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汪大偉:信息化時代的生產力將實現人類的無限可能

        0


        汪大偉,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上海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

        “如果我們把數字技術看成挑戰人類思維和智慧的武器,一旦我們接受挑戰,它將幫助人類認知未來,創造更好的未來。”汪大偉教授表示,上海美術學院的數碼藝術學科和專業建設就是對數字技術認知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一路探索過來的,“我們現在正在接受“計算機技術是挑戰人類智慧”的認知,思考數碼藝術學科發展的未來。”藝術的創造力和數字技術的手段相結合是信息化時代的生產力,它將實現人類的無限可能。


        上海美術學院的數碼藝術專業教育


        《設計》: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致力于數碼藝術的研究和探索,這些年發生了哪些改變?


        汪大偉:對數字技術的認識決定了其運用的方式和結果。把數字技術看成工具,產生了3DMax、CAD制圖、Word文檔等工具軟件;把數字技術看成媒體,產生了各類新媒體產業;把數字技術看成人機、虛實交互的手段,產生了人工智能,VR、AR技術實現了以往不可能的現實。如果我們把數字技術看成挑戰人類思維和智慧的武器,一旦我們接受挑戰,它將幫助人類認知未來,創造更好的未來。上海美術學院的數碼藝術學科和專業建設就是對數字技術認知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一路探索過來的。

        1992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計算機美術”專業成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爭取到20萬美元,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引進了一臺SGI工作站,這就是數碼藝術工作室最初的萌芽。當時美國和歐盟有個“巴統協議”,SGI工作站禁止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據說當時上海的SGI工作站只有二臺,一臺在我學院,另一臺在國防科工委的單位。可以想見,上海市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寄予多大期望。當時大部分學校用的是286、386的PC電腦,操作系統還是DOS語言,存儲卡才1.44MB,而我們已經在用SGI工作站制作設計效果圖了,在為上海地鐵一號線車站設計壁畫時就用到了該工作站。記得當時地鐵總經理看到我們設計的效果圖以為是日本地鐵站的照片。因為當時上海地鐵還在開挖,頂、地、墻還沒裝修,怎么有這種效果呢?我說是計算機模擬出來的,他大為吃驚。盡管當時我們對于數碼藝術的研究和應用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但當時對數字技術的認識多數還是停留在工具的使用上,因為它能實現比手繪真實的視覺效果,不用攝影機就可以做成片子。


        《中國古代美術》多媒體光盤封面(1997年上海電子出版社出版)


        1994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與大成多媒體公司合作建立了多媒體工作室。嘗試用計算機技術來展示傳統中國文化,開發了《中國古代美術》電子教育光盤CD-ROM。1997年,該光盤由上海電子出版社出版,并獲得上海市優秀教材二等獎。1997年,多媒體工作室與日本東京多媒體研究所合作,正式命名為“國際多媒體事務所與計算機設計工作室”,開始構建數碼藝術設計學科的應用型平臺,引進技術,培養了一批多媒體技術骨干,他們成了今后我院數碼藝術專業骨干教師。平臺不僅廣泛地參與公共藝術中數碼設計研發以及國內外數碼設計交流活動,還成為美院學生教學實驗的基地,先后設計制作了《中國動畫》《上海研究生教育》《我們的時代》等CD-ROM光盤。首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上,上海熱線(寬帶)的網站設計和制作都是工作室完成的。1997年我們從日本引進Retas Pro 數字動畫制作軟件系統,并成功研發中文版,成為世界上第一套中文操作系統的數字動畫軟件,之后更成為中央電視臺等專業機構制作生產數字專業大片的首選軟件。當數字動畫專業成為各地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的新專業時,我們的動畫軟件也成為不少高校用于教學與科研的重要專業配置之一。1997年與上海熱線以設計換工的方式,獲得50MB網絡空間,創辦了國內首批電子雜志形式的網絡專業刊物——《藝術大地》,還為此成立了電子編輯部,由在校學生毛遂自薦成為網絡小記者。可以說,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 “自媒體雛形”。后來,我們結合市民大眾喜歡創意DIY的特點,在上海南京路專門創辦了 “點擊禮品店網絡商店”,實現了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的O2O營銷模式。這是我們把計算機技術作為媒體的概念來指導我們的科研和學科建設的階段。


        1998年多媒體工作室設計的上海首屆國際藝術節網頁 


        1998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開始招收數碼藝術碩士研究生,與上海電子出版社總經理顧國安教授合作培養的研究方向是數字化漢字和版式設計。此后因為對于數字藝術認知的發展變化,研究方向轉為數碼交互藝術。


        進入21世紀,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交互藝術學科和專業建設駛入了快車道 。2002年開始招收數碼交互藝術專業方向的本科生。2006年開始招收數碼交互藝術方向的博士生,在數碼交互藝術方向形成了本、碩、博完整的專業教學和學科發展體系。


        2002年上海雙年展上的《尋桃花源記》數碼藝術作品,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數碼系師生運用遠程網絡技術將安徽黟縣宏村、西遞村現場和上海美術館現場的實時影像相互傳送,市民和村民對話,為時三個月。開創了國內首次遠程網絡交互藝術在美術館實時展出的先河,當時所有的實時視頻通信軟件(QQ、MSN等)并沒有商用,可以說,我們面向公共空間 “實時互動、多向傳輸、影音交流”的大規模應用是個創舉。該次創作讓我們對數字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交互”才是數碼藝術的本質,是根本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標志。


        1998年多媒體工作室參與了上海科技館二期所有多媒體軟件開發,圖為信息時代展區。


        2002年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荷蘭、挪威、希臘9國藝術學院的教師來到工作室考察教學情況,并提議舉辦一次國際數碼藝術交流展。2003年,這一提議得到實現,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藝術與科學”國際數碼藝術交流展暨研討會在上海成功舉辦,通過數碼藝術交流展,將我們對數碼藝術的理解和藝術創作水平與國際一流院校進行交流,找出差距,樹立信心。很多藝術院校的數字應用專業甚至全系組團觀摩,充分體現了工作室在數碼藝術這個朝陽學科的巨大號召力。從2000年起,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運用手機通訊、智能視覺、遠紅外感應等技術與計算機圖形圖像的粒子系統、分形算法、音頻技術等相結合,實現了人機交互、虛實交互、場景交互三種方式,并獲得了一項發明專利、多項實用新型專利,創作出一批交互作品,參加了全國美展、國際展,承擔了上海科技館、2010上海世博會世博博物館、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交互展項設計。上海地鐵7號線后灘站也有我們設計的聲光電交互壁畫。 


        泰山申遺3D動畫片(2001年)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數碼專業的發展近28年,是隨著我們對計算機技術的認知變化而發展起來的,從認為它是工具、是媒體,到交互是數碼藝術的本質,這樣的認識過程讓我們走到現在,但是我們現在正在接受“計算機技術是挑戰人類智慧”的認知,思考數碼藝術學科發展的未來。


         2002年,上海雙年展開幕式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數碼藝術作品《尋桃花源記》現場。


        《設計》:上海美術學院的數碼藝術工作室有哪些特色?


        汪大偉:上海美術學院的數碼藝術學科是基于城市發展內需動力,跨界融合的專業隊伍,國際合作平臺的資源聚集機制形成了求新求變、跨界融合、多元發展的學科特色。

        服務社會,發展自我,持續發展的策略


        上海美術學院數碼工作室從1992年作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執行單位成立起,雖然幾經變化,但面向市場、需求牽引、問題導入的學科建設理念和方法一直沒變。在服務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凝練學科方向和帶動隊伍成長。在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以及世博會、軌道交通等公共空間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創意牽引,跨界組合,科研隊伍的建構


        數碼藝術工作室分別有三個方向,分別是交互與數字媒體表現、交互與公共空間設計、數據可視化與信息設計,共有31位教師,其中一半是具有應用數學、通信、自動化、經管等理工科背景的教師,另一半是純藝術和藝術設計類的教師,因此藝術的創意和技術的實現有了人才的保障。在針對問題攻克難點時建立了藝術與理工對話的語境和共同語言,為工作室的科研、創作和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國際合作,平臺效應,學科資源的聚集


        數碼藝術工作室以科研、教學發展的內需動力,構建了國際交流平臺,在學科資源聚集方面發揮了平臺作用。數碼藝術工作室是上海美術學院國際化交流平臺之一,依據上海的區域優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與國際院校和國際組織展開以科研項目為牽引的國際合作,讓師生站在科研前沿發現自我的差距,尋找努力的方向。在教學交流方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等國際名校、科研機構互派訪問學者,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與國際院校的知名教授建立聯合導師制招收國際留學生,聯合培養碩士、博士和青年教師。碩士、博士間的相互游學,作品交流展,為師生開拓了國際視野,樹立了專業的信心。同時,還采取專業特色課程引進的方式,讓學生不出國也能獲得想學的專業知識。舉辦了聯合工作營,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在跨文化語境下,頭腦激蕩迸發創造的火花,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力。



        2002年,上海雙年展上展出的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數碼藝術作品《尋桃花源記》,美術館現場與西遞宏村展區居民正在進行視頻交流。


        《設計》:面對未來的就業趨勢,學科在培養學生方面注重哪些能力和素養?


        汪大偉:隨著5G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全面滲透人類生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的產業業態被快速迭代,我們處在一個變化是常態的時代,學生要具備應變的適應能力,組織構架能力,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能力。具備這三種能力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專業基礎的自信之上的,有了扎實的專業基礎才能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對應變化多樣的社會需求。

        2003年九國數碼交互藝術展現場


        《設計》:學科在大量擴招的同時,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的匹配?


        汪大偉:各個門類的專業大量擴招一定是該專業有社會需求,而社會專業人才的需求與專業教育資源的不匹配、不對稱,因此出現各種教育亂象,教育相對社會需求始終處于被動滯后狀態。如何將被動變主動?首先,教育不能跟著社會需求的表象走,要分析社會需求的本質和趨勢,根據其本質和趨勢分析出社會需要什么樣能力的人才,在構架專業課程體系時不光注重知識、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有了能力和自學方法,就可以應對一切社會需求的變化;其次是專業師資的培養和匹配。一門新專業的開設,先從研究生開始培養,研究生從該領域的問題切入,經過三年的科研訓練,知道了專業的需求,問題所在,積累了實踐經驗并結合這些經驗為本科的課程備課。從專業不同的方向,在研究生中挑選合適的人才培養未來的專業教師。專業教育面對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應理性地回答教學體系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才,培養人才的師資從哪來這兩方面的問題。


        “井”與上海友好城市奧斯陸連線交流。(2003年)


        對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數碼藝術教育的展望


        《設計》:數字媒體技術對于我們這個時代來說有哪些價值?


        汪大偉:當人們進入信息化時代,數字媒體就成了這個時代主要的產業,而數字技術是支撐該產業的關鍵技術。數字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觀念和生產方式。人類的創造價值在不同歷史時期反映出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工業化時代,人的創造價值體現在根據需求造物,解決人生存的物質需求,創造出了物質文明;信息化時代,人們對精神的追求大大超出對物質的需求,人類創造價值不光體現在創造滿足人類生存的物質需求和對物質的利用開發上,思想觀念的創新、方式方法的創造……信息化時代人類的創造價值表現形式體現在精神性的創造上,以滿足人類的精神和探索未來的需求。而這一切變化 通過信息的傳播得到了廣大的認可并形成一種社會需求,以此來帶動社會進步和組織社會生產,其產生的不僅是物質財富,更多的是精神附加值的提升,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趨勢。工業化時代追求的是壟斷、權力;信息化時代追求的是共贏、分享,兩種文明帶給人們的是不同的價值取向。數字媒體技術帶給我們一種完全不同于工業化的思維方式。由于工業化技術決定了必須產業分工,它所帶給我們的是邏輯化、線性的思維方式;數字媒體技術帶給我們的是偏平化、非線性的特獨思維方式,因此要認真對待并有意識地運用該思維方式、行為的方式方法去組織社會生產。數字信息技術造就了信息化時代,它帶給人們的非線性思維方式以及共贏、分享的價值取向和民主文明。到那時,我們迎接的是真正的信息化社會的生活方式。


        “金、木、水、火、土“交互作品,國際藝術交流展(2006年上海東方明珠展出 2006年)


        《設計》:數字媒體技術快速迭代,未來的趨勢會是什么?


        汪大偉:數字媒體是信息化時代發展時期的特定稱謂,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的迭代,它將會被新的社會需求和技術覆蓋,數字媒體將不會獨立存在,數字媒體技術也將轉換為數字信息技術,其媒體內容將化解成信息數據滲透人們生活、自然和社會空間,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多點觸摸展示臺國內首次發布展 (2007)


        《設計》:您怎樣看待數碼藝術在生活中的應用趨勢?


        汪大偉:互聯網、GPS網、5G通信網三網合一即將改變人類的認知和世界觀,開啟人類通向未來世界的大門。人們改造世界是從認識世界開始的,客觀決定意識,在現實世界中去想象未來世界,為實現目標努力奮斗達到人類文明進步的目的。數碼藝術可以憑借數字技術無所不能的手段和藝術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創造一個虛構的、未來的現實世界,然后人們又在這樣虛擬的現實世界中去發現和想象再未來的世界,以此類推,加速了人類的文明進步。我們如何認識數碼藝術,數碼藝術一定會以你的認識回報人類。如果把數碼藝術看作是對人類智慧的挑戰并接受它的挑戰,那它會幫助人類認知未來,通向未來。重要的不是數碼藝術在生活中如何應用,而是人們是如何認識它。


        空中畫筆“上海電視臺創意節目播出(2007)


        《設計》:5G技術的來臨會給數字媒體行業帶來哪些變革?


        汪大偉:5G技術是信息傳送的手段。過去,把信息傳輸比喻成信息港,信息高速公路。5G技術的信息傳送不再受帶寬的限制,信息如同空氣一樣,彌漫在你的周圍,可隨意獲取,可以做到無時差的無縫銜接。5G技術的出現如同當年PC機的操作系統從DOS轉換成Windows一樣,是信息技術的一場革命。真正做到信息化,信息在5G技術傳送下化于生活,化于天下一切事物。任何事物都像種子在土壤中,根據自身成長需求有機地吸取各種營養成分。5G技術的出現使數據云的功能將凸顯,信息數據的獲取通過5G直接從數據云中獲取,不再受網、線、點的限制。5G帶給我們無縫式的時間速度,GPS技術給了我們可控的空間構架,而云計算技術提供給人們選擇的無限可能。當人們掌握了無縫銜接的速度時間、可控的空間構架,加上無限可能的選擇的手段,人的創造力可隨心所欲地發揮,真正的信息化時代將來臨。到那時人類還要回歸原點,思考人類文明再怎么走。


        地鐵7號線后灘站的數碼藝術裝置作品《城市脈動》,由68根晶瑩剔透的圓柱形管道組合而成,形成一個形隨聲動的音樂懸浮系統。(2010年)


        《設計》:您曾出提 “藝術創造力轉化為藝術生產力”,藝術與數碼技術的結合是不是這樣一種生產力的體現?


        汪大偉:藝術的本質是創造。創造一個與古今中外不一樣的,從沒有過的東西是藝術家們朝思暮想的目標。即便創造出這樣的作品,也只是個人的創造成就,但不是藝術生產力,只有能創造產值的才是生產力。當藝術在面對人們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不平衡所產生的問題時,藝術的創造力轉換成藝術生產力才有可能。其轉換的過程是用藝術喚醒民眾的審美需求,人們為改變現實狀態所激發出的創造力并且以藝術的語言和方式去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為滿足審美需求創造出物質和精神財富,為社會提供了產值,通過這樣轉換出的動力才是藝術生產力。藝術創造力轉換成藝術生產力的過程是利用審美激發人們審美需求,并以藝術的方式滿足其需求的過程,這也是藝術生產獨有的方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數字信息技術標志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它為人類實現各種可能帶來了方法與路徑。但是人類要去向哪兒,怎么才是美好的向往,需要人類的經驗判斷和豐富想象力,藝術將人們帶去美好向往的目的地。藝術的創造力和數字技術的手段相結合是信息化時代的生產力,它將實現人類的無限可能。


        數字池塘“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展項 (2010年)


        上海美術學院的數碼藝術學科發展的方向、方法、路徑


        《設計》:上海美術學院參與了很多上海市的公共建設,數碼藝術在這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汪大偉:上海是國際化的時尚設計之都,求新求變。追求形式上的創新重于內容的更迭,往往一件事會在瞬間產生多種表現形式,并且在審美方面追求品質的享受,這種現象已成為上海的文化。上海城市公共空間、文化設施和市民的日常生活無不反映出這樣的文化現象。上海美術學院地處時尚設計之都,面對海派文化,求新求變就成了數碼藝術學科發展的動力。


        上海美術學院數碼媒體交互實驗室 (2010)


        上海地鐵車站目前已建成的415個車站中,有177個車站是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的,其中壁畫形式一直在推陳出新,從數碼繪畫、光電材料構成、媒體介入到人機互動等多種形式都有嘗試,頗受好評。在2010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寶山世界民間藝術博覽館的展覽展示項目中也充分體現了數碼藝術能新能變能交互的特點,為上海的文化設施增光添彩。為上海市民的生活品質提升,數碼藝術學科提供的民間藝術圖形圖像庫給文化創意產業開啟了取之不盡的傳統文化資源寶庫。同時,上海加快邁向世界卓越城市步伐的節奏為數碼藝術學科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機遇。


        2013年下半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團隊作為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展項設計的主創團隊之一,參與了新館集成媒體項目的策劃、設計、制作與實施。圖為起源之謎集成交互媒體展區(圖片由上海科技館提供)


         “數字音樂懸浮球”上海設計展展出(2013)


        上海地鐵13號線新天地車站數字媒體壁畫 (2018年)


        上海美術學院的數碼藝術專業培養的目標是胸懷情懷理想,具備數字化思維,掌握未來技術,為美好生活提供數字化產品的藝術家、設計師。培養的方法和路徑是堅持與傳統的國、油、版、雕專業的結合;與當代藝術、公共藝術、民間藝術的結合;與建筑、環藝、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結合;與材料、通信、機自工科專業的結合的跨界融合之路。在海派文化的滋養下,通過服務上海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


        新時代呼喚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形式,數碼藝術應運而生,為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而展現它的魅力。


        信息與交互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蒂姆.格魯希現場教學演示。(2019年)



        數碼系副教授蔣飛老師利用二次元技術給學生上網課(2020年)

        (本次訪談上海美術學院數碼系老師也參與討論)

        欧美精品第一页|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麻豆国产高清精品国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丝袜|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777|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免费|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系列|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态图 |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夜色www国产精品资源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老金| 大桥未久在线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成人午夜精品亚洲日韩 |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app| 成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精品 美利坚|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久久精品五福影院1421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一二三四高清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国产小u女在线未发育一|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喷水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内精品视频九九九九|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 无遮挡h纯内动漫在线观看|