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 楊 帆
摘要:
本文從設計學視角對Google搜索進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從Google的設計準則入手,闡述Google搜索如何在產品設計中處理用戶和產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搜索界面、交互設計等方面具體分析Google如何將用戶的視覺和心理機制巧妙運用到Google搜索的產品設計當中,在提高產品技術品質的同時,廣泛提升了用戶體驗度。
關鍵詞:
Google 設計 用戶 心理學
Abstract:
The article conducts a thorough analysis on Goog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of design. It elaborates how Google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s and Google products in the product design, and shows how Google uses the vision mechanism and user psychology in product design from the view of search interface and interaction design, improving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Keywords:
Google Design Users Psychology
中圖分類號: TB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0069(2015)05-0123-02
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給人們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信息,但是對于普通大眾,想在互聯網上精確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非易事。 1994年,楊志遠和大衛·費羅創立了雅虎,并率先推廣自己的搜索服務,至此人們終于可以在網絡上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Yahoo盡管是搜索服務的開創者,但是卻沒有把握住機會將搜索服務做大做強,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后來的Google傳奇。 1998年9月7日,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盧姆創建Google,創始至今 Google一直遵循著不變的使命:為人們提供最好的互聯網查詢服務,促進全球信息的交流共享。今天, Google 已然成為網絡搜索引擎的代名詞[1]。
一 Google的設計準則
Google從創立之初就以服務用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和設計水平,讓Google的產品融入用戶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喜愛,據統計, Google搜索已經占全球搜索市場的68%以上,它已經征服了多變的用戶和世界。現在,對于很多用戶來說, Google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搜索工具,而是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如果說技術是Google成功的基石,那設計就是Google與用戶溝通接觸的橋梁,好的設計會長久地引導和影響著用戶。 Google搜索一直遵循“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準則,努力將其忠實應用到產品設計與開發的各個細節之處。
Google總是遵循這樣一條基本原則:“完美的搜索引擎需要做到確解用戶之意,切返用戶之需”(拉里·佩奇)。在Google的產品設計中,永遠都是以用戶為中心,用戶體驗的好壞是Google衡量自身產品設計的最重要準則之一。 Google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總結出自己獨有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十大設計準則:( 1)將焦點集中在用戶的生活、工作和他們的夢想上;( 2)珍惜用戶的每一毫秒的價值;( 3)簡單就是力量;( 4)引導新手和吸引專家;( 5)敢于創新;( 6)為全世界設計; (7) 安排今天和明天的業務; (8)愉悅用戶的眼睛,但不分散注意力; (9)值得用戶的信任; (10)有人情味。
Google的設計總是苛刻地遵循這些設計準則,把這些準則運用到產品的每一個細節當中,用以改善用戶生活、提高用戶工作學習效率以及為用戶提供最完美的服務。對這些設計準則的一貫堅持,換來了用戶對Google的廣泛依賴和信任。
二 Google設計的具體分析
Google的設計無疑是優秀的,這一點已經被龐大的用戶群體和Google在我們生活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和影響力所證明了。但是Google的設計是怎樣征服和影響用戶的呢?拋卻技術和市場運營等諸多因素外,概括地說就是, Google以“服務用戶”為中心,但是卻不是“用戶至上”,因為用戶至上會導致庫帕在《交互設計之路》一書中提出的“客戶驅動的死亡螺旋” [2],即用戶主導整個產品會導致整個產品的“慢性死亡”,而Google是從產品的界面布局、交互方式、功能結構以及用戶自身因素等方面出發,將各種因素和諧地融入到產品設計當中,讓Google的產品在實現用戶目標的同時不知不覺改變用戶的習慣,進而影響用戶的日常生活,讓Google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1 Google搜索界面的設計分析
Google搜索的界面設計始終遵循簡單式的設計風格,這種簡單風格不僅體現在搜索頁面排版布局上,還體現在Google搜索功能實現上,Google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用戶的需求,簡化用戶搜索任務[3],提高產品的易用性,給用戶在直覺和理解方面帶來便利,使用戶在接收信息的同時準確快速地對產品進行接收和掌握[4],這一點可以從Google搜索的使用過程得以體現:用戶只需輸入關鍵字,再按enter鍵就可以得到搜索結果,這種簡單式的操作和排版布局也最容易被用戶所接受。深層次來講,這種風格更是將用戶自身因素——視覺心理機制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具體產品中。視覺心理是指人通過視覺系統對事物外在物理形式的內在心理反應。當事物的視覺信息進入人的內心世界,就會在抽象、聯想、想象等高級思維活動的作用下,引發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在一定的視覺區域內,用戶的視覺心理焦點是按以下順序逐步遞減的:中央——四邊——四角。 Google在頁面布局設計中就巧妙地運用了用戶的這種視覺心理,利用用戶本身的因素來提升產品體驗度。
依據以上視覺心理原理把視覺區域(即屏幕顯示區域)分成九個平面區域以及四周邊框區域(圖1),每個區對于我們的視線來說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
用戶使用Google的過程:首先,打開Google頁面后,用戶的視覺中心會落在上圖所示的虛線框內1處,用戶首先在視覺和心理上最先得到的信息是Google的標志和搜索框,這也就是產品的首要目的——讓用戶使用Google去搜索信息。如果用戶并不想進行搜索,其視覺中心會轉移到2處的長條狀拓展工具欄,因為線狀總比點狀更容易引起注意,同時放在頂部并不會影響我們的視覺中心——產品的首要目的,即搜索信息,此外工具欄用黑色的底色既不會影響視覺中心也不會被3區域搶去優先級(產品功能優先級決定的)。最后用戶的視覺焦距會聚集在3處的輔助信息。
利用用戶的視覺心理來設計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不會給用戶帶來認知和使用上的困難,其次能夠把產品本身的功能優先級很好地體現出來,并呈現給用戶。將產品功能和用戶需求特征很好結合,增加用戶的體驗愉悅度。
2 Google搜索欄的交互設計分析
Google的搜索框看上去很簡單,但其中隱藏了很多的設計細節。如Google的搜索欄在未使用時的狀態是灰色的(指的是搜索框四條邊框),當我們把光標放在搜索框內并輸入相應關鍵字時,灰色的邊框就會變成藍色。這一細微的交互變化就利用了用戶的心理注意,讓用戶在搜索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搜索框。心理注意屬于認知過程的一部分,是一種導致局部刺激的意識水平提高的知覺選擇性的集中。它雖然不像認識活動那樣能夠反映客觀事物的特點和規律,但它卻可以引導人的各種認識活動,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兩個特點。心理注意具體可以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指預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即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用戶使用搜索框搜索信息的過程首先涉及到的是有意注意。用戶想要得到某種信息并且想用Google搜索來達到此目的,這就形成了用戶的動機,會在用戶心里形成一種意志——“要搜索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用戶的各種行為會以此意志為中心,由于頁面的視覺中心和用戶的有意注意,用戶會很快找到能搜索信息的地方——搜索框,然后輸入相應的信息并實施搜索。在這種有意注意的心理下,用戶能夠很快達到自己的目標——搜索信息。其次,在具體搜索過程中,搜索框由灰色邊框變成藍色,能夠在短時間內將用戶的注意力固定在搜索框內,進而提高用戶的搜索效率和準確率。這利用了用戶的無意注意,搜索框顏色的簡單變化會引起用戶潛意識的注意,這種無意注意會使用戶的注意力更好地鎖定在搜索欄上,提高用戶的搜索效率。 Google將用戶本身的特點運用到產品的設計當中,不僅符合用戶的特性,而且能提高產品本身的效率和用戶滿意度。
3 Google搜索欄心理學設計
Google搜索欄的另外一個有意義且值得深思的設計就是Google搜索欄的長度,在單一的Google搜索界面上可能看得不是很明顯,但是當我們把以前版本的Google搜索界面與當前版本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其中
的差異。 2004年(圖2)和現在(圖3)Google的搜索界面如下圖所示(由于圖片尺寸不同,所以讀者可以以搜索按鈕以及“手氣不錯”按鈕為參照物來進行大小比較):
很明顯,現在版本的搜索欄更長一點。當初Google研究人員在研究用戶使用Google產品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用戶在使用Google搜索的時候,很少通過增加關鍵字去加強精確搜索。很長時間Google試圖通
過技術改變這一點,但都沒有成功,在一次偶然嘗試中將搜索框的長度予以增加,反饋的數據表明用戶搜索的精確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了,這個細微的改進就是利用了心理學上的格式塔原理。
由于人對世界存在不停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對世界形成一系列的認知、經驗等,在以后碰到與以往相似的事物時,人們會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知等去衡量它,并會潛意識地把眼前事物的各方面特性向腦海中形成的認知、經驗等靠攏。這種現象就是格式塔原理。格式塔體系的關鍵特征是整體性、具體化、組織性和恒常性[5]。整體性的論據可見于如圖4的“狗圖片”,圖片實際上并不是一條狗而是一堆色塊,但是我們的大腦依據我們以往的經驗會對這些色塊進行“再加工”,并從這些組成部分來推斷這是一條狗。
具體化是知覺的“建設性”的或“生成性”的方面,這種知覺經驗,比起其所基于的感覺刺激,包括了更多外在的空間信息。圖5中,圖形A可以被知覺為三角形,盡管在事實上并未畫三角形。圖形C可以被視為三維形體,事實上也沒有畫三維形體。
在Google的搜索框中,當用戶向長方形的輸入框a(長方形)內輸入關鍵字時,字也是水平排列的,因此也會呈現一種心理感知中的“長方形的形狀” b,因此,人們會在心理上把這兩者聯合起來,并且容易將a形狀當作一種參考,由于格式塔心理的緣故,用戶在不知覺中會想讓b向a進行閉合、接近、相似,而實現這種閉合、接近、相似的方法就是再輸入一些關鍵字。所以當搜索框比較短的時候,用戶自然會輸入比較少的關鍵字,而當搜索框比較長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多輸入一些關鍵字。 Google搜索框的這種細節設計,不僅使用戶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且還使Google產品本身更加優秀,提升用戶體驗度的同時增加了用戶的忠誠度。
4 “手氣不錯”分析
“手氣不錯”按鈕是Google獨有的一種設計,盡管這個按鈕大家平時用得不多,但它深層次的設計意圖還是很有意思的。
當用戶在搜索框內輸入想要搜索的信息后,點擊“手氣不錯”按鈕時,會直接打開關鍵詞搜索頁面中的第一個搜尋結果而不是打開整個搜尋結果頁面。綜合來說這個功能是利用用戶的自我實現的心理,想表達
一種自信以及一種與普通人不同、挑戰自我、挑戰難度的心理狀態,即只有當用戶對所搜索的對象極其了解或者說對自己極為有信心時才會點擊“手氣不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一功能在某種程度上恰好符合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人類對自我實現的需要[6]。從產品的情感設計角度來說,實現用戶的自我實現的需要,能夠極大增強用戶的情感使用體驗。其次,這個功能可以算是Google搜索的高級搜索功能的入門,因為用戶一旦有這種自我實現的意愿,同時在Google搜索上得以實現,那么就會繼續使用Google產品,對Google產品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強,這也算是Google全線產品策略的延伸。
三 總結
Google無論是在剛起步的時候,還是在如日中天的今天,都一直遵循自己的原則——給用戶帶來更好的搜索,并在設計中始終貫穿這一原則。也正因如此, Google才有今天的成就,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引導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Google設計以用戶為中心,而非讓用戶主導設計,將各種不同的因素融入到產品的具體設計中,利用設計來引導和影響用戶,同時利用用戶自身的特點和需求促進和改善Google設計,實現一種良性循環,這種“設計循環”是Google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張翀.Google的市場戰略研究.吉林大學.企業管理.2006.碩士
[2] Alan Cooper.交互設計之路.2.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206-207
[3] 唐納德·A·諾曼 (著), 梅瓊 (譯).設計心理學.2010.194-209
[4] 陳巖.產品設計中的易用性研究.設計.2015.(03).56
[5] 庫爾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 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