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逸夫,YIF Design 設計工作室的創始人。YIF Design于2023年在紐約創立。郭逸夫的設計植根于簡約理念,以凝練的線條與形態捕捉生活中的細微情感,通過克制而富有深意的設計語言,將哲思轉化為可以感受到的引起共鳴的作品。其創作哲學注重內在表達,完美詮釋了他對東方美學的獨到理解。郭逸夫曾多次參加國際設計展,并先后獲得Isola Design Award 2023 Finalist、NYCxDesign Award 2024 Finalist/Honoree、Dezeen Award China shortlisted(2024)、MAISON&OBJET China Design Award Winner(2024)等榮譽。
觀點提純
“當‘環?!瘻S為一種營銷口號時,它或許已經偏離了我們最初對‘可持續性’的質樸理解。設計師們需要的是更加全面和誠實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追隨被標簽化的潮流?!?/span>
《設計》:作品在SaloneSatellite中脫穎而出,能否分享其背后的靈感火花?你如何理解此次展會的主題?是特定文化符號、個人經歷,還是全球趨勢激發了你的創作?
郭逸夫:我一直秉持極簡與內斂的設計語言進行創作,不太喜歡用特別直白或夸張的方式去表達設計理念,而是更傾向于為觀眾留出自主解讀的空間。每個人對美、對情感的理解各不相同,我期望我的作品能夠激發他們各自的聯想,而非提供一個“標準答案”。
關于此次展會的主題,我個人的理解是:在當今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像3D打印、CNC機加工等技術已經變得十分普及。那么,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手工藝”的定義呢?過去我們談及craftsmanship時,往往聯想到的是傳統手工藝的溫暖與手工痕跡。然而,如今它或許可以成為一種融合技術與創新思維的新表現形式。對設計師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既有趣又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我的作品并不刻意追隨全球流行趨勢,我更傾向于以克制的方式表達我對世界和美的獨特見解。同時,也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讓人們感受到東方審美中特有的含蓄與留白之美。例如,我此次參展作品中的月燈(The Moon Lamp)的靈感正是源自夜晚那若隱若現、朦朧的月光。月光極具情緒感染力,它不像陽光那般直白,而是帶著一種朦朧、含蓄且略帶飄忽的氣質。對我而言,它象征著一種情感的寄托。更有趣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月光”這一意象的感悟各不相同,這使得它更具共鳴和廣闊的想象空間。
在這件作品的設計中,我依然秉持極簡主義理念,通過簡潔的形態和語言來傳達思想。我刻意避免繁復的裝飾和復雜的材質堆砌,而是希望作品本身的輪廓、光影效果,以及觀者的情感共鳴,能夠共同完成這件作品。當燈光亮起時,光線透過結構產生柔和的漫射,營造出如夜晚般的靜謐氛圍;而當燈光熄滅,它又如同一件純粹的黑色雕塑,悄然靜立在空間中。
所以,我的設計從來都不是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或者材料的堆砌去打動人,而是希望通過情感和克制的表達方式,把設計的意義交還給觀眾去感受和解讀。我希望他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從而與作品建立起獨一無二的聯結。

框椅 Frame Chair
框椅是當代精致簡約美學的典范,彰顯出利落而純粹的設計語言。其每一道曲線與角度都經過精心雕琢,展現出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設計本質的專注。椅身表面光滑無縫,完美詮釋了“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
它所傳遞的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簡約,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表達。Frame Chair倡導內斂、克制與專注的審美取向,鼓勵人們在精簡中尋找秩序,于純粹中體會寧靜。在日常生活中,它引導使用者從紛繁中抽離,回歸對本質與自我的深刻感知。

框椅 (Frame Chair ):追求極簡線條的框椅,為充分展現實木紋理的自然美感,其椅背采用整根實木熱彎工藝打造,通體無接縫。木材紋理隨椅背的流暢曲線自然延伸,呈現出優雅的漸變效果。
《設計》:你的設計如何體現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在設計過程中,你如何平衡美學追求與實用性,以確保作品既美觀又實用?
郭逸夫:正如我之前所述,我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表達我作為設計師的個人想法,我更注重觀者和使用者的感受與表達。在創作過程中,我會特意在作品中留白,為使用者提供情感寄托和自我表達的空間。因為我堅信,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在作品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和故事時,這件作品才真正成為“他的”,而不僅僅是“我的”。這實際上是一種作者與觀者之間的共創過程。
關于美學和實用性的平衡,我認為不應以絕對的標準來衡量。并非每件作品都必須在美觀和功能之間實現一刀切的平衡,而應回歸設計的初衷進行判斷。比如說像氛圍燈這種品類的作品,其核心價值或許并不在于照明功能本身,而是營造一種情緒、一種空間氛圍。在這種情況下,美感和情感的表達自然比單純的實用性更為重要。
在我看來,真正打動人的設計從來不是單純的“好看”或“好用”,而是在情感與理性之間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點,也是我一直努力去靠近的地方。
《設計》:AIGC技術正改變設計領域,你的作品是否融入了此類新技術?具體如何應用,又帶來了哪些創意或效率提升?你如何看待AIGC技術與傳統設計思維的結合?在未來設計中,你期待怎樣的技術突破?
郭逸夫:在目前的設計工作流程中,我尚未將AIGC技術直接融入創作,但在項目初期的研究階段,我確實會借助AI工具來加速信息的搜集與整理。這種做法極大地提高了我在尋找靈感和整理資料時的效率,并且幫助我更快地對研究主題作出初步評估和確定研究方向。
我認為AIGC的出現是設計領域的一次重大技術突破。它使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能夠更高效地推進工作流程,并產出更高質量的作品。同時,它還為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提供了將創意靈感可視化的機會,甚至可以嘗試將其付諸實踐,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然而,我堅信一位優秀設計師最寶貴的特質依然在于其獨到的眼光、思維方式,以及長期積累的審美判斷力。這些特質并非通過運算或算法能夠復制的,也是目前任何AI技術尚無法真正取代的。
對我而言,AI 是一個極為強大的輔助工具,在提升效率和拓展創意邊界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未來,我計劃逐步將其更深入地整合到設計流程中。然而,我認為設計師必須明確其定位:AI 可以加速流程、啟發思路,但不應成為創作的主導者。只有當我們將技術視為工具,而非依賴,它才能真正服務于設計,并推動我們探索更本質、更深層次的表達。
未來,我非常期待這項技術在交互設計、可持續性設計等領域的突破,尤其是那些能夠將技術算法與情感、文化、人與自然的關系相連接的創新。因為歸根結底,我相信設計的價值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本身。


月燈Moon Portable Lamp
月燈以極簡優雅的設計語言,完美詮釋了對月亮靜謐之美的禮贊。其不對稱的造型宛如懸掛在空中的明月,展現出一種恰到好處的不對稱之美。細膩的啞光表面處理,營造出夜晚的靜謐氛圍;燈罩仿佛輕盈地懸浮于底座之上,柔和的光線緩緩彌漫,為空間灑下一片如月光般的寧靜光輝。簡潔的底座不僅提供了穩固的支撐,更突顯了燈體的輕盈飄浮感。這款燈將極簡設計與天體意象巧妙融合,為空間注入一份靜謐與沉思,是一個雋永且富有詩意的存在。
《設計》:你認為中國設計在國際舞臺上的獨特優勢是什么?又如何通過作品展現這種優勢?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理解本土文化與設計創新的關系?是否嘗試通過設計講述中國故事?
郭逸夫:我認為,中國設計在國際舞臺上最為獨特且最具力量的優勢,源自我們背后那片尚未被世界充分理解的文化土壤。中國擁有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化傳統與美學積淀,但許多國際觀眾對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不了解,甚至尚未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什么。這種文化信息的“空白”,恰恰為年輕一代設計師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我們可以借此機會深入挖掘、講述,并以當代設計語言重新詮釋東方美學以及中國人對“美”的哲學思考。
在我看來,這也是中國年輕設計師面臨的最重大命題之一:如何以世界能理解的方式,通過設計講述一個屬于中國的故事?這并非簡單地復制傳統符號或圖案,而是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提煉中國美學中的意境、節制、含蓄、留白等精神特質,再借助現代手法加以呈現。我本人一直在努力探索這一方向,盡管這是一個非常深奧且充滿挑戰的過程,但正因為如此,它才值得我們全身心投入。
關于本土文化與設計創新的關系,我認為本土文化是根基與靈魂,是設計的精髓和提綱,而創新則是其語言和表現方式。如果說文化提供的是內容的靈魂,那么設計創新則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媒介中,把這種靈魂具象地表達出來。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既能傳達出我的個人理解,也能讓觀眾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溫度和情感深度。
設計不只是造物,更是講述與連接。在這個全球化的語境下,真正有力量的設計往往來自最獨特的文化視角。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安靜的講述者,用設計去慢慢展開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的故事。
如果說文化賦予內容以靈魂,那么設計創新便是在不同的時代和媒介中,將這種靈魂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不僅能傳達出我的個人見解,還能讓觀眾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溫度與情感深度。
設計不僅僅是創造物品,更是講述與連接。在全球化的語境下,真正有力量的設計往往源自獨特的文化視角。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沉靜的講述者,通過設計徐徐展開那些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的故事。
《設計》:可持續性是當前設計的熱點,你的作品如何體現這一理念?是否從材料、生產到使用全生命周期考慮環保問題?
郭逸夫:我認為,對于設計師而言,可持續性應被視為一種基本責任或附加價值,而不應成為設計本身的全部命題。當下,我們目睹了眾多以“可持續”為噱頭的設計項目,它們大多從材料研究入手,卻往往忽視了設計語言和形式表達,最終呈現的作品可能是有趣的新材料搭配相對平庸、缺乏獨特性的設計表達。這樣的趨勢促我反思——當“可持續”成為潮流,我們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設計的本質——即那些能夠打動人、富有思想深度,并在美學與功能之間實現精妙平衡的作品。
在我的設計過程中,可持續性始終是我高度重視并嚴格把控的關鍵要素,尤其在材料選擇、包裝方案以及生產工藝方面。我會優先考慮使用環保、可再生的材料,同時竭力減少不必要的物料消耗,并在產品運輸、使用壽命等環節中全面評估其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然而,我必須坦誠地指出,可持續性從來不是我設計的核心出發點,而是我在實現設計目標的過程中,自然融入、并努力做到最好的一個方向。
在家具領域,一件優秀的設計絕不能僅僅依靠優質的材料或先進的生產方式來實現。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設計,并被人們長久使用和珍藏,往往源于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審美價值以及思想內涵。如果一件作品能夠在情感上與人產生共鳴,它本身便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可持續性。
我同樣認為,我們應對“環保材料”持有理性的判斷。在許多情況下,那些被標榜為環保的材料,在實際的制造和加工過程中,可能反而會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資源。當“環?!睖S為一種營銷口號時,它或許已經偏離了我們最初對“可持續性”的質樸理解。設計師們需要的是更加全面和誠實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追隨被標簽化的潮流。

真理Veritas Sconce
Veritas壁燈的創作靈感源于建筑中的秩序與幾何美學,通過放大、重復和變化簡單的幾何結構,與構筑環境建立精神共鳴。極簡的設計融匯自然、工業的對比美學——粗糲石材與光滑金屬的尖銳碰撞,隱喻著自然與人工、原始與現代的交鋒。中央的裂隙透出柔光,既打破材質界限,又消解了重復形態帶來的疲態,傳遞出希望與啟迪。這道裂隙如同擊碎生活中單調重復的覺醒之光,恰似信仰中照亮黑暗、指引前路的精神輝芒。

“真理”壁燈(Veritas Sconce):粗糲石材與光滑金屬的尖銳碰撞,隱喻自然與人工、原始與現代的交鋒。中央的裂隙透出柔光,既打破材質界限,又消解了重復形態的疲態。
《設計》:你如何看待當前設計行業的生態變化?新技術、新材料對設計師提出了哪些挑戰與機遇?
郭逸夫:每一次新技術的誕生或新材料的問世,對設計師而言都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它們不僅帶來了更加多元的表達形式和實現途徑,還使設計師能夠突破傳統技術框架,以更自由、更高效的方式探索創意的實現途徑。許多曾經因成本高昂而僅局限于小范圍高端制作的工藝和技術,如今已逐漸成為常規生產手段。這意味著我們能夠以更可控的預算完成過去難以實現的設計構想,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轉變。
技術的飛速發展無疑在持續推動設計生態的不斷重構,然而,我堅信審美與趨勢的本質并未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許多中古時期的經典設計之所以能夠跨越時代,至今仍備受喜愛,正是因為它們蘊含著更為持久的審美價值與人文思考。這種時間的考驗也啟示我們,即便身處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設計的核心依然是對人、情感、文化與審美的深刻回應。
因此,我認為新技術的意義并非在于取代傳統經驗,而是為了豐富設計師的工具箱。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便捷的表達手段,但真正決定作品價值的,依然是設計師的思考深度和審美判斷。這也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設計并非對技術的盲目追隨,而是在新舊交匯中,找到能夠打動人心且富有文化深度的表達方式。
《設計》:對有志成為設計師的年輕人,你有何建議?在設計旅程中,你認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
郭逸夫: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到屬于你自己的設計語言和表達方式并堅持下去。這不僅是設計師在行業中的立身之本,也是日益同質化的設計環境中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
在學習階段要認清,你學的是“方法”和“思考方式”,而不是沿襲某一位老師或復制某一種風格。設計這件事,從來不是關于迎合或模仿,而是關于建立你自己的世界觀和美學體系。每個設計師都有獨特的性格和表達方式,保持對自我的忠誠非常重要。設計是一個持續精進的過程,而每一種表達方式最終都會找到其受眾和展示的空間。
在我看來,設計不是一門“把事情做對”的學科,而是一門“如何用屬于你自己的方式去表達”的學科。一個椅子的魅力,不在于它是否R角完美、建模無誤,而在于它是否承載了你對生活的觀察、情感的投射和思維的深度。設計師與建模師、工程師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的視野與審美判斷力,是他們將理性轉化為情感語言的能力。
若要談及設計旅程中最為關鍵的品質,我認為是那種對完美無止境的執著追求,以及在漫長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的耐心。這條道路或許孤獨且漫長,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值得我們去熱愛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