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薈,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后畢業于武漢紡織大學服裝設計系、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紡織學院。主要從事服裝設計教學、紡織服裝領域藝術策展、研究及設計。浙江省級精品在線課程、省級一流本科課程主持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特邀策展人,中國絲綢博物館時尚專業咨詢委員會委員。
關于服裝設計教育與產業的發展,馮薈有著自己的思考:服裝本質上是生活方式的另一種面貌,也是文明發展的一種視覺化呈現。中國當代服裝產業從早期手工作坊模式起步,在1978-1995年間因外貿成為經濟發展的學習窗口,國內巨大的人口市場帶來的內銷能力、對外開放后外貿帶來的技術能力的雙重刺激,紡織服裝產業在90年代開始呈現爆發性增長,特定時代所催生發展路徑和模式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1998-2010間產業與商業相互驅動,金融和消費重構供求關系,品牌多元化經營、更深入的海外對接,以及以消費驅動產業發展的趨勢,設計因此成為重要競爭手段,中國服裝設計教育和設計師在這個階段隨著產業發展而逐漸成熟。2015年之后,互聯網改變了產業相對穩定的線性發展方式,再次改變供需關系,代際變化凸顯,消費導向細分,小眾品牌成為新生力量,這些為服裝產業帶來全新思維認知與商業模式。2020年后疫情時代,從觀念到行為將帶動整個產業的碎片化與重構,迭代加速,未來消費者需求成為核心問題,未來設計師的能力也不再局限于產品開發能力,更需要對前沿消費需求的敏感度、分析力、整合力和商業轉化力,這對服裝設計教育提出了新挑戰,我們要站在產業發展的頂層要素去思考面向未來的生活方式、新生代消費行為、社群文化,并進行跨界資源整合,圍繞產業發展新需求進行教學體系的升級換代,升級人才培養規格,才能真正做到設計教育領先于產業發展,服務產業發展。
《設計》:請介紹下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的教學特色。
馮薈:目前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及換代速度遠超過往,新商業新技術加速推動產業變革和創新,新生代人群正在主導和改變未來品牌發展方向,催生品牌和創新的新需求,新商業氣氛和商業邏輯的改變為服裝行業的產品設計、銷售、傳播和品牌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跨專業轉化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品牌發展的急需。因此時尚產業在服裝產品、信息技術、傳播策略及數字媒體等領域亟須儲備大量新型人才。服裝設計教育人才培養能力范圍跨度也需要不斷拓展延伸,以工業時代為背景的現有設計教育理念、教學系統和方法,面對由科技支撐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已經顯得滯后,如何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裝設計新型教育模式,以匹配時尚產業對跨圈層創新人才的能力需求,決定我們在轉折點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從生源情況來說,“00 后”目前已是高校學生群體中的主力軍,相較于“95 后”,他們表現出自我意識強,認知內容廣,個性化要求高,網絡體驗多等特點,藝術設計類學生也呈現出學習目的個性化、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習內容跨領域化、學習指導差異化等特點,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正在改變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面對服裝產業發展新態勢和新生代學習特點,從2015年開始我們一直持續優化人才培養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團隊。依托浙江優質的產業資源和浙江理工大學時尚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示范基地(浙江省第一批人才培養類示范基地),構建了聚焦“觀察能力+可視化能力+表達能力+轉化能力”的“四維能力”人才培養課程系統,以設計基礎課程群、服裝設計專業課程群、專項模塊課程群及項目實踐課程構成核心課程體系,從設計學養、設計思辨能力、專業設計及商業轉化能力等方面進行系統訓練。并以團隊化教學模式,打通平行班之間原有授課內容不同、評價體系不同、上下游課程邏輯不連貫等弊端,課程團隊成員知識結構也盡量做到互補,將理論研究力量與專業設計力量融合,在原有的服裝專業設計教學基礎上,拓展至社群文化和消費前沿研究,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問題導向研究與解決問題路徑相結合。貼近消費前端、團隊教學、以研促教已經成為本專業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最顯著的特點。2020年浙江理工大學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成功申報為國家“雙萬計劃”一流專業建設點,對于我們來說既是鼓勵更是挑戰,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繼續升級教學內容,保持專業優勢,打造團隊造血能力和面向產業及政府智囊需求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們后面刻不容緩的建設任務。
《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系的產學研結合是如何開展的?
馮薈:(1)實習模式向孵化模式轉變
科技創新及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崛起,給服裝品牌發展造成極大沖擊,更短的迭代周期和快速老化的“前浪”,促使品牌新發展形勢下的人才儲備提速。從2018年開始,紡織服裝行業的龍頭企業開始與本專業開展人才儲備戰略合作。每年從2-3年級學生開始進行品牌創意團隊孵化,而非傳統的企業實習模式,由校內導師組及企業導師組共同組成導師團隊,每年進行10組左右的創新孵化團隊培養,經過一年左右周期,創新團隊開始產出具有前沿時 尚消費導向的可孵化品牌,在此基礎上,企業導入產業鏈資源支持可孵化品牌的繼續成長。實習模式向孵化模式的轉變,本質上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能力范疇,從設計流程熟悉、設計執行層面能力向時尚消費前沿研究能力、創意創新能力、商業轉化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轉變,畢業后的學生綜合能力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得到跨層級提升。
與卓尚集團合作共建的創新孵化團隊
(2)校企課程共建
校企課程共建的基本邏輯來自問題導向,以服裝品牌發展的實際問題出發,依托本專業的研究能力、教學團隊及核心課程,從新生代社群文化研究、消費行為研究、產品設計企劃及社群傳播等方面,進行課程升級共建,學生在問題研究及解決路徑的教學方式中,進一步貼近消費群體、學習使用多種工具解決問題,進一步認知產品設計與商業轉化之間的關系。這種校企共建的實踐課程教學模式,將容易固化的學習內容前移至新生代社群消費與品牌發展新路徑前端陣地,充分發揮高校的研究與新生代的創新能量,做到產學研的真正結合。
企業參與課程共建
(3)產業研究院共建
產業研究院的共建是上述兩個層面產學研合作的體量化升級版。浙江理工大學在浙江省內建立的各個研究院,都以服務當地產業發展為目標,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學校研究團隊開展產業技術攻堅、產業專項設計服務、產業轉型升級頂層設計等研究及技術轉化等工作。浙江是國內最主要的紡織服裝產業聚集地和行業龍頭之一,也是商業創新和商業應用新技術的前沿陣地和新商業新品牌的重要發源地,有廣泛的產業生態基礎以及轉型升級需求,行業對創新的需求多樣且強烈。作為紡織服裝全產業鏈的典型樣本地區,浙江在新技術、新商業和人才聚合方面業態成熟、意識先進、問題突出。我們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依托浙江顯著的地域優勢和產業集群優勢及紡織服裝品牌設計轉型的專業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產業及品牌發展的共性問題、關鍵設計技術問題的解決。目前共建的有浙江三門研究院,服務三門最具競爭力的沖鋒衣產業,為沖鋒衣產業轉型發展、品牌創新能力獻計獻策。湖州研究院則以湖州絲綢產業提升發展為目標,在絲綢文化研究、絲綢與科技、絲綢文化創新等不同領域開展規劃及技術攻堅服務。
《設計》:時尚產業近年來面臨怎樣的發展趨勢和行業痛點?
馮薈:時代的“后浪們”快速更迭“前浪”,是這個時代典型特征,亞文化力量開啟新的潮流,從而引發新商業生態,新品牌變革。社群文化成為擁有共同價值認同體的聚集地,并以新生代認同的傳播渠道進行消費。同時科技撬動了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的超前發展,通過大數據、小數據、動態數據的算法分析,對產品設計、各級供應鏈、銷售、庫存進行精細化控制,可以這么說新一代紡織服裝企業巨頭,本質上可能是科技公司,科技作為重要的手段,以精準化優勢解決曾經困擾企業的諸多主觀決策問題。以上兩個方面因素,也導致了曾經規模化、成熟度高的品牌在轉型發展中遇到阻礙,曾經的經驗成為現今難以邁過去的“坎”,在品牌快速迭代的新型競爭關系中,呈現品牌增長乏力,創新速度滯緩的情況。如何在動態生態系統中邁過數字化和新生代這道屏障,成為新消費時代紡織服裝品牌發展的關鍵。
《設計》:紡織品陳列與展示與其他類型的展陳設計有何不同?
馮薈:我從事較多的是博物館系統的紡織服裝展陳設計,盡管也承擔過非藏品類的紡織服裝策展及展覽設計,但我策展及展覽設計邏輯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博物館展覽體系特征。盡管視覺表達是所有展陳設計最突出的部分,博物館紡織服裝展陳因展品的特殊性,具有嚴謹的邏輯、研究性的內容闡釋以及傳播普及知識的公共職責,展陳設計均圍繞藏品特點和價值展開。
風尚映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服飾展(滄州,2019年)
中國紡織非遺創新成果展(北京,2019年)
浙江創新創業成果展(杭州,2019)
(1)博物館藏品多維度闡釋的可視化表達
闡釋有三個基本意義向度,分別是言說(用詞語表達)、說明(解釋一種境況)和翻譯(翻譯一種語言或另一種表達方式)。博物館展覽基本特點是圍繞對藏品的闡釋展開:文博專家借助“言說”、“說明”向度,對藏品進行學術分析、內涵及意義研究;策展人及展陳設計師借助“翻譯”向度進行學術成果的轉化與傳播,通過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手段、傳播媒介等),將藏品的關鍵信息、價值與意義傳達給觀眾。通常來說,博物館藏品信息有三個基本維度,一是本體信息維度,也就是藏品實體的基本信息,包括結構信息、功能信息、價值信息以及現實信息等;二是流轉信息維度,這個維度重點不再局限于對“實物”的客觀描述,而是注重藏品的文化內涵,內容從物質實體向“文化信息”過渡;三是衍生信息維度,注重藏品精神、意義層面闡釋,同時更加關注物本身關聯性信息的再設計層面,是連接展覽與參展者之間的紐帶,衍生意味著創新與拓展,也是現場觀展的延續。
鑒于以上藏品三個闡釋維度,在博物館策展及展覽設計中,從策展概念、展陳設計路徑上,做到可視化表達目標的邏輯化、層次化,是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基本原則。目前博物館展覽中出現的各類文物說明牌、圖版設計、音視頻轉化設計及科技屬性的傳播媒介,基本是圍繞藏品闡釋維度展開,目的在于將藏品信息以多渠道、多方位的傳播路徑傳遞給觀眾。盡管目前博物館展覽仍存在文博專家學術研究、策展人及展陳設計溝通協作不暢的情況,但較之以前已大幅度改善。我們通過各種國外引進展學習策展及展陳設計經驗,聘請術有專攻的學者協同策展,展陳設計領域在新策展概念、新傳播媒介的支持下,更注重空間體驗的“情”和“境”設計、多感官的通感闡釋轉化及以體驗為導向的參與設計等,為當代博物館展陳設計“引發渴望、產生共鳴、量身定做”的闡釋目標提供了很多探索性實踐的可能。
(2)紡織服裝藏品展陳中的保護性需求
文物展中的保護性需求是剛性需求,尤其對于脆弱的紡織而言更加嚴苛。主要體現對展陳光照、空間溫濕度控制、陳列展具及陳列方式的篩選。對光照首先產生反應的是織物顏色,歷代紡織文物顏色大都經植物染料染制而成,在光照作用下極易發生光化學反應而出現顏色褪變現象。我博士論文研究的方向是博物館絲織品展陳光照研究,下面僅將研究中關于植物染絲織品在展陳光照下的褪色試驗成果做個簡單小結,作為紡織類藏品展覽曝光時間參考:
在光照、溫度及濕度綜合作用下,氙燈加速老化條件下進行紫草、黃檗、梔子、淺草、蘇木、靛藍及槐米等7種常規植物染色試樣的光老化試驗,得到7種試樣達到?E*=2(色差臨界點)時的曝光總量,紫草為57970lx/h,靛藍為114638 lx/h,茜草為279031 lx/h,梔子為303521 lx/h;蘇木的光老化速度最慢,在500min照射后色差沒有達到2;黃檗和槐米光老化速度非常快,在30min內的色差超過5。通過倒易定律,得到以上幾種植物染料在博物館常規照度50lx下的曝光總量,紫草為48天,靛藍為96天,茜草為233天,梔子為253天。這些試驗數據為博物館制定合理的紡織品展陳時間提供依據,合理安排紡織藏品的輪展時間。
另外紡織品外觀形制與展陳方式的匹配度,也是紡織品文物展陳設計中的細節考量。當代紡織服裝展陳,因不需要考慮到展品的脆化問題,一般以模臺、懸掛及鋪陳作為主要的陳列表達。博物館紡織品展陳相對細化,要根據藏品的脆化程度配置保護性陳列方式。脆化程度較高的袍服、各類尺幅的平面織物以可支撐陳列方式為主,減輕展品因重力產生的損耗。部分小尺幅的殘片常用夾持陳列方式,夾持用的紙張和材料要經過特殊處理,酸堿程度控制合適,才能作為輔助展陳材料。這些盡管是操作層面的技術環節,但對藏品的保護至關重要,有些還需要得到博物館陳列保護部門的技術支持與協作。
上述幾點是博物館紡織服裝展陳的一些相對技術化的要求,這些是文物類展覽區別于其他類型展覽比較突出的地方。現在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展已成為現代品質休閑生活的一部分,觀眾對博物館展覽要求持續發生變化,不僅是知識的吸收,更注重在體驗中重新建構對知識和文化的新認知;更關注曾經的歷史、文明與當代生活的鏈接與關聯,同時在文化及文明的傳承與尋根中,希望通過藏品多維度闡釋更深入的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曾經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現今在世界文明中的角色等,這些不僅對文物研究學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博物館策展人、展陳設計師的選題與觀點、視覺化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不僅僅為策展服務,更應從全局角度,提升展覽視覺品質和與觀眾對話的能力。
《設計》:請您介紹下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項目中主持的策展和展陳設計。
馮薈: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起于2006年,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家紡織服裝專項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在中國古代絲綢系統化研究及絲織品文物保護領域已是業界翹楚。合作前期主要承擔中國絲綢博物館國內外中國絲綢藝術巡展,以絲織文物居多,工作以展覽設計為主,兼顧部分策展工作。紡織品文物展對展覽空間、濕度、溫度、光照、展陳材料及手段等都有嚴格要求,包括文物的國際運輸標準,都必須遵守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要求。中國絲綢博物館一系列對外交流的絲綢藝術巡展,為傳播中國絲綢文化、組建國際化的絲綢文化研究團隊、搭建新的文化認知橋梁,以及與世界博物館界的友好交流等,起到紐帶聯結作用。
絲綢之路——中國絲綢藝術展(哈薩克斯坦,2010年)
天上人間——中國浙江絲綢文化織機展區(墨西哥,2009年)
天上人間——中國浙江絲綢文化歷代文物展區(墨西哥,2009年)
超越歷史與物質——中國絲綢藝術展(巴林,2014年)
2011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啟動了年度時尚回顧展項目,將收藏領域拓展到當代紡織服裝領域,旨在將絲綢博物館建成一座時尚紡織博物館,為此我們籌建了中國絲綢博物館年度時尚回顧展策展團隊,我也成為首創策展團隊的負責人。這個品牌展迄今為止延續了10年,收藏了中國當代頂尖服裝設計師、新生代設計師、紡織服裝龍頭企業及部分國外設計師紡織服裝作品,總計約5000余件(套)。這些藏品基本以捐助形式收藏進館,這個過程我們深切感受到協會、企業家、設計師的真誠與情懷,一個小小的原點能逐漸擴大,離不開他們的無私支持。中國絲綢博物館年度時尚回顧展已經成為每年年末杭州的時尚事件,成為高校、設計師及企業界交流的一個平臺。一展十年,彈指瞬間,經過十年的努力,我們積累了大量中國當代紡織服裝藏品,從這些物證和史料資訊中,我們后續可以開展關于當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變遷、中國服裝品牌各階段發展特征及與設計師的動態關系;中國當代紡織服裝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等系統性研究,將中國當代紡織服裝研究、時尚藝術展覽與時尚公共教育結合,真正踐行“為明天而收藏今天”的使命。
中國絲綢博物館年度時尚回顧展(杭州,2013年)
中國絲綢博物館年度時尚回顧展(杭州,2014年)
中國絲綢博物館年度時尚回顧展細節(杭州,2013-2014)
《設計》:90、00后學生在設計及思考上有哪些特點?推動教學上產生了哪些變革?近年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和職業發展路徑呈現怎樣的發展規律?
馮薈:90、00后一代,一出生就被推進了競爭賽道,他們已經非常適應競爭且目標明確、付出與回報率概念在他們身上體現得都較為明顯。另一方面充裕的物質生活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形成了他們對人對物的基本判斷,擁有對消費前沿的敏銳觸達力。這幾個方面的特點,對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知識結構更新速度面臨挑戰;90、00后作為互聯網原住民,課內課外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否可以強化邏輯能力、思辨能力訓練協助學生從海量信息中抓取關鍵點,進行深度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基于以上思考,我們專業這幾年一直在優化教學內容,在低年級注重學生的設計素養、設計思維和專業基礎訓練,高年級注重培養學生對紡織服裝消費前沿研究、新消費社群文化研究、消費場景研究等,將專業知識與前沿研究內容結合,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消費底層研究能力、商業轉化能力及協調統籌能力得到了綜合培養,近幾年的畢業生成長空間出現彎道超車現象。以往從品牌服裝設計助理打拼到設計總監需要至少5-8年的成長期,現在部分學生3年左右能突破職業發展瓶頸,成為子品牌發展的領路者或主要貢獻者。這與我們課程體系“四項能力”訓練內容及路徑設置有關,與教師關注新消費社群文化研究、教學過程以研促教的教學方式有關,與教師團隊在產業發展轉型期對人才培養規格的共同認知有關。
目前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有三個維度,基本維度是期待學生對新生代社群消費的敏感度及設計轉化能力;其次是學生在此基礎上的團隊協作、統籌協作等綜合能力;核心競爭力在于前二個基礎上形成的商業轉化能力及品牌發展過程中的動態管理、處理復雜事情的能力。我們希望能依托浙江完善的產業資源優勢、新消費前沿陣地優勢,持續打磨人才培養思路、路徑,做好教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工作,更好地服務于時尚產業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