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超,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總裁,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市工業設計協會常務副會長,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臺灣金點設計獎評審委員,量子大學智庫專家組成員,第十六屆(2020)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產品戰略及行業解決方案創新專家。從業十余年,始終致力于設計思維與創新思維的推廣,系統總結輸出了洛可可“產品創新方法論”、“用戶體驗羅盤法則”、“數字化創造”等相關演講與課程內容,深受企業、高校、行業等各方面好評,多次擔任紅杉資本X-Plan、黑馬會、正和島、博商學院等知識組織的主講人與產品診斷導師。
《設計》:自2009年加入洛可可以來,您個人設計作品榮獲國內外設計大獎30余項,后帶領團隊累計榮獲國內外設計獎項400余座,獲評“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對您和您所從事的事業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影響?
李毅超:光華龍騰獎對于我和公司來說,一方面是成績,一方面是鞭策。
我認為光華龍騰獎不同于我個人以往獲得的35個獎項,更多是作為一個設計師以專業能力與成績進行表彰和獎勵,它評價的是作為一個設計師,作為一個設計企業,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對產業的發展起到的積極的推動作用。獲獎難度大,對我個人來說意義非凡。
光華龍騰獎答辯現場
光華龍騰看到了我們在設計行業的模式創新、范式創新,看到了設計行業與其他行業的跨界互動。比如新物種展,連續4年在15個城市做了巡展,傳播量高達2億人次;在比如想象力大會,每年是把各行各業的2000余名企業家董事長、創始人、總裁、相關的政府人員等決策者聚集到一起,以創新發展為題,以產業跨界探索為核心,走進全國多個城市,逐漸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我們把想象力大會從北京帶到銀川,使阿里巴巴、IBM、百度等一些知名企業透過大會看到了在中國的欠發達地區,看到在西北欠發達的省份也存在能夠落地創新的可能性,就逐步把自己的業務開展到了這些區域去。由此可見,我們為當地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光華龍騰獎不僅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鞭策:不只是在專業層面上要做出優秀的成績,更多的是要推動產業和行業的創新發展,更多地肩負起社會責任,去做對社會未來長期發展有貢獻的行動。同時,因為它是一個有國家戰略屬性的獎項,我們要時刻看到國家未來發展的大途徑,在這樣的途徑下,去尋找設計行業里創新的一些實踐和理論思考。
《設計》:2018年,您主導了“數字化戰略”的實施與產品研發,戰略布局產品創新與數字經濟,為行業帶來燈塔效應。您是如何洞察到數字化的先機?
李毅超:數字化來自初心。10多年前,洛可可的愿景就是:挺起中國設計的脊梁,讓每個人獲得創新的價值。我們一直在尋求第一,把自己做成一家優秀的設計公司,讓中國的產業逐步認可創新的價值,繼而具備國際競爭力。這都是一個從自身角度出發的行為與路徑。
洛可可的發展歷程
回到源頭,怎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讓創新的價值被更多人認可,并且讓設計創新變成一個我們的綜合的軟實力?還原到本質,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和獲取到產品創新價值的載體就是產品。所以從2018年開始,我們決定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設計服務公司,定義成一個優秀的產品創新公司,聚焦核心是能夠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價值,讓每一個人感受到設計創新的美好,是這樣的一個初心的升級。
所以本質上來說我們并沒有改變過。真正對未來的洞察,并不是說我們對于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的未來產業發展途徑的一種敏銳的嗅覺,而是我們堅定地認為,未來真正能夠承載創新價值的主體一定離不開產品,無論是硬件產品還是軟硬結合的產品,它們只是產品的功能和屬性,本質上還是產品本身的體驗和帶給人的價值。
每年我們會在幾千個設計項目和產品中去實驗跟產業結合、功能技術等各方面的創新,在實踐中發現,能夠讓產品價值表達的效率和體量變得更大的最好的共性的途徑都是來自數字科技的提效和增值。所以我們看到,這是未來科技發展能夠把價值最大化表現的一種手段。
設計開始成為產業互聯網構建的重要連接體
因此,數字化的產業服務本質上來說也是用數字化的工具加上數據創新,提高產業價值表達的效率,以及產業協作和聯通的效率,讓產業和跨產業通過高效的資源連接,通過高效的跟市場和用戶的連接,優化和優選優質的產品,讓大眾來購買和體驗。所以本質上來說,數字化是手段,產品才是不變的主題,而用戶才是最后價值表達的核心。所以從模式上來說,我們并沒有做戰略上的調整,只是選擇了不同的手段。
目前我重點分管和探索的業務是一個全新的方向,叫做產業互聯。這個業務和洛可可以往的業務有很大不同,主要是以產品為載體,數字化IoT系統建設為抓手,通過設計創新,為一些細分的行業做面向產業的共性解決方案。
《設計》:洛客平臺已經在用人工智能做設計,您如何看待業界對此產生的爭議?在您看來,人工智能和創意設計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李毅超:首先我們相信在設計和創新,一方面要在人才層面做巨大的投入,然后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創新設計人才;另一方面是要在技術層面、工具層面做大量的投入。我們對品質的追求其實是更高的,這是一個基本前提。
為什么說大家會詬病或者認為人工智能做的設計會有很多爭議?它的品質可能沒有真人設計師做得好,或者說它目前可能達不到我們對高品質效果的追求,但是我們要看它在哪一個需求層面上解決了哪些不一樣的問題。比如說今天有一個新的餐館開業,是夫妻兩人創業,賣的產品是有一些自己的個性,他們希望自己的餐館招牌有一些設計感,有自己獨特的符號和形象,一個設計公司報出的價格可能讓這種小本經營的小店無法承擔。
洛可可對于智能設計的規劃與構想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在街上,在生活中,到處都需要設計,但是又沒有設計的能力。小餐館、小賣鋪、小公司,花不起那么高的設計費用去請設計師或找設計公司。他們需要設計,但是沒有一個設計師愿意用幾十塊、幾百塊的價格為他們做一套設計。這種需求的體量有多大?中國有1億小微企業,而我們中國設計師到底一年能服務多少企業呢?中國總共才一兩千萬設計師,相當于全部的設計師,每個人每年服務10家小微企業,還不一定能夠滿足這1億的創新企業。而且,讓設計師去給這些新創公司每家定制不一樣的設計,也是不現實的,因為人工成本過高。但他們同樣需要好的設計。今天我們看到有的創業公司、餐廳,門臉不好看,不代表對設計沒有追求,而是他沒有能力,沒有手段去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的人工智能設計,至少讓這些夫妻店、新創公司、小企業、小店鋪、小網店、小網紅通過一種工具實現自己設計的原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步優化算法和素材庫,讓他們每個人的logo圖像成體系,成套系,并且能完成工商注冊。用這樣的工具,最有效地服務這些人的方法就是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
所以在2020年間,我們的水母人工智能服務了7萬多家這樣的夫妻店和小微初創企業,中國可能沒有一家設計公司或任何一個設計機構,能夠在一年的時間里面服務這么多客戶。
智能設計產品效果示意
2021年,這個數字會從7萬變成40萬,未來會變到百萬和更多,它是指數級增長的服務。所以從需求的層面來說,人工智能設計的存在合理且必要。我們不奢望每個人都變成扎哈·哈迪德,但是至少讓每一個人都能有一個途徑去表達自己對于設計創新,對于審美的追求。這是其一。
其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核心取決于三個要素:數據,算法,算力。當我們一年能夠服務百萬級的初創企業和更豐富的設計需求者的時候,它所積累的數據,大家對于審美的優化出來的算法,再結合現在我們非常強大的算力,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與速度是要超過一個設計師的成長速度的。
今天大量的初級設計是出自年輕設計師之手,他們大多也只是做了三五年的設計,經手了幾十個項目而已。真正所謂的老設計師,很多都成了設計管理者,不一定真正上手,只是提供一些建議。人工智能今天可能只是一個一歲的孩子,但是它的學習速度更快,超越年輕設計師的能力是必然的。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
其三,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在今天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改變自己對于傳統設計工具和傳統設計方法的認識,要看到如何與人工智能共生,如何駕馭人工智能技術,如何不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美工,一個只會美學美術的所謂的設計師,而是有更多跨界技術的支持,更多人文的思考能力,更好的理工類的專業技術,甚至未來的設計師要學會編程,要會處理數據,能夠整合和應用多種跨界的軟硬件技術等,其實是對人提出的挑戰。
我的姥爺就是中國第一代設計師,國家一級建筑師。在他上大學的時候是沒有計算機輔助設計的,都是手繪建筑圖。當我跟他展示如何用電腦作圖時,我看到老一輩的設計師是一種非??释?、激動的心態,跟我一起學這個圖怎么畫,體積、重量、力結構一下就能計算出來,我跟他在演示CAD的時候,他是一種擁抱的心態。當然他很清楚的是,有了CAD軟件,他的很多助手會失去工作了,但是他依然能看到,工具只是做輔助的。
我們今天的設計師不應該對新的工具有如此之大的恐懼,更多的應該是接受它,因為無論你接不接受,這個趨勢已經存在了。要么被它顛覆,要么跟它共生。
《設計》:“后疫情時代”的設計面臨怎樣的新變局?創新設計思維及設計方法需要如何與之相適應?
李毅超:在后疫情時代,首先我們要看到身處怎樣一個時代圖景、國家戰略之中。十九屆五中全會以后,內循環外循成為新常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將會變得非常聚焦、非常個性化、非常精準細分。精準把握用戶和需求的洞察將成為核心。
需求從小眾可能變得更加顆?;?,甚至粉末化。當人群和市場變得越來越復雜,設計師不一定要做傳統的市場調研,而是能透過數字工具,透過一些新的需求挖掘的模型,然后通過新的技術去鎖定和定位用戶族群和用戶市場。因為市場的結構已經不再是按區域、按行業、按人群年齡來劃分的粗放維度,而是一個個細膩的數字化的標簽,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和市場的結構。所以,對市場的重新理解,一定是在后疫情時代會越來越凸顯的一個規律和共識,這是其一。
第二個就是跨產業和跨行業的協同變得更多,跨產業跨行業的協同會變得更多元,產業的分工將會被重構,就是因為市場的需求被重構或者市場的結構被重構。產品被重構以后,產業的分工,價值鏈的分工協作的方式也會被重構。原來可能我們中國非常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一村一品,一村一品以產業帶以物理空間的產業帶來劃分。一些行業,比如說在廣東小家電比較多,在華東可能就是小商品比較多,大家都是聚到一塊,然后這樣的效率高,這都是基于一個物流和線下的物理層面的產業帶。而在后疫情時代,大家大多都在通過數字網絡進行資源的重構,這就將在虛擬空間里重構出一種新的產業協作的結構。
我們看到設計服務的設計行業本身也會有更多的細分。這里舉一個例子,過去可能設計行業的細分都是按專業來劃分的,比如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空間設計、服裝設計等這樣一個大的跨界,而今天我們看到有一些在細分和垂直領域里面的設計公司,或者說一批設計公司正在垂直地做一些細分領域,比如說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一家設計公司——亞洲吃面。單聽名字可能沒有人會認為它是一家設計公司,而它正是只服務于連鎖餐飲企業的設計公司,它為這些餐飲企業在體驗、視覺、食品設計、服務設計層面做垂直的縱深服務,已經細分出一個叫餐飲設計的細分行業。
所以未來的設計行業也會有更多的細分,垂直、細分到行業中,因為行業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也是未來在后疫情時代,大家的細分分工垂直的深度會變得不一樣。這是我看到的幾個在產業行業的趨勢上的變化。
還有,后疫情時代,有幾個在價值層面的維度可能會比以往都要更凸顯出來:更健康,更方便、更美觀、更便宜、更文化。在后疫情時代,“五更”非常值得每一個設計師去研究和提升的,尤其在“更健康”和“更文化”層面是我們以前做得不夠的,更方便數字化效率的提高。
《設計》:在一次演講中您提到,“未來,所有的行業和產品都值得重做一遍?!蹦J為最值得或最需要重做的是哪個行業或產品?您將如何“重做”?
李毅超:第一個需要重做的是農業。
我們是農業大國,有非常強的農業的基礎,但還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今天的農業只是可能在農業設備上和農業工具上有一些機械化而已,但是農業還沒有真正工業化,它的運作體系、商務體系、品牌和市場體系,都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
農業不再是提供原料和基礎農產品,或者一些深加工產品,而是能夠更好地跟市場結合起來,打造出更多李子柒,更多優質特色農產品的一些產地品牌。所以我覺得在未來10年到20年間,中國農業全球化、農業工業化現代化的機會空間是巨大的,也是讓我們所有設計師有機會在農業這個接地氣的行業里去看新的機會。像小仙燉、李子柒、拉面說,這些新快銷品牌的成功,都大量得益于今天生鮮冷鏈供應鏈的高速發展,更多的得益于數字網絡、數字電商等一些技術和平臺的發展。在直播電商上,像生蠔、蜂蜜這樣的產品都得到了指數級的銷量增長。這讓我們看到中國有大量基于農業層面,需要被重構的機會。
第二個就是文化產業。其實中國有大量的優質文化產業,包括我們的敦煌、故宮、景德鎮等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軟實力和能力非常強,但是支撐文化的工業體系和現代化程度都是非常傳統的。以景德鎮為例,它的文化價值是世界頂級的IP,它本該有一個工業化和商業化的運營手段,逐步打造出標桿級的產品,重構出更有效率的工業能力、商業能力,然后去放大景德鎮品牌的價值,或者讓景德鎮品牌的價值市場化、國際化才是未來的機會,這也是我們以后在做的。
所有人都說它難,其實難的關鍵是價值鏈的重構,但它的價值是巨大的。因為未來的5~10年,中國文化的國際化應該會非??斓赝癸@出價值。而我們看到,在其他行業已經有一些非常好的成果出來了,比如鐘薛糕,這是一種新文化,新文藝。未來各個行業里面都可能會出現一些帶有文化IP屬性的新品類和新產品,所以農業、文化產業在未來的機會都是巨大的。
為新銳美妝品牌colorkey打造的木蘭IP系列設計
另外一個可能非常重要的是裝備制造。因為我們的工業能力很強,所以我們在未來能夠打造出更優秀的支撐產業工業化、數字化、現代化的裝備制造和裝備設計能力,在未來是國際競爭力很重要的一個體現,因為過去的20年,我們快速工業化,我們做工業化的裝備,生產線生產的科技機器人,制造工具其實都很多都是來自德國、歐洲、美國。而未來我們應該能夠結合未來的產業現代化,逐步向海外和全球輸送有更高效率和更高價值的制造裝備和設備,這些在未來也是一個巨大的空間。
為哈工大打造的哈工大T5協作機器人,它部署靈活,能夠很輕松的安裝在不同使用場景中,且加工精度高達±0.1mm
《設計》:老齡化社會來勢洶洶,而老年人在現實中卻被數字時代狠狠拋下,洛可可在適老化設計方面是否有針對性研發?
李毅超:我個人認為未來有一個非常值得討論和研究的領域就是家庭養老。因為中國人的文化與社會環境,導致中國的老年人是不太愿意去養老院的。如何能夠通過一些產品裝置,還有一些好的服務方法,再配合社工的服務,就能把居家環境改造成一個真正適宜居住和使用的養老住所。不管是床、衛浴設施,還是家用電器,都需要重新設計,把家庭改造成一個具備養老服務能力的一個場景,在未來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這一領域,我們與一些品牌合作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這樣的一些想法。目前已經有一些地產公司在做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但養老一定是一個投入比較大、見效比較長期的,但是極有價值的一個行業,這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協作,不是一兩個產品就能夠代表養老的,而我們其實也只是做了一些產品而已,它需要的是一套系統。我也相信在未來一定有能夠專門去做家庭養老服務,或者說是平臺級的這樣的企業專門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應該是在近幾年就會看到的。
隨行代步車,可一秒鐘變成行李箱,方便老年人出行
《設計》:請分享一個洛可可的數字化戰略的典型案例。
李毅超:前面我提過,越是傳統的產業,數字化的價值越大,機會越多。比如農業。
我們有一個農業項目叫“智能蜂箱”。因為我們是工業設計,所以從事農業的人一般不找我們做工業設計,但是有個機會讓我們了解到一個非常細分的行業:蜂蜜。中國是全球比較大的產蜜國,但在我們市場上,很多人買到的可能是假蜂蜜,而洋品牌蜂蜜的價格是國產蜂蜜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全國一共有81個優良的蜂蜜產區,但是這些產區的整個生產方式是非常原始的,蜂農自己釘個木箱子,用拖拉機運到山上,在山上逐水草而居,逐花期而居,把蜜蜂放出來采蜜,采完了以后再去游走,是非常辛苦的一個工種。因為蜂蜜沒法人工合成,所以它必須是這種方法去做,而蜂蜜的采購價格并不高,所以整個蜂蜜的源頭供給是不斷下滑的。整個農業產品也是這樣,中間商的不透明度是非常高的,各種摻假售假。于是我們發現采蜜實際上是有一個痛點的,就是人沒有辦法進山去放這個蜂箱,這個問題2000年以來都沒有解決。
因為我們做了好多智能無人送餐機,各式機器人。所以我們思考,能不能用現代的數字技術做一個智能無人蜂箱?這個蜂箱放到野外,它就能管理好蜜蜂,養蜂人可以遠程實時查看設備的情況、蜜蜂的動態,以及蜂蜜的釀造情況。通過區塊鏈的技術看到真蜂蜜是什么樣子,因為從蜜箱放下去到銷售的全鏈路都可以區塊鏈溯源,這樣的話用戶最后能夠放心地買到有營養的真蜂蜜。
智能蜂箱有哪些功能呢?首先它有GPS定位,蜂箱有沒有移動過,放在野外是否安全?這些都方便實時查看;第二,它能夠知道每天蜜蜂進出多少次,采集了多少蜂蜜,是否有害蟲入侵,以及溫濕度變化等。
智能蜂箱研發出來以后,通過我們幾輪的迭代,把成本相應地降了下來。智能峰箱可以說是我們的第一個產業互聯項目的嘗試。從傳統蜂箱到智能蜂箱的升級,至少會為一個農民帶來10倍的產能擴大,也讓消費者能夠買到放心蜂蜜,重新定義了蜂蜜的供需兩端。
智能蜂箱現場使用場景
《設計》:請給青年設計力量一些建議。
李毅超:送給青年設計師三句話:文理兼修、深度思考、刻意練習。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設計師都是藝術類出身的,一開始他們的創意和表達非常占有優勢,但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尤其是工作了10年以后,你會發現具備理工能力的設計師雖然一開始成長速度相對慢一些,但他后續的發展速度會更快。所以,要做設計師,應當文理兼修,既要有很強的人文學科的支撐,也要持續建立理工科這種理性思考的能力,學習理性分析的手段和工具。
第二就是深度思考。今天我們有很好的學習和了解信息的機會與途徑,但是對于設計師來說,我們一定要明白,不能太多地去看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識。今天大量的設計師能快速、敏感地捕捉到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創意,但是很難持續下去。今天很難深度挖掘一個理論、深度研究觀察一件事情,是因為學習正在變得碎片化,垂直和縱深的學習能力也在弱化。設計師在認知層面上或學習能力層面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標,能夠更縱深地去分析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海量地獲取信息,這樣看到的才是知識,而不是信息。
當我們獲取到知識以后,要做刻意練習,要去實踐,要去試錯,要去迭代。因為學以致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做人做事的辦法,也是未來設計師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