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理事長
6月28~29日,D20全球設計院長峰會(簡稱D20峰會)在杭州阿里巴巴全球總部召開。作為首個AI設計主題產學峰會,邀請了來自國內外20多所設計院校的院長,和來自AI產業、設計行業的代表,共同探討“AI時代的設計”如何更好地連接“產”和“學”,更好培育出面向未來的數字化設計人才。D20峰會現場,阿里國際AI Business和阿里國際設計聯合研發的“AI+設計”深度融合產品“堆友”正式發布教育版。“相比‘會做設計的AI’,我們更應關注‘會用AI的設計師’。”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副總裁、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理事長楊光介紹說,堆友教育版是為廣大院校提供定制開發的AI設計教學管理平臺,一站式解決AI設計的模型需求、工具需求、教學需求、算力需求等,讓老師和學生一起“跑步進入AI時代”。
楊光作為中國第?代互聯網電商設計師,專注于互聯?產品設計、品牌設計、服務體驗以及智能化設計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他所在的設計團隊服務于全球億萬消費者。他?先提出智能設計的概念,引領?業設計數字化發展。?創?班智能設計平臺,?班在當年“天貓雙11”期間?成1.7億張海報,流量效率提升100%。?班累計服務400萬商家,成為阿?巴巴電商基礎設施之?。此外,楊光還帶領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成員團隊開拓了很多極具行業影響力的設計數字化、設計普惠相關創新,如超過500萬次下載的首款全球免費可商用字體“阿里巴巴普惠體”、累計20萬人次參與的設計產業盛會“U設計周”等。
“AI技術的迭代,層出不窮,從大模型,到應用、生態,再到智能體、機器人。但訓練AI的是人,使用AI的是人。設計人才,是我們這些人在AI時代,真正能影響、該負責的部分。”
——楊光
《設計》:此次D20 全球設計院?峰會,以“AI 時代的設計”為主題,深度挖掘和連接設計的“產”與 “學”,阿?巴巴設計的“產”“學”結合有哪些具體實踐及規劃?“產”“學”結合會讓阿?、?態伙伴及?校多?在哪些??獲益?
楊光:做D20最大的初衷是希望把學校跟企業之間的人才標準打通,直白點兒說就是學校培養的人才企業可以直接用。現實情況是,多數高校的人才發展體系、能力標準制定與企業所需有一定的距離。舉個例子,比如現在高校設計類專業的學生還要學平面構成、點線面素描,有些院校的平面設計教材可能還是幾十年前的。這不符合時代所趨,培養學生必要的審美和專業技能之外,缺少了看世界、看發展的眼光。
既然阿里巴巴設計在這個行業里有一定的影響力,已經做了多年U設計周、D20,我們就有義務去推動這個事情的發展。所以我們設想通過D20這個介質把院校和企業之間人才的標準體系打通。此前我們嘗試過多次但不是很成功,因為不管是設計模式還是設計流程或是新技術的發展都還沒有讓大家有刺痛的感覺。
如今AI時代到來,我相信大家也會有這樣的體感,老師教的東西學生半信半疑了,譬如學生發現用AI生圖又快又好,那么就會質疑,老師教的“傳統設計”有什么用?這種老師不知道該怎么教,學生不知道該怎么學的現狀其實也是一個契機,促使大家更快地把人才標準打通,所以D20這個場子就成型了。但這個場子不能是獨立的,內核需要一個平臺來支撐。
AI時代的設計重塑,離不開平臺的技術能力、應用場景和生態建設。技術給應用提供能力支撐,應用又為技術提供落地場景;生態幫助應用持續創新,而應用把經驗反哺生態;技術為生態里的設計師提供新的工具,生態里的設計師為技術創新提供專業輸入。
對于雙方的需求,我認為有三要素。首先設計類院校需要技術支持,像算法算力和數據方面,特別是設計類院校,并沒有很強的自研能力和外部資源支持,這方面企業就可以給院校提供支撐,提供AI算力和實操能力培訓等,實現深入的系統化的學習。第二個要素就是人才標準,企業需要和院校一同來制定AI時代的設計人才標準。有了標準,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就更有針對性,更便于學生未來在就業上和企業的需求更匹配。第三個要素是高質量的培訓。阿里這樣的平臺有責任有義務輸出優質的認知,給喜歡做設計的從業者們提供真正有價值的AI設計培訓。
有了和高校老師共同制定的人才標準,強大的平臺技術能力,以及高質量的AI培訓,相信設計師一定能從中得到強有力的專業支撐。
AI技術的迭代,層出不窮,從大模型,到應用、生態,再到智能體、機器人。但訓練AI的是人,使用AI的是人。設計人才,是我們這些人在AI時代,真正能影響、該負責的部分。
《設計》:請介紹下阿?巴巴設計委員會。
楊光:2016年到2022年,阿里提出“大中臺小前臺”的戰略,把技術能力、設計能力整合在一起,為各個業務提供專業能力輸出。當時阿里設計團隊是基于技術線下面的一個團隊,支撐阿里所有業務的設計需求,由我來管理,可以理解為設計中心,分為不同的設計板塊,支持不同的業務。從2023年開始,阿里進行多元化治理,各公司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和技術團隊,跟垂直業務團隊形成更靈活高效的協作模式。
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是一個官方認可的半官方民間組織,把各個業務板塊里的設計團隊拉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擬組織。我擔任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的理事長。這個委員會涵蓋了阿里系業務設計團隊,也包括螞蟻設計團隊在內的2000多名設計師。這個組織的工作主要是協同集團所有的設計團隊,做人才的盤點,能力的拉通,規則的制定等。我們基于這個委員會做了很多關于橫向專業影響力的事情,像U設計周和D20的發起者都是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
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發展到今天,基本上算是一個服務業務的專業橫向組織,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們公司里的一個民非組織。
D20全球設計院長峰會由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發起,連續三年召集20所重點設計院校的院長們,聚焦設計、教育與科技的融合,面向未來,培養產業需要的設計人才。符合時代需要的設計人才,通過AI的應用,能為高速發展的業務帶來新的驅動力,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和商家的經營效率。
今年D20,我們不僅邀請了院校,同時我們在五大領域,三大場景,基于阿里、螞蟻等不同的業務團隊的設計師,在各個領域通過AIGC在業務當中的最佳實踐設計,把這些分享給大家。其實“專業分享”一直是我們阿里巴巴設計委員會的優良傳統。我們愿意把這家企業,把我們的想法充分地在這個平臺當中,跟我們的設計生態,所有的設計學生、老師從業者來進行分享,共同探討AI在業務當中應該如何的應用。
AI時代的設計離不開平臺
《設計》:作為中國第?代互聯?設計師,您?證了互聯?給中國設計帶來的哪些重?變?和?程碑式事件?
楊光:我2005年參加工作就在阿里,我是交互設計出身,進阿里的崗位是交互設計師,一直在電商領域深耕,我應該算是第一代互聯網電商設計師。
互聯網設計師是伴隨著電商業務成長起來的,“電商”和“設計”是我身上的標簽,所以從我的角度能夠體會到,設計伴隨著電商發展的不同階段所帶來的不同價值。
電子商務剛興起時,很多商家對互聯網還不是很信任,都是試試看的態度,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宣傳的渠道,積攢流量和用戶。所以那個時候阿里更強調的是平臺體驗,讓商家能更好地入駐,讓用戶能更好地找到商品。所以那個時代的設計,更強調基于平臺的交互體驗和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
隨著互聯網電商的日益成熟,大量的商家和消費者已經把它當作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的交易、商業活動都發生在互聯網當中,電商平臺已經被看作是品牌宣傳的陣地,所以阿里開始做雙11、618等營銷大促。越來越多的商家愿意把廣告費花在電商平臺上,這種形勢下,互聯網設計的發展進入第二階段,要求設計師在平臺體驗設計的基礎上做更多的創意設計、內容設計,幫商家提升品牌影響力。
當商家開始把電商平臺當作品牌的主要陣地之一,全社會對互聯網已經完全接受,電商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包括直播電商、貨架電商在內的各種業態層出不窮。各平臺的界面設計逐漸趨同。商家面臨的新挑戰在于回歸商品供應鏈能力,對商品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電商設計也隨之進入第三階段——關注商品創新,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做出用戶喜歡的產品。
總結起來,這三個階段分別是:體驗創造,內容創意,商品創新。到了AI時代,用戶的認知體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未來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終端,不同的入口,不同的信息架構形式,現有的各種模式將來可能都會被重塑。我們正在嘗試構建AI語境下的用戶多模態體驗模式,根據其不同的技術背景、趨勢、發展狀態,設計必將以技術和業務的發展為參數而演變。
《設計》:在 AI 輔助設計的時代,設計師應該如何保持其獨特性和創意性?您認為設計師需要掌握哪些新的技能或知識來適應這種變化?
楊光:AI和設計師是彼此相互影響的。在模型訓練的過程中,很多設計師把自己的創意喂給AI,那么到底是AI學人還是人學AI?這就很模糊。但是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觀點,人類探索新事物、創新的理念和欲望是一直存在的,沒有想法、沒有創意的“設計師”只能稱之為“美工”,是終將被取代的。所以如果一定要給AI時代的設計師技能下個定義的話,我覺得設計師要跟AI共同成長。設計師的能力越強,AI能夠給你的輔助能力就越強。
AI大模型生成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基于對用戶偏好大數據的分析,但由此生成的“設計”往往是取一個大眾平均值,卻未見得是“設計師之選”。一家想做自己品牌的企業可能不會希望自己迎合所有消費者的審美,反而它應該帶有企業創始人的個人意志和追求。就像當年的福特和喬布斯,在他們之前,沒人知道汽車是什么樣子,或者手機還可以是什么樣子。
大眾的審美是個平均值,設計師的審美應當更勝一籌,起到引領的作用,這樣才能產生大眾愿意追隨的潮流。好的商業設計往往是夾雜著用戶的喜好、設計師的審美,以及企業最高決策者的意志,這個意志也是牽引業務向前發展,甚至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以前做設計前,需要找靈感、找素材、找工具等;現在做設計前,需要找模型、預訓練、做工具的組合運用,每個工序及協作者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AI釋放了新的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設計師需要適應AI所帶來的新生產流程。
堆友在D20現場發布教育版
《設計》:您多次談到的阿?設計的?態伙伴和生態圈是怎樣的?
楊光:這個生態圈一方面是基于U設計周長出來的D20。多年來U設計周積累下來的資源、打造的設計生態融合在一起,也成就了今天的D20峰會。另一方面,是我們打造的一個新的AI設計生態。堆友,就是我們做的一個嘗試。堆友平臺擁有AI反應堆、AI工具箱等核心能力,匯聚3000+AI模型,1000+案例課程,10萬+創意靈感。
Alibaba Design聯合阿里國際AI業務,希望通過堆友平臺,為AI時代的設計師、設計院校們,開拓一個AI時代的設計新生態。堆友教育版是為廣大院校提供定制開發的AI設計教學管理平臺,一站式解決AI設計的模型需求、工具需求、教學需求、算力需求等,讓老師和學生一起“跑步進入AI時代”。
我所提到的平臺是AI生態集成的一個能力中心,我們希望行業里有更多人去做這樣的平臺。其實核心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嘗試在AI時代下,能夠打通學校跟企業之間對人才的標準制定。
堆友平臺
《設計》: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進步,設計領域的倫理和版權問題也?益凸顯。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平衡 AI 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可能產?的?險? AI 時代的設計,設計在?撐業務層?有什么新的變??
楊光:目前,全球范圍內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及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或預訓練過程中使用作品的知識產權的界定和保護還在探索當中。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中。個人認為底層邏輯還是看這個事物給相關產業帶來的是促進作用還是抑制作用。
坦白講每年電商大促期間我們的設計團隊都是非常辛苦的,AI輔助設計確實可以提升效率,更好地給業務帶來價值。同時我們也幫中小企業解決出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模特換膚,語言轉換等,這都需要AI能力的滲透。商場如戰場,提升的空間是恒在的。
阿里設計委員會
《設計》:請結合中國設計教育的現狀和 AI 發展的趨勢給?年設計師和設計專業的學??些意?和建議。
楊光: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我認為目前學校的人才培養跟產業需求是脫節的。實際上,參與D20的多數高校院長也承認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他們也在追趕。這種脫節的現狀帶來的影響是,畢業生的專業能力不能和企業的用人所需完全匹配,這就讓社會的運作效率變低。所以我認為,企業和學校之間的產學深度融合及人才標準的制定變得極其重要且有價值。
所以,像D20這樣的場子要多組織,大家共同探討彼此的需求、難點,以及具體的實操進展。在這樣的平臺上,不光是企業和院校之間可以展開交流,高校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在一定程度上彌合地域差異。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則會引發院長們的思考,進而做出發展性的決策。這是我們計劃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制定標準。當大家在意識上達成共識,統一的標準就慢慢形成了。AI在這當中其實是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
在AI時代到來前,情勢還不緊迫,差距也不明顯,現在不同了,AI的突襲讓老師和學生都有些無所適從。Alibaba Design希望通過D20產學峰會,讓行業伙伴一年一聚,一起探討“AI時代,設計產學如何更好連接,更好培育出面向未來的數字化設計人才”。
所以,從產業的角度來分析,我認為首先應該加強產學研的合作交流,第二是在設計師人才標準上達成共識。
D20峰會
《設計》:對于 AIGC 對設計?業及設計師發展前景的影響的討論熱度居?不下,未來是否會有?天,不?學設計也能讓AI 做出??想要的?案?如果是,設計師這個職業會不存在了嗎?您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業界領軍?物如何看待這件事?對其發展趨勢有怎樣的判斷?什么樣的設計師才是不可替代的?
楊光:我覺得設計師在任何時代都不會失業,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永遠是超脫于AI之外的。目前AI在很大程度上是釋放了設計師的生產力,我們真正要擔心的是繼續用傳統的能力模型去定義自己,那很可能真的找不到工作了。
AI時代的設計師能力模型需要大家共同來制定,我個人認為有幾個方向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設計師要從技巧型向創意型轉型,要凸顯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歸納問題之后找到最佳方案的能力;第二,設計師必須懂技術,必須了解AI背后的一些基本邏輯。設計新生態有很多物種會參與,AI將是設計師最得力的助手,未來的模式可能是產品、設計和技術人員共創一件產品,在配合中創造更大的價值;第三,設計師要更關注人文,了解用戶不同的使用習慣和審美,這種知識和經驗積累是設計師必備的。
AI時代的設計似乎無法回避趨同的問題,但優秀的設計師之所以優秀就在于“愛折騰”,創新不止,自我迭代。AI時代對設計師要求較以往其實并沒有什么本質不同,仍是創意為王。管理設計師十幾年的經驗讓我總結出4個關鍵詞:第一,設計師必須有想法,有探索未來的熱情,AI時代的設計師要成為“訓機師”;第二,設計師要高執行,不論是手繪還是AI生成,都要能繪制出好的效果圖;第三,設計師要懂商業,設計只有助力商業才能產出價值,才可持續;第四,設計師要正能量,熱愛生活,擁有共情的能力,這樣才能洞察深層次的需求,做出的設計才能打動人心。
這樣設計師的靈魂永遠不會被機器禁錮。
D20峰會院長閉門圓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