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華,國家公派留學設計學博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聚焦于推動可持續發展語境下產品設計的服務轉化、體驗創新和知識傳播。現任LeNSLab可持續設計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武理工廣汽研究院研究生培養基地負責人、嵐圖汽車工業設計首聘專家、DDF光華設計基金會服務設計人才和機構評定委員會專家委員、ZEROAWARD零碳獎中國區執行官、K-DESIGN設計獎終審評委。主持教育部、科技部、省社科、省文旅廳等部委縱向課題;負責華為、中車、廣汽、東風等領軍企業項目;獲評國際體驗設計十杰青年教師、校青年教學名師、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等教研成果榮譽;承擔國家資源共享課程、國家在線開放課程主講各一門,校本科在線課程、研究生國際化課程主持各一門等教學質量工程項目;榮獲全國挑戰杯、好設計獎、金羊獎至尊獎等高級別專業獎項;發起DIDID分布式設計對話、DESIGNPARTY國際聯合課程等國際學術活動。
“可持續設計可視為相對復雜的社會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系統要素會導致設計行為及其產出系統的不連續,甚至是不可持續??沙掷m設計知識常常黏滯于局部環境及其知識擁有者,形成節點間的知識黏滯,嚴重影響節點創新績效和創新網絡的組織實施。我個人比較傾向的應對措施是通過全球資源的分布式共享來降低可持續設計的創新成本及風險。因為參與程度的差異性及設計知識的異質性,可通過分布式共創機制予以平衡。”——韓少華
《設計》:何為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設計包括哪些階段?
韓少華:2017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其全球教育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立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關切,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表明了可持續發展觀對人類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可持續設計作為設計學領域最具環境憂患意識的研究熱點,在資源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的當下極具研究意義??沙掷m設計整體應包括理論研究、策略知識以及實踐案例這三類主要的研究推進方向與成果固定維度。具體而言,可持續設計是通過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效益趨同型創新互動來提供滿足用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并重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全方位發展的價值主張和解決方案。
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和方法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強調使用低環境影響的材料和能源的“綠色設計”階段,強調過程中干預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生態設計”階段,關注系統創新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階段,以及關注全員生活方式的“社會創新”階段。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個階段可以理解為可持續設計四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和方案路徑,面對不同的情境,其各有所長,并沒有高低之分。
《設計》:可持續設計的核心價值觀和原則是什么?請分享下您對可持續設計的個人理解。
韓少華:諾貝爾獎獲得者莫漢·穆納辛格(Mohan Munasinghe)教授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三角理論(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iangle)”可視為可持續設計的核心價值觀和原則。可持續發展三角理論是領域內全球科學家經過數十年科學驗證的共識性論斷,其科學性應不存疑。對其“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維度的個人理解如下:
經濟維度的可持續發展可理解為“是在最小的資產或資本存量水平下最大化其帶來的經濟收入”。其最直接的評判標準是“對希望擁有的產品或服務的支付意愿和能力”。其主要實踐路徑為“內化資源成本、采用新技術方案、開發新商業模式”。
社會維度的可持續發展可理解為“在合理規范使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基礎上獲得更大的人類發展”。其關鍵是在堅持人人享有獲取資源的權利的同時,平等地對資源進行再分配。其重要目標包括“增加系統韌性、提高社會公平性、滿足基本需求”。
環境維度的可持續發展可理解為“側重于環境生態體系的生存能力和整體健康”。其中優先可通過非物化(從提供產品到提供包含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單元)的方式去滿足物質消耗需求,從而減少為滿足總體社會需求而消耗的環境資源總量。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針對一些個案,有學者將其發展為將“技術”作為第四頂點的三角椎體,而在社會發展穩定的研究語境中,“政策”也一度成為三角之外備受關注的維度之一。但是作為基礎的可持續三角理論依然顯示了其在可應用的廣度上的優越性。總體來看,可持續發展三角理論作為學界公認的研究基礎,對研究設計如何趨向可持續發展而言,都有著框架性指導價值。事實上,在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現有研究中,“經濟、社會、環境”三角構架在具體的理論研究深入、案例具體分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設計》:您在設計實踐中踐行可持續面臨哪些挑戰和應對措施?
韓少華:可持續設計可視為相對復雜的社會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系統要素會導致設計行為及其產出系統的不連續,甚至是不可持續。尤其是在落地至具體項目實踐時,不同項目背景、參與人員以及目標用戶等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其中影響最大的挑戰在于,可持續設計知識常常黏滯于局部環境及其知識擁有者,形成節點間的知識黏滯,嚴重影響節點創新績效和創新網絡的組織實施。
我個人比較傾向的應對措施是通過全球資源的分布式共享來降低可持續設計的創新成本及風險。因為參與程度的差異性及設計知識的異質性,可通過分布式共創機制予以平衡。在可持續設計領域,越來越多的設計學者和組織選擇加入或主動構建分布式創新網絡,通過分布式的線上線下知識共享與教育合作,來消融知識黏滯帶來的設計鴻溝。同時,眾多研究和實踐也表明,以協同創新為核心的共創設計是超越語境和能力的交流形式,具有極佳的共情效果,能夠從渠道和機制上構建包含經濟、社會、環境整合為特征的可持續設計系統。
?《設計》:請分享介紹一下國內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可持續設計研究成果及產學研案例。
韓少華: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設計知識發展大多起始于對歐美知識的本土化吸收。借助產業升級、共享服務、互聯網經濟、減貧助困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我國設計藝術學領域可持續設計異軍突起,成為主導完成分散在全球各個地區的可持續設計經驗的知識轉化和系統創新的中流砥柱,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可持續設計研究成果及產學研案例也很多。
從我個人近年有限的認知和觀察來看,相關產學研案例包括但不限于“綠色設計(許平,2001)、生態設計(王立端,2002)、設計的生態觀(柳冠中,2006)、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周浩明,2007)”等理論建設;“中國可持續生活模式(梁町,Manzini,2006)、設計豐收(婁永琪,2008)、新通道(季鐵,2009)”等社會創新實踐;“國產飛機產品應用服務系統(余隋懷,2007)、航天員運動與束縛系統(羅仕鑒,2011)、中國傳統竹產品再設計(方海,2013)、生態型公共廁所系統(劉新,2015)、牧野學社(李健,2017)、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蘇運升,2020)”等服務系統設計實踐;“OpenDesign國際工作坊(張立,2015)、designBRICS設計金磚網絡(張軍,2017)、DIDID分布式設計對話(韓少華,2019)”等國際教學研究合作;以及“DESIS-China、LeNS-China、世界綠色設計組織”等國際合作組織。
DIDID第五屆分布式創新設計國際學術會議
《設計》:國際上可持續設計研究群體的經驗哪些值得重點學習借鑒?
韓少華:面對不同理解力的知識用戶和不同發展水平的使用情境,可持續設計的確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重構更具廣泛適用價值的設計知識。具體至對國外學者的經驗借鑒,我個人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其一是可持續設計基礎理論研究所需的本土化研究案例。設計知識的普適要求有廣泛且深入的案例研究,國外學者的差異化案例可助力剖析可持續設計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其二是可持續設計策略實證研究所需的全球化量化數據。面對全球范圍內復雜的可持續設計創新語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國外學者基于自身經驗提供包容性更強的實證數據。
其三是可持續設計共創設計實踐所需的跨地域組織支持。國外學者在長期的國際學術活動中已建立了大量跨地域學術組織。這些組織能夠放大我國學者可持續設計的優勢經驗。
《設計》: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巨變的當下,可持續設計在中國如何走出自己特色的“可持續設計教育”發展之路?
韓少華:其實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可持續設計依然會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包括設計學科在內的學術界研究熱點與難點。作為一個需要全球所有國家機構、科研人員、普通大眾等利益相關者緊密協作的宏大命題,從國際科研合作的角度有以下四點個人建議:
首先輸出面向全球的可持續設計中國特色理論成果。建議依托已有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形成中國可持續設計學者的創新理論與策略知識,通過全球范圍內可持續設計專家的案例研究與實證研究,將中國智慧與教研經驗放大擴散至全球可持續設計理論研究高地。
其次組建分布式共創的可持續設計國際學術共同體。建議依托已有國際組織參與經驗,推動與外國專家及其學術資源的交流,形成具有共同信念追求、共同價值取向、共同學術規范的高知高教網絡,最終建立由中國設計研究力量主導的可持續設計國際學術共同體。
再次建立國際視野的可持續設計學科人才培育系統。建議依托國家級設計實踐項目,推進國內師生深度參與國際項目合作,形成具有設計學科學研究和主持國家設計工程的一流學科與人才,加速推進對師資、生資和研究成果的全球推廣宣傳和學術聲譽建設。
最后培養承擔國家及全球重大項目的設計實踐團隊。建議依托可持續設計實踐的項目導向,深度挖掘具備可持續設計中國特色設計實踐能力的人才團隊,培養探索和承擔國家重大發展項目的能力,樹立相關人才在承擔項目領域內全球范圍內的學術權威和標準。
本科生課程作業(陳雨萌、江林睿、張雨曦)
本科生課程作業(李明臻、吳霽婷、李博涵)?
《設計》: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涉及可持續設計的教學/實踐有哪些先進經驗與優勢?
韓少華:我院可持續設計教學與實踐主要依托于本人2016年獲批建立的可持續設計國際聯合實驗室LeNSLab-WUT。具體形成了以專題講座、聯合授課、國際會議、科研合作等為主要形式的教研交流路徑。相對而言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經驗供參考:
第一方面是對可持續設計的理論理解較為專業。本人于2014年榮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米蘭理工大學,師從可持續設計領域具有世界級聲譽的Carlo Vezzoli教授,研究選題為“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產品服務系統和社會創新方法研究”,在理論學習中獲得大量一手學習資料和與原作者當面請教的寶貴機會,對以米蘭理工大學為代表的歐洲可持續設計研究有較為深刻和專業的理解。撰寫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和專業期刊論文在本領域具有一定的學術代表性和影響力。
第二方面是對可持續設計的課程教研較為系統。長期開設本科課程《可持續設計》以及研究生課程《服務系統設計》,這兩門課程現在已獲評為光華設計基金會服務設計人才和機構評定認定課程。依托《可持續設計》,本人有幸先后獲批本科一流課程、本科在線課程、本科教學團隊以及校青年教學名師等教學榮譽。近八屆學生對課堂所教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思維也反饋較好,基本達成將可持續設計思維作為推動成為學生底層邏輯的教學目標。課程成果在學生專業面試等諸多方面均有很好的支撐作用。
第三方面是對可持續設計的國際合作較為頻繁。本人自2014開始具體負責LeNS部分國際合作協調事務,2016年起承擔LeNSIN中國子項目部分工作,自2019年至今三次榮獲科技部外專項目滾動支持(2019-2020、2021-2022、2023-2024),籍此組織召開五屆DIDID分布式創新設計國際學術會議(2019-2023),發起四次“DesignParty”國際設計聯合課程(國內3次、國外1次),承辦三次LeNS-China學術年會(2016、2020、2023)。此類高頻學術互動為我們提供了更開闊的學術研究視野和更前沿的學術動態感知。
第四方面是對可持續設計的組織建設較為及時。已建成以中國(武漢理工大學韓少華副教授)為核心,涵蓋一帶一路核心區域的四個分布式共創社區:亞洲共創社區(韓國弘益大學Keoun Nah教授、印度理工學院海德拉巴Shiva Ji副教授)、歐洲共創社區(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Carlo Vezzoli教授、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理工大學?i?dem Kaya教授)、非洲共創社區(肯尼亞內羅畢大學Lilac Osanjo教授、烏干達理工大學Emmanuel Mutungi教授)、美洲共創社區(墨西哥城大都會自治大學Brenda Garcia Parra副教授、巴西巴拉那聯邦大學Aguinaldo dos Santos)。分布式共創社區富集了組織內部的信任度和滿意度,為我們主動發起教科研活動提供了專門且暢通的工作渠道和合作機制,在推動聯合課程,科研合作和國際會議等方面均表現甚佳。
廣汽設計工作坊GAC WORKSHOP
《設計》:在您的教學過程中,可持續設計課程的核心教研思路與特色是什么?
韓少華:在我個人的教學經驗中,可持續設計的教學是一個充滿成就感和可能性的師生共創之旅。在近八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明晰且可認為是正面經驗的教研思路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基礎邏輯。通過學習可持續發展與系統創新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概念,可以熟悉可持續設計的發展歷程和前沿狀況,并掌握可持續系統設計的方法和工具,最終推進學生獨立開展可持續設計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
其次以“產品服務系統”作為核心內容。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可持續設計”。從“綠色設計、全生命周期設計、產品服務系統設計以及社會創新”四者中,重點學習“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形成了更適應專業背景和本土語境的學習內容。
最后以“分布式共創”作為教學形式。講授了可持續設計八講理論知識,同時原版引進了米蘭理工大學Carlo Vezzoli教授的課堂教學內容等國外高校的課程資源。課程以國際聯合教學等形式實現“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知識共享與設計共創。
具體至我的教學過程,聚焦于師生互動與課程成果固定,初步形成了以下五點課程特色:
其一:工具資源的多元化。整合多種學習工具和數字化課程資源,形成更具時代性和體驗更好的課程內容。
其二:教學內容的專業化。突破傳統課程時間、空間的限制,依托各地的學習者,遠程分布式學習相關課程內容。
其三:分布式共創的工具化。通過具體的學習組織方式,開發分布式共創相關的可視化與網絡化實踐指導工具。
其四:學生學習的主動化。在“課程項目”的刺激與引導下,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性,進而促成自主學習的積極態勢。
其五:可持續設計的熱點化?;谡n程教學與設計實踐,在雙方的帶動下,擴大可持續設計在不同領域的影響力。
國際聯合課程DESIGNPARTY
國際教科研學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