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 科技與藝術學院 陳 琳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服裝與服飾藝術設計專業《服裝商品模塊》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與內容的探索與研究,從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實踐、教學反思與展望等方面進行分析,重點在于教學實踐中對《服裝商品模塊》四門子課程具體的理論設置、課時安排、理論實踐等方面的強化,使四門子課程各有側重,循序漸進,讓學生將所掌握的知識學以致用;因此通過《服裝商品模塊》課程的教學改革,優化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應用,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符合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
關鍵詞:服裝商品模塊;實踐能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8-0076-02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ent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clothing commodity module" of clothing and clothing art design profession, carries out th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ourse syste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reflection , prospect and so on.The paper’s key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crete theoretical settings, class arrangements,theoretical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lothing commodity module" four sub-course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make the four sub-courses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step by step,let the students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Therefore,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clothing commodity module" ,optimizing the course content,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purpos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garment commodity module, practice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國內高校開設服裝藝術設計專業以來,為中國紡織行業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在國外,服裝藝術設計專業最初是從工業設計劃分而來,是一門涵蓋了藝術設計、圖案設計、面料構成、服裝歷史、服裝心理、服裝工程等眾多領域的綜合型專業。
服裝本身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雙重載體,其真實地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演變;同時,服裝也具備商品的屬性,其設計、制作、銷售都受到市場的影響與調控。
浙江理工大學的前身是浙江絲綢工學院,是國內較早開設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高等院校,其獨立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在服裝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上,既延續與傳承了浙江理工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優良傳統,同時根據獨立學院的自身情況進行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個性鮮明的自主辦學特色之路。
一、服裝商品模塊課程之教學目標
服裝產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服裝產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如今服裝服裝企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品牌建設、產業制造升級、互聯網銷售模式轉變等一系列變化都對紡織服裝行業產生了深刻而又深遠的影響。服裝藝術設計學生作為高校培養的儲備設計人才,不僅應當具備藝術修養,同時也應當學會以市場化、商業化的角度看待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趨勢。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為主的獨立學院,其人才培養的模式符合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在此背景之下,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服裝商品模塊》課程的教學目標為通過與市場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和社會實踐,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實踐提升理論的學習模式,構筑多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建設梯隊。
二、服裝商品模塊課程之課程體系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服裝商品模塊》課程主要包含了四門子課程:《衣生活樣式調查》《商品構成與設計》《服裝展示與陳列》《商品營銷與策劃》;涵蓋了從市場調研、產品開發、陳列展示、銷售策劃的完整市場動向,子課程之間既獨立授課,又相互聯系,構建完整的服裝商品模塊課程。
三、服裝商品模塊課程之教學實踐
(一)《衣生活樣式調查》教學實踐
《衣生活樣式調查》課程共有32學時,分四周完成,該課程以教師理論授課和學生市場調研兩部分組成。教師理論授課以教師為主體,闡述人們生活方法和服裝穿著的關系、服裝市場調研的方法和手段、調查數據的整理與分析等內容,在課堂理論教學過程,教師可以結合范例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通過學生的參與討論和分析,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市場調研則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以2-4人為一組。第一周,調查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消費群體的穿著特點、品牌風格、購買地點、購物環境等內容;第二周,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品牌在風格、色彩、面料、造型、單品比例、店面展示陳列等方面的特點;第三周,根據市場調研所得到的結果,制作完成市場調研手冊。第四周,教師在課堂上點評各小組的市場調研手冊,對各小組的調研結果進行測評;學生團隊之間相互討論,從不同的角度對市場調研手冊進行分析與研究。
學生通過對商業中心、專賣店等進行實地調研的方式,掌握了第一手的調研訊息,為商品模塊的后續課程奠定了基礎。
(二)《商品構成與設計》教學實踐
《商品構成與設計》課程共有64學時,分八周完成,以教師理論授課和學生設計實踐兩部分組成。教師理論授課以教師為主體,闡述服裝商品的特性、服裝產品開發的規律、服裝產品與色彩圖案的關系、服裝單品設計與面料的選擇等相關知識。課程實踐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期的市場調研分析、流行趨勢信息的收集,選擇一種風格或品牌,模擬進行服飾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第一周,根據品牌風格、市場定位進行設計靈感源收集,包括色彩提取、服裝廓形、面料收集等;第二周,根據上市時間的不同,進行服裝產品開發,調整服裝單品的構成與比例,單品之間的相互搭配。第三周,根據服裝產品特點,選擇相匹配的面料及輔料,學生自主去面料市場挑選相應的面輔料;第四周,學生挑選相應的設計進行白坯打樣制作,結合平面制版工藝、立體裁剪工藝,完成樣衣的版型設計,選擇合適的縫紉制作工藝完成樣衣制作,通過試穿調整版型,確保與設計一致。第五周,在確保樣
衣產品無誤的前提下,學生以合適的真實面料進行服裝單品制作,確保版型合體,工藝精湛。第六周,學生后期進行手工裝飾與細節調整,完成服裝的整體搭配。第七周,學生將設計作品展示,教師進行點評與分析。第八周,學生將服裝產品設計與開發過程用PPT記錄,制作相關課程手冊。
(三)《服裝展示與陳列》教學實踐
《服裝展示與陳列》課程共有48學時,分六周完成,以教師理論授課和學生模型建構兩部分組成。理論授課以教師為主體,闡述服裝產品陳列的空間規劃、陳列形態構成、陳列技巧、櫥窗設計及道具布置、陳列氛圍營造等相關內容。模型建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商品構成與設計中》所開發服裝產品的風格定位、單品數量等進行服裝產品的賣場空間設計規劃及櫥窗展示設計。第一周,學生根據其所設計開發的服裝產品的風格特征、款式特征等進行賣場的陳列空間規劃,包含整體空間規劃、賣場銷售區域布置、賣場通道布局等內容,以平面圖的形式呈現。第二周,學生根據賣場空間布局、風格特征進行服裝櫥窗展示設計,要求以效果圖的形式展現,包含模特、展示服裝、道具等內容,布局精妙、主次分明,能充分展現服裝產品的特色。第三周、第四周,學生購買某型構建的相關材料,以縮小比例的方式將櫥窗展示的模型構建完整,包括櫥窗展示道具的制作與擺放。第五周、第六周,學生將制作好的模型進行公開展示,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制作情況進行作業的分析講解與點評。
(四)《商品營銷與策劃》教學實踐
《商品營銷與策劃》課程共64學時,分八周完成,以教師理論授課和學生營銷策劃實踐兩部分組成。理論授課以教師為主題,闡述市場營銷渠道與模式、傳媒與公關在服裝營銷中的作用,視覺傳達對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等內容。學生根據前期作業,制作《品牌營銷策劃書》,包含品牌的概念發展、銷售渠道、營銷模式、產品包裝設計等內容。第一周,學生根據前期完成的作業,制訂服裝的銷售渠道,根據其風格特定選擇相應的營銷模式。第二周、第三周,學生將制作好的成衣產品拍攝成宣傳照片。第四周、第五周,學生根據產品風格特征,進行產品的視覺形象設計,包括購物袋、吊牌、水洗嘜等設計與制作。第六周、第七周,學生進性服裝產品靜態展示策劃,包括場地布置、道具擺放、邀請卡、宣傳手冊的制作。第八周,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逐一進行點評與分析。
學生在完成以上四門子課程的學習及實踐聯系后,需將所有的作業整理制作成冊,設計實踐課程中所制作的實物將進行公開展示。
四、服裝商品模塊課程之教學反思與展望
學生在完成以上四門子課程的學習及實踐聯系后,需將所有的作業整理制作成冊,設計實踐課程中所制作的實物將進行公開展示。隨著課程的結束,教師通過課程的規劃獲得了新的教學思路與實踐模式,學生也是收獲良多,但是由于教師的水平所限及該課程的首次教學改革調整,同樣也存在著一些教學問題需要進行反思:
(一)教學反思
1. 師資缺乏,學生實踐平臺不完善:《服裝商品模塊》課程的子課程《服裝展示與陳列》與《商品營銷與策劃》課程中涉及其他專業內容的延伸與擴展。例如:《服裝展示與陳列》課程的模型建構,需要涉及到建筑及室內裝飾等專業內容,《商品營銷與策劃》則涉及到營銷專業與視覺傳達等專業內容,但是在課程的安排上則只能有一位老師來教授,因此難免出現水平有限,顧及不周的情況,學生實踐平臺受限不完善,容易對學生的課程知識掌握及實踐練習造成影響;因此,在今后的授課過程中,可以開展跨專業學習,通過邀請相關專業的其他教師進行授課指導的方式,解決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 思維定式,學生設計思路難發散:《服裝商品模塊》課程由于和市場關系緊密結合,在課程設置上也安排了市場調研的內容,以至于很多同學誤以為該課程的服裝設計款式是中規中矩的,所以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容易陷入思維定式,缺乏發散性思考,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容易受到市場已經有服裝款式的影響,導致設計結果過于單一,缺乏創新點,因此教師需要在后期進行相應的引導與思維的拓展練習。
3. 時間分散,學生實踐制作難深入:《服裝商品模塊》雖然總學時有208學時,但時間較為分散,每周僅有一天課程,學生的學習及實踐時間容易被打斷,無法連成完整的學習周期。教師雖盡量將每周一天的課程內容及實踐內容做具體規劃,卻無法關注到每個學生課后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少數學生能夠通過課后實踐深入完成作品及實物的制作,大多數同學的設計作品仍然流于表面,無法做到深刻細致,這對于學生大四畢業設計的深入展開會埋下隱患;因此,在之后的課程設置中,在保持總體學時不變的情況下,減少周時,增加每周的學習天數,更好地鞏固學生的基礎,深入開展課程練習。
(二)教學展望
1. 優化課程體系,完善教學講義:《服裝商品模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原有教學講義中的課程內容及實踐教學時間的安排與實際教學有出入,導致教師的教學進度與教學日歷規劃有異,這將對后續課程的學習造成影響,因此優化課程體系,完善教學講義的編寫,對該課程的實際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完善師資力量,創建工作室模式:《服裝商品模塊》課程涉及內容較多,可根據該課程需求,將相關教師進行統一安排,創建工作室模式,根據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遇到的不同問題,由不同的導師適時給予指導,導師之間相互協調,互相協作,不斷完善課程理論與實踐體系。
3. 安排企業實習,強化校企結合:《服裝商品模塊》課程在授課過程中雖盡量模擬企業產品開發、陳列展示、市場營銷等模式,但是模擬與實際運用始終有本質區別,也無法得到市場的有效檢驗,因此在今后的課程安排過程中,定期安排學生去實習基地企業進行實踐,根據企業對于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特點進行課程的優化設計,使學生將所學轉化為所用,使得教學成果能夠轉化為企業實際所需。
結語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作為一座獨立學院,其辦學宗旨在于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形成了以紡織服裝系為特色,多專業共同發展的教學模式,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服裝商品模塊》課程教學改革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小婧 . 會展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J] . 設計 . 2014(07):77-78
[2] 張虹 . 基于工學結合服裝商品企劃與營銷管理教學的思考 [J] . 藝術教育 . 2012 (01) :148
[3] 伍晞娟 . 夏帆 . 基于消費者定位的終端店鋪買手型企業商品企劃探析 [J] . 藝術與設計(理論) . 2011 (02) :74
[4] 廖虹雁 . 服裝商品企劃與設計研發 [J] .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 (01) :22-23
[5] 徐軍 . 服裝商品企劃課程模擬實踐環節教學研究 [J] . 裝飾 . 2014 (04) :267-270
[6] 龍春陽 . 課程群建設 : 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 [J] . 現代教育科學 . 2010 (03)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