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2024年的北京車展終于如約而至,暮春的北京,空氣里彌漫的一切都是汽車從業者熟悉的味道:火熱的新車發布預熱、火辣的媒體公關預備和火爆的銷售市場預期,完美承襲了去年上海車展令中國汽車人激動的脈絡與路徑。在被媒體人稱為“自主品牌設計暴動”的上海車展過程中,來自汽車工業發達地區的行業專家開始細心琢磨中國品牌的展品,不經意間,智能化與新能源驅動下的中國汽車工業日漸骨骼強健,散發出青春氣息與成熟魅力,仿佛兩年前消失了的那屆北京車展是在閉關蓄力,練成絕世武功的少年在“暴動”之后,對登頂充滿了期待。事實上,在過去的2023年,中國的汽車產量已經登頂全球,中國的自主品牌在與合資品牌的競爭中優勢盡顯,中國的汽車產品開始批量“出海”,這些都造就了中國汽車工業當下前所未有的表達欲望:一方面,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需要被記錄;另一方面,作為新時代在全球語境下構建國家形象的新手段,智能汽車需要被研究。汽車設計毫無疑問是上述記錄與研究的最佳載體:從產品定義到車型規劃,從比例姿態到形面細節,從智能座艙到多模態交互,中國的汽車設計步履蹣跚地跟隨國際標準完成了從無到有的成長過程,如今開始了初具在地特色的全新探索,雖然夾雜著些許草莽氣息,但是對于用戶、產業、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創造,早已令人矚目。回溯過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經歷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前期大半時間都是在跟隨國際標準,以市場換技術,以耐心換創新,尤其是汽車設計領域,按照“彼唱此和”的軌跡完成了初步積累,2015年的上海車展被稱作“中國汽車設計自主元年”,再到2023年的“自主品牌設計暴動”,不管現在去討論建立中國的汽車設計標準是否為時尚早,“此唱彼和”的趨勢注定是開始了。
這是我們在2023年萌生了要做一本中國汽車設計年度專刊的原因。塞萬提斯借堂吉訶德之口說出了“我的豐功偉績,值得澆鑄于青銅器上,銘刻于大理石上,鐫于木板上,永世長存。當我的這些事跡在世上流傳之時,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紀亦即到來”。在汽車設計領域,我們想記錄改革開放以來每一位中國汽車人的驕傲和自豪,他們的汗水和淚水也都凝結其中。我們想記錄屬于中國汽車人的最好時代,當然,按照狄更斯的說法,汽車產業的最好時代總會和至暗時刻并行不悖。我們想呈獻一部完整的中國汽車設計編年史,當然這要從點滴做起。因此,在這本專刊中,我們參照高等教育“學年”的概念提出了從上海車展到北京車展橫跨兩年四月的“中國汽車設計年”的時間設定,在這個重要又獨特的時間段內,我們想做到:
一、記錄價值
我們試圖從創新價值創造、設計價值創造、美學價值創造和經濟價值創造4個維度,全面梳理中國汽車設計的年度發展、全面分析中國汽車設計的年度指數、全面概括中國汽車設計的年度成就和全面推演中國汽車設計的年度趨勢。為此我們在年刊中推出了《CDR中國汽車設計年度報告》,期待它可以成長為一個全面反映中國汽車設計變化的報告和數據庫,這份報告將持續下去進行年度發布,并且保持開放、開源、開創的姿態,向內記錄中國汽車設計者的價值創造,向外推廣中國汽車設計的價值和文化。
二、記錄人物
所有的中國汽車設計師都是明星,他們代表著中國汽車設計特有的時代閃耀度,構成了人物的時代星叢。我們邀請了中國汽車設計的先行者,他們在混沌中摸索著道路與方向,為星叢奠定了基準;我們邀請了活躍在一線的自主品牌設計負責人,他們的光芒四射,璀璨了汽車設計的天空,造就了汽車工業的星叢;我們還邀請了工作于海外的年輕中國設計師,多元視角下的星空才是完整的星叢,而且還兼具了詩和遠方。我們希望以星叢為方式建構指數,形成年度汽車設計人物的星叢圖景,建立人物關聯、流動和貢獻的全域呈現,建立活躍度價值的數據分析集群。時間關系和競業協議所限,有許多沒有進入到年刊的設計師,我們將在未來繼續記錄。本期年刊錄入的設計師均為中國人,這也是自主品牌設計負責人在當下的真實構成,未來的年刊,我們也將把服務于中國的國際汽車設計師構筑于星叢。
三、記錄觀點
如果提問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汽車設計對于世界的最大貢獻在哪里,我們的答案是中國汽車設計所產生的觀點。我們有海量的觀點,不僅僅是因為人口和產業的體量龐大,而是在沿著汽車工業既定目標的前進道路上,中國的汽車設計師在不斷地自我觀念迭代,這是進步、使命、挑戰,更是敢于自我犧牲的巨大勇氣。我們希望以訪談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設計師的思考和觀點,以及當這些觀點形成集群之時所迸發的能量。當然,我們更樂于展現這個群體將“萬箭穿心”轉化為“草船借箭”的智慧。
四、記錄作品
對汽車設計而言,作品是最為重要的,因為作品是市場的刻度尺,是品牌的水平儀。我們希望記錄代表中國水準的汽車設計作品,記錄他們誕生的效率創新、方法創新和內容創新,更希望記錄他們成長為潛在經典的前路歷程。中國品牌的汽車設計作品反映的是這個時代中國人對于汽車的理解,他們同樣是構成全球汽車產品體系的重要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創作的過程中,這些作品既對傳統汽車工業進行了有機繼承,又在最大的范疇內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中國車成為現象,頗有降維打擊的意味,更值得玩味的是,我們自己也是打擊的對象,千錘百煉,千方百計,千姿百態。
如果沉浸式地參觀過都靈汽車設計博物館,你會被意大利人通過策展敘事完美呈現的經典汽車工業所塑造的羅馬式榮光所感染,產生尊重敬佩之余,對中國用電動汽車在歐洲營造出的新浪潮,不免會產生日耳曼人當年兵臨羅馬城下的臆想。的確,全球范圍內的中國汽車充滿了話題性,這也讓中國的汽車設計備受關注。一個中國市場內外的“平行宇宙”正在形成,國內的電動汽車蔚然成風,國外的情形大相徑庭。因此,當我們的成績應當被“銘刻于大理石上”之時,就是開始向風車挑戰之日。當然,我們期待著完美的終局。
這本專刊是對中國汽車設計的一次梳理與記錄,我們更希望借蘇格拉底之口寄語中國汽車設計,“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忘記自己。”
《汽車設計專刊》特邀主編:王選政教授
開篇語
不止于車,更是藝術!重溫經典,預見未來!
在時間的河流中,汽車設計以其獨特的魅力,宛如一首悠揚的詩篇,訴說著創意與激情的交織。它不僅僅是工業與藝術的結晶,更是夢想與現實完美交融的璀璨星辰。每一輛汽車,都承載著設計師的靈魂與情感,是他們用線條和色彩精心編織的夢幻世界。
汽車設計,從車身的流線型曲線到內飾的精致細節,每一處都凝聚著設計師的心血與智慧。他們傾聽風的低語,感受光的變幻,將自然的韻律融入設計的靈魂,創造出令人心馳神往的汽車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情感的傳遞者,文化的傳承者。它們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展現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歐洲的典雅與浪漫中,我們看到了設計師對精致與完美的追求;在亞洲的古典與現代中,我們感受到了設計師對傳承與創新的平衡。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汽車設計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與表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設計風格。
而在當今這個充滿創意與變革的時代,汽車設計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能源、智能駕駛等技術的不斷涌現,為汽車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性。設計師們以前瞻性的眼光,探索著汽車設計的未來之路,為我們創造更加美好、更加智能的出行方式。
為了更深入地探討汽車設計的奧秘與精髓,《設計》雜志特別策劃《汽車設計專刊》,集結了中國汽車設計領域的先行者、領軍品牌設計總監,以及來自海外青年設計師代表。他們分別是(排名不分先后):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汽車造型設計原總監、紅旗CA770主設計師賈延良、上海通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原設計策略經理鐘伯光、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分管吉利汽車全球設計業務陳政、哪吒汽車副總裁兼設計中心總經理常冰、長安汽車全球設計中心副總經理鄧鑫、比亞迪汽車設計中心副總監范吉晗、奇瑞汽車設計中心副總經理龔馮友、理想汽車設計副總裁那嘉、北汽集團研究總院副院長兼造型中心主任單偉、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副院長、總設計師兼上汽英國技術中心總經理邵景峰、小鵬匯天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總設計師/小鵬汽車造型中心總經理王譚、智己汽車創意設計中心執行總監許鄧韜、廣汽研究院副院長、概念與造型設計中心主任、廣汽海外研發中心總經理張帆、中國一汽研發總院造型設計院院長張銘、東風汽車集團造型設計中心總監張永亮、北京艾斯泰克科技有限公司CEO/卡爾曼品牌聯合創始人陳群一、阿斯頓馬丁蓋頓設計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蔣松林、梅賽德斯奔馳辛德芬根總部內飾創意設計師劉澤宇,以及布加迪-銳馬克 克羅地亞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吳雨桐。
這些設計師們用他們的智慧和才華,創造出了無數令人驚嘆的汽車設計作品。他們的設計理念和創新精神,為汽車設計領域帶來了無盡的活力和靈感。
通過《汽車設計專刊》,我們希望能夠與讀者一同走進這個充滿魅力與激情的世界,探尋汽車設計的奧秘與精髓。讓我們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感受設計的魅力與力量;在圖片的世界里徜徉,領略汽車的風采與神韻。
我們相信,汽車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情懷和追求。在這個充滿變革與機遇的時代,我們愿意與所有熱愛汽車設計的人一起,共同書寫汽車設計的輝煌篇章。我們希望通過這本專刊,向全球講好中國汽車設計的故事,發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聲音。
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的汽車設計領域,將會有更多的創新與突破,為我們的生活帶。
《設計》雜志主編: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