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馬賽
? 供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受訪人物

馬賽,中共黨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協第四屆工業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1993 年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士學位,2005 年獲韓國東西大學視覺藝術設計碩士學位,歷任清華美院多職,長期從事工業設計教學實踐,研究展示設計視覺呈現。發表論文作品 20 余篇(幅),出版《原點》等專著教材,主持冬奧會首鋼賽區設計、國慶 70 周年彩車與 “紅飄帶” 設計等重大項目,獲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等榮譽,承擔多門本研課程。
觀點提純
“在技術日益強大的背景下,設計師的人文素養、批判思維與對真實世界的洞察力顯得愈發重要。他們對人的需求的深刻理解、對美的敏銳把握、對材料特性與制作工藝的嫻熟運用,這些能力不僅難以被技術替代,更是設計保持人性溫度與價值理性的根本所在。”
《設計》:2025年度本科和研究生畢業設計展的主題分別是什么?主題設定是如何反映學院對技術變革與文化傳承的雙重關注的?
馬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雖未像其他兄弟院校那樣每年為畢業設計展設定具體主題,但“文化傳承”與“藝科融合”始終是其貫穿不變的核心主題。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藝術設計高等學府,學院自創立以來,始終將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視為根本使命。自2001年首屆國際“藝術與科學”作品展在吳冠中和李正道兩位先生的倡導與推動下成功舉辦,“藝科融合”逐漸成為學院高度認同且目標明確的發展方向。歷經20余年的積累與探索,“藝科融合”已深化為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與教育路徑。
文化傳承與藝科融合的理念全面滲透于學院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多個層面。畢業作品展作為面向社會集中展示育人成果的重要窗口,自然也深刻體現出學院的文化基因、教育理念與辦學特質。尤其近兩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滲透并深刻影響藝術與設計教育領域,廣大師生高度關注并積極響應這一變革。在畢業作品中,學生以獨特視角審視和分析社會熱點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理論、方法及前沿技術,積極投身社會變革、回應現實議題。相較于往年,本屆畢設更顯著地呈現出藝科融合、跨界創新的趨勢。

云界 · 2050概念座艙/設計者:孫新雅 Sia Sun/指導老師:張雷
《設計》:歷屆畢業設計展主題設定的背后是否有系統化的教育哲學支撐?
馬賽:2025屆畢業展所呈現的學生作品不僅展現出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以及積極應對現實問題的態度,其背后更體現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西融匯、古今貫通、藝科融合”這一系統化教育理念的深厚支撐。
學院始終致力于引導學生深深扎根文化傳統——包括歷代工藝美術、傳統紋樣、非遺技藝等,通過對傳統符號、技藝與哲學思想的學習與理解,以當代視角和國際語言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這些探索通過衣食住行等多維途徑,融入當代社會語境與現代生活方式,切實回應現實問題,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藝術設計作品跨越時空,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
在技術變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學院積極培養學生以科學、辯證的視角看待新技術與人文精神之間的關系,強調二者并非二元對立。學院鼓勵學生既要勇敢擁抱新技術,也堅守藝術表達的“權利”,堅持創作者不可讓渡的激情與感受,持續探索新技術與傳統文化元素、材料及美學觀念相融合的無限可能。
《設計》:學院正推進“18門核心課程數字化”及“4.5萬節點學科知識庫”建設,這些舉措如何具體落地于畢業設計指導?
馬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創建于1956年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明年將迎來建院70周年。70年來,學院從最初的3個系,逐步發展至如今擁有10個系、21個專業方向。幾代教師孜孜不倦、傾心育人,打造了大量精品課程,構建起一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鮮明學院特色的課程體系。
近兩年來,面對人工智能浪潮的蓬勃興起,學院積極推動教學模式從傳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型,通過促進傳統藝術設計與現代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著力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教育生態系統。目前,學院正集中專業力量推進“知識引擎”建設,致力于構建一個動態、互聯且智能化的藝術設計知識系統。該系統不僅能夠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數十年來積淀的優質教學資源、名師智慧與學術成果進行系統化保存與傳承,形成具有持久價值的數字資產,使后代學人受益;更通過構建精細而復雜的知識圖譜,打造支撐學術研究與創新的新工具,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學生能夠從具體設計問題出發,輕松跨接至社會學、心理學、工程學、歷史學等相關知識節點,從而有效培養跨學科思維和復雜現實問題的解決能力。
盡管這一系統仍在持續構建與完善中,但其根基源于由各門課程教師開發的講義、課件、教學案例、優秀作業及跨專業實踐成果等豐富教學資源。其底層的邏輯與方法已被廣大學生所接受,并日益成為指導他們實踐與創作的重要工具和支撐。

“火盾”——高層住宅建筑火災救援應急平臺/設計者:熊麗琦/指導老師:劉強
《設計》:是否已出現由AI工具驅動的全新創作范式?您提出“大模型蘊含創新邏輯,需顛覆傳統要素”,畢業設計中是否鼓勵學生將AI作為“創作伙伴”而非僅工具?
馬賽:藝術設計是時代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發展的重要映照。無論是創作的源起、過程還是最終成果,藝術設計作品往往承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正如數字技術的興起催生了數字藝術的繁榮,AI技術的大爆發也正引發藝術領域研究者、創作者與教育者的廣泛關注與積極響應。這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無法回避,更不應回避。
面對這一新興技術,學院持積極鼓勵的態度,學生們也投入大量精力去了解、學習并應用相關AI工具。目前,AI已悄然融入藝術設計的各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創作方法與工作習慣。在本屆畢業展中,不少同學通過AI的協作,快速獲取與選題相關的大量資料,打破專業壁壘,為創作注入跨界的可能性。AI正日益成為他們親密的合作伙伴。
除了應用AI技術,更有不少同學直接參與到AI工具的開發中。例如,我指導的一位碩士研究生就借助在微軟實習的機會,開發了一款基于情感化設計、更貼合設計師思維與習慣的AI輔助工具,有效提升了設計效率與創作體驗。
《設計》:本屆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亮點引起您的關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設計青年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設計倫理等議題的關注在近年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
馬賽:本屆畢業生的作品選題多元且創新,既體現了各專業的特色,也反映出同學們對特定方向與議題的深入探索。例如,服裝專業有學生聚焦新材料,運用3D打印技術以環保材料制作出立體感強、質感豐富且造型新穎的服飾;視傳系有同學將目光投向家鄉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以輕松靈動的手繪記錄各類攤販的日常場景;陶瓷系有學生借助陶瓷材料再現衰老的人體肌理,引發人們對生命過程的深刻思考;信息系有同學嘗試以植物釋放的能量驅動琴鍵,奏出源于自然的和諧樂音;工業系有同學關注老年人出行問題,通過智能化設計為銀發群體提供細致入微的關懷。
同學們不僅敏銳地發現問題,更通過創作喚起觀者對相關議題的關注與反思。他們的作品充分體現了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以及學院長期踐行的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通過案例研討、社會考察與項目實踐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系統性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關注物、人、環境與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學會從現象中發現問題、通過科學分析追溯根源,并最終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畢業生們不僅著眼于個體層面的問題,更展現出對群體性、社會性議題的深切關懷,充分折射出新一代青年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

基于戈壁環境光伏板的智能清潔系統設計/設計者:徐銘藝/指導老師:蔣紅斌
《設計》:在追求技術前沿的同時,如何防止畢業設計淪為“科技秀場”?哪些核心設計素養(如手繪能力、工藝理解)被認定為不可替代?
馬賽:科技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必然引發廣泛關注,這是社會發展的常態。科技同樣是設計創新的重要推動因素:它既是設計研究的對象,也在持續塑造設計自身的發展路徑,其所體現的科學性與高效能,深刻改變了設計師的思維模式、工作流程與成果形態,充分彰顯了科技的先進性。然而,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其中存在的技術異化現象,不少設計師與青年學生盲目追逐技術工具帶來的短暫新奇與視覺刺激,反而忽視了對設計本質的深入思考,尤其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當下,技術已滲透至設計的各個環節,使大量作品被打上深刻的技術烙印。“科技秀場”現象的核心弊端,在于將技術應用與設計本源本末倒置——技術本應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不應成為目的本身。
無論技術如何迭代,某些核心素養始終是設計師立足的“壓艙石”,它們決定了技術能否被恰當、高效且富有人文關懷地運用。以人工智能為例,它雖改變了設計生成的方式、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操作門檻,并模糊了傳統設計的邊界,但其內在的不確定性——比如因訓練數據偏差所導致的“幻覺”輸出——也可能引發設計元素的混亂與失控。正因如此,在技術日益強大的背景下,設計師的人文素養、批判思維與對真實世界的洞察力顯得愈發重要。他們對人的需求的深刻理解、對美的敏銳把握、對材料特性與制作工藝的嫻熟運用,這些能力不僅難以被技術替代,更是設計保持人性溫度與價值理性的根本所在。
《設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
馬賽:本屆學生給我留下了敏銳、思辨、開放與創新的深刻印象。他們對于時代變革、前沿科技及社會議題具備敏銳的感知力,善于從細微處切入,展開深入探索;同時,他們擁有獨立的視角和清晰的研究邏輯,不盲從、不附和,能夠堅定地表達并推進自己的見解。在思想層面,他們視野開闊、活躍多元,選題范圍既涵蓋身邊的民生現實,也延伸至文化傳播、太空探索等更廣闊的領域。無論是在研究方法、創作過程,還是在材料選擇與作品呈現上,他們都鮮明地體現出多元開放、交叉融合的創新特質。

“行逸者”——守護銀發族的自在出行/設計者:張一寧/指導老師:劉新
《設計》:您希望本屆畢業生以何種姿態進入行業?
馬賽:在科技日新月異、令人應接不暇的時代中,希望畢業生們始終保持一份沉靜與清醒。不斷從先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筑牢文化根基,增強文化定力,避免在技術的浪潮中被異化或迷失方向。同時,希望他們始終立足于“人”的視角,關注個體真實的成長需求,審視并修復人與社會的關系。借助科技之力,運用藝術與設計的方法,科學、系統地應對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復雜議題。最終,以設計關懷人心,以藝術聯結社會,共同構建一個和諧、健康、充滿人性溫度,并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美好未來。
《設計》: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是否呈現出代際差異?
馬賽:長江后浪推前浪,代際差異是一種自然且必然的現象。任何時代中,由于成長經歷、生活環境、文化語境、社會閱歷、技術能力以及經濟條件等方面的不同,每一代人所面對的問題與壓力各異,這自然會在思想觀念、文化審美和認知方式上形成差異。過去社會變遷相對緩慢,代際差異并不顯著;而當前,我們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迅猛發展、文化沖突加劇、經濟競爭激烈,代與代之間的間隔縮短,差異也更加明顯,這是時代演進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今年的畢業生,成長于物質豐富與信息爆炸的環境之中,親歷疫情、技術變革與國際沖突的深刻影響,他們的社交方式、情感依托、文化表達乃至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都已與前一代人有所不同。在設計領域,無論是概念內涵、所涉范疇、面對的問題、工作流程與方法、技術手段,還是設計所創造的價值及其社會意義,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代際之間對“設計”理解的差異,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時代映照。
畢業設計作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