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勝峰,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藝委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設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設計作品多次在國際、國內重要展覽中展出,獲全國獎項5項、專業權威獎項20余項,代表作品《全地形突擊救援車》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暨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金獎,主創國慶70周年“魅力重慶”彩車赴京游行,并獲得“匠心獎”,獲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獎。擔任全國美展評委、設計藝委會及協會評委、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藝術基金評委。出版專著多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子課題,在《人民日報》《裝飾》等發表論文十余篇。獲國家級人才稱號,全國工人先鋒號帶頭人,重慶市設計學學術技術帶頭人、首屆重慶市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重慶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等稱號。
觀點提純
“真實的中國設計需要建立起超越西方現代化定義的綜合認知,為中國設計解決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形成中國方案提供澎湃動能,在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淬煉塑造出更多的‘中國設計師’。”
《設計》: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藝術設計展區包含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書籍裝幀和信息與交互設計7大板塊,請介紹下評審委員陣容、評審標準及獎項設置。
段勝峰:本次展覽共收到有效投稿作品5083件(套),從中遴選出503件(套)入選作品,進京作品105件。同上屆相比較,工藝美術獨立成單獨的展區,藝術設計展區新增加了書籍裝幀和信息與交互設計兩個類別。全國美展評審分為三個階段——初評、復評和終評,這次評委來自各設計專業藝委會的成員、各藝術設計院校資深專家學者、相關行業領軍人物等構成這次評審委員會陣容,初評 28位評委、 復評41位評委參與評審。目前我們完成了初評和復評階段,已經評選出入選作品和進京作品,獲獎作品是在終評環節中產生。整個評審大的原則是;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作為總的引領,按照中國美術家協會有相關評審原則、評審辦法,尊重各專業的專業特性,大家形成的專業共識來進行評審,每個評委獨立評判,獨立投票。總體來看,評審的程序、過程嚴格規范,最大限度追求公平公正。對一些有爭議的作品,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判斷,然后再獨自投票。另外在意識形態以及有明顯的商業宣傳推廣嫌疑的作品等,有專門的審查的環節。全國美展的獎項是稱“中國美術獎·創作獎”設置金獎、銀獎、銅獎等類別。
“朱檐游龍”號大型郵輪設計
呂杰鋒、付甘雨、王子豪、孫犖、陳婧、王樂誠、徐俊輝、陸江艷
《設計》:您個人曾獲得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工業設計板塊的金獎,當年獲獎作品的概念就很超前。這15年來全國美展的設計藝術展區的作品有哪些顯著的變化?評審的原則是否也在演進?
段勝峰:我是連續參加過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同時也參評過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對全國美展的設計門類有一個比較淺顯的認識。我和團隊的作品《全地形突擊救援車》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獲得的設計類(工業設計)金獎,是針對抗震救災設計的救援車,今天看來還有不少可以優化的地方。15年來,全國美展的設計藝術展區的作品有這幾個顯著的變化:一是參展對象從以美術院校、藝術院校師生為主拓展到綜合院校師生、著名企業的廣泛參與,比如本屆展覽有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湖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上汽集團等;二是參展的種類更加多元,特別是這屆新增了“信息與交互設計”等與當今科技、產業應用更加緊密的種類;三是場景應用更多元,既有國際視野,又更能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用場景,特別是針對我國特有的設計應用場景,比如鄉村振興設計、航空航天設計、重要國際賽事設計、大型慶典活動設計等,都集中反映了這十幾年我國在多個領域天翻地覆的變化與進步;四是交叉融合的趨勢越來越凸顯,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不斷演進中,在新的領域也出現了混合媒介、感知交互、多維體驗等方式與表達、功能與形式、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是基于這一態勢,設計作品彰顯出全國美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倡導的交叉協同、跨域融合的主動意識與實踐指向;五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下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立、自信。在今天中國人身上,特別是青年人的身上,能夠欣喜地看到對國貨潮牌和傳統文化的自信,總書記講的“兩個結合”“兩創”內涵正深度融入本屆設計展的方方面面。
近15年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全國美展的設計類作品非常同步和真實地反映出我國欣欣向榮的態勢。藝術設計作品展是我們國家近5年在各方面建設成就當中的一項重要的成果體現,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國家藝術設計領域蓬勃發展的昂揚面貌和熱氣騰騰的活力,將對中國藝術設計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器以載道”——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火炬形象系統設計
王昀、包天欽、章俊杰、陳赟佳、谷叢、武奕陳、王菲、傅吉清、丁雨欣、陳信達
《設計》:全國美術作品展是我國美術界最權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展,而在該展覽中評選產生的“中國美術獎”是美術界國家級最高獎,與其他專業設計類獎項相比,美展藝術設計展有哪些獨到之處?
段勝峰:我們暫且通俗地把設計展分為商業展、行業展、學術展、官方展等。純粹的商業展,比如米蘭設計展、倫敦時裝周等,設計和商業結合,通過設計賦能來提升商業品牌價值。行業展,可能是設計在行業技術、行業生態,行業趨勢中的運用,它往往起到促進行業發展、設定行業風向標的作用。學術展,類似紅點、iF之類的展覽,更多的是強調設計的創意和概念。全國美術作品展是國家級官方展覽,一是周期長,5年一次;二是綜合程度高,包含有油畫、國畫、版畫、水彩水粉、綜合材料、設計等門類;三是時代性特征明顯,主要反映的是近5年我國各領域的建設成就;四是兼容并包,體現政治性、學術性、宣傳性、人文性等多維度觀測的指標;五是學術水準高,能夠代表主流意識下的最高學術水平。
一直以來,藝術設計根植于中國社會發展、建設的現實需要,始終與國家發展的方向和民生實事息息相關,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具體呈現和生動闡釋。
《設計》:我們關注到在工業設計類別的“作品要求”中提到“以產業化為前提的產品開發和服務設計”“不接受已經批量生產的產品參展”“設計作品要著重體現‘前瞻性’,突出體現中國工業設計的‘創造性’和‘先進性’”,這幾條要求反映出全國美展對參評工業設計怎樣的定位和導向?
段勝峰:這是在上一屆工業設計專業委員會討論征稿要求時,大家達成的共識。全國美展工業設計的作品征集,要跟中國其他的商業展、行業展、學術展有不同的內涵和導向,要突出設計的前瞻性、先導性、創新性、概念性,彰顯設計在整個產業系統當中所發揮的引領作用,包括服務設計也做了明確的要求和界定。強調以產業化為前提進行設計,盡管不是批量生產的產品,但在理論上、邏輯上也是能夠進行量產的創新設計,這是為當下產業界的設計,甚至為中國未來設計做很好的引領示范。
這次展出的工業設計作品集中反映了近5年來中國設計更為廣泛的創作領域,既有航空航天、鄉村振興、國際國內重大賽事等一系列宏大敘事的國家重大導向,也有文化傳承創新、生態可持續等領域與時代同頻共振,還有對衣食住行、基礎設施等民生日常美好生活的具體關切,以及對國際前沿設計理念、未來趨勢的密切關注。在評選過程當中,有幾個非常知名的企業選送已批量生產、在全球售賣的產品,雖然整個設計非常棒,但是由于是量產,經中國美協和評委會集體商議,建議不采納參展。
“遠山結親·新質互聯”——西南山區的社會創新設計實踐(服務設計)
皮永生、張田田、種曉晗、文杰、艾博、樓夢媛、夏如松、成佩云、王詩音
《設計》:獲得全國美展的認可,對創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段勝峰:全國美術作品展是我國美術界,藝術設計界最權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展。能夠得到美展的認可,對于創作者來講是一生的榮譽,同時能夠印證這位創作者或者團隊的設計水平在全國是一流水準。以往全國美展獎項的獲得者,一些已經在各自的領域、行業、學術界成為領軍性的人物。比如早年獲得全國美展獎項的陳紹華、郭線廬,已經成為中國平面設計領域非常有影響的領軍人物;中央美院的滕菲、中國美術學院的韓緒、清華美術學院的馬賽等,已是當今中國設計領域非常有影響的專家、學者。
《設計》:近年來重慶采用“工業設計+工程設計+時尚設計”的發展模式,促進設計與城市更新、文化藝術、美好生活等深度融合,請您從設計教育者和從業者的角度談談對創作實踐過程中及社會生活中創新含量的變化的切身感受。
段勝峰:工業設計、工程設計、時尚設計是重慶獲得世界設計之都的三駕馬車,與重慶本身的超大城市建設、高端裝備工業、活色生香生活、青山綠水顏值息息相關。中國的現代設計體系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規模從西方引進過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設計產業和設計教育與時代同行,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結合中國實際問題,為我國設計帶來了新領域和新場景,引發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設計人的思考。
中國式現代化統攬下的現代設計實踐就是讓中國設計聚焦當下中國具體的社會問題、社會關切,將“國家重大戰略所向、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經濟社會發展所急”等真實世界作為新型創新設計實踐體系的主導和依托,挖掘與中國老百姓美好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主題內容”,以中國悠久傳統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雙輪驅動“中國現代設計探索”,讓設計創作必須走入生活、貼近生活,關注人民,拉入到社會最關切的核心場域,讓設計以其特有的方式,把基于現存事物的認識與創意結合起來。如面對中國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則提煉“綠色設計”主題;如面向中國“鄉村振興”,可提煉“美麗鄉村”“生態鄉村”主題;面向城市化發展,可提煉“城市更新”主題;面向工業產業,則圍繞“智能制造”等;面向文化傳承,則圍繞“非遺傳承活化”等,讓設計貼近現實,讓設計通聯傳統文化,讓設計內容更聚焦于中國式現代化需求下的現實主題,越來越凸顯中國設計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我想未來創作實踐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同中國式場景契合;二是同新興科學技術整合;三是同中國產業全鏈路的融合;四是同中華優秀文化完美結合。
“巡天”登月服系統組件設計
胡永攀、袁僑偉、馮寄候、賴軒、孫元明、周敦頤、文華祥、李林熙
《設計》:川美地處重慶這樣的內陸城市,相較沿海地區,在設計教學和產學研實踐方面發展出了怎樣的特色?
段勝峰:自古以來,西部地區一直是中國的腹地,是戰略縱深之所在。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重慶是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成渝雙城經濟圈核心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擁有聯動東西、帶動南北的區位優勢,肩負建設世界“設計之都”、工業設計示范城市、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新型工業化裝備創新高地等重任,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相對中國東部和沿海等發達地區而言,西部地區不是大資本運作重點關注的對象,與洶涌的時尚潮流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原生文化形態和生活形態得以很好地延續下來。在此基礎上孕育而生的西部設計實踐能夠保持較為冷靜的態度,一方面反思在東部地區業已顯現的問題,同時充分考慮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現實需求,在尊重原生傳統基礎上延續文化基因,全方位地貼近社會生活,因地制宜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適度、可行的設計方法和路徑,西部設計也因此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開放性和活態性。
四川美術學院位于重慶,依托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產業發展和文化背景,在設計教學和產學研實踐方面展現出鮮明的特色。首先,學院堅持設計的先導性和實踐性,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將塑造“人民設計師”理念融入本碩博人才培養全鏈條,以“綠色設計、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文化傳承、數智生活”等社會主題統攬,強化“體察社會—洞察問題—整合創新”的藝術淬煉,將設計教學和實踐烙印在“鄉土”“社區”“車間”,實現設計教育“命題里有國家,畫筆里有使命,作品里有人民”,培養大批有“泥土味,人民情,中國心”的人民設計師。其次,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傳承活化西南民族民間文化、賦能大后方戰略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是新時代區域發展急需,也是川美設計的責任和使命。川美近些年一直持續構筑綠色可持續設計、戰略新興產業設計創新范式,同時攜同華為、阿里、長安、訊飛等行業企業,強化“四共四通”的產教融合模式,建設有設計學博士后流動站,17個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學生通過“進平臺、入團隊、做項目”參與各種縱橫向課題。例如圍繞重慶33618產業布局,在智能網絡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建設上,設立了以四川美術學院多個設計類國家一流專業為核心,聯合重大國家一流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智能汽車工業設計與數智交互專業群,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設計人才。同時與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車檢院以及長安、廣汽、華為各大車企圍繞汽車內外飾造型設計、出行體驗設計、人機交互測評、車聯網等方向展開課程、課題和項目合作,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實踐支撐,打造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之間合作交流平臺,形成一個“產學研創”緊密結合的生態系統,共同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
“和悅知音”——新國潮真無線耳機
姜睿、戴慧琳、王琪、張寶若、王海寧
《設計》:2023年,重慶市入選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成為中國第五個、西部第一個“設計之都”。川美在這10年申辦歷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未來還有哪些規劃?
段勝峰:四川美術學院長期致力于設計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獲得首批國家社科藝術學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和首個全國美展工業設計金獎,首創“設計介入精準扶貧”助力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10年來四川美術學院持續為重慶市入選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提供活躍學術氛圍和實踐場景創新方面的支撐,如持續舉辦的“腹地智慧”國際設計論壇驅動重慶城市設計理念不斷更新,持續的重慶光影藝術節不斷激發城市的創意活力,持續地為高端設計人才培養提供人才保障等,這些都助力重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態之城、智慧之城和人文之城。同時在重慶申請“設計之都”的沖刺階段,我院派出皮永生教授進入重慶市創建“設計之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系統提煉重慶“產城鄉融合設計”的設計形態特征,能夠與全球其他的“設計之都”形成互鑒和提供樣本參考。
未來四川美術學院將持續為重慶建設“設計之都”提供智力支持,一是依托地處中國“腹地”和多樣豐富的文化資源,結合現代科技創新具有中國原話語特征的設計話語,為“設計之都”提供學術支撐;二是以“產城鄉融合設計”為抓手展開設計實踐和營造設計產業新情景,為“設計之都”創新設計范式;三是從設計專業視角積極推動《重慶市工業設計振興條例》立法,為“設計之都”提供濃厚的城市設計氛圍。
人機聯合月面移動科考站
楊承穎、劉子豪、金龍、梁炯光、陳華、梁菊、朱宇同、張卜云
《設計》:請結合您對中國設計教育的看法給青年設計師和設計專業的學生一些意見和建議。
段勝峰:當今中國的設計領域需要正視:中國設計師如何回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在中國發展之路上如何塑造服務于中國的人民設計師?
面對這一時代命題,當下設計更應強調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主張為“人民”而設計,破解過度追求商業設計價值淡化社會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設計主題強調在中國場景解決中國設計問題,更加注重中國經驗、中國材料、中國元素、中國方案的呈現,注重對中國文化的思考和沁潤,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堅力量,只有將人民美好生活所需作為創作基點,才能真正體現出中國的現代設計特色,才能體現出中國精深的設計智慧,才能體現出設計者“命題里有國家、畫筆中有使命、作品中有人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設計主題就是將為人民而設計的價值理念熔鑄到創作全過程,全方位推動“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動設計師從“單純追求商業價值”到“人民立場的多維價值”的轉變,先“人”后“利”,實現商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相向而行,同頻共振,建構更為宏大深刻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下的設計思維,讓設計面向世界最大人口規模,最大產業規模、最大鄉村規模、最大生態規模等中國特有問題。真實的中國設計需要建立起超越西方現代化定義的綜合認知,為中國設計解決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形成中國方案提供澎湃動能,在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淬煉塑造出更多的“中國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