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 、碩士生導師、工學博士,國家注冊規劃師,英國城鄉規劃學會會員。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智慧低碳城市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綠色低碳設計、城市可持續規劃、城市規劃實施評估。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研究項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改革項目、上海市設計學高峰學科建設項目、中國科學院青年交叉學科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出版《碳中和城市》《中國低碳城市建設報告》,“China Low-Carbon Healthy City,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Practice”,“Low-carbon City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等多部專著;參與了一系列國家和地方標準的制訂工作,包括國標《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標準GB50137-2011》《城市規劃學科標準專業詞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評估指標體系》《雄安新區規劃標準》等;主持(參與)了“北京市中心城區碳達峰專題研究”“西寧市城市低碳發展專題研究”“蚌埠市城市總體規劃低碳發展專題研究”“晉中市甲醇經濟示范區發展規劃”“昆明市環滇池生態控規研究”“滇池西岸地區生態管控研究”等近百項城市規劃設計項目。
《設計》:何為可持續設計觀?可持續設計包括哪些方面?請分享下您對可持續設計的個人理解。
汪軍:可持續設計是一個很宏大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一種設計觀,運用系統化的設計方法去實現整個生命周期的綠色和可持續性。以建筑為例,可持續的建筑應該包含從建設到拆除的整個周期,而不能僅僅看建筑的運營階段。在建設階段,包含了建材如鋼筋、混凝土、玻璃等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以及從生產地到施工現場的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在施工建造階段,包括各部分分項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以及各項措施實施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在運行階段則包括建筑在日常運營中消耗的能源,如暖通空調、生活熱水、照明、電梯、燃氣等,所產生的碳排放;而在拆除階段,包括人工拆除和使用小型機械設備拆除時所消耗的各種能源以及拆除后的廢料回收處理階段的碳排放。
再拿產品設計來說,可持續產品的設計從全周期考慮,涉及綠色材料選擇設計、綠色制造過程設計、產品可回收、可拆卸設計、綠色包裝設計、綠色物流設計、綠色服務設計、綠色回收利用設計等多個領域,產品在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同時,還要重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相互協調。
因此,就我個人理解,只有在全生命周期里去看可持續的設計,才是真正的綠色和可持續。而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去看,可持續設計在每一個過程中也同樣可以分解為不同的要素,這些要素有時候相互交織,形成了復雜的矩陣。
可持續設計的全生命周期矩陣
《設計》: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的教學特點有哪些?在可持續設計方面是否有所側重?您個人關注可持續設計的哪些方面?
汪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早在1984年就開辦了設計類的相關專業,辦學歷史迄今已經接近40年。學院目前是國際設計院校聯盟——Cumulus成員,也是“上海市設計學四類高峰高原學科”的平臺之一。學院設有工業設計、風景園林、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6個本科專業;并設有設計學、工業設計工程、設計藝術、景觀規劃設計、風景園林5個碩士授予點及工業設計博士授予點,已經建立了橫跨工學、藝術學兩大學科門類的完整教育教學體系。
我們深刻理解設計教育已經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實體產業的范式發生了改變,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學院在各項事業建設中,始終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積極參與到“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和上海建設“世界設計之都”戰略中。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在思考設計學科的人才培養如何適應目前新技術和新經濟的快速迭代,如何從打通學科壁壘、快速響應時代、構建彈性知識體系、實現融合創新等角度入手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在華東理工這樣一所綜合性大學中,設計學科更要立足自身特色,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利用大學的整體學科資源,打造藝術與科學互相支撐的教育融合體系,形成“科藝融合”背景下的設計人才教育體系。
基于以上的思考并結合設計行業的未來導向,我們逐漸聚焦“智能與可持續設計”的學科發展主題,并形成“工業設計與設計管理”“信息生態與數字設計”“資源環境與綠色設計”“設計歷史與理論”等幾個主要的發展方向。近五年來,學院先后獲批兩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三門國家一流課程、十三門上海市一流(重點)課程;學院教師在全國教學創新大賽中獲得一、二等獎;學院先后獲得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在人才培養方面可謂碩果累累。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晨園)外景
《設計》:城市可持續規劃及生態低碳城市在哪些層面與可持續設計相關?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汪軍: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作為人類生活的主要空間載體,城市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世界能源組織在研究中估計,城市中各類活動所產生的能源消耗量占全球總量的80%,因此,城市的生態低碳將直接決定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而把城市這個巨系統進行解構后,就會發現可持續設計將無處不在,例如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可以通過城市規劃進行設計的,城市能源系統是可以通過能源規劃進行設計的,城市的道路網可以通過交通規劃進行設計,城市的建筑可以設計,城市的景觀也可以設計。以上這些分系統的設計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門類,所以這就是城市可持續的一大特點,就是綜合性和復雜性,這些不同的系統不僅要做到自身的低碳,還要實現整合起來的低碳,這才是生態低碳城市應對的主要挑戰。
在我今年出版的新書《碳中和城市》(圖3)中,提出了一種實現“碳中和”的理想城市模型——分布式城市,并從空間、交通、能源、水務、垃圾處理等領域論證分布式城市的合理性。這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網絡理論建立的城市空間模型,是對生態低碳城市的一種全新的闡述,講的是城市中的各個系統模塊既是相互獨立,又有內在聯系,這些模塊可以彈性地增減而不影響到城市的穩定。
《碳中和城市》封面
同時,借這本書還想表達的一個觀點:“低碳”并不是我們城市發展建設的目的,而是一種實現手段,通過這個手段來解決城市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預測和防范城市未來發展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保障城市安全、高效、可持續地發展。從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將有助于我們更理性和全面地看待城市的可持續和低碳問題。
《設計》:現代設計師應當如何傳承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設計?
汪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城市生活總給人一種喧囂的場景,而文人大多向往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理想生活境界。即使是生活在城市中,也要說出“大隱隱于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人間”這樣的心得。可能由于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農耕文化占據主流的原因,文人們喜歡把城市形容為“樊籠”,而鄉村生活才是自然和值得向往的。而鄉村恰恰是可持續和生態低碳的!如果要舉一個實際例子的話,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應該是最恰當的了。“桃花源”中“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說明這里雖處于群山之中,但是土地平整,適合耕種,經濟是可持續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說明田地被有序地分隔,道路縱橫便捷,交通是可持續的;又因為居住建筑相對分散,因此互相能聽到雞鳴狗叫,說明居住是可持續的;同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說明男女都在田中耕種生產,它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男女平等的思想,老人與孩童都很悠閑自在,當一個社會人人平等,老人、孩童這兩個群體都很快樂的時候,這個社會一定是可持續的。
這些不就是我們今天的可持續規劃和生態低碳城市所追求的嗎?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
在我們團隊今年完成的山西晉中國家級甲醇經濟示范區規劃中,在延續晉中傳統城市格局和產業結構的基礎上,設計出形成甲醇經濟的“一核一帶三軸”新空間布局,即一個示范核、一條集聚帶和三條支撐軸,作為全市域打造甲醇經濟示范區的空間載體。目前,該規劃已由晉中市政府正式向全球發布,標志著這個傳統能源城市正在向未來的綠色能源轉型。
晉中市甲醇經濟示范區規劃圖
《設計》:可持續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它如何幫人類應對未來的挑戰?
汪軍:1987年,世界與環境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中正式向世人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的基本含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從這一定義就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概念。人類未來的可持續將主要體現在自然、社會、經濟與科技等領域。在自然領域,可持續設計將助力于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生產與更新能力;在社會領域,可持續設計將增強社會的持續發展、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與改善;在經濟領域,可持續設計將在資源約束下實現經濟凈利益的最大化;在科技領域,可持續設計將優化生產工藝和技術系統。可持續的設計將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深入到各個領域,也將會助力人類不斷優化自身的生存環境,取得真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