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蘭翠芹:地域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再設計

        0


        蘭翠芹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享受教授級待遇高級工程師。北京服裝學院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工學院特聘專家、北京郵電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設計標準分會理事長、北京市設計學會副會長;獲得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國務院國資委先進工作者、國務院國資委五四青年獎章、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五四青年獎章、青島市高新區勞動模范、安徽省技術領軍人才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創新設計、設計戰略、設計管理,學術領域聚焦設計標準研究。擅長構建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創建設計體系、制定設計戰略、研發創新產品等。起草中國第一個國家設計標準。曾任海爾集團設計總監、中國家電研究院設計總監、中國工業設計協會運營總監等。

        訪談中,蘭翠芹教授就設計扶貧的模式與方法展開研究,結合丹寨設計扶貧實踐案例和東鄉設計扶貧實踐案例,提出設計扶貧應基于地域民族文化研究上再創新,設計扶貧應為地域民族創造資源,提供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蘭翠芹談到,設計扶貧應面向真實的鄉村生活,重點關注如何賦予當地產品以精神層面的意義,注重倫理,引導一種“合理、適度”并且可持續的文化關系。 

        《設計》:您是在什么契機下開始參與的設計扶貧工作?具體工作是如何展開的?

        蘭翠芹: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里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人民美好生活而奮斗成為今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特殊紀年,同時,2020年也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紀年,全國上下在習總書記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下,聚焦脫貧攻堅戰,實施精準扶貧。

        我國工信部、文化部牽頭發起“設計扶貧”、“文化扶貧”等一系列活動,發動社會各方力量,用設計手段幫助貧困人群提高生活品質,增加收入。如何看待設計扶貧的真正價值?尤其是面對地域民族的傳統文化,如何引導當地的產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從而創造經濟價值?這是設計扶貧必須回答的問題。2018年4月第二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發布設計扶貧十大模式及十大措施,對設計扶貧的方法進行了歸納總結,面向全球發布《設計扶貧倡議書》。工信部印發《設計扶貧三年行動規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組織全國的設計力量進行設計扶貧活動等等。此番種種都是期許以設計創新的力量助理脫貧工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區域品牌構建還是傳統文化的再創新設計,都能看到設計在努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運用設計的方法和手段,用商業的力量發掘貧困地區的資源,助力脫貧。近年來,設計越來越關注貧困人口的脫貧行動,通過設計的方法幫助貧困人群脫貧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邊遠山區少數民族脫貧問題。設計幫助他們升級產品,優化生存生活環境、帶動旅游業發展、建立新的商業平臺擴大消費等。然而,脫貧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經濟上的貧困,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讓貧困地區獲得區域經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才是設計扶貧應思考的核心問題。當下,探索合適的設計扶貧方略尤顯重要。

        黃正泉認為文化生態是社會和諧的基石,人類要構建自己的生存家園,生存家園即文化生態。文化生態促進社會和諧,作為人類生存的智慧存在。因而,設計基于地域、民族文化的再創造活動一定不能脫離文化生態的核心,文化構建的主體——廣大勞動人民的直接參與是文化生態重塑的關鍵。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廣大體力勞動者,是直接解決人的需要與環境之矛盾的關鍵,也是創造與創新的主體。

        我們在丹寨參與設計扶貧行動中發現,地域和民族文化對設計扶貧的模式研究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比方說,在丹寨苗族俗稱八寨苗,有8個支系之多,雖然同處八寨,每個支系的文化都不盡相同。雖然八寨苗仔歷史進程中已經演進和遺失不少古代形制,但是苗族自古傳承下來的古風在當代依然延續。從服飾制作工藝上來看,八寨苗服飾特色各不相同,服飾和支系傳承下來的文化緊密聯系,每一種紋飾、每一種繡法,每一件配飾都有講究。比如丹寨南部的白領苗的蠟染和窩妥紋紋,岔河支系的銀角裝飾,雅灰支系的亮布工藝等等,都和地域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關,設計不能過度的創新創意。就其色彩來說,各民族統一色相顏色的文化象征意義也各不相同。中華民族的色彩觀念歷史深遠,自古有五行、五方、五色的的傳承,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五方、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這種對應邏輯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國色彩的時空關系,色彩文化內涵變得更加復雜而意義深遠。不同的民族對色彩的應用不盡相同,民俗禁忌也不一樣。設計在尊重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建立全民參與的文化生態尤顯重要。

        同時,設計扶貧要以生態發展觀為指導。自然萬物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我們在謀求發展時要遵守規律,發展要有約束機制。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的“道”正是自然的力量。周尚意、孔翔在朱竤編著的《文化地理學》一書中提到,“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自然環境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也是影響文化興衰的重要因素。”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體現了人類自古以來的生存智慧。目前正在全球范圍內肆虐的新冠疫情也可以說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破壞的反噬。我國不少民族身居高山之中,交通不便,一定程度影響到與外界的經濟聯系,社會、經濟發展緩慢。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慢節奏的經濟發展才使得當地的自然生態得以留存。面對這些地區的貧困問題,一定要研究恰當的方法,絕對不能以過度消耗當地自然生態資源為代價。扶貧并不是簡單的助力脫貧,而是幫助當地居民創造一種“造血發展”的機制,是能夠生生不息的創造資源的機制。顯然,地域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再設計正是這樣一種創造性的方法。

        設計扶貧不能單純思考設計與商業創新。我們知道,創新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的。設計作為扶貧抓手,其本質是要創造資源。把設計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一種力量是研究設計扶貧理論支撐。通過設計構建地域文化與時代要素的重構,以一種符合時代需求的形式呈現。也就是說,在設計的過程中將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通過設計方法進行轉化、轉換、融合、發展、創造、消解,將民族文化調節到與時代同向而生的狀態,在和諧發展的文化大生態下,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設計》:通過設計進行扶貧這一路走來,您和團隊探索出哪些切實有效的扶貧模式?

        蘭翠芹:近年來,設計扶貧方興未艾,我們能看到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參與者們總結出了諸多的方法,期望通過設計調動貧困地區民眾的的創造力,用設計的方法提供解決方案。針對傳統文化、手工技藝、生產產業、生態環境進行創造性的設計活動,對接旅游、貿易資源,試圖在貧困地區構建現代化的新型社會關系。正因為如此,我國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中才著重強調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方針。設計扶貧,所要振興的不僅僅是地方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地域文化。彭尼·斯帕克認為,設計內在的多學科性導致它隨時代而變的自我定義與經濟界、技術界以及藝術和政治界關系緊密。不同于其他扶貧手段,在扶貧行動中,設計的職責就是創造生活價值,一方面參與生活方式,一方面鏈接消費。現代設計的表現語言復雜,設計的能量能夠讓日常之物發生改變,進而驅動消費模式的改變。設計扶貧的核心應聚焦文化的解構和重塑,應該幫助貧困地區人民獲得獨立的“造血”能力,而這種能力應該建立在人、產品、社會之間的關系自然和諧的基礎之上。設計扶貧應面向真實的鄉村生活,重點關注如何賦予當地產品以精神層面的意義,注重倫理,引導一種“合理、適度”并且可持續的文化關系。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體系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孕育著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這既是精神財富也是物質財富。地域民族的文化符號從自然中來,是人類從自然中獲得的啟示,并在生產和生活中加以應用。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是以一種穩態的農業生態所支撐的制度形式來調和文化的關系。我們在丹寨設計扶貧研究中發現,苗族的歷史不但匯聚了與自然共處的文化,還凝聚了民族發展歷史的苦難、奮斗和憧憬。傳說苗族起源于上古時代的九黎部落,因蚩尤之敗而遷徙、流離。丹寨是從中原到西南大遷徙的落腳地,因而這里充滿各種魅力傳說。通常去苗寨旅游觀光的游客,不僅驚詫于其服飾的美麗與精致,也驚詫于其民族于世代流傳中對民族文化的堅守。在他們的服飾中,不僅僅有刺繡、印染等表象的美麗,而且,每一種服飾的制式、工藝、圖案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張明玲在其所著的《色彩文化》一書中有提到,“川黔地區的大花苗白麻布裙上不同的橫線就代表了苗族先民遷徙中歷經的黃河與長江,花邊的底色代表著洪水滔滔的黃河,有無數個代表馬的花紋相互練成一片,橫在河水之中,表示萬馬飛度黃河。” 歷史被勞動人民以服飾的圖案記錄下來,這些象征符號是歷史的積淀,在民族文化生態中尤為重要。少數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因歷史、地域民俗等生產生活的因素,使之更具民族魅力。而這些文化資源的呈現如何脫離地域局限而進入更加廣闊的消費市場,讓更多的人認知并自愿消費?顯然,我們需要重新對文化要素進行研究、解構并重塑。通過創新設計讓文化的要素創造價值,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在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也能保持文化的可持續。

        我們在東鄉設計扶貧實踐中業也采用了這種設計方法,此次設計扶貧活動可以驗證文化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文明積淀,燦爛的文化基因正是可以挖掘和再創造的資源。大多數人可能并不知道在我國在黃土高原的盡頭,生活著東鄉一族。東鄉位于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它是東鄉族發祥地,也是絲綢古道南路上的重要通道。在東鄉縣發現多處馬家窯類型的文化遺存,可見東鄉其深厚的文化歷史和底蘊。但是,東鄉縣因地處偏僻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至今仍然是我國扶貧重點對象。我們剛接觸到東鄉時,并沒有想到具有典型馬家窯文化遺存的地區竟然貧困至此,也是區位偏遠、經濟發展模式單一,以及教育資源的缺乏綜合因素所致。

        《設計》:請您談談在東鄉設計扶貧實踐過程中收獲的感悟和典型案例。

        蘭翠芹:在田野考察中,設計扶貧團隊主要考察了東鄉族綿延至今的傳統文化資源。東鄉族刺繡就是當地重要的傳統工藝,是當地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呈現。刺繡是東鄉婦女主要的生產方式之一,更是這個民族、地域的傳統技藝與文化。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和地域限制,該項技能除了滿足東鄉人民日常生活所需,也是東鄉婦女在在農業勞作之余不多的生活樂趣,并沒有形成規模性的經濟收益。加上東鄉繡并沒有關于技藝傳承的文獻,多是東鄉婦女代代相傳至今,這也是刺繡技藝難以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原因。東鄉刺繡富有歷史研究和文化傳承價值,其源自東鄉人民對生活的精細觀察和體悟,來源于地理空間和自然環境的真實反饋,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她們常常采用寫實繡法,圖案、紋飾樸素自然,配色樸實、尤其是傳統的剁繡技藝,讓絲線在繡品正面形成凸起的連續紋路,圖形立體感強,用色大膽,如圖1。

        1/傳統東鄉繡產品(圖片來源:馬蕭蕭繡坊資料)

        在參與扶貧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一位90后扶貧踐行者——馬簫簫,她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東鄉族自治縣人。畢業后,她帶著對家鄉深深的熱愛,回家鄉創業,加入了扶貧大軍。馬簫簫成立刺繡工坊,聘請當地繡娘,通過刺繡技藝提升當地居民收入。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東鄉人均受教育年限7.2年,有6.7萬農村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她們“不敢出門、不能出門、出不了門”。馬簫簫說:“換位思考,如果是我過這樣的生活,而且是一生,無法想象。”

        馬簫簫的扶貧之路遇到不少挫折,一方面,由于傳統文化對婦女的地位的限制等因素,讓秀娘通過刺繡“拋頭露面”,改善生活狀態并不十分現實;另一方面,傳統刺繡圖形、紋飾以及產品形式除了當地自產自銷的需求之外,并不被東鄉之外的消費市場接納。結合馬馬簫簫扶貧實踐經驗,我們的設計團隊意識到,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設計扶貧與商業創新如何突破傳統文化的窠臼,在制度方面形成新的規范,又要在方法上有創新,如圖2。

        2/ 馬簫簫設計介入東鄉秀,傳統紋飾和物品的疊加(圖片來源:馬蕭蕭繡坊資料)

        了解了東鄉族的發展以及扶貧現狀后,設計扶貧實踐活動原本就有的責任感又增加了幾分沉甸甸。參與的設計師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想辦法通過設計幫助東鄉人民,不僅僅只是幫助他們增加收入,而是要考慮如何幫助當地人民建立自信,讓設計為他們提供能夠持續的“自造血”發展的經濟模式。囿于地理空間、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限制,從地域民族文化切入,是唯一可以幫助破題的方案。于是,設計扶貧團隊從傳統文化解構再創新的視角入手,尋找幫助東鄉脫貧的文化載體,由此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設計轉化路徑,如圖3。

        3/ 文化設計路徑(圖片來源:作者自制)

        《設計》:在涉及設計扶貧的話題中,您多次提及“文化要素”和“文化自信”,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樹立自信、掌握“造血”能力對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性具體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蘭翠芹:設計扶貧的路徑有很多,關鍵是方法有效。從文化大數據到商業設計的路經中最為重要的是文化要素的解構以及重塑。一方面要了解當下用戶的需求,一方面要研究市場需求以及商業模式,同時要對設計趨勢有所了解,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文化要素的結構必須基于以上三點才能作出有效的設計,才能讓傳統文化通過設計創造用戶價值、市場價值。設計的主旨是創造生活價值,設計扶貧不僅僅是解決設計和商業鏈接的問題,工業革命之初明顯的商業設計的呈現方式以及當下設計與商業創新的再次放大,現代設計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萌芽并發展至今,無數的案例能夠很好的說明設計能夠促進環境、經濟、政治協調發展。在我國當下語境中解讀設計扶貧,必須厘清是為“商業”而設計還是為“人民”而設計?當設計的主體明確為“人民”,其價值必須要同時滿足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需求。顯然,設計作為扶貧的重要抓手之一,更應該講究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大化的發揮設計與商業鏈接的作用,更好的實現脫貧目標。一方面用設計的先進方法將文化的要素通過產品傳播出去。另一方面,通過設計不斷創造資源,將當地的文化資源發掘再創造,讓地域文化成為源源不斷的財富創造之源。

        首先,設計扶貧最核心的目標是樹立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地域、民族賴以生存的不竭資源。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守誠信”,設計扶貧的出發點是“一切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現在要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充分不滿足的矛盾”,設計扶貧就是為人民服務,這是不可動搖的基石。顯然,設計扶貧首先要講好地域、民族的文化故事。讓當地人民樹立文化自信,才有動力發揚和傳播文化,認識到民族文化的價值,才有動力尋求脫貧致富的路徑。如圖4、5所示,東鄉族婦女帶著設計作品在田間地頭走秀,向養育她們的土地展示東鄉文化再設計的成果。同樣,她們的繡品可以被設計成服飾產品走上時尚T臺。顯然,這就是文化自信的魅力。

        4/ 設計扶貧建立文化自信(圖片來源:設計扶貧項目團隊拍攝)

        5/ 解構重塑后的東鄉秀文化產品走上時尚T臺(圖片來源:鳳凰網媒體拍攝)

        其次,設計扶貧要著眼于地域、民族文化要素的時代性重塑。

        貧困地域民族的生產方式與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有著極大的的差別,加上地域民族上千年演進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多以聚焦當地人民的需求而沉淀。設計創造市場,必須具備量化生產和大眾消費的屬性,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設計和生產的關系,以及設計與消費的關系。設計扶貧就是通過設計讓產品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從設計和生產、消費的關系來看,設計扶貧的方法要更加復雜化。設計扶貧既是當地文化生態建設的推動者,也是變革的引領者。一方面要研究和提煉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將之解構為相關核心要素,讓傳統的技藝、圖形、色彩稍等文化要素與時代性設計要素融合、重塑,才能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如圖6)。否則,簡單的文化符號的轉譯只能讓這些產品依然停留在地域性的傳統消費模式中。

        第三,設計扶貧要創造資源,要以創造資源為引領。

        6/ 東鄉秀文化解構重塑,設計扶貧新模式(圖片來源:設計扶貧項目團隊拍攝)

        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人民世世代代勤勞的生活方式積淀,要將文化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就必須用科學的設計方法開發文化資源,尊重地域的、民族的自然生態、文化生態和社會生態。探索一種可持續的開發文化資源的方法和工具,這也是設計介入扶貧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如圖7。

        7/  東鄉設計扶貧實踐活動(圖片來源:作者自制,設計扶貧項目團隊拍攝)

        《設計》: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紀年,在未來,您認為設計之于扶貧,還可以有哪些作為?

        蘭翠芹:設計扶貧之路任重而道遠,而且離不開地域民族文化支撐。2020年的脫貧攻堅戰也對設計扶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師一定要牢記人民才是創新的主體,是文化構建的主體。設計扶貧應著眼于扶持更多的的本土“馬簫簫”,在構建文化生態的基礎上,通過設計的方法和手段引導人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符合真實的、適度的、可持續的發展規律的文化生態重塑才是地域民族脫貧不返貧的核心。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先锋影音资源男人|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国产精品每日在线观看男人的天堂|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8888视频精品|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国产A∨免费精品视频| 男人狂扒美女尿口亲尿口动态图|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 黄瓜视频在线播放看片| 夜色www国产精品资源站| 8050免费午夜一级国产精品|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4| 最新精品露脸国产在线| 5566成人免费视频观看|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四虎| 欧美精品国产日韩综合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 99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亚瑟|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