人人皆是設計師(或者說設計成為人的必須生存技能之一)的時代開始,近期大熱的人工智能設計工具,很好的印證了這一趨勢。與該語境對應的是分布式計算引發的產業革命。
四個語境的發展過程既是設計學科方向變量產生的背景,也是變量呈現出的基本特征。當設計教育面對上述情境進行系統建構的時候,必須要面對教育對象認知方式、工作方法和價值認同的高速轉變,轉變速度與社會語境發展的變量是同步的,同時存在著“加速度”——每次變量的迭代時間都會比上一次的更加緊湊,導致設計和設計教育在當下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和再定義的需求。某種意義上說,“交叉”對于設計學科而言可能也只是一過性的。
《設計》:目前的設計教育是否對應對真實世界挑戰的設計核心能力有了明確的認識,并以此為目標來調整教育的內容、培養的方式和支持的體系?我們的課程設置正在做出什么樣的調整,引入了什么新的方法工具,如何設計出新的教學內容?
王選政:我想以新疆藝術學院與中央美術學院的聯合設計課程為例來談一談這個問題。設計教育變革的迭代速度無疑是極速的,由此產生了諸多的范式、方法和技術以及繁雜的爭論與探討。從北京來到新疆以后,通過觀察社會組織方式和教育形態的差異,會得到一個相對明確的答案——要以真實的設計教育為真實的社會發展來服務,這就要求在教學設計中要既要關注、使用紛繁的新技術造就的新效果和新趨勢,更要抽絲剝繭地梳理出社會最根本的需求如何以新手段得到實現,因此我們萌生了建設聯合課程的想法,將北京的前沿性思考與新疆的在地性發生進行直接的鏈接,以在新疆的真實設計成果來建立真實的設計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全新的闡述,凸顯了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和戰略性支撐,為援疆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是新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學工作的根本指導原則。學院在設計教育精準定位、學科建設、學術聲譽建設和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富有在地特色的創新實踐。尤其是在課程建設上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開展了“跨越時空”的聯合課程建設嘗試,以“聯合授課、調研、研討、創作”的模式為新疆經濟社會建設助力,推動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發展,加快培養高素質設計人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嘗試。
兩校以研判設計教育發展方向的共識為聯合課程的前提,以設計學科語境升維為指導路徑,以設計功能由“賦形”到“賦能”的轉化為具體抓手,以交叉創新為重點目標的方式為新疆而設計。學院通過聯合課程平臺整合了中央美術學院的“雙一流”教育資源和來自政府、科研機構、高校、國際組織的多元資源,立足新疆大地,產教融合進行授課。聯合課程聚焦新疆區域內發展現狀,圍繞生態、農業、文化等問題進行系統性的可持續設計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切實的研究路徑。2022年度共計開設了本科聯合課程3門,包括產品設計專業的《食物圖景:新疆食物可持續設計》、環境設計專業的《新疆植物:植物地景與敘事空間》和服裝設計專業的《傳統紋樣時尚轉化與創新應用》,開設了1門專業碩士聯合課程《設計選題》。兩校共計有16名教師參與授課,舉辦課程講座9場,邀請政府專家、行業專家和高校專家參與課程研討共計17人次,近200名(含50名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學生參與了課程。
以《新疆食物可持續設計》課程為例,提出要多維度整合新疆廣博的食物資源,探索以食物設計助力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途徑。兩校學生共計完成了36件針對新疆輪臺小白杏、安集海辣椒、褐牛等在地特色食物開展的可持續設計方案。授課團隊由來自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新疆農墾科學院、良食基金、哈佛大學的專家進行了講座授課。由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的專家與師生一道,圍繞以食物設計為代表的可持續設計趨勢展開了結課匯報研討。《新疆植物:植物地景與敘事空間》《傳統紋樣時尚轉化與創新應用》兩門課程采用了同樣的教學模式,前者基于新疆當地植被跨越了從暖溫帶到極地的多種生態景觀帶,在探尋文化譜系與空間表達的過程中構建為新疆服務的設計方案。后者以新疆傳統特色紋樣為載體,研究傳統紋樣設計的科學原理、轉化方式和創新應用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形成了一系列服務于新疆經濟社會建設的成果,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將完成轉化直接服務于社會。《食物圖景——新疆食物可持續設計》的課程成果參加了由文旅部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向公眾展示成果的同時,體現了藝術類高校參與“文化潤疆”建設的表率作用。課程產生的示范效應有效推動了設計學院以“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代表的專業建設,三門課程均進行了教材編寫規劃,課程還同步推動了與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設計實驗室的建設。
通過聯合課程的組織策劃和建設,系統化地形成了優質教育資源流通的可持續性通道,規劃了有效鏈接院校間的長效資源共享機制;探索了新時代設計學科課程建設的新模式,以“分布式”教學模式形成強調成果導向的課程體系;形成了具有新疆藝術學院特點的設計學科“跨時空”教學模式,定義了以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的方式開展具有遠見的設計創新研究。新藝央美設計聯合課程呈現出了“建設聯合課程,同步校際教學;建設聯合團隊,聯動校際師生;建設聯合課題,交叉校際科研;建設聯合展覽,共享社會生態;建設聯合教材,整合教育資源”的顯著特點與優勢,為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素材,為援疆教育的提升提供了新模式。
《設計》:生長于信息時代的學生獲取知識和資料的渠道豐富而蕪雜,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設計教育應該聚焦在哪里?對教師提出了怎樣的挑戰?在您看來,人工智能讓設計師的工作變得更容易還是更難了?在學校里的“未來設計師”應該習得哪些知識和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王選政:這兩個問題的背后,都在探討一個話題:面對人工智能的崛起,設計師應具備怎樣的能力?前面提到了聚焦“真實”的設計和設計教育,但信息時代最難界定的就是什么是“真實”,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在物理世界中介入本就超級碎片化的數字世界后,“真實”的標準似乎也蕩然無存了,這是目前設計教育中的第一個值得思考的焦點問題。伴隨著ChatGPT的不斷演進,似乎這個世界的所有信息已經被高度生成化,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得以解決。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解決問題的決心是當下對信息爆炸式增長最好的回應,塑造學生對于“真實”世界的理解。正如帕帕奈克所說:“設計是為了達成有意義的秩序而進行的有意識而又富于直覺的努力。”高校之所以要發展高質量的設計教育,其目的就是不斷引導即將步入社會成為新設計師的學生對這個世界存有敬畏心,存有熱情。而對于教師,信息時代的發展自然向授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單的知識解讀、傳播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學生的訴求,而全方位汲取層出不窮的信息內容并保持實時更新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因而,教師的能力培養應更加著重于如何立德樹人,培育一個設計師而非一個設計技工。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設計學科的范式十分獨特,是一個幾乎沒有學科框架共識和學科理論共識的范式,從不同的知識視角切入設計教育,經常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連評價體系都完全不同,甚至在相互矛盾的理論體系支持下得出的結論卻都很正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目前的設計教育充滿了諸多的爭論。之前還在糾結設計實踐如何評價,但在人工智能出現之后,我們需要探討的是教育如何激發設計師的潛能,讓工作效率、視野范圍、構思格局在人工智能的輔佐下變得更快、更高、更強,而不是焦慮設計師何時將被人工智能徹底取代。面對“真實”的社會發展,從未有明確定義的學科交叉,一直都是整體融合發展的。對于“未來設計師”,不要過分執著于既定的范式,而是應該借助信息、智能手段補強能力、完善思維,發展自身成為某一具體領域的“范式”設計師。
《設計》:您心目中未來的設計學科應該是怎樣的?
王選政:在新興技術與產業發展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設計的內涵、定義、工具、邏輯與方法也隨之更新,誕生之初以服務產業分工為使命,在當下則以多元思維和多維方法結合的模式,致力于賦能經濟發展、賦鏈社會發展。從19世紀開始不斷演變發展的設計思潮,向我們詮釋了經典的社會發展邏輯下的設計實踐演進道路。千禧年后的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發展引領了虛擬空間內的數字技術語境大發展,我們尚不明晰數字技術引導下的社會語境將會如何定義未來的設計實踐,不論是路徑還是方法,我們更愿意將其稱之為“待定義的實踐”。而在技術語境推動下的設計實踐和經典發展過程中的設計實踐并非是相互競爭、互為替代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的并行關系。技術語境與傳統語境共同構成了當代社會發展的基本面,構成了設計創新的大部分需求和發展動機。
基于此,未來的設計學科應當以國家戰略為引導,以“四個面向”為抓手,以支柱產業和高精尖領域為場域,服務經濟社會建設和社會形態升級,強調在交叉融合平臺上進行教育創新探索,轉化新型工具,提供新型方案和創造新型標準。未來的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跨域視野的、融匯多元知識的、致力社會升級的產業創新設計標準制定者。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在發展待定義的創新設計教育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全新的教學圖景,從研究方向、趨勢路徑、動機路徑、教學動機出發形成了符合當下趨勢的創新設計流程。以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展過的設計實踐項目“材料革命與革命材料”為例,我們已經不再局限于研究傳統的材料應用設計,而是以技術驅動社會發展為核心要素,探討全面體驗,虛擬融生等構建整體生活、生產方式和手段的各個有機組成部分,從社會、科技、商業、倫理視角關注這些發展方向的價值路徑,即從材料創新為起點考量相關實體、場景、場景流以及價值鏈、產業鏈核心,借助人工智能整合相關數字技術對設計動因、定義、角色等內容進行創新,最終以科學的方法進行評價與賦能。
未來的設計學科應最終以邏輯化的方式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真實問題,不斷借助數字工具、智慧技術的力量,以社會系統化發展和變革為具體研究對象,構建學生完整的顯性知識及隱性知識系統,應對設計方法在新時期的變化與趨勢。
《設計》:請您分享下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的體會。這些合作對于設計教育及設計專業的學生有著怎樣的助益?
王選政:先用一個詞對產學研在實際教學和服務社會過程中的價值效益——對沖。
設計學作為一個應用型較強的專業,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有著更重要的實際意義。以我主持的出行創新設計專業為例。該方向是基于新興技術社會背景,應對出行場景和交通工具屬性迭代而進行的教學研究實踐。聚焦以邏輯化的方法解決出行系統中的新型問題:即以在地城市為載體,以出行終端或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完整的顯/隱性知識系統,應對出行創新設計方法在新興技術社會語境中的變化與趨勢。在清潔能源、共享經濟、物聯網、去中心化計算與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出行方式正在發生顛覆性變革,研究方向以未來智能出行方式為抓手,在社會調研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城市形態、交通系統、公共空間、生活形態、消費方式、物流系統等在新興技術影響下的發展趨勢,分析新興技術為社會與環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探索未來出行方式的全新解決方案、設計方法和理論體系。聚焦于鏈接汽車產業的前瞻設計研究,近年來研究重點轉向以智能出行為核心的創新研究。與全球超過50家汽車企業及1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協同創新機制。中央美術學院的出行創行設計教育始于本世紀伊始,2006年在設計學院正式創立了汽車設計方向,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央美術學院一直有著藝術教育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傳統,對于正在起步發展階段的國家支柱產業,以設計教育進行助力是責無旁貸的選擇。2008年,與國際同類型專業接軌,專業命名更名為交通工具設計(Transportation Design),同時通過師資引進、課程合作等方式,在全球化產業標準下開展教學與研究。2017年,全球汽車產業逐步開始發生從制造業到科技業的屬性迭代,中國成為世界范圍內活躍度最高的汽車產業、出行服務產業創新實驗場,汽車設計教育的內涵與面向,業已完成從交通工具到出行創新的升維,該專業正式更名為出行創新設計(Mobility Innovation Design)。如何建構中國式的出行創新設計教育標準和探討全球產業語境下出行創新設計教育在中國的標準,成為中央美術學院出行創新設計教育面向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助力國家發展的重要時代命題。
從關于出行創新設計的研究目標不難看出,以學校視野出發的設計創新探索更關注的是方法層面的創新、定義內涵的界定、規格秩序的明確,一定超過當下的社會總體需求,具有相當的創新冗余,或者可以認為,從院校完成的概念研究、設計研究和創新方法的研究是超越了當下產業的實際需求和生產能力的。這其中形成的對沖恰恰就是產學協同育人的最大魅力之處。作為一所本科甚至更高水平的院校,其對學生的培養重點在于通過設計教育創新建構具有相當全球化視野的創新意識和整合創新的專業能力。相應的,關于產業實踐方面的轉化過程是難以通過理論教育方法完成的。因此,通過產學合作育人非常有效地完成了實踐教育這一重要環節,通過真實的產業環境讓學生直觀了解產業生產、制造、研發過程,激發學生關于設計創新在真實世界、真實需求、真實技術下的再思考。從課堂教學中的高概念、高技術的未來式創新到落回真實世界的在地化創新,已經能夠形成極其強烈的對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產業創新的難度和艱辛。
其二,對于產業發展而言。在產業真實環境下的長期浸潤,往往會讓內部工程師陷入研發創新的困境。因此,通過引入與院校間的產學協同合作由此形成了第二個“對沖”——產業研發困境與概念化創新的對沖。院校形成的概念創新如同鯰魚一般充分激活產業內容的創新激情和靈感,為產業的創新研發提供多樣化的解題思路,這是產業所喜聞樂見的過程。如在智能出行系統創新設計:機器人與出行系統生態位設計研究項目中,中央美術學院和韓國國立藝術大學開展關于機器人技術與出行系統交互作用產生的全新生態位系統,以及由此而來的新型移動人居組織方式的研究。探究新物種與場景流在近景未來社會體系中的“生態位”作用,提供全新定義的機器人與出行終端共生的系統設計解決方案。最終形成的人機共生策略為韓國現代集團提供了極具前瞻創新價值的學術可能性。
因此,通過產學協同育人的實施和深化,在院校和產業間的對沖將實現實踐育人和引導創新的雙重效應,以期實現設計創新從賦形到賦能到賦鏈的價值升級。
《設計》:您近年畢業生的畢業設計都關注了哪些領域?有哪些設計作品引起了您的關注?您希望自己的畢業生未來承擔起怎樣的社會責任,怎樣實踐設計價值,發散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能量?
王選政:以出行創新設計專業為例,這個方向培建立了出行創新(交通工具)設計專業青年人才培養類型化體系,為社會和產業培養實踐型、前瞻性設計人才。培養對象被定義為“汽車設計師”“產業創新設計師”“娛樂與影視設計師”和“待定義的創新者”四個類型,培養出的人才分布于全球重要車企、創新型頭部企業和自主型創新機構。尤其在各大車企中都可以看到我們畢業生活躍的身影,他們在車企中完成的量產設計,已經在市場上具有了良好的反響和銷售成績,為國家支柱產業做出了貢獻。我更關注到的是用出行創新的設計思維、方法在其他領域中的實踐嘗試。如《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美術指導、概念設計師王志堅,通過回答了“做好的設計產品需要什么樣的設計素養”“中國式科幻的未來”等問題,展現了當代工業設計人在中國科幻電影的奮斗與努力,用設計展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核,將中國設計和中國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探索了中國式科幻浪漫的圖景;可以科技的臧晨以干細胞原理,研發設計了模塊化的編程教育機器人,第二代產品增加了桌面陪伴的功能,在北美、日本市場成為了爆款產品,創造產業價值的同時,講好了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待定義的創新者,是我們從2017年開始進行的培養類型實驗,希望以新興計算技術在美術教育平臺上進行有機融合,開創全新的設計教育領域和設計學科內容,例如,我們鼓勵學生去設計“設計汽車”的方法。
正是看到了學生在接受設計創新教育后的蓬勃潛力,讓我們更加堅定了教育之路:從出行創新專業中學習,而后成長,成才,面向社會以個人特長為軸提供設計價值。尤其在未來仍然選擇出行領域深耕的學子,我們期待他們能夠以未來出行方式為抓手,以跨域基礎研究和設計技術技能為支撐,突破傳統產業設計思維方式的定式約束,跨域整合,發現問題,以未來出行方式的“新物種”和“場景流”作為載體,輸出多元化的解決方案和設計方法。
當他們進入到產業后,能夠以未來智能移動方式為切入點,引導產業在大量背景研究的基礎上,突破傳統設計思維方式的約束,融合智能技術,綜合分析城市形態、道路交通系統、公共空間、生活形態、消費方式、物流系統等在新技術影響下可能產生的變化,分析新技術為社會與環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提出未來移動場景的解決方案。我們不斷鼓勵學生掌握邏輯分析能力、主動創新能力、技術敏感度,時刻關注社會動態,以可持續化的設計實踐激活未來產業標準的制定。將自己作為出行創新在中國的實踐樣本,不斷豐滿中國在全球設計創新生態體系中的話語權和示范樣本,助力國民經濟建設,支持國家支柱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