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鞏淼森:我國服務設計發展有經濟和文化優勢

        0


        鞏淼森,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DESIS Lab主任,米蘭理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培養的設計學博士。他的學術專長包括可持續戰略設計、服務設計與社會創新、創新設計等,其應用研究與實踐探索集中在公共和公益服務、健康與醫療、交通和特種裝備、文化產業等。


        本次訪談中,鞏淼森教授分享了有關服務設計的學習和工作期間部分觀察和思考,希冀可以以小見大,從一個側面部分反映近20年服務設計在國內的發展情況。鞏教授分析到,由于服務的非物質特性,對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基礎研究和科技水平的依賴性較少,避開了我國產業薄弱環節,服務強調整體性,人機交互與關系質量,用戶體驗和情感等非技術性因素,這正是國內相對擅長的地方。所以,從產業實踐角度看,我國服務設計發展有明顯的區域經濟和文化優勢,以后很可能是理論方法體系的研究跟不上產業發展步伐。


        《設計》:作為國內較早從事服務設計研究和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服務設計?當時對服務設計有什么認識?是什么經歷使您把服務設計作為自己的研究興趣?


        鞏淼森:第一次相對系統地接觸到服務設計是2002年在江南大學蔣氏基金工業設計培訓中心組織的一期短期培訓課程上。那次培訓課程的主題就是服務設計,主講專家是德國科隆應用科學大學的Birgit Mager教授和她的一位同事。當時我還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在讀研究生,導師江建民教授是培訓中心的負責人,我分擔助教工作。工作坊的主要學員是來自高校的工業設計教師和企業的工業設計師,加上部分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的在讀研究生。幾天的課程下來,總體印象就是比較虛,不符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那個時候,工業設計老師、學生和企業設計師,關注點是如何做出好產品,尤其是企業設計師,很希望能學點直接可以用的設計方法和工具。


        事隔經年我們才意識到,那一次課程的內容的確是太超前了。Mager教授后來進入科隆國際設計學院,領銜服務設計專業課程,隨后作為發起人成立了國際服務設計聯盟(service design network),與此同時,服務設計作為一個新的學科方向,在國際設計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蓬勃發展。2008年,我在讀博期間參加在阿姆斯特丹舉辦的國際服務設計聯盟第一屆國際會議,Mager教授正是大會主席。超前的東西雖然在當時看起來令人費解,也不實用,不過可以埋下一些觀念的種子,待日后發芽成長,有事實為證:僅當時參加培訓課程的在讀研究生中,就有丁熊和陳嘉嘉兩位同學成長為國內服務設計教育領域的專家,目前分別在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工作。


        第二次接觸服務設計是在2003年,同樣是一期蔣氏基金工業設計培訓中心的工作坊課程,主講專家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梁汀教授和一位設計咨詢專家。工作坊主題是“陽光洗衣”產品服務系統設計(PSSD),以可持續設計為背景,專家們準備了詳細的工作步驟和工具,設計方法和流程相對更接近我們原有的知識結構。大家領會到了設計如何從單純的產品延伸到產品服務系統來處理問題,達成目標,結合不同的專業的方法和技能,提出設計方案,創造有別于單純實體產品的創新的設計提案。后來了解到,那個工作坊是米蘭理工大學Ezio Manzini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擔任首席教授期間和梁汀教授發起的一項可持續設計研究計劃的一部分。研究生期間這兩次接觸服務設計的機會,正好來自服務設計研究領域兩條主要發展脈絡,為我日后的學業發展提供了線索。


        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工作,2005年申獲意大利政府獎學金,有機會赴米蘭理工大學攻讀二級碩士課程“戰略設計(MDS)”,課程主任是Francesco Zurlo教授, 副主任是Anna Meroni,學術主任是Ezio Manizni教授,核心內容包括商業創新、可持續設計、服務設計、社會設計等模塊,集設計學院和設計系幾個核心研究團隊的前沿成果。一年時間里,系統地學習了服務設計以及相關科目,對米蘭理工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也有了較全面的了解。2006年畢業后,我師從Manzini教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社會創新,研究信息時代背景下社會創新現象中協作型服務(collaborative service)的模式和機制,以及相應的設計對策。由于課題研究的需要,我又進一步學習了服務設計理論和方法來支持博士課題研究。


        我在出國之前曾任學院兼職外事秘書,讀博期間促成米理設計學院和江大設計學院的建立正式的合作關系,互訪講學,作為雙方的合作項目。在Manzini教授的指導下,2008年我聯合了5位米理的博士同學,結合大家的博士課題,與江大設計學院的同事一起策劃、組織了為期五個月的大型服務設計課程項目(Chita08)。學院選拔了27位各專業的研究生參加,沈杰、曹鳴、劉星老師作為合作方參與講師團隊,一起全程組織和指導課程項目。這次服務設計合作課程項目,不管是在設計學院內部還是在設計教育界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參與師生充分認識到服務設計這一新的設計領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項目期間的多次發布和展示,也使設計學院的師生對此留下深刻印象,有效地在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確立了服務設計的基本觀念。2010年我博士畢業后回學院工作,延續了博士課題積累,把社會創新作為主要研究方向,服務設計作為主要教學方向,先后在研究生、本科高年級開設“服務設計與社會創新”“服務設計”“服務系統設計”等多門課程。


        國際服務設計聯盟(SDN)第一屆大會,2008,阿姆斯特丹


        《設計》:“服務設計”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管理與營銷層面的服務設計概念形式提出,90年代正式進入設計領域,是一個全新的、整體的、跨領域的綜合性領域,幫助創造新的服務或提高現有的服務,使它們令客戶覺得更加有用、好用、滿意,并且對組織來說更加有效率和效用。近30年來,“服務設計”的概念和原則是否有所發展變化?


        鞏淼森:服務設計是設計領域的一個新興的專業方向,20世紀90年代國外有少數學校開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和教學嘗試,21世紀前十年在國際上逐步成為熱門的研究方向和專業方向,近10年從政策、產業、研究、教育都取得了快速、體系化的發展,成為新興的專業方向之一。近30年的發展歷程,作為學科方向和專業方向,服務設計的內涵、原則、方法、工具都在不斷地發展、豐富,大量的應用和實踐又反饋到理論體系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因此,最大的變化就是從一開始由管理學科提出來了一個設計學科的概念,經過設計領域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方法體系和豐富的實踐案例。對更具體的發展變化源流路徑,我并沒有做過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對20世紀80、90年代的情況,了解甚少,我僅勉強分享一些自己的觀察和粗略思考。


        首先,目前“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這個概念已經基本穩定了。在具體學術研究細分領域,由于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也提出過相關的不同概念,比如、產品與服務系統設計(product-service system design)、為服務的設計(design for service)、服務系統設計(service system design)等。但最后設計界(包括教育界和產業界)逐步達成共識,把“服務設計”作為一個這個特定設計領域的總體概念,把其它相關的概念,都放在這個籃子里面。當然,如前面所提,盡管還是這個概念,過去30年中,它的內涵、原則等理論方法體系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與概念的構成一致,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服務”和“設計”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設計本身的內涵在過去的三十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服務設計作為設計這條大船里的一部分,隨之升降進退,同時反過來影響它。至于設計的內涵的變化,不是這次采訪的重點,不便展開,僅提一個設計定義更迭中的細節。以工業設計為例,其定義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與時俱進,其中調整比較大的定義版本包括1980年、2006年和2015年的版本,三個版本的核心描述如下:


        ?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 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 彩、表面加工、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會(ICSID)1980)


        ?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目的是為物品、過程、服務 以及它們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構成的系統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質。(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會(ICSID)2006)


        ?一種策略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用于導向創新、商業成功和更好生活質量的產品、系統、服務和體驗。(國際設計組織(WDO)2015)


        從以上定義描述可以看出工業設計(設計)的內涵變化很大,從2006年的定義版本開始,作為設計活動的目的和作用對象,“服務”就成為定義描述中關鍵的要素概念之一。


        另一方面,服務產業及其設計需求的也在快速發展變化,拉動了服務設計內涵和原則的發展變化。毫無疑問,近三十年來,全球的經濟結構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完全進入服務經濟主導的時代,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的技術發展和應用催生出全新的服務產業和業態,同時也帶來人們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作為應用性的學科,設計領域直接受產業需求的拉動而快速的成長,最顯著的新興領域就包括服務設計、交互設計和體驗設計等。本質上,一個專業概念內涵和原則的界定最終是為了應用實踐,因此,隨時實踐對象和目標的快速發展和變化,概念內涵和原則也會隨之調整,以適應產業實踐需求。比如在傳統的服務業態中,更側重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和人際關系,例如很多老年人喜歡去菜場買菜,買菜時雙方不僅會討價還價,還會拉拉家常,服務提供者和顧客之間有生活現實空間的接觸和交互,比較容易建立情感化的客戶關系;相對的在新零售的業態中,大部分流程網上完成,物流配送,最近為了防疫,增加了無接觸的選項,也就是說,整個服務流程下來,完全沒有任何現實空間的人際交互,用戶所有的交互行為,幾乎都在手機上完成,直到取到所需的物品。這個業態下要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顯然與菜場上的買賣、超市中購物等場景中有顯著的差異,服務設計原則或策略也有會所不同。


        CHITA08服務設計課程項目成員合影,2008,無錫


        《設計》:“服務設計”概念進入中國以來是否有中國特色的解讀和發展?國內的服務設計發展的現狀如何?您在設計一線奮戰多年,在您看來,社會需要怎樣的“服務設計師”?高校教育還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進?理論與實踐如何相輔相成?


        鞏淼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也較難講清楚,甚至可能是越講越不明白的問題。“服務設計”概念其實和“設計”概念一樣,都是“西學東漸”的學術理論體系的一部分。由歐美的學術界和教育界提出了學術概念,進而發展了相對完整的理論方法體系,然后通過國際交流、海歸學者、訪問學者等方式,引進到國內的設計教育界和產業界,隨后國內外平行動態發展,逐步縮小差距,進一步也有可能發展出各自的優勢和特點。


        服務設計概念開始進入國內是本世紀的前10年,通過國際會議和交流中外國專家的演講和分享,以及部分學者在國外學習和訪學后帶回國內,這個階段時間比較長,而且局限在少數教師個人的研究興趣;2010年服務設計在國內開始進入快速推廣和發展階段,這個過程中,三個學術組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首先是國際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聯盟(DESIS),其中國聯盟(DESIS-China)由江南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湖南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和香港理工大學6校于2009年聯合發起;其次是國際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LeNSin),其中國聯盟(LeNS-China)由清華大學、湖南大學牽頭,聯合十多所院校于2011年發起成立;隨后是國際服務設計聯盟(SDN),其中國的分支機構(SDN-beijing)由清華大學牽頭于2012年成立,這幾個國際學術和專業組織和中國分支機構是服務設計國際交流的主要管道,也是服務設計在教育界主要機構。2015年,南藝工業設計學院主辦了主題為“鏈接”的首屆服務設計教學研究論壇暨首屆服務設計課程七校聯展,第二年廣美工業設計學院繼續主辦了主題為“服務設計的邊界”第二屆服務設計教學研討會暨七校聯展,會議期間,正式成立了中國服務設計教育聯盟,發起院校單位包括清華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同濟大學、湖南大學、四川美院等。系列服務設計教學研討會的舉辦和中國服務設計教育聯盟的成立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這是一個由國內院校自發組織的、區域性和獨立性的學術組織。標志和預示著國內服務設計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


        CHITA08服務設計課程項目聯合講師團隊


        因此,如果問是否有中國特色的發展,回答是肯定的。尤其在服務設計實踐方面,受國內服務產業發展的拉動,尤其在基于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平臺發展起來的新興服務產業和生態,實現了彎道超越。這個發展也反映到了另外一個現象上:工業設計的概念自從西方引進,到形成成熟的學科和專業體系,前后大概花了約30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術界和產業界對工業設計認識和實踐都是偏頗和零碎的;而服務設計從引進到發展再到基本與國外同步,大概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關產業發展的階段和態勢。在過去很長得一個歷史時期,我國制造業總體處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徑上,說白了就是生產加工,這與國外引進的設計理論方法體系之間產生了較大的錯位,面對一個不實用的理論體系里,我們只能在其中揀一點實用的東西來使用,從而形成在認識、方法和實踐上階段性的片面和落后狀態。直到我們制造業進行結構調整,強調三個轉變,立足創新驅動,這時國內工業設計的水品很快也上去了。服務設計則不然,因為我們傳統的服務業雖然不算發達,但是在新興的服務業中,我們實現了大規模的快速發展和突破,因此,我們對服務設計的認知和實踐也很快完成了學習消化階段。另外,由于服務的非物質特性,對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基礎研究和科技水平的依賴性較少,避開了我國產業薄弱環節,服務強調整體性,人機交互與關系質量,用戶體驗和情感等非技術性因素,這正是國內相對擅長的地方。所以我覺得,從產業實踐角度看,我國服務設計發展有明顯的區域經濟和文化優勢,以后很可能是理論方法體系的研究跟不上產業發展步伐。


        至于是否有中國特色的解讀不太好說。以我所了解的情況看,目前在國內多數在研究和解讀服務設計的學者更多的是在做引進和翻譯工作,即使有所創新,也是局部的理論增補。既然是引進和翻譯,由于理解或語言的問題,免不了有些折損,在教學實踐中,能經常看到學生對服務設計方法和工具生搬硬套的情況;在產業界,偶爾看到借助媒體炒作服務設計概念以自我包裝的現象。總之,到目前為止,我尚沒有看到對服務設計有中國特色的、有價值的解讀。那么問題來了:一方面,服務產業和服務設計在國內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國內對服務設計的解讀和理論構建缺乏特色。這一對矛盾倒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如同我們制造業長期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學習模式所形成的路徑依賴和慣性一樣,國內設計學科的發展也有這種向西方學習的發展路徑依賴,這可能是導致國內學術界在發展獨創性的理論體系上比較乏力的原因之一,間接也影響設計人才培養質量和原創性設計的競爭力,進而導致我國設計產業界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地位尚不及鄰國日本和韓國,設計學術界的國際影響力尚不如芬蘭、荷蘭等。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如前面所提,在過去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處于相對后進的階段,制約了設計學科理論和方法體系的構建,是客觀條件限制;然今非昔比,我們的制造業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結構調整和升級,整體競爭力首屈一指;新興服務業日新月異,趕超歐美,產業發展提供優越的外部條件,為什么我們理論體系還基本上是原裝進口的版本?相關專業書籍多是譯著?國內學者所編著教材的參考來源多是外國文獻?學術會議請外國專家坐鎮主旨演講才覺彰顯水平?會議演講言必引用歐美名人名言以示正宗?作為一個設計教學科研工作者,面對這些問題也難免尷尬,于是我給自己找了個臺階,辯解如下。


        CHITA08服務設計課程項目啟動


        是什么壓抑了國內規模浩大的設計教育工作者的理論研究和教學研究的創造性?或許是學術和教育本身。不管是工業設計還是服務設計,都是作為學科分支成套引進專業理論體系,而常規學術研究的范式決定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所做的研究都是在原來理論大廈上添磚加瓦,而不是拆了重建。換句話說,學術研究多數情況下都是局部參與了持續的理論構建過程,而不是解構和重構。這種構建的過程決定了要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必須了解和符合原有體系的需要,局部的構建才有機會被接受。而這種學習的過程甚至先入為主的認可很容易形成學術路徑的依賴和慣性,進而傳導到教學內容和方式的依賴。那么,有沒有可能拆了重建,解構再重構呢?我想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很難。


        首先,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無法無視既有概念和理論體系的存在;其次,如果要解構,必須先透徹理解它,如同在市區爆破一棟高層建筑,必須經過精準的勘測、計算和設計,否則將釀成事故,其中難度和成本投入遠高于往上再蓋一層。同理,解構一個理論體系所需要的理解力和程度,遠高于學習引進一個理論。對多數教育研究工作者而言,能達到參與局部構建的所需要理解程度已是不易,其中僅語言問題一項就可能消耗了一大半的精力;再次,即便有少量學者達到解構模式的理解程度,他還得具備勇氣和動力去解構,如果解構意味著把自己舒適的“學術之家”給拆了,這種動力就不會自然產生;最后,即使有動力和勇氣解構,還得有潛力重構才行,不然也只是“學術憤青”,對現實意義不大。可見對國內設計研究領域的學者,要提出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高的學術成果有多難。不過,縱觀國內整個設計教育界,還是有一小批先鋒型的學者在嘗試理論重構(相對引進的設計理論體系)或局部重構的工作,其中的標桿人物就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柳冠中教授。在我看來,柳老師是在透徹理解西方哲學和設計體系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的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需要,采用中國文化特質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述,試圖至上而下的重構設計/工業設計的理論大廈,這個大廈的主體框架就是事理學與人為事物的科學。這個理論體系還不能說飽滿,更不能說成熟,但它是一種實事求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設計理論重構的努力。為此,柳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大聲疾呼,每次演講都讓人感受到憂國憂民,激情澎湃,這不僅是性格使然,也是具備了穿透性的理解力和重構能力時的必然。只是,柳老師太超前了,亦或是整個設計界太遲鈍了,在他大聲疾呼的大部分時間里,整個設計教育界、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還沉浸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中,緊跟國際步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對柳老師的憂患意識和理論重構不以為然,也很少將重構的理論框架在具體的設計研究和教育工作中應用、發展和推廣,這是個缺憾。不過柳老師樹立了這樣的標桿,旗幟鮮明,足以啟迪后生。


        因此,整體上看,短期內學術界恐怕難以擺脫路徑依賴,設計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并不樂觀,相反,我對產業領域的發展和突破更持樂觀的態度,而事實也是這樣。理論最終是為了實踐,脫離實踐的理論意義不大,對實踐而言,理論具有工具性,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和適配不同的理論。換句話說,實踐對特定的理論體系并沒有完全的依賴性,如果用了不匹配的理論,效果可能還不如憑借常識和直覺去實踐。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服務產業的發展并不會依賴服務設計的發展,而服務設計實踐的發展也不依賴服務設計學科的發展,當然,這里的實踐者是否是設計學院培養的人才,是否自稱為“服務設計師”,是否將自己的實踐定性為“服務設計”,就看具體情況了。或許當動態的產業實踐與相對靜態的理論方法拉開足夠的差距時,會對設計學術和教育界的產生足夠拉力,那時,我們重新解讀服務設計概念,反向重構服務設計的理論體系就會容易些。


        中國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聯盟(DESIS-China)成立會議,2009,廣州


        《設計》:以您國內和國際多年的行業觀察、創業實踐和商業合作的經驗來看,服務設計與“交互設計”、“體驗設計”、“設計思維”等概念之間是什么關系?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服務設計教育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如何?高校教育應該如何更有效地開展服務設計教學?


        鞏淼森:設計,包括服務設計是一門應用性、綜合性的學科,對產業和社會的動態比較敏感,得益于產業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設計的內涵、范疇、方法等也隨之日新月異,新概念層出不窮,培育了一批新興的設計領域,其中最熱門的就包括服務設計、交互設計、體驗設計、設計思維等,其實近年的學術研究中還有不少其它新概念,諸如轉型設計、社會創新設計、跨學科設計、整合創新設計、參與式設計等,但最熱門的還是前面幾個,歸根到底是它們和產業實踐匹配性強,換個角度看,是產業實踐的需求促進了這些新興的概念發展為體系化的、相對成熟的專業方向,可以有效地、廣泛地銜接到產業的體系當中,以發揮特定的作用。

        對于這幾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呢,學術界和產業界在這方面的討論很多,線索很多,描述起來并不容易。我僅強調它們之間關系的一個特點,就是相互交叉而不可分割。當試圖展開來談論它們當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時,幾乎不可避免地會提到其他三個概念,至少很值得去提。這并不是因為設計語言的匱乏而借用詞匯,而是設計現實和設計原理使然。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點,有必要抬出傳統的設計專業來對比分析,如產品設計(如家電)、視傳設計(如書籍裝幀)、環境藝術設計(如環境景觀)等,這些專業是基于設計對象的物質屬性和類別來劃分專業的,在共性的設計原理和方法基礎上,根據各自物質屬性的特點差異,發展出各自的具體的設計方法和理論體系。因此,它們在設計學科基礎上,基于單一維度,即設計對象物質屬性的差異,延伸出來的三個相對平行的專業方向。它們獨立性很強,幾乎沒有相互依賴的關系,表現在教學上,專業課的師資和學生交叉也比較少。


        理解了原有設計專業之間的關系,我們再看服務設計等四個熱門概念(姑且也說成新興的專業方向)之間的關系則完全不同,顯然他們與傳統專業并不是平行關系,他們之所以獨立成為方向,意味著設計原理和方法有各自獨特性,這種獨特之處/差異性來自哪里呢?我的理解,重點是源于對設計對象和任務的認知角度的差異,而非設計對象的屬性差異,認知維度不同,認知的結果自然沒有可比性,無從談單一維度上的差異性。服務設計側重系統和過程的整體性;交互設計側重人-機-環境之間的交互模式和交互行為;體驗設計側重用戶或不同主體的主觀性的感受和感情;設計思維則是側重通用的設計原理在非設計領域,尤其是管理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前三者,更傾向是于對事物不同角度的認知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不同側重的設計方法體系。比如共享單車這個事情,首先是一項服務,典型的產品服務系統,需要規劃服務流程、用戶旅程,系統架構等;流程中,用戶需要在手機端App上操作,是基于計算機界面的交互,騎車停車,是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交互;整個流程和每一個交互環節,都會影響用戶體驗,用戶體驗對用戶滿意度和購買決策都很敏感。某種程度上,一個此類項目做完,完全可以定性為服務設計、交互設計或體驗設計其中的任何一個。總之,相對一般的專業差異,這三者之間各有側重,但沒有清晰的界限,更多體現交叉融合的關系。


        中國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聯盟(DESIS-China)成員代表會議,2009,上海


        當然,這種交叉和融合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不管是從理論體系,還是從產業實踐看,服務設計對另外二者的包容性要更強些,這也意味著,服務設計復雜性更強,門檻更高。從產業需求看,交互設計和體驗設計崗位需求量很大,職業化程度較高,服務設計的職業化尚不高。體現在設計方法上,服務設計的復雜性對應研究性較強,整體性對應戰略性比較強,無形性對應抽象分析和可視化要求比較高。這些特點決定了服務設計對設計師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反映到設計教育上,建議在研究生階段開設相對獨立的專業方向,當學生具備某一本科專業扎實的基礎后,在培養研究能力的同時,切入到服務設計的學習中,會比較順利些。本科階段,建議作為入門性質的選修課程。服務設計作為交叉性的學科,如果能夠在大學層面打通專業壁壘,形成多學科合作課程,是比較理想的模式,國內外有少數學校做了一些嘗試,不過對大部分學校來說,操作上有很多困難。另外一個可行性更強的嘗試方向,是在設計學科內部交叉融合。這方面,服務設計具有天然的優勢,服務設計不僅對交互設計與體驗設計具有包容性,對傳統的設計專業也具有很強的兼容性,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傳統專業發展提升的思路。比如產品專業基礎上,發展產品與服務系統設計,在環藝專業基礎上,發展空間與服務系統設計,在數字媒體基礎上,發展交互與服務系統設計等,這些即可以作為本科高年的專題課程,也可以作為研究生層面的專業方向。2013年,比利時Thomasmore設計學院室內與家具研究生專業的教師Nansi Van Geetsom來我團隊訪學半年,我們一起交流服務設計,給研究生上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課程。她回比利時后,第二年就開設了“空間與服務系統設計(SSSD)”新方向,2015年我再去順訪時,SSSD已經成為獨立的專業方向了。


        第二屆服務設計教學研討會合影,2016,廣州


        總之,服務設計的教學發展,最好能充分利用學院自身的專業布局和基礎,來做增量式的融合發展,在當前的條件下,或許是個不錯的選項。在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服務設計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很廣泛的融入到本科、研究生課程,以及論文課題中,服務設計的師資力量也比較充裕。在研究生層面,其實我們沒有獨立的服務設計專業方向,不過如果看每屆研究生的論文課題,與服務設計相關的論文比重很大,已經充分融入相關專業方向中,尤其是工業設計與產品戰略和交互設計與用戶體驗。在研究團隊方面,2020年初,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成立了“服務與體驗設計”團隊,將進一步推動服務設計的教學和研究探索。


        第二屆服務設計教學研討會主要嘉賓合影,2016,廣州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91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三级午夜电影 |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伊人影院蕉久影院在线免费观看|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视频|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影音先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秋霞久久国产精品电影院| 4438亚洲最大|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精品无人码麻豆乱码1区2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