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孔洪強 深圳市不二造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CEO
在2021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學古”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授予全國“十佳原創設計品牌”榮譽。2015年,品牌創始人孔洪強從蘇州一名藏家手里,收來的一件清代竹制“臂擱”,物件上刻著的“學古”二字,這件“臂擱”及上面的刻字,讓孔洪強茅塞頓開。學如登峰,古為今用,孔洪強終于得出了他自己的造物方法論和品牌名稱,在和其他聯合發起人商量之后,“學古”品牌藉此而來。2016 年“學古”品牌提出造物方法論,提出東方造物計劃;2017年“學古”品牌研發中心及設計中心全面升級;2018年“學古”品牌衍生系列品牌成功運營及研發產品上市銷售;2019年“學古”品牌一原得物系列產品:“學古·一原,傳家壺”面世,至今年營業額達到 5000萬元,引領了國內杯壺類行業的原創性和價值力;2020年“學古”品牌累計文化雅集知識輸出類活動項目產品突破1500余場。同年,“學古”品牌填補國內產業空白的產品項目:“學古·中國茶葉標本庫”;2021年“學古”品牌擁有全系產品銷售的全國戰略合作伙伴經銷商300余家……“學古”品牌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通過造物方法論“唯一的創新就是不創新”,引領了東方氣質生活方式和東方化消費升級,具有較高的品牌認知度和市場競爭力。
刻有“學古”二字的清代竹制“臂擱”
《設計》:請闡釋下“學古”的東方造物設計方法論。
孔洪強:中國應該有自己的設計方法論和設計哲學,如同中醫和西醫,通過近20年的設計實踐以及思考,嘗試性地提出“學古”思路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方法”“墨子造物論”造物新說。創新是向前走,試錯的過程。學古是回頭看,找對的過程。我們既要向前走,也要回頭看。
古茶器與清代竹制“臂擱”
早在2400多年前,中國就有設計造物論——“墨子造物論”造物新說。“便于生,便于身,便于利”,“造物論”里的“三便”就應該是我們中國的設計哲學。墨子的設計原則始終是圍繞利國利民、兼顧全體的思想核心而展開,主張實用、好用的設計,不為觀樂而設計,不為純粹的裝飾美而設計,不用設計刺激人無止境的貪欲,這對形式至上、裝飾泛濫、追求“眼球效應”的現代設計具有積極的警示意義。
“學古”茶杯系列
“學古”品牌重新審視“少即是多”“形式追隨功能”“為大眾需要而設計”等當代設計主張,切實樹立實用設計觀、人性化設計觀,注重產品功能,重視功能的創新,不做純粹形式上的設計,在產品設計中加入了東方文化的基因,不只做實用的產品,還要做有文化價值的產品。
世界的文化中心一直跟隨著經濟中心轉移,中國作為東方的代表將再次成為世界的經濟與文化中心。我國有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在博物館,在古村落,在記憶里,在即將老去的手工藝人手里。將厚重的傳統文化翻譯成老百姓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載體,可以用,可以消費,可以穿戴,可以吃,可以住,讓老百姓在日常消費生活中產生更多的需求,也許就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保護和尊重。
“龍谿”煙灰缸
《設計》:公司取名“不二”有何深意?
孔洪強:“不二”之名,源于北周時期鐵山摩崖石刻石頌的內容,“道鑒不二,德悟一原”。不二即唯一。
《設計》: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物什更是各領風騷,“學古”為何選擇了“茶”及其周邊為載體和出發點?
孔洪強:通過20多年的收藏和積累,我們在深圳建立了全國第一個“中國民用古茶器博物館”,收藏有10000多件中國民用古茶器。在深圳建立了“不二人文空間”,以茶館的形式聚集全國對文創感興趣的設計資源。
學古 “中國民用古茶器博物館”
“學古”產品 小鴻壺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認為,茶是人類面對自然的態度,也是面對自己內心的態度。茶,就是一種人生,苦盡,甘來。從2000多年前開始,中國人開始探究人與自然及生命的關系,因茶飲的出現及應用,千百年來,這種探究和應用被傳承下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賦能。茶是心靈的家園,是精神禮儀道德文化的集合,也是人與自然與生命之間最為微妙貼切的載體。在2000多年的時間里,它被不斷地淬煉和升華,這種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茶理念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并被認可接受。可以說,中國茶影響了世界。
茶是包容的,多元的,是中國文化與生活融合的載體,是當代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高,它可以是“禪茶一味”里的茶;低,也可以是曬干的青菜。茶在當代社會更是中國人東方生活方式的體現,更容易被現代人接受和傳播。
中國正由“制造立國”向“創意強國”轉變,文化復興工程自實施以來上至國家下至百姓,都在積極推進。“學古”品牌依靠政策,適應發展,以茶文化為載體,通過文創產業的設計創新,推動全國的茶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數年來舉辦1500余場的文化雅集活動,囊括各行業精英,匯集各行資源,通過“創意+產品+執行+內容+市場+流量”的“組合拳”形式,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以及一站式多維度的感官體驗,成功吸粉,讓消費者0摩擦接受“文化輸血”的過程,成為目標消費群,來構建當今國人的東方生活方式和消費動線。與其說是“學古”選擇了茶行業及周邊載體,不如說是茶選擇了“學古”。
學古·中國茶葉標本庫
《設計》:非遺賦活是當下文創產業的一大熱點,“學古”為什么轉而選擇了“復刻”這種方式?
孔洪強:創新是向前走,試錯的過程。學古是回頭看,找對的過程。我們既要向前走,也要回頭看。“復刻”絕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傳承+創新。“學古”既是品牌,也是造物的方法論,以人文+科技+智能制造,研習古人造物思想和經驗,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方法,重新審視設計的使命和意義,為大眾需要而進行現代設計再創作,全面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場景中,讓東方生活方式更幸福。所以說,“學古”的“復刻”不是簡單的“復刻”,是高級的創新性的“復刻”。
“學古”品牌創始人、不二造發起人、CEO孔洪強,在傳家壺產品智能化制造生產車間
各個年代的保溫壺及“學古” 傳家壺
《設計》:此次“學古”獲得的是“十佳原創設計品牌”獎,而“學古”的口號是“唯一的創新就是不創新”,您的這種“不創新”應該怎么理解?
孔洪強:時代向前發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進步。我們的立足之處,是過去與未來的夾縫之間。創造力的獲得,并不一定要站在時代的前端。在中國急速成長為“世界工廠”的今天,每個人都在強調創新,但如果能把眼光放得足夠長遠,在我們身后,或許也一樣隱藏著創造的源泉。
原研哉曾說,也許未來就在前面,但當我們轉身,一樣會看見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雄厚的資源。只有能夠在這兩者之間從容穿行,才能夠真正具有創造力。古老的中國百年以來一直試圖學習西方,但反觀民族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淀,從中獲得精神和思想的養分,似乎更為重要。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墨子便提出“先質后文”的美學思想,即審美和藝術活動要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礎上,強調不為觀樂而設計,不為純粹的裝飾美而設計,主張重視功能創新人性化設計。
文創產品、非遺手工展
《設計》:在您收藏古物的歷程中,哪些匠心細節特別打動您?
孔洪強:匠心的體現就是細節的處理與智慧的凸顯,在器物上我們稱之為“符合人性的產品設計及功能性的適用”。它一定是“以人為本”的產品設計,離開宜人的應用,就沒有匠心和細節可言,比如:在收藏的錫器壺承中我們發現古人在制器之中所加入的設計思想,在壺承身筒與底座處設計一條細細的溝水槽,防止濺出的水流到桌面上;錫點銅圓包邊,不但美觀而且牢固有強度,延長使用壽命;支撐腳釘采用四只腳十字對稱法,就算桌面不平也有三只腳釘支撐平穩,這是古代科學勾股定理的活化應用;明代鴻壺的高蓋墻設計,讓壺倒水傾斜90°而壺蓋不掉落,具有自我的安全保護作用;清代的錫制茶罐,讓罐蓋利用自身的重量緩緩下降,擠壓出罐身的空氣,達到“相對真空”的茶葉儲存環境,不但能隔潮除濕祛異味,還能長時間保鮮;百年前的民國制式老圓桌,不止是折疊收納,還是一種東方的生活方式。這些物件,它們除了是產品以外,還是生活方式的教具。
“學古”便攜茶館(小圓桌)
每一件流傳至今的古器物,它能與大眾見面而被收藏就是匠心所賦予的細節體現,時間就是最好的證明,所有關于生活的印記和思考,總在不經意間銘刻在器物上,堆積出智慧的厚度。“學古”相信,唯有尊重傳統智慧,才能承載未來可持續的創新與發展。
《設計》:您的工業設計師身份在“學古”的品牌發展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孔洪強:任何品牌的發展,都要依靠落地的產品體系打造,工業設計師的身份對產品的1.0打造起著關鍵作用。作為造物師,經歷過了工業化批量生產流程的規范與梳理,擁有打造傳統物件商業化展陳的能力。沒有工業化設計的能力,就無法做出“學古”系列的文創產品,因為工業設計師要經過包豪斯體系的流程洗禮,研發制造大量的科創類產品,這些產品都要經過工業批量化生產的規則及規范。我們用以往20多年的經歷及經驗,來做中國傳統文化再生的這些產品是如魚得水,很容易就把文創產品嫁接在工業化批量生產里面。對供應鏈的掌控,對生產研發的落地,對產品從0到1的實現,工業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珠海國際設計周 孔洪強榮獲 大灣區產業創新設計領袖獎《設計》:“學古”的傳家壺斬獲國內外六項設計大獎,在物聯網時代人人言必稱AI、VR、元宇宙的當下,“學古”為什么會耗時費力地去開發一款價值不菲的“保溫瓶”?
孔洪強:我們的生活方式是物品構成的,每一代產品都記錄了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西化過程,形成了廣大的快消品市場,日常使用的產品,大多是能用的,極少算好用的,值得擁有的耐用品卻極少。我們希望這代造物師,不只是做一些物美價廉的好東西,更要做一些物美價不廉、實用、好用的,能給生活帶來幸福感的耐用品。我們期望通過提供這種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帶動更多人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帶動東方造物的新趨勢。溫暖如舊時,感覺有新知,“學古”要讓東方生活方式更幸福。
一原·傳家壺
《設計》:在過往的訪談中您曾表達過對日本百年老店的欽佩和羨慕,如果“學古”想做成百年品牌,您認為應該有哪些堅持?
孔洪強:根據日本調查公司東京商工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在日本,創業史超過百年的企業有30000多家,超過150年的有20000多家。這些百年企業有何共通點?豐橋大學多年研究日本百年企業的佐藤勝尚教授分析認為,最能代表日本百年企業精神的企業均來自于傳統制造業。“傳統制造業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們在專注本業的基礎上不斷汲取新元素,造就百年企業。”“日本企業喜歡細水長流,專心做好細分領域,他們把企業變成了一種生命體。”“日本企業在擁有百年乃至千年遠大目標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匠心堅守。”
這些特性與“學古”的品牌理念不謀而合。“學古”萃取中國古典審美與傳統制器工藝的精華,將傳統東方文化美學進行現代化創新重構及現代設計再創作,應用于當代生活的日常中。“學古”,致力于讓東方生活方式愛好者群體,在日常生活器物的使用體驗中,感受中國文化傳承帶來的溫暖、美好、圓滿、喜悅及宜人的幸福感。
從一杯中國茶、一張民國圓桌、一件茶器開始,“學古”品牌一直為東方生活方式發聲而踐行,傳承古人的智慧以及對待生活的精致態度,用東方文化的日用器物合集與文化雅集活動,來構建和提升當今國人東方生活方式的幸福感。
學古·桌劇場 生活場景
“學古”要做成百年品牌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活下去,然后要活得健康。我們希望是小步慢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讓這棵百年大樹茁壯成長。我們沒有制定在三五年內需達到的經濟指標,但是我們保證良好的效益與社會口碑,分階段實現目標。
《設計》:您如何看待“國潮”“新國貨”等潮流?
孔洪強:這是當下社會高度發展與高度融合的產物,傳統品牌與潮流文化發生的反應讓國貨有了新的生命意義。“國潮”“新國貨”的興起跟青年人的態度密切相關,無論是自媒體推薦的國潮產品,還是爆款的國產電影,這些國潮一波接一波的興起,反映了青年人對個性的追求,更反映了“國潮”只要符合青年人的價值歸屬、價值認同、情感訴求,就一定有廣闊的市場,就一定有強大的生命力。
但“學古”不是在做“國潮”。我們看到中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他們沒有跟風,也沒有追主流,可他們所做的就被稱為“國潮”。這是因為他們的人設。工作室、公司正在用一種信念認知造物,這是一種被需求的主動產出,他們想做出我們自己的東西,讓人能夠感受到文化的、親切的產品。我們不排斥西方,并且我們擁抱創新及科技,但我更希望能有溫暖的、東方生活方式的產品產生。
我們這代造物師經歷了20多年的西化設計,現下越來越想要做東方化的東西,想給生活、周邊的家人、未來,以及下一代做一些好用、有用、有文化附加值的東西,也許這就是你們所說的“國潮”
文化茶 (文字化成茶·中國漢字文化創意產品及包裝,榮獲國內外13項大獎)
2020中國(深圳)國際春季茶產業博覽會、第四屆中國(深圳)國際茶包裝設計論壇上,孔洪強做“國潮研判品牌包裝新趨勢”的主題演講
《設計》:請分享幾個您最偏愛的“學古”產品。
孔洪強:有兩個產品,傳家壺和桌劇場。
我們家一直用著一只暖水壺,它的外殼隨著使用留下了磕碰的痕跡,但品質始終未變。這把暖水壺一直用到了我女兒長大,她結婚的時候,我又送了一對暖水壺給她。在女兒的生活方式里面,暖水壺一直都在,等到她帶自己孩子的時候,會記起自己小時候一樣也是用這個品牌的暖水壺,她內心就會非常溫暖,有安全感。傳遞著幸福感的暖水壺會讓她想起父母,也許那時父母都已不在,除了留下的姓氏、遺產以外,還有這些物件能勾起她對兒時生活的記憶,這些充滿溫情的美好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珍貴。而這些物件是有品質的耐用品,是有文化與感情的所在。人們從祖輩繼承下來的,除了相貌、財富之外,還有留下來的器物。器物是具有智慧、文化的傳家寶,所以,傳家壺承載的是幾代人的情感牽絆,而不是因為科技而做出的科技產品。
一原·傳家壺 生活場景
桌劇場是一張既可以雙面折疊,也可以單面折疊收納的直徑90厘米的圓桌。這張圓桌從江南到江北,從西北到沿海,都有在使用,有海派的,有廣造的,有雕刻的,有素雅簡版的。這張圓桌不像現在大尺寸的餐桌,它是一臂之間可以掌握的桌面,這張桌面就像一種生活方式,更像一個舞臺,我們取名為“桌劇場”。這個“劇場”見證了家庭中溫馨幸福和睦的時刻:奶奶給孫女盛湯,孫女給奶奶夾菜,在這種親切溫情的生活場景中,把這張圓桌作為一種生活教具,嵌入到我們當代的生活方式里面。“桌劇場”拉近了一家人的距離,它不像長方形的桌子,總是有人坐在邊角,在這樣一張圓桌上,誰說話誰就是中心,互相可以照顧到的圓桌。
學古·桌劇場與潮州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